“你是我心中永远的雄鹰”——陈香梅重回芷江祈福和平,只为那剪不断的”飞虎情”
9月4日, “受降名城”芷江迎来了“第五届中国芷江 · 国际和平文化节” ,美国空军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携部分美国飞虎队老兵与家属代表以及众多中外和平人士赴会,共同缅怀抗战英烈,祈求世界和平。
陈香梅一行是在北京参加完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阅兵后,于 4 日下午乘机抵达芷江的。这次重回芷江,离上次整整 21 年之久。

9 月 5 日,陈香梅女士与女儿陈美丽向陈纳德将军雕像献花。
忘年深情,一曲恋歌荡气回肠
“飞虎队”这三个字的背后,是一段芷江人不能忘记的历史。
1937 年 4 月,陈纳德从美国来到中国,于 1938 年秋受命在芷江筹建航空学校培训飞行人员。1942 年,陈纳德率领的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驻扎芷江,陈纳德任中美空军混合作战司令部司令。
据 史 料 记 载,1941 年 10 月 至1945 年 8 月,飞虎队共击落、击毁日机 2600 架,击沉、击伤敌舰船 44 艘,击毁军用商船 223 万吨位,击毙日军66700 人,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香梅于 1925 年出生于北京,1945 年从广东岭南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记者。1947 年 12 月,陈香梅在上海与陈纳德将军结婚。他们不仅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年龄相差 35 岁。
每每说起这段战火中的爱情,陈香梅都说: “短暂却刻骨铭心,我以陈纳德将军夫人为荣。 ”几十年过去了,陈纳德与陈香梅的跨国婚姻,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1958 年陈纳德将军辞世后,陈香梅来到华盛顿,先后被 8 位美国总统委以重任。作为第一位进入白宫工作的华裔,陈香梅“穿旗袍,讲中文” ,她的一句名言便是: “只要中国人能扬眉吐气,我心愿已足。 ”

9 月 5 日,陈香梅女士参观飞虎队纪念馆时,看到丈夫当年英勇的照片,会心一笑。
铭记历史,18 件文物捐赠芷江
对芷江,陈香梅女士情有独钟,很想到芷江来看看。
1994 年 5 月 19 日至 20 日,陈香梅来到飞虎队旧址参观,了却她多年的夙愿。并赠送了《陈纳德将军和我》 、 《香梅之路》、《留云借月》 、 《春水东流》等自己的著作和 18 件陈纳德将军的照片、资料、画像、车牌,并捐款 10 万元人民币修建“受降名城” 。
说起第一次来陈纳德将军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不少芷江受降纪念馆的老员工仍印象深刻: “当时陈香梅很兴奋,在参观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时,她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
在芷江举办的欢迎晚会上,她还与文艺工作者同台尽情歌舞。 ”作为“中美民间大使” 、世界华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多年来,陈香梅一直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和和平园建设出谋划策,并担任芷江和平园建设顾问。
2005 年,芷江建成飞虎队纪念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全面反映陈纳德及所率领的飞虎队援华抗战的专题性纪念馆,陈香梅还为“陈纳德与飞虎队陈列馆”题字。

9 月 4 日 16 时,在芷江宾馆会见厅,飞虎队老兵保罗 · 克劳福德紧紧握住陈香梅女士的手,亲切交谈。
重回故地,祈福世界和平
“这里变了,当时只有指挥塔、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等战时遗址。 ”时隔 21 年,再次踏上这块土地,陈香梅感慨万千。
在飞虎队纪念馆左侧,矗立着一座高 4 米的陈纳德将军雕像,将军的脸庞坚毅而英武。坐在轮椅上的陈香梅深情地凝望着丈夫的雕像,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很像,很年轻……”当她在女儿和纪念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近为陈纳德雕像献花时,眼角顿时闪出泪花,捧着鲜花的双手颤抖起来,这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陈纳德初来芷江” 、 “美国志愿航空队” 、 “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驻华特遣队” 、 “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 、 “中国籍飞虎队员陈列室” ……在飞虎队纪念馆内展区内,有大量飞虎队曾经使用过的战斗、生活用品,大量珍贵的图片、详实的史料和数百件实物,一排排展柜上如同“抗战长廊”般的陈列物让人仿佛又置身于70 年前的战火纷飞岁月。
看到陈纳德将军和并肩作战的飞虎老兵照片,勾起了陈香梅女士无限的回忆和思念,她手抚前胸以示缅怀,心潮难平。
“春暖三湘杜鹃红、铁鸟飞来展雄风。芷江本是英雄地,中美情谊五十冬” 、 “又见山城散柳棉,岁月匆匆百感牵。旧雨新知怀故事,抗日血泪莫忘情。 ”这是飞虎队展厅的结束语,也是21 年前陈香梅首次来芷江,在参观受降纪念坊时即兴赋的两首诗。
穿过历史硝烟,重温这段历史,更感今日和平来之不易。
21 年后重回故地,陈香梅激动地说,芷江承载着 70 年前那段伟大和荣耀的历史,此番与美国老飞虎队员重回芷江,除了祭奠牺牲的飞虎队英烈外,也希望可以为世界和平再出一份力量。
“我认识这些战友 还记得当年的战斗场景”——飞虎队老兵参观芷江飞虎队纪念馆侧记

9 月 5 日,飞虎队抗战老兵及家属来到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合影留念。
在 9 月 5 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芷江 . 国际和平文化节开幕式上,有几个抗战老兵尤为引人注目,他们便是援华抗战的传奇飞虎队员大卫 . 汤普森和他的战友们以及陈纳德将军的翻译马大任。此前,他们刚刚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 周年纪念活动,在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女士率领下,于 9 月 4 日抵达芷江参加和平节。
飞虎队历史组织副主席拉里 ·乔布介绍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在战斗中消耗巨大。1937 年,陈纳德应邀出任中国空军总顾问,并于 1941 年组建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人们将骁勇善战的志愿队誉为“空中飞虎” , “飞虎队”因此得名。
作为美国帮助中国抗日的中美合作典范,中国对这支英勇作战、战功卓著的美国志愿队也给予了极高的赞誉。70 多年过去,虽然早已看不到画着鲨鱼牙齿的战机呼啸升空,但这段“飞虎”传奇却从未被世人忘怀。
9 月 5 日上午,在参加了开幕式后,首次来芷江的几位飞虎队老兵便迫不及待地参观向往已久的飞虎队纪念馆及其他抗战旧址。

马大任 ( 前 ) 对当年的战斗机,如数家珍,P4O 机有几挺机枪他清清楚楚
陈纳德将军翻译马大任:没有陈纳德,就没有飞虎队
95 岁高龄的陈纳德将军翻译马大任似乎记得更清楚,他连飞虎队常使用的战机 p-40 机翼每侧有几挺机枪都知道。纪念馆里保存着陈纳德将军的大量照片,看到昔日陈纳德将军的英姿,马大任显得非常激动和无比崇敬。
跟随将军转战南北的马大任告诉记者,陈纳德将军这个人非常不简单,常常利用神出鬼没的战术,出其不意地将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可以说,没有陈纳德,就没有飞虎队的威名和它那辉煌的战绩。

大卫 . 汤普森 ( 左 ) 与保罗见面犹如老友相见
大卫 · 汤普森:中国人救了我
91 岁高龄的大卫 · 汤普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在1943 年左右加入军队来到中国,当时年仅 19 岁。一次,他驾驶P-51 战机从西安某机场起飞后,不幸被日军击落。他回忆说: “当时我刚刚完成机枪扫射并重新飞上高空,我的飞机突然被击中,于是我朝向西边飞去,尽可能地将飞机靠近八路军所在区域,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我逃脱。所幸降落伞在最后关头打开,我坐在了柔软的泥地中,并没有受伤。 ”
汤普森说,当时天黑后中国人救了他。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中,飞虎队队员们和中国抗战军民缔结了深厚情谊,很遗憾当时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与中国的朋友说声再见。汤普森几经周折,于 1946 年初回到了美国。
汤普森表示,中国人救了他的性命,他永远不会忘记,对于能够参加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更让他感到非常兴奋。
保罗 · 克劳福德:我不认为自己是英雄
另一位来芷江的老兵保罗 ·克劳福德告诉记者,他于 1944年 10 月在中国成都加入 529 战斗机中队,负责保护当时担任轰炸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机 B-29基地,并执行往返西安的一些飞行任务。1945 年 7 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克劳福德驾驶的战机被日军击落。降落后,他幸运地被当地的游击队员成功营救。
“很可惜,当时没有记住帮助过我的中国人的名字,因为我当时怕自己被日军俘虏,特意没有让自己记这些名字。 ”同样 91岁的克劳福德说。
这位谦逊的老兵还认真地向记者强调: “请记住,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英雄。飞机被打下来不能称为英雄,把敌军飞机打下来的才是英雄。 ”
时隔 70 年,当克劳福德在芷江飞虎队纪念馆看到曾经驾驶过的战机图片时, 驾驶 p-51“野马”战斗机抗击日本飞机、反应敏捷的他一一为记者指出这是什么型号的飞机!
同样,在看到墙上无数昔日牺牲了的战友遗像时, 几位老兵又是那么黯然神伤,不断陷入沉思当中。保罗 · 克劳福德指着墙上照片中的一些人与名字对记者说:“我认识这些战友,其中一个叫爱德华 ·莱科特的人就是我的队友,我依稀能回忆起当年一起参加战斗的画面。 ”
保罗 · 克劳福德说: “来到芷江,就是希望能找寻一些当年的记忆,以此缅怀那些血洒长空的战友们。 ”
几位老兵对飞虎队纪念馆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珍藏的物品都看得非常认真仔细,还不断与记者及工作人员交流当年的战斗感想。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 3 个小时,到了中午 12 点,他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大卫和他的战友们为什么愿意冒着危险远涉重洋, 帮助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老兵们告诉记者,抗击法西斯是每一个人的使命和共同责任,不管他在何方,也不管前方的道路有多艰险!
在即将离开飞虎队纪念馆的时候,几位老兵谈了这次参观感想,他们感到非常欣慰: “这次来芷江参观,虽然看到昔日战友不多了,但没想到芷江这个小城能够将包括‘飞虎队’在内的抗战文物保管得这么好,这是对历史记忆的一种传承、一种责任。 ”
当天,一同参观的还有飞虎队员本尼达遗孀埃莉诺 · 本尼达、飞虎队历史组织主席詹姆斯 · 怀特黑德及亲属、飞虎队历史组织秘书长马宽池、加拿大白求恩协会嘉宾及白求恩家族代表、印度援华抗战医生柯棣华亲属等。
“曾经在中国服役过的美国飞虎队,现在健在者已经不多了。在我所见过的那些飞虎队老兵,他们内心仍然有一腔热血和对中国人民炽热的感情。 ” 临别前,乔布告诉记者。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