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抗战受降地”湖南芷江举办国际和平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新华网长沙9月5日电(记者明星、李丹)庄严的受降纪念坊巍然矗立,清澈的舞水河静静地流淌,当和平鸽飞过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上空,这座“受降名城”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再次迎来了数百名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续写那段跨越时空的友谊。
5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宣布第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开幕。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使者参加了这个活动,他们中不少是战争的亲历者,有的已是耄耋老人,或坐着轮椅,或拄着拐杖,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为的只是一个共同的目的:尊重历史、传播和平。
70年前,历史的机缘使这个侗乡小城被永远铭记——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代表于芷江签字受降。其后,日军分16个降区、101处开始缴械投降,由此写下了中国近现代史光辉的一页。
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美国飞虎队员、91岁的保罗·克劳福德坐在轮椅上,头戴一顶印有“flying tiger”的蓝色帽子,虽已白发苍苍,但对于70多年前在“飞虎队”服役的不寻常经历,却记忆犹新。
在文化节开幕式上,这位老人在台上艰难地站起,向大家脱帽致敬。“我其实并不是个英雄,我只是参与了这场战争而已。”他说,“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欠了中国很多很多。”
谈及在中国的战斗经历,保罗·克劳福德感激地说,他至今仍然难以忘记他的战机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日军击落,他和机组成员跳伞后被中国老百姓救起的经历。“我对中国人民的感觉是友好的、温暖的。”
据史料记载,1941年10月至1945年8月,飞虎队共击落、击毁日机2600架,击沉、击伤敌舰船44艘,击毙日军6万多人。如今的芷江县建有飞虎队纪念馆,馆内仍保存有第八作战指挥塔、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等战时遗址。
“抗战期间被敌军击落的飞虎队成员90%都得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救助,得以重返战场,”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主席詹姆斯·怀特黑德在国际和平论坛上说,“没有相互帮助和支持,我们无法赢得这场战争。”
“飞虎队”创建人、美空军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刚刚过完90岁生日,这是她在20年后第二次来到芷江县。虽然坐在轮椅上,陈香梅依旧容光焕发。“如今全世界都在追求和平正义,芷江县有着重要的历史,我们来到这里,相信可以继续合作,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她说。
国际和平文化节期间,中国湖南省芷江县与俄罗斯列宁格勒州基洛夫斯克市签订缔结友好城市意向协议书。“芷江受降宣告了日本的失败,基洛夫斯克市是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发生地,”芷江县县长王海涛说,“两座英雄的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契合了珍惜和平、展望未来的主题。加深了中俄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说,“现在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朋友越来越多,我们要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世界各族人民一起维护世界和平。”
活动期间,陈香梅女士一行、美国抗战老兵及家属代表、加拿大白求恩协会和白求恩家族代表、柯棣华亲属等国际友人参观了飞虎队纪念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等地,重温了“飞虎队”曾经战斗、生活过地方。
第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由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自2003年始,芷江已先后举办4届国际和平文化节,向世界人民传递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促进湖南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芷江由此成为湖南省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原文: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5/c_1116464815.htm)
【人民日报】湖南芷江:抗战老兵祝福国家富强
本报记者 颜 珂 侯琳良
9月5日,第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开幕。70年前,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代表于芷江洽降。
9月3日,湖南省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在芷江的胜利广场举行。今年89岁的刘道民是现场的10位抗战老兵代表之一。当年,他在驻芷江的空军第9总站,负责收发电报,亲眼目睹了日军的罪行,同时见证了芷江受降仪式。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刘道民说:“军强则国强,国强则人民之幸。当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祝福国家一天比一天好!”
92岁的老兵丁耀辉曾两次入缅作战,曾亲历残酷战争的他感触道,民安、军强、国富,这是新时代下的中国给世人的新形象。“现在全世界的国家都愿意和中国打交道,对90多岁的抗战老兵来说,愿意多活几年,看到我们国家强大!”
在湖南省汝城县小垣瑶族镇,101岁瑶族抗日老兵李名清一家祖孙四代围坐在电视前,观看阅兵仪式。李名清穿好军装,佩戴勋章,每当响起敬礼指令时,老人都不由自主地举手敬礼。李名清说:“看完阅兵,我感觉祖国越来越强大,现在的生活越过越好了。”据悉,老人23岁的孙儿李祖丙,也于2010年入伍。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6日 02 版)
【经济日报】七里桥上奏凯歌
烽火八年起卢沟,降书一纸落芷江。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曾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侵华日军的代表,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自此,战争阴霾退去,和平之光降临。
历史无声,如泣如诉。每一个受降地,都尘封着一段段凝重的历史。它记录着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残暴,全世界都目睹了一台失控的战争机器,是如何彻底践踏了人类文明的底线;它更铭刻着中国人民浴血抗争的不屈不挠,全世界都见证了万众一心的中国人民,是如何义无反顾地捍卫了民族独立。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经济日报》记者奔赴多地,重访曾饱受战火蹂躏的多个受降地。在那里,记者发现,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的伟大的抗战精神,已穿越时空,成为当地人民最为宝贵的财富,化为70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强大动力。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重返受降地,更觉战争之残酷,和平之可贵,胜利之艰辛。我们应牢记历史,勿忘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勿忘民族独立的来之不易,勿忘民族复兴任重道远;我们更应珍爱和平、自主自强,这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也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昔日的战争路线图,经典战役的模拟场景,抗战受降的原始视频……一件件与抗战相关的珍贵史料,仿佛把游客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2015年8月28日,不少游客来到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在这里感受抗战精神的可贵和幸福生活的不易。
1945年8月21日,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飞抵芷江,交出了侵华日军兵力部署图,接受了载有命令侵华日军投降详细规定的备忘录,史称“芷江受降”。见证了这一切的芷江七里桥,为中华民族8年抗日战争画上了胜利的句号。
70年前,抗战胜利受降的历史机遇给予了芷江这座湘西小城无上的荣光和辉煌;70年后,芷江又以受降名城、抗战名城、国际和平城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奏响发展凯歌。
近年来,芷江凭借抗战文化的深厚根基,先后投入数亿元,保护性地修缮了受降纪念坊、抗战胜利受降典礼会场旧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旧址、中美空军联队指挥塔旧址、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等二战时期建筑物;新建了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展馆、兵器陈列馆、受降亭以及飞虎队纪念展馆、陈纳德雕像广场、飞虎群雕等。
今年,芷江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积极创建省级文化旅游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加快推进县城5A景区创建步伐。在芷江和平文化园广场兴建了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抗战胜利主题雕塑;完成了受降纪念馆旧馆改造及陈列布展、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内部结构优化改造及陈列布展等。
同时,芷江实施了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现在已完成主街道、人行道改造,城区主街道立面侗族风貌改造及夜景亮化,以及和平湖两岸景观、城区景点景区改造,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的光影芷江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日的芷江,崭新宽阔的道路不断延伸,青墙木雕的侗乡风情街雅致清新,绿树鲜花一步一景装扮着大街小巷;夜晚来临,舞水河镶嵌着金边,岸上火树银花,桥上流萤飞星……不少游客欣喜地在网络上、微信里分享着名城美景。
抗战文化元素的不断注入,吸引着诸多文化人士纷至沓来。30位湘籍作曲家在芷江创作了《一曲凯歌天下扬》《老兵勋章》等歌曲40余首;以芷江为拍摄背景的影视剧、纪实片达20余部。截至目前,到芷江以抗战文化为主题进行采访、采风和创作的团队达230余批次。据统计,今年来此缅怀抗战历史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络绎不绝,前7个月,国内外游客累计达219万人次。
(经济日报9月3日第6版:七里桥上奏凯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