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呕心沥血著奇书 一一喜读龙燕怡《神秘大湘西》/李华章

$
0
0

呕心沥血著奇书

 一一喜读《神秘大湘西》

                           李华章

   去年重阳节回怀化时,承蒙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怀化市作协主席邓宏顺的热情相邀,前去参加市作协组织的“中秋.重阳诗会”。在济济一堂的闹热气氛中,一位年近八旬的诗人登台朗诵自已的诗歌,一是乡音浓重,分外入耳;二是用传统的吟唱方式,自然地摇头晃脑,独具古风韵味。他就是知名诗人、词作家、民俗专家龙燕怡先生。

   兴许都是家乡文人,互相通报姓名后,便一见如故,叹息相见恨晚,霎时真性情活灵活现。他当场手持大作签名相赠。事后,又寄赠新出版的民俗散文撷萃《神秘大湘西》(北京线装书局20154月出版),书衣别具,古色古香。拜读之中,兴趣浓厚,获益匪浅。新年伊始,龙先生诚恳相约写点读后感想。于是恭敬不如从命。

   映入眼帘的书名《神秘大湘西》,就有引人入胜之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叶,今怀化市所辖的沅陵县就是湘西行政公署的所在地。习称“湘西行署。后来,在吉首市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凤凰、花垣等八县市。这其实只是原湘西地区(22个县市)的一部分。大湘西 系指湖南西部一带,包括整个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以及常德、邵阳、娄底、益阳的部分县市区域。这些地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多达一二十个民族,多山多水,山高林密、江河流急、峡长谷幽,昔日交通闭塞,其保存的民风民俗古朴奇异,颇具一种神秘之感。

   《神秘大湘西》融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与历史遗存、地方掌故、民谚楹联于一炉,用散文笔调叙述,语言生动,流畅轻灵,如水一样,诗情画意,情趣盎然,文采与韵味兼备,可读性强,给人以愉悦快感与艺术之美。作者龙燕怡是诗人、词作家和民俗专家,长期从事文艺工作,作品丰富;另一位作者是龙民怡,几十年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兄弟二人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知识互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迄今三十多年深入采访,走村串户,广泛搜集,足迹遍及整个大湘西及其毗邻地区,经常冒酷暑、顶风雪、攀山崖、越溪涧 先后采访侗、苗、瑶、土家及汉族等各行业知情人士数百人次,其中多为耄耋老人”(后记》),如不及时抢救极易失传。仅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也是堪称功徳无量的。因此,深受湘西大作家名诗人曾凡华的青睐与好评,建议作者择优加工,补充新内容,另行在其负责的北京线装书局结集出版。

开篇的《古朴雄浑的潕水船俗》,系长篇民俗散文,那古朴的船俗丰富多彩。从“造船”的木料说,“无槐不行江”,船型狭长,船尾呈梭子形,船底则如龟背,被称作“苗船”;“开江”规矩更严,先祭祀,次设开江筵,主菜鱼,“开江鱼,到岸鸡 闯滩惊险,谚曰:要飚皇后滩,十有九次翻想飚满天星,舍得四两命到岸,货主要办到岸酒返航也要办离岸酒。特别是船工喊号子,一领众和,嗨唷嗬哈!”……雄壮有力,压倒了浪涛声,发出惊心动魄的吼声。如此水上风俗饶有湘西特色。

集子中的《北侗竖屋风俗》、《南侗建鼓楼习俗》,也形成了许多奇特有趣的风俗。在芷江、新晃、玉屏一带,流传着“在生一栋屋,死后一副木”(一副木,即棺材)。侗家十分重视盖房竖屋。式样大多为“开口屋” ,分上下两重屋檐。常见的有“吊脚楼” 与“跑马楼”。前者吊在空中,一层四面通风,为牲畜住处、堆放杂物,第二层住人,独具民族特色;后者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楼上四周设有走廊,围起雕花栏杆,俗话说:“铁匠难打钓鱼钩,木匠难修跑马楼”。竖屋要用杉木;讲究朝向,背靠青山,眼前宽阔敞亮;屋梁木要偷;上梁要祭,要抛宝粱粑;最后一道仪式是烧进屋火:火旺、火旺,家兴业旺!读《神秘大湘西》,我们俯拾可得湘西各地的谚语、俗语、民谣、对联,仿佛从尘埃中来,似地气喷涌而出,质朴生动形象,琅琅上口,通俗中蕴含诗味,平淡中别有深情,语言”“ 融合,恰到好处。

在《迎亲撷趣》中,把北部侗族方言区的迎亲习俗写得颇为风趣,喜气洋洋,欢乐祥和。比如“板凳拦路”、“回喜神”、“抢顶子”、“踩隔筛进洞房”等。侗家的花轿制作格外精美,周围用侗锦装饰起来,色彩斑斓,轿顶用细篾编一个罩子罩上,周围扎8朵红花,正中扎一朵最大的顶花。花轿进寨,小孩争摘顶花……侗谚云:“红花献瑞,金竹避邪” 。新娘初进堂屋,脚不能挨地,要用双脚踩隔筛,才能把邪气隔掉,一步踩隔筛,邪恶秽气都隔开,隔到九千九百九十九里外;二步踩隔筛,夫妻恩爱过日子,又添福寿又发财……除此之外,作者还生动记叙了湘西灯俗赶歌坳钓鱼奇俗尊师礼俗湘西南巫风”等等古朴风趣、惊天动地、独具风情、十分精彩的民风习俗,均异常奇特,恕不一一枚举。

散文是非虚构的文体。我以为,民俗散文更应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去伪存真。作者必须先立诚,须真实,然后才是尊重自我。龙氏兄弟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留心发现湘西各地的民俗,打捞遗失、遗弃和破碎的民间珍宝,还原了社会生活的民间化和日常化。他们还尝试着走一条创新之路,发人之所未发,人无我有,人有我独,人多我少,别人写过的,他们则力求不落窠臼,追求全景式的完整性。同时,在选材上又尽量寻幽发微。其用心何等良苦!这部32万字的《神秘大湘西》,是作者一生从事大湘西民俗搜集、整理与研究成果之精华,是他们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堪称一部“奇书”!

龙燕怡先生长期生活与工作在湘西怀化。人在哪里,情便在哪里。正如作者在《倾情赋》(七绝)所吟咏的,“卅年问俗不寻常,脚板磨融手写伤。但得葆真留信史,呕心沥血又何妨?”作者痴诚的心声,将永远感动着我们广大读者。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原文联主席、《三峡文学》主编、著名散文作家。) 

                                         201623日写于宜昌

          (湖北宜昌市文联  李华章)

          邮编:443000     

              电子邮箱:yclhz819@126.com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