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杨和钧:从侗乡歌师到革命烈士□ 陆景川

$
0
0
杨和钧:从侗乡歌师到革命烈士 

□ 陆景川
杨和钧烈士遗书陆景川供图
杨和钧烈士遗书陆景川供图

  “血性文章血写成”——这是郭沫若曾为烈士诗抄题写的诗句。当年红军长征路过的贵州侗乡,也有这样一位用鲜血和生命写成诗篇的革命烈士杨和钧。他的诗作既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又格调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朴实。他的诗作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杨和钧,侗族,1894年出生于贵州锦屏县婆洞乡者蒙村(今启蒙镇),年幼便聪慧好学,不论是在家乡读书,还是外出黎平、镇远两县求学,都因品学兼优、助人为乐而深受同学们的钦佩和先生的好评。这一时期,他不仅读了很多书,还苦练书法,勤勉习诗。其中有一首颇能看出他的志向:

  英雄豪杰用功夫,

  不外先生孔孟书。

  学业高超成大为,

  还需苦读就鸿儒。

  他把这首诗以楷书抄写贴于床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侗乡是诗歌的海洋。侗族古歌、情歌、各种礼俗歌和反歌(农民起义歌)浩如烟海,它们共同哺育着杨和钧,使他成为百里侗乡有名的歌师。他人到中年,还常同年轻人去玩山赶坳,念词对歌,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扎实的民间文学基础。

  杨和钧不仅知书识礼,通晓草医知识,而且悉武好义,性格豪爽。他平日里为乡邻医治疾病,写诗作对,经常分文不收;走村过寨,路见不平,常常仗义勇为。

  1934年12月8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杨和钧的家乡婆洞者蒙村,红军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使杨和钧深受感动和鼓舞。12月26日,他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红军伤病员王连长和吴排长。他为两位伤员疗伤,洗衣做饭,还与两人铺起连床,日夜同住,评论诗文,畅谈革命。三人情如手足,祭血盟誓,决定结拜为老庚(结拜兄弟)。红军走后,反动派卷土重来,杨和钧几经辗转,送走了伤愈的吴排长,王连长却被反动派杀害。对此,杨和钧悲愤欲绝,长歌当哭,作诗哀悼。之后,他先后两次外出寻找红军,到过广西富禄、柳州、百色一带。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备尝艰辛。找不到红军返回家乡后,他秘密组织义友,兴办学校,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1936年11月22日,他被当地反动武装逮捕,以“卖客”(出卖当地政府)的罪名被残杀在婆洞者蒙村寨边花桥(风雨桥)下,时年42岁。1986年3月1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杨和钧为革命烈士。

  杨和钧一生创作的诗歌数量很多,据其好友杨成松老人1984年回忆,杨和钧生前写有3本厚厚的诗歌集,只因他救护红军屡遭追捕,加上他家里3次遭遇火灾、数次搬迁而未能保存下来。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遗诗仅有7首,这些血染的诗稿原件保存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也曾展览过他的遗诗。

  《板壁上的指南》写于1934年12月26日。当时红军主力已顺利通过婆洞沿清水江向剑河方向挺进。红军过境时,由于老百姓不明真相,纷纷上山躲藏。但红军纪律严明,恪守礼俗,秋毫无犯,很快就使当地侗族人民消除了疑惧。老百姓陆续下山回家,一到寨上,只见木板墙壁、街头寨尾到处都张贴着“打土豪、分田地”、“政治上、经济上苗人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各族兄弟支援红军北上抗日”等口号和《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以及由毛泽东、朱德署名的《出路在哪里》的文告等等。侗家人对这些宣传感到挺新鲜,看得津津有味。没有跑上山的杨和钧是最先看到这些标语文告的,红军宣传的道理一下子就打动了这个侗族知识分子的心。他目睹了红军标语文告吸引感召穷苦农民的感人场面,不禁激情汹涌,即兴写下了《板壁上的指南》:

  赶场天或是平常,

  寨上的农民或是行人来往,

  人人的目光都投向板壁上,

  因为板壁上有农民的指南。

  这指南是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

  它召唤穷苦农民站起来,

  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夺政权,

  扛起枪把东洋鬼子赶下海洋。

  如果说《板壁上的指南》还只是对红军宣传标语的赞颂,那么《无价之宝》则从更高的角度对红军所传播的马列主义作了热情洋溢的讴歌:

  王连长呵王连长,

  你赐给我无价之宝。

  这宝比太阳还亮,

  亿万金银买不到。

  它赛过飞机大炮,

  它赛过冲锋枪花梨(当地称步枪为花梨),

  它是人类解放的真理

  ——马列主义。

  这首诗写于1935年5月6日。当时红军已经北上抗日去了,王连长也离开人间5月有余。一度曾经乌云散尽的晴朗天空又被白色恐怖笼罩着。但是,红军在侗寨播下的革命种子,王连长教给他的革命道理,却在他的心坎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反动派的狂风暴雨所摧残不了的。

  其实,杨和钧在1935年1月14日写的《苦》就表明了他对当时形势和前途的深刻认识:

  苦呵苦,

  老是纠缠着农夫。

  农夫要想离开苦,

  要等红色太阳东方出。

  这首歌完全依照侗族民歌的韵律来写,朗朗上口,易记易唱。一经传唱,就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侗乡的四面八方。据说,当地的反动分子听到这首歌后,惊恐不已,连说:“这是反歌,不准唱!谁唱就砍头!”

  在杨和钧的遗诗中,最多的是悼念、缅怀王连长的诗,现存的共有3首。

  其一是《感恸七绝词一首》:

  千里迢迢只为民,

  中途丧命泪沾襟。

  革命真传亲遗嘱,

  永世不忘誓词盟。

  其二是《奠祭》:

  土壤同胞千百年,

  惜恨革命未成天。

  但愿英灵多拥护,

  遗留口诀尽量宣。

  其三是《清明》:

  清明时节忆王兄,

  泪落胸前心里恫。

  为国为民往北上,

  途经此处萍水逢。

  三日桃园结兄弟,

  不幸一晨命遭凶。

  有朝革命成功日,

  光荣簿上你有功。

  《再见》一诗作于1936年6月5日。6月初,时刻关注着红军消息的杨和钧闻听广西百色地区有红军在活动,便毅然决定再次离家,去寻找红军。上路那天,他背着简单的行囊,面对送别的一家亲人,不禁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再见,连绵的山峦;

  再见,淙淙的小溪;

  再见,穷苦的农民兄弟;

  再见,父母妻子儿女。

  再见吧,再见吧!

  家乡的一切!

  我要往北上寻觅那

  ——光辉绚烂的红日。

  自古离诗伤情。此时此刻,诗人用全部的激情向着这“家乡的一切”反复呼唤:“再见吧,再见吧!”真是未曾离井先伤情,肝肠寸断。但是,为了追求真理,为了找到红军,杨和钧又毅然决然斩断柔情,告别家乡,抛弃一切,踏上征途去寻觅那光辉绚烂的红日。这首诗采用排比手法,层层推进,成功地表达了一位有血有肉、舍家取义、执著追求革命真理,坚决跟着红军和共产党走的侗族先进知识分子的真挚情感。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0-06/18/content_68620.ht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