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粉碎敌人的猖狂进攻,1933年初,中央命令红十军迅速离开赣东北根据地,到中央苏区参加反第四次“围剿”的战斗。同时,赣东北党组织和方志敏同志,决定要我和邵式平同志随军行动。
1933年1月26日,部队到达黎川时,正值春节,虽然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但生活在这红色根据地的军民,仍旧满怀信心,喜气洋洋地为欢度新年奔忙着,红十军在这里受到中央苏区军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同志们象在自己家里一样,愉快地度过了新春佳节。
在黎川,按照中央的命令,红十军编为红军第十一军。邵式平同志调出红十军,以原来红十军周建屏军长为军长,肖劲光同志为政委,粟裕同志为军参谋长。我则调到红三十一师(又叫挺进师)任政委,接替原政委王如痴的工作。《艰苦的斗争 深刻的教训——闽赣省革命斗争回忆》
作者:方志纯(1905年9月11日~1993年7月31日),江西弋阳人,方志敏烈士的堂弟。1922年投身革命活动,1924年加入共产党。曾任黎川中心县委书记、中央卫戌司令部参谋长、江西省委书记、省长、中顾委委员等重要职务。
“麻绳”就是“麻药”
——记粟裕将军在黎川战斗中负伤的经历
文/涂一刚
黎川县是块红色的土地,当年多少元帅、将军在此领导黎川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战斗,留下了不少动人的革命诗篇。笔者通过对革命文献及资料的整理,发现开国第一大将粟裕在黎川有过神奇的革命斗争经历。
粟裕将军指挥的这次战斗发生在一九三三年五月间。江南五月,阴雨霏霏,寒意未减。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苏区失败后,恼羞成怒,妄想一下子扼杀红军,消灭苏区。他亲自坐镇南昌,派湖南“马日事变”中的杀人不眨眼刽子手许克祥率国民党二十四师向黎川进发,妄图一举吞掉黎川。
红十一军接中央指令,开往苏区黎川配合中央红军阻止敌人进攻,当时红十一军领导人是周建屏、邵武平(错,应为邵式平)。邵武平正在黎川湖坊组建闽赣省政府,即派红十一军警备师参谋长粟裕、政委萧劲光率部到硝石阻止敌人。
硝石是黎川门户,位于黎川南城之间,扼黎南交通要道,战略位置相当重要。粟裕将军率警备师战士赶到硝石,即与来敌展开了决战。战斗异常激烈。他与政委萧劲光亲临战斗前沿,指挥部队奋力攻击,尽管许克祥部下凶猛暴残,但还是抵不住红军的英勇进攻,纷纷败下阵去,红军乘胜猛追。就在此时,险情发生,突然有一股敌军从我军后面打过来,情况万分危急,粟裕手上没有部队,他毅然带领身边警卫员冲上去堵截,挡住敌人偷袭。敌人狗急跳墙,疯狂扑向我军,子弹横飞,粟裕将军的左臂不幸被敌人打中,鲜血从手臂动脉血管喷射而出,当场昏死过去。身边警卫员懂得急救知识,立即用绑腿带把他手臂扎紧,才止住了血。当时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山路崎岖难行,他在担架上昏死几次,经过几个小时艰难行走,终于到达目的地。
第二天,粟裕将军的手臂肿得像腿一样粗,他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询问战斗情况,当得知已将敌人击溃,消灭敌人几百人后,忘记了痛苦,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医生检查手臂,发现子弹从左前臂的两根骨头中间穿过去,骨头都伤了,还打断了神经,伤口已被感染,肌肉已经出现坏死现象。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医生建议锯掉他的左臂。粟裕将军想:打仗要拿枪,没手怎样拿枪?他坚定地对医生说:“即使有生命危险,我也不锯手。”粟裕将军性格温文尔雅,但关键问题上从不让步,医生只好依他。可是伤口化脓,需要开刀,那时药品缺乏,设备简陋,医术也差。手术没麻药,医生束手无策。粟裕将军说:“关公刮骨疗毒,面不改色,我们革命战士难道还不如他吗?不是有麻绳吗?麻绳就是麻药,把我手臂绑好,你们放心做手术,我决不吭一声。”为了固定受伤部位,医生将麻绳把他的左臂紧紧绑在凳子上,进行开刀手术。只听到手术刀刷刷刮肤切肉声,粟裕将军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但咬牙挺住,不吭一声。真是“古有关公刮骨疗骨,今有粟裕割肉治伤”。手术后,伤口要进行消毒清洗,没有消毒纱布,只能用蚊帐布剪成布条子,在盐水里泡过后清洗伤口。第一天从伤口外捅进去,第二天从伤口处拉出来,捅来捅去,伤口总是长不拢,反而长出一层层肉芽子,医生把肉芽子扒掉,再用布条捅,这样反复捅了几个月,伤口还是不能愈合,每次洗伤口,就像拿锯子锯肉,痛苦万分。粟裕将军一次一次挺住,忍受着折磨和痛苦,坚持到红军总司令部把他送到红军医院进行新的治疗,伤口才愈合。粟裕将军的左臂虽然保存下来了,但动作受限制,活动不便。他经常活动锻炼,后来手臂虽然有所好转,可以帮助右臂做一些辅助动作,他在卡宾枪和冲锋枪上加个托子,仍然可以两臂举枪射击,而且枪法准确。
硝石激战充分显示了粟裕将军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他在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历无数次战斗,战功卓著。1955年9月27日,被中央授予大将军衔,在10名大将中名列第一,人称“人民共和国第一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17bc4e50102vrc7.html
民国24年(1935年)
3~5月,红军挺进师由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进入政和、浦城、崇安等县开展革命斗争。
民国27年(1938年)
1月,国民政府征兵制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免征,兵役期3~5年”。
是月,国共第二次合作,闽北红军、游击队包括闽北在内的南方8省游击队1500多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
2月14日,闽东、闽北红军游击队2500多人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员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孙仲德,政治部主任胡荣。下辖第五、六两个团。第五团由闽北红军游击队编成,团长饶守坤,全团1200多人。第六团由闽东游击队编成,团长叶飞,全团1300多人。
闽赣省是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建立起来的一个省,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东北门户,是连接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纽带和通道,历时二年多(1933年5月-1935年5月),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余万。其区域范围先后包括现属福建的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宁化、清流、明溪、邵武、光泽、武夷山、建阳、浦城,江西省的黎川、南丰、南城、金溪、资溪、贵溪、铅山、上饶、广丰等21个县(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境内武夷山脉由北向南连绵不断,山地纵横,森林密布,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由此东进可威胁南平、福州;西出可直逼抚州、南昌;南伸可支持赣南、闽西;北面与赣东北相接。曾被苏区中央局称作“是中央苏区战略的锁匙,是永远不能放弃的”。
1933年12月12日,闽赣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建宁县城文庙开幕。会期两天。出席这次大会的有:中央政府代表,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各军团的代表、闽浙赣、满洲、河南省代表、闽赣省委书记顾作霖,省革命委员会主席邵式平和省革命委员会全体委员,地方红军代表以及建宁、黎川、泰宁、将乐、沙县、顺昌(洋口)、光泽、东方、金溪、资溪、崇安、浦城、铅山13个县的代表共400余名。
大会由临时主席邵式平致开幕词,中央政府代表致训词,各省来宾致贺词。接着选举斯大林、加里宁、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朱德、毛泽东、张国焘、项英、周恩来为名誉主席团。选举邵式平、祝维垣、曾昭铭、涂细长、万近水、王贤佑、张雪英、江翠兰、刘邦华、陈云洲、朱兆祥为大会正式主席团;选举祝维垣、郑亦胜、胡德兰、陈云洲、涂细长、朱兆祥、陈相美为决议草案及提案审查委员会成员;选举曾昭铭、刘邦华、涂细长、王贤佑、朱兆祥、万近水、祝维垣为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
在大会上,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代表及周恩来、朱德,先后作政治报告,对国内外形势作了分析,对闽赣省的工作和今后任务作了指示。省革命委员会主席邵式平作《目前形势与闽赣苏维埃的任务》的报告。邵式平的报告,总结了闽赣省成立后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强调指出,闽赣省“处在战争的最前线,唯一的中心任务就是战争”,“一切工作、一切生活都服从于战争”,“动员并组织广大群众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争取战争的胜利,是苏维埃政府及每个工农群众和红色战士第一等责任”,坚决执行下列各个斗争任务:一、猛烈发展游击战争,加强对游击队、独立团、营的领导,健全县、区军事部。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建建黎泰独立团与抚东独立团,充实闽并独立团,建立并加强各县独立营和各区及主要市乡游击队的建设。积极开展敌前敌后的游击战争和远殖游击战争,灵活地配合红军打击消灭敌人,向白区突击挺进,开辟新的游击区域。二、领导群众进行坚壁清野,决心毁去敌人藉以掩护的一切障碍特,隐藏可能被其劫为资料的东西,破坏其交通运输道路,断绝其一切给养,封锁围困进占苏区的敌人,以至消灭进攻的敌人。三、猛烈扩大红军,立即在群众中进行扩大红军运动,迅速扩大红七军团。四、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广泛深入开展查田查阶级运动;切实执行劳动法,保障工人利益。五、加紧经济动员,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充裕苏区经济和战争给养。六、肃清苏区刀团匪及一切反动政治派别,巩固战争阵地和后方。七、积极向苏区外发展,加强新区边区的领导,把苏区猛烈向外推进,尤其要加紧闽中及泰宁的赤化。八、健全各级苏维埃政权。
大会选举产生了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宣告了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邵式平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祝维垣作副主席。大会还选出邵式平、顾作霖、祝维垣、余泽鸿、孔士安等37人为闽赣省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大会还向全省人民发出《告全省工农劳苦群众书》及《致伤病员慰问信》。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简称红十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黄道等创建和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
红十军的创建历经群众武装到地方红军,再到正规红军,1928年2月,始由弋(阳)横(峰)各农民革命团中的骨干组成工农革命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一营一连,同年7月,改番号并扩大为工农红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翌年4月,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1930年7月21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22日在乐平市南界首村隆重举行建军典礼,此后,在保卫基本苏区和创建新苏区游击战中迅猛发展,壮大。1934年1月,南渡信江与中央红军三十一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改归中央红军建制,同年2月,赤色警卫师扩编为新的红十军,1934年7月,红十一军与红三军团一部合编为中央红七军团,首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同年11月,新的红十军又与红七军团一部(主要是老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继任抗日先遣队。随即,高举抗日旗帜,北进皖南,遭国民党20万兵力围追堵截。1935年1月中旬,被困于怀玉山地区,迭经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或不幸被俘,稍后,其突围部队与原留守的红十军第三十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西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编入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红十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转战在赣东北、闽北、皖南、浙西的50余县,进行大小战斗千余次,为创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为保卫中央苏区和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为推动全民抗战和中华民族解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红十军广大指战员无限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甘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永垂青史,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开拓创新、奋勇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旧址简介
一、地理位置
红十军建军旧址位于乐平市众埠镇南界首村,处在乐弋公路旁,距乐平城区30公里,交通便利。
二、历史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简称红十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黄道等亲手创建和领导的,长期独立战斗在闽浙皖赣根据地的一支主力红军。它先后成为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工农红军第七军团、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和红十军团的主要组成部分。1928年初,方志敏、邵式平等,根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弋(阳)横(峰)暴动(当时齐名的有秋收起义、百色起义),同年7月组成工农红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第二年发展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1930年7月21日,赣东北特委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以独立一团为骨干,吸收赣东北各地赤卫队、游击队扩编组建红十军,第二天在乐平市南村众埠乡万年台隆重举行红十军建军典礼,周建屏任军长,邵式平任政委,正式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成立。1933年,红十军组成红第十一军,同年扩编为红七军团。1934年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编成红十军团,在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参谋长粟裕带领下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北上。1935年1月,天寒地冻,部队历尽艰辛,粮尽弹绝。方志敏率部返回赣东北途中,在怀玉山遭敌包围,方志敏同志不幸被捕,大部分指战员英勇牺牲,同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剩下800余人在粟裕率领下突破重围,加入到新四军。红十军在短短五年的战斗历程里,先后转战在赣东北、闽北、皖南、浙西等50余个县。为创建、巩固和发展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为保卫中央苏区,掩护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为推动全民族抗战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和巨大牺牲。
三、建军旧址展览室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典礼台--众埠镇万年台于1988年投资20余万元修建,万年台焕然一新,古色古香,重显当年雄风。万年台台前广场于2004年10月投资6万余元铺设了水泥,面积达1800平方米。便于游人参观、停车、集会。
红十军历程展览室设在万年台广场旁马氏宗祠内,室内面积达980平方米,展览室于1990年4月重修。展览室大门口上梁悬挂着由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于1989年12月6日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旧址”门匾。室内摆放着21块大型图片展,张贴着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图片展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序言。
第二部分:红十军概况。内容包括:1、红十军荣誉;2、红十军主要创建人;3、红十军序列和活动区域示意图。
第三部分:红十军历程。内容包括:1、两条半枪闹革命;2、英勇红十军诞生;3、二次整编队伍壮大;4、二进闽北扩苏区;5、北上抗日创伟业;6、浴血奋战怀玉山。
第四部分:红十军在乐平。内容包括:1、策应鸣矿暴动;2、秧坂大捷;3、建军典礼;4、攻占乐平城;5、智取九林炮台
第五部分:红十军精神。内容包括:1、红十军民主、创造、进步、刻苦、自我批评等五种精神;2、方志敏精神;3、红十军英才榜,解放后幸存的有肖劲光、粟裕、汪东兴、饶守坤、吴克华等等。
第六部分:红十军创建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内容包括:1、纪念大会图片介绍;2、领导同志题词。
第七部分:结束语
四、建军旧址业绩
庆祝中国工农红军建军60周年纪念大会于1990年7月22日在乐平隆重召开,原中央领导及省、景市领导汪东兴、饶守坤、毛致用、吴官正、江国镇、殷国光及朱辉、邹志诚、柴荣生、黄元庆等老红军来到界首村红十军建军旧址参观视察,缅怀先烈足迹。徐向前、杨得志、余秋里、汪东兴、饶守坤、白栋材、方志纯、黄知真等分别为建军60周年题词。
红十军建军旧址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01年6月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红十军建军旧址1990年4月重修以来,共接待11万人次游客来视察、参观、敬仰。
|
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问录 |
朱旦华口述马社香整理 |
在李讷的思想和生活细节中,父亲的影响非常深远。1987年我到北京开会,去过李讷家,一套普通两居室寓所,李讷高兴地向我介绍丈夫王景清,说他是家里“大师傅”,自己是这个家的“清洁工”。当时她家没有请保姆,烧饭做菜,王景清全包了;打扫家里卫生,则是李讷的活。平民生活,透着无穷的爱意。
李讷比远新大半岁多,身体不是很好,体虚多病。只要身体能支撑,凡是父亲生活过的地方,她都要去瞻仰,重新沉浸在父亲指点江山鏖战南北岁月之中。西柏坡、延安、保安、五台山、南街……李讷夫妻都去了,这年又到井冈山来了。我们很自然地谈到韶山、井冈山、延安,感慨尤多。
李讷前额高高的、宽宽的,我情不自禁地望了一眼客厅挂历——毛泽东主席正站在天安门城楼挥举着巨手,那又高又宽的前额,又圆又厚的下巴,目光深邃而慈祥。父女俩长得真像啊。那天我和李讷共进晚餐,突然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多重涵义。
李讷走后不久,我家又来了一位北京客人,他就是汪东兴。
汪东兴是江西弋阳人,方志纯的老乡和老战友。他比方志纯小十一岁。 1932年赣东北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他刚满十六岁就入党参军。 1933年,邵式平、方志纯带着赣东北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支援中央苏区,就是方志纯见毛主席那一次,汪东兴当时就在第十军中,不久任排长。 1946年,新疆监狱同志回延安,方志纯分配到中央社会部二室任主任,那时汪东兴是中央社会部三室副主任。 1958年汪东兴从毛主席身边下放到江西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 1959年庐山会议,他和方志纯共同负责大会保卫工作。汪东兴和老方的战友情谊应该是比较深厚的。我和汪东兴在延安、西柏坡和江西工作时期,也是比较熟的。老方病重故去多年,汪东兴1997年回家乡休养,终于整理了一些冗务,前来表示慰问。
故人相见,别来无恙。汪东兴于1961年第二次庐山会议后重新回到中央警卫局,回到毛主席身边。 1966年5月,汪东兴续杨尚昆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不久兼任中央警卫局局长,直接主管八三四一部队,1969年九大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73年十大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6年10月,他积极参与对“四人帮”的抓捕行动,远新也在同一天被“保护审查”。1977年8月十一大,汪东兴被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不到两年半时间,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批准汪东兴辞去政治局常委、副主席职务。
汪东兴的精神良好,坐在我家陈旧的沙发上,嘘寒问暖,述说旧情。他告诉我,1995年9月,他和妻女去了一次韶山。韶山管理局和韶山市领导接待得很热情很周到。汪东兴一家参观了故居、铜像广场和纪念馆、滴水洞一号楼、毛泽东图书馆基地、毛泽东纪念馆文物库房和遗物展等。汪东兴留给韶山的题词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的名句……
那天,我和汪东兴在客厅合了一张影。
笔者:汪东兴来的1997年,毛远新生活得怎么样?
朱旦华:1996年远新全家迁入上海市政府分配的新居,远新的工资从1993年的六百元涨到了2001年1月的一千六百元。2001年2月,远新年满六十岁,结束了八年研究所工作正式退休了。所领导曾多次表示,希望他能返聘继续工作。受病痛折磨多年,远新需要认真治疗。所里为他举行了欢送会,从上到下对远新所里工作做出很高评价。上海市民政局为远新办了烈属待遇,每年春节,区民政局和街道居委会都派人前来慰问,在家门口贴上“光荣之家”条幅。
远新重新工作的单位是家国有企业。按照企业高级技术职称职工退休的标准,远新每月领取一千零八十元的养老金,后来涨到一千六。现在又涨到两千二百余元。但物价也涨了许多。我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今年4月远新做了两腿股骨头手术,行动方便多了。他准备以南昌为主要居住地,照顾我。
笔者(点头):请问您另外一件事,去年江西省委为了照顾老干部,在青山湖那里修建了省部级老干部别墅。象征性收点钱,就可获得别墅的完全产权。方老和您的别墅还是里面数一数二的。听说您不要?老干局专门派人上门做工作,您也不要?
朱旦华:我不能要。我住的房子已经很宽敞。老方一辈子不住高干楼。病重时,他对我讲过多次,“革命的胜利是那么多战友用牺牲的身体垫起来的。我们活下来的人没有丝毫享受、奢侈的权利。 ”我们共产党员的眼睛不能盯着金钱和房产。多少烈士参加革命就把命都交给党和人民了,毛泽民、方志敏、方志纯都这样。我参加革命时,也时刻准备牺牲。根本没有想过什么房产。这个别墅楼,我坚决不能要。(55)
|
http://epaper.qingdaonews.com/html/qdrb/20141009/qdrb785235.html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