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见证 “芷江受降”是他至死不忘的一天——怀化籍侗族将军梁直平的抗战岁月/刘楚才  ...

$
0
0

 

梁   直   平

梁直平,又名系厚,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O七年),祖籍靖县文溪宝冲。清末,祖父梁启圭带领其父梁谱序逃荒至靖城,父亲帮工、碾米为生,后自主开店(梁永升米号)。

梁在幼时,勤奋好学,老实听话,生母王氏早逝,待继母甚孝,邻里称赞。高小毕业后,考入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师范学校(官费)。在校学习期间,接受进步思想,参加过爱学生运动,常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爱国民主思潮影响下,毅然投笔从戎,于一九二二年去河南开封投入国民二军(冯玉祥军)军官学校学生大队当学兵。一九二四年,又南下广州参加北伐革命,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上士文书、副官、排长、连长等职。一九二七年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学习。一九三O年,赴法学习防空,因学费中断而辍学,进中国驻法里昂领事馆工作,任领事馆秘书。一九三四年,由法返国,先后任国民党防空委员会少校科员、防空组长、国民党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上校军事教官、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团上校分队长等职。一九四四年,任中国驻印军新二十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一九四六年任国民党新三军少将副军长。此时,正值国共和谈,他认为国事艰难,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极力反对内战,主张国共合作,常以“抗战死有荣,内战死可耻”的言词告诫同事、部下,同时请调,获批准,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少将部员。

一九四八年春,在湖北武昌会见当时中共华中局社会部三一三O总部负责人之一程建华同志(梁在北伐革命时的知心朋友),在程的教育影响下,弃暗投明,参加革命,曾在长沙掩护过程的工作,并受共产党委托去常德策反宋希濂部起义。解放后由程介绍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教员研究班学习,结业后,于一九五O年分配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战术教授会研究员、行政组干事。一九七六年,安置在湖南长沙市政协工作,现已退休,成长沙,儿孙满堂,晚年幸福。         (梁经河供稿)

见证 “芷江受降”是他至死不忘的一天——怀化籍将军梁直平的抗战岁月
2015-08-19 02:43 怀化新闻网 作者:刘楚才 吴成刚 

 

梁直平一家在抗战时期的合影

梁直平一家在抗战时期的合影

怀化新闻网讯 8月21日, 靖州档案馆负责人吴成刚向笔者介绍了参加 “芷江受降” 的靖州籍抗日将军梁直平的抗战经历。

梁直平生于1907年, 靖州文溪乡宝冲人, 1934年从法国里昂航空学校回国, 历任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上校军事教官、中央训练团上校分队长; 1941年任第5军新编22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 参加印缅抗战 ; 1944年任新编第6军14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 ; 1943年10月至1945年2月参加缅北战役, 打败号称“世界钢军” 、 “森林战术之王” 的日军十八师团, 名震中外, 倍受盟军赞扬。

至死不忘的一天

1945年, 是梁直平将军戎马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45年4月, 日军陈兵八万, 意图夺取芷江机场, 湘西战事骤紧, 新6军军长廖耀湘率14师、 22师紧急空运芷江作为预备队, 6月以日军彻底失败而结束会战。 新6军便在芷江、 怀化、 洪江等地整训。

1945年8月21日, “这是至死不忘的一天!” 梁直平将军曾说。 当日芷江县城风和日丽, 城里搭起了一座座松柏牌楼,上悬“胜利之门” 的大字横幅。 沿机场到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的受降地路上, 每隔—段距离就并排站着警戒的武装宪兵和新6军的官兵,个个精神抖擞, 英姿飒爽。 芷江的军民涌向机场, 都想亲眼看一看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的下场。 作为中国方面受降代表团成员之一,梁直平将军目睹了日军在芷江投降的全过程。

当天上午11时10分, 日军降使今井武夫等8人乘坐的运输机在中美空军混合团三架野马式战斗机的押解下, 飞临芷江机场上空,我方另有六架战斗机在空中盘旋警戒。 守候在机场旁的中美军人和警戒线外的人们,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向担任指引的中国空军致敬。

11时20分, 今井武夫的座机徐徐降落,绕机场滑行一周停靠在指定地点。。舱门开启, 今井武夫身着黄色夏季日军制服, 佩少将领章,立于门旁, 面带戚色, 接受中方受降人员查证, 并由宪兵检查随带行装。 检查完毕, 中外记者纷纷摄影, 今井黯然无语,神态忧伤,举止呆板, 任人拍照。

15时40分, 今井武夫一行在中方人员引导下, 来到七里桥受降堂, 接受中国陆军参谋长萧毅肃中将主持的受降仪式。

经过3天共52个小时的洽谈, 确定了侵华日军向中国军民投降的所有事宜, 交出了日军在华兵力分布图。后因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建议改为南京签字, 蒋介石遂令新6军到南京担任警戒任务。

总揽南京警戒事宜

作为新6军第14师的少将副师长, 梁直平将军再一次荣幸地见证并参与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自8月30日开始至9月5日结束, 部队全部通过空运抵达南京。 新6军军部和第14师驻守南京 ;经何应钦报蒋介石批准成立南京警备司令部, 由第14师师长龙天武兼司令, 负责维持南京治安及接受日本投降等诸多事宜。当时的南京警备司令部和第14师大小事务, 龙天武实际都交梁直平将军总揽。

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 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原中央军校大礼堂内隆重举行。 9时04分,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持日本大本营授予冈村宁次代表投降的全权证书和相关文件,双手捧呈何应钦,何应钦将日本投降书中日文本各一份, 由萧毅肃持交冈村宁次。冈村宁次双手捧接, 低头展阅。 随后,双方分别一一签字盖章。 签字后, 冈村宁次起身肃立, 向何应钦点头,并交出随身佩刀,以示日本无条件投降。此时,时针指向了9时09分。

9时15分, 何应钦命令冈村宁次率日军降使团退席。 历时15分钟的中国战区120万日军的投降签字仪式, 到此全部结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短短15分钟的受降仪式, 中国人民为此奋战了整整14年。 而南京, 这个曾惨遭日军屠城的六朝古都,则见证了侵略者最后低头的历史性时刻。

 

缴获日军的战利品——明信片

侗族抗日名将梁直平将军缴获日军的战利品——明信片

 

记抗日爱国将领梁直平先生

张香祖 戈荫清

梁直平先生,又名系厚,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七年),靖县城镇东门前街人氏(后迁居江东田铺街),祖籍靖县文溪乡保冲人,清末其祖父梁启生带领梁父谱序逃荒至县城,以碾米为生,后自开店,名曰:梁永升米号。

梁直平先生少年勤奋好学,胸怀救国大志,于1919年在鹤山高小毕业后,能刻苦自励,求谋上进,考入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师范攻书,梁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接受进步思想,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梁在爱国思潮的影响下,毅然投笔从戎,竟予1922年弃学去河南开封习武,投入国民军冯玉祥部学生大队,1924年南下广州参加北伐革命军,历任见习官,排、连长等职。后因军阀混战,于1927年奋然脱离军涯生活,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深造,1930年梁以勤工俭学赴法留学防空有年,后因学费中断而辍学,进入中国驻法里昂领事馆工作,任秘书职。

1934年因日寇侵华步步深入,梁由法返国从事军队工作,以图报效祖国,先后任国民党防空委员会少校科员、中校防空组长、军委会战干团上校教官、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团上校分队长等职。

1941年秋,梁因国难当头,请缨杀敌被圈定赴印“降投”济军。同年冬被派任中国驻印军(后改名为远征军)新编陆军二十二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3年秋,参加缅甸孟关会战后奉调回国,接任陆军新编十四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复随该部支援抗日,再次赴缅继续参战,历经抢渡太洛河,强攻瓦鲁版,继而参与卡马英、瓦拉渣、孟贡等地战役,与号称世界钢军的日军十八师团(自称森林战术之王)几次大会战、屡建战功,名震中外,受到盟军赞扬。

1946年梁奉命调升国民党新六军少将副军长兼政治部主任,此时正值国共和谈之际,梁先生认为国事艰难,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极力反对内战,主张国共合作,并同时请调他职,经层峰批准,由副军长职调任国民党国防部少将部员。l948年春,梁先生在武汉会见当时中共中央华中局社会部三一三○总部负责人程建华同志(程系梁在北伐革命军时期的旧友),在程启发感召下,梁乃弃暗投明,参加革命,与国民党反动集团决裂,曾在长沙掩护过程及其他革命人士,遂被国

民党抄家缉扑,并受共产党的委托,赴常德策反宋希濂部起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解放后,梁由程建华同志介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教授研究班学习,结业后,于1950年分配至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战术教授会研究员、行政干事等职。1976年组织上给予安置在长沙市政协工作,定居长沙,儿孙满堂,欢度晚年。梁直平先生的一生,是极不平凡、难能可贵的一生,他之胸怀大志、投笔从戎、反对内战、献身抗日的崇高风尚是值得我们敬仰而效法的。

总之,梁老一生经历坎坷,他青年时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中年时期积极抗日,反对内战,老年时期思想进步、归向人民。梁老不幸于1994年11月29日凌晨2时40分在长沙病逝,享年89岁。根据梁老生前“叶落归根,魂系故土”的遗愿,其亲属和我县县政协、县委统战部为了弘扬梁老的爱国爱乡精神,专门举行了座谈会和安葬仪式。县四家领导及有关部门和梁老的生前好友等同志均参加了座谈会,并按照梁老的遗愿,将其骨灰撒入渠江,这说明他老人家念念不忘家乡情,所谓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借此笔者赋诗一首,以表崇敬之心!

滚滚渠江水,滔滔浪花多;

梁老虽已逝,心系故乡情。

 

靖州“志愿小天使”与抗战老兵共度“八一”

2015-8-2 09:56:56

 

来源:红网 作者:刘杰华

 

 

  “志愿小天使”来到梁爷爷家 刘杰华 摄  

  “梁爷爷年轻时好帅!” 刘杰华 摄  

  “让我摸摸梁爷爷的勋章!” 刘杰华 摄  

  互助抗日老兵论坛发的荣誉证 刘杰华 摄  

  年轻时的梁自强英姿飒爽 刘杰华 摄  

  梁自强在给志愿者讲“那过去的事” 刘杰华 摄

 

红网靖州站8月2日讯(分站记者 刘杰华 通讯员 颜丫丫)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8月1日,靖州县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带领着“志愿小天使”带着粮油、水果、牛奶和关爱,来到靖州县铺口乡官团村94岁抗战老兵梁自强家中看望慰问,向曾经为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抗战老兵表达敬意,共同庆祝“八一”建军节。

梁自强原名梁达材,解放后改名梁自强,出生于1921年。根据老人自述,1944年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在湖南芷江参军,在中国远征军陆军第十四师政治部当文书。同年随军远赴印度。当时十四师少将师长是龙天武,湖南石门人;少将副师长许颕,湖北人。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梁直平;上校副主任林明英等为他的直接领导。1945年春回国驻扎芷江榆树湾。日本投降后十四师奉命由芷江空运至南京执行接收工作,此后又乘船至上海接收。

曹振家(1907~1959) 
    曹振家,又名朕甲,靖县城镇西街四鼓楼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于破落的仕宦之家。13岁时经堂兄曹志高介绍到北平(现北京)香山慈幼院师范班就读,直到高师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脱党)。先后在吉林晖春县第一小学、第四师范、延吉县立女中任教,并参加过农民暴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曹在辽西参加抗日游击队,组织农民,改名张杰,到过苏联,一年后与妻石金玉到山东博山任教。民国24年回靖县,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过甘棠草寨庵完全小学校长、鹤山小学校长、县教育科长、简师教导主任等职。民国33年,经张孟华介绍,加入中统特务组织。
    抗战时期,曹利用自已能歌善画之特长,教学生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进入决战段,曹弃教从戎,和靖县杨保民、王家儒等一道加入新六军,任该军十四师政治部上尉干事,参加雪峰山会战。抗日胜利后,曹不愿卷入内战,立即辞去军务,奔往上海,经梁直平(新六军副军长,靖县人)介绍,任上海实业公司雇员。
    1949年,曹离开上海回靖,在简师任教。为了迎接解放,曹秘密串连进步青年,于5月1日组织“夜未央团契小组”开展迎解活动。后来动员明一轮举旗起义。1949年10月4日晚,曹与“夜未央团契小组”成员赶制靖县第一面五星红旗,并于5日下午八时,发动全城居民在西门外敲锣打鼓,鸣入鞭炮,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
    解放后,曹历任靖县人民治安委员会副主任,靖县临时政府县长,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黔阳专区教育科副科长。
    1957年,曹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去世,终年52岁。1979年,怀化行署为曹落实政策,改正错划右派。1986年3月19日,地区教委为曹召开追掉大会,给他平反昭雪。

 

回忆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日战争

戈荫清

一、起因、组成、任务

起因。印缅抗日战争的起因有二:一为粉碎轴心国远东会师和日本建立大东亚的美梦。1940年7月日本新内阁建立后,确立夺取东南亚的方针,企图出兵侵占缅甸,进而夺取印度,并伺机进入我国云南。为顾及盟国反法西斯全球战略利益和保卫东南亚的安全,中国政府应美、英的请求,1942年春,蒋介石出任中缅印战区最高总司令,出兵缅甸,以期钳制日军于缅甸境内,并将其击溃。二为打通滇缅国际通道。当时,中国沿海各省已被日军占领,国际交通线大部分被切断,为使外援物资输华,加强中缅印战场,支援盟军太平洋作战,经国民政府与英、美等同盟国协商,中国又出兵三个军到缅甸,以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的畅通。由于英缅军、英印军被迫撤往印度,在兰姆加基地接受整训,后来,中国又空运出三个整师和大批学生兵,与英美盟军于1943年10月又开辟了印缅战场。

兵力组成。由中、英、美、印、缅五国派兵员组成,以中英军队为骨干。盟军有:美国步兵一旅,白人黑人机械化工兵各一团(后增至6个团),坦克、装甲车、飞机以及制空权、野战医院由美方承担。英缅步兵二个师(英缅组成,英官缅兵)。英印步兵二个师(英印组成,英官印兵)和英国装甲师三个师及其他十九个旅。我军有:新编第一军(军长孙立人),下辖第三十八师、五十师、三十师;新编第六军(军长廖耀湘),下辖二十二师、十四师。总直部队有山、野、重炮一个旅,独立工兵第十团、第十二团,辎重汽车第六团,骡马辎重一个团,步兵运输一个营,空军一个中队,盟军和我军兵力共计约30余万人。印缅战区总指挥为美国史迪威尔将军。

任务。印缅抗日战争的主要任务一是钳制日军,一是打通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当时,日军已全部占领缅甸,并已经逼近印度边境,要想打通这条交通线,必须从印度东北角上的利多起,向东反攻并收复缅甸,再由缅甸的仰光,向北通过曼德勒、眉苗、腊戍到昆明,才得以完成。或由印度的利多,通过缅北原始森林野人山另筑一条公路,直到腊戍转昆明,这也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战场上浴血奋战三年,终于筑成了这条公路。这条公路起初定名“史迪威尔公路”,后改名“中印公路”,全长1500多公里。

二、空运、装备、整训

空运。1942年春,中国驻印部队奉命回国补充兵员。当时,我正在会同监狱服刑(因靖城贫民阻米案,被判刑两年,寄押会同监狱执行),一天,接得家中来信说:梁直平将军(靖县人,我幼时的同学,当时任中国驻印军新编第六军二十二师政治部少将主任兼副师长,奉命回国述职)保荐我“调服军役”,并派任为该师六四团二营六连上尉政治指导员,要我立即赶赴昆明乘机出国家就职。我当即由会同监狱请求保释出狱,遵命赶到昆明。1942年2月14日(旧历民国三十年除夕)上午九时许,乘飞机由昆明机场起飞,向印度方向飞去。这是我有生以第一次坐飞机,心潮彭湃,百感俱生,遥望长空,朗朗晴天,乃作七言一首,以表心志:“踏雪重征万里驰,从戒投笔正今时,荣归且待凯旋日,才算虎头燕额儿。”随后,又作五言二首:“万里赴戒机,凌空向印飞,国仇犹未报,又着旧征衣。”“兰天无边际,万里白云浮,无限心头恨,何时壮志酬。”飞机于当日中午时分平安到达印度的利多机场,经过短暂休整后,改乘火车、轮船,行军四昼夜,最后到达中国远征军总部驻地——兰姆加。总部设兰姆加市内,中国部队驻市郊各营区,据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俘虏营。此次补充的官兵是第三批,计一千余名,据我所知,当时远征军中的靖县人,除梁直平将军外,还有梁鸣岗(任二十二师政治部二科中校科长),戈治平(任二十二师政治部侨胞队少校队长)、梁明德(任二十二师某连政治指导员)、彭克铭(甘棠人,任二十二师某边准尉特务长)等人。

装备。中国官兵到印度,均系徒手而去,因此,只能是边到达,边装备,边整训。陆军兵种,分步、炮、工、辎。师和总直部队等单位,均采用整编师、团、营(即相当加强师、加强团、加强营),师部下设直属炮兵两营,通讯、工兵、辎重各一营,一个特务连和卫生队,防毒排。总直部队有5个炮兵团,1个汽车团,并有工兵,化学兵,重迫击炮兵,骡马辎重等。武器:由美国承担,不分兵种,每兵一枪。步兵武器有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60炮、火焰喷射器、火箭筒、战防枪、手榴弹等,重炮旅武器有105、155榴弹炮,山野炮,重炮,平射炮等。官兵服装全同美军;上等兵津贴每月为120卢比(约3美元),中国薪饷,仍按国内官兵标准同样发给。肉类、豆类、蔬菜每人每天三磅,校官以上军官还发罐头、牛奶、咖啡;当时中国官兵一般都很安心。

整训。到达印度不久,即开始正式整训。总部先后成立了森林战术,炮兵、战车战术,步、炮、空联合战术,防毒,步炮协同,陆空联络和背囊式无线电联络等训练班以及各种车辆驾驶人员的专门训练学校,分期分批抽调各部队中、下级军官和部分士兵轮训,每期每次训练时间为一至三个月(我参加过森林战术、炮兵战术训练各一次)。美方官兵任教官,对中国官兵态度十分友好。教学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重视现场和实地演习,经常进行实弹射击和实弹演习。此外,还很重视官兵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各部队、各野战医院都设有政治宣传栏、文化阅览室,各军师旅团成立有剧团,我师“二二剧团”经常演出京剧、杂技、魔术、武术等。在一次公演中,前来观看的外国军官见到剧中的关羽、张飞的形象,便悄悄问我:“你们中国也有红种和黑种人吗?”我答道:“这是演员的艺术加工,中国并没有红种和黑种人。”他们只好一笑了之。

当时,中国驻印各部队以团为单位设有军邮,可经常与国内外亲友通讯,还可以汇款,但不寄包裹。一次信的来回约一个月时间。若由印缅国际邮寄,邮费要贵十倍,最快来回要半年,且不能寄发钱物,也不负遗失责任。

三、战争经过

我参加缅北反攻战的第一次战役是1943年1月进攻达罗之战。我军以270辆坦克和90辆装甲车为前导,步军紧跟其后,重创日军第十八师团,一举攻克了达罗,歼敌第五十五联队的一个加强大队,计毙敌师团参谋长以下官兵共700余人,生俘20余人,敌联队长冈田中佐用手榴弹自爆,我军仅伤亡50余人。担任这次战役的主攻力量是二十二师六十五团,我所在的营负责右翼佯攻,我带领一个排抢先渡河,敌一个守备大队,弃阵地而逃,双方没有发生战斗,我排顺利占领指令攻占地点。

1944年3月,我军向缅北野人山挺进,到达胡康河谷地带。胡康河谷位于中、印、缅三国边界,为野人山的高原峡谷,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区,人烟极稀,荆棘丛生,瘴气弥漫,抬头不见天日,疟疾蚊、旱蚂蝗、毒蛇、猛兽甚多。当地土民,亦未开化,还过着原始生活,仍是酋长、氏族制。英人无法统治,任其自生自灭,每年死于疟疾者不少,是世界有名的“东方疟疾区”。我军过此,多有发病者。我被疟疾蚊叮咬,患上疟疾,高烧不退,几乎丧命,幸得我团少校干事吕丕模送我到驻印美军野战医院抢救,才得以脱险。愈后,重返前线参战。

胡康河谷之战,前后历时三个月,其中最大的一次战役是孟缓河谷会战。当时,敌人集结于孟缓核心阵地之兵力,计有步兵7个联队,山野炮2个大队,重炮1个大队,四七战防炮1个大队共8000余人。

此次战斗进行得相当激烈、残酷,敌人运用原始密林,把榴弹或轻机枪架在树上,俟我军通过半数或一部分时,突然开枪扫射。开始,我军没有注意,被打死打伤很多,前卫搜兵,几乎有去无回,有时甚至整排整连地死亡,车亦遭到敌人的战防枪、陷井、人弹(用人身缠手榴弹或炸药包炸毁战车履带)、地雷和磁性地雷的严重打击。敌人战防枪的钢心弹能穿8厘米厚的钢板;磁性地雷能在离4米外去附着战车,且向内爆炸。一般战车无法通过,几乎去一辆,被消灭一辆,损失惨重。后来我军采用多层次的威力搜索,美国空军分远、中、近三个战斗群,每群四组,每组四机,日夜轮番轰炸,战车亦改用15厘米厚的重型战车。步兵进攻时,先用冲锋枪、机枪扫射树上树下的伏兵,稳打稳扎,步步逼近。激战一个多月,日军惨遭失败,敌尸遍坑遍野,无法计数,我方亦伤亡很大。日军官兵都很迷信,打扫战场时,发现他们身上大都有“太阳旗”、“小佛符”、“千人针”和装有妻子头发、指甲的小包。据说,“千人针”是出征者的家属请求一千个姑娘每人钉一针彩色丝线而成“武运长久”四字的红缎横条,说能“避敌枪炮”。但是,这些东西,并不能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孟缓河谷会战胜利,我军军威大振,继续向南挺进,经过间布班山隘的丁高沙坎、高鲁阳、夏都塞几次战斗,于5月底抵达孟拱河谷发起了孟拱战役。孟拱河谷为近200公里长的狭长河谷,敌人在河谷口的甘马因设有重兵,要夺限河谷中心的重镇孟拱,首先必须夺取甘马因。在甘马因战斗中,我被调整营指挥所负责全补给、救护和写战地日报,没有直接参战。8月底,孟拱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共缴获轻重大炮56门、载重卡车190余辆、步机枪约3000支,歼敌25000余人,是继达罗、密支那之后的第三个大胜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几次大的胜利,使英美两国对缅北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刮目相看,自愧不及,每见我军官兵,都竖大姆指高呼“顶好”示敬,对我军的战斗力也作了新了评价。此时,后方公路的建筑也随着战争的进展跟了上来,施工部队是美国机械化工兵两个团,我军工兵第十、十二两团。我军工兵团在前充当开路先锋,架桥、爆破、扫除森林障碍,美军在后整修路面。前方打到哪里,公路铺到哪里,给部队补给创造了条件。

孟拱战役以后,适逢雨季,乃暂时休兵整补,充实战斗力。继后又挥戈南指分三路强渡伊洛瓦底江,会师古都曼德勒、勘定的缅甸中部。我军(新六军)为中路主力,由孟拱出发,直取瑞姑。新六军以二十二师为前锋,直扑伊洛瓦底江北岸,以敏捷机密之行动,出敌不意,一举分四路过江,击灭沿江守敌,占领了瑞姑。攻克瑞姑,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该地濒临伊洛瓦底江南岸,形势险要,与杰沙、八莫形成一道坚固防线,自被我军攻克,敌中央阵线已被突破,杰沙、八莫之敌立感严重威胁,主力当即被迫后撤。

此时,国内战事吃紧,日军犯独山,贵阳告急,重庆震动,命抽调新六军回国驰援。我等奉令于1944年11月返国。以后听说,留在缅甸与日军继续作战的新一军于1945年1月攻克八莫、芒友,1945年3月攻占乔美,4月攻克腊戍,在皎克西与英军会师,日军逃亡泰国。5月1日盟军收复仰光,缅甸战争宣告胜利结束,中国远征军全体官兵于1945年6月由腊戍空运回国。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