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章摘句”话粟裕(副题)
苏子门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d5da70100nv7a.html
“寻章摘句”话粟裕(副题)
粟裕将军的杰出早已众所周之,是案有所查、史有所载、天有所鉴的不争事实。那么,其杰出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粟裕将军的杰出,首要的是表现在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巨大历史贡献上。资料记载,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毛泽东回身拉上朱德,又越过许多党政军领导,拉上了粟裕,加上贺龙一起为纪念碑铲土。可见粟裕将军为民族解放和共和国的诞生,所建立的功勋之巨。12年之后,毛主席接见蒙哥马利元帅。蒙哥马利称赞毛主席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毛主席很谦虚地说:“在我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解放战争即将结束前夕,就连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向深沉”、含而不露、从不把其他将帅放在眼中的“副统帅”林彪,对粟裕也同样不得不“实事求是”,作出了“粟裕尽打神仙仗”的评价。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被人们誉为“战神”的刘伯承元帅,在向与会代表介绍粟裕同志时,曾以“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来表达他对粟裕将军的尊敬和喜爱。在22年的革命战争中,粟裕将军相继创造了史有定评的大兵团作战以战养战、腹背受敌的歼灭战孟良崮战役、孤军深入的歼灭战豫东战役、60万对80万的的围歼战淮海战役、投鼠忌器的攻城战上海战役五大战争奇迹。经中央军委批准撰写的《粟裕传》这样写道:“粟裕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烽火硝烟的历程中,在党和人民的英勇奋斗中成长起来的军事奇才,(他)为夺取中国革命和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以及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粟裕将军的杰出,还表现在其难能可贵的广阔胸襟和高风亮节上。2001年5月2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介绍: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四日,为统一指挥山东、华中部队,党中央酝酿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粟裕闻之,即复两电回中央,建议张为正,己为副。五日后,中央来电许之,粟裕心安。一九四八年五月,党中央决定调陈毅出华东,确定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见电后急见毛主席,恳求陈毅留任。不久,中央发出补充通知:陈毅继续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两让司令之事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其折射出的共产党人对待权力的精神境界,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据有关报道,在1955年授衔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不禁赞叹道:“难得粟裕!壮哉粟裕!”
粟裕将军的杰出,更表现在其超凡脱俗的坚强党性和磊落为人上。在《毛泽东为什麽一再高看“当代白起”粟裕将军?》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粟裕将军忍辱负重,忠诚于党。粟裕同志坚持原则,不事迎合,直言敢谏,铁骨铮铮,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善于独立思考的工作态度,让人充满敬佩之情。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粟裕的杰出同时也使他遭受不应有的挫折。以至于曾经那么钟爱他的老人家,批评他的时候都说:你比较骄傲些,胜利多了,冲昏了头脑,韩信也是这样,说我带兵多多益善。1958年,粟裕同志因“教条主义”错误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严厉批判,被扣上“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帽子,所谓的错误被无限放大,几乎成了一无是处,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其实,说穿了,粟裕将军只不过是因工作无意中得罪了几位老帅而已。但在身处逆境、甚至在被老人家金口定性为“坏人”的情况下,他面对巨大压力,始终不渝地坚信党,忠诚党的事业,不埋怨,不消沉,竭尽全力为党努力工作,为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在彭德怀元帅铩羽庐山后,有位老领导劝粟裕把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之事提出来。粟裕将军明确表示:“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曾和粟裕共事多年的老领导、老战友陈毅元帅,特别赞赏粟裕的宽广胸怀和厚道为人,他说:“粟裕受过人家的打击,决不会打击人家。”向以“直抒胸臆”著称的陈赓大将,曾对粟裕说过这样的话:“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粟裕人格品德光彩照人,有一颗金子一般的心”,这是我党历史上的“明君”(毛泽东语)张闻天对粟裕的由衷赞叹。萧劲光大将在回答老人家关于“对粟裕的看法”的提问时,非常肯定地说:“粟裕是个老实人,对党没二心。”“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粟裕的这首诗正是他的人生写照。
粟裕将军的杰出,也表现在其手不释卷、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和不断进取上。在纪念粟裕将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军事科学院政委刘源上将在回忆曾在军事科学院任职长达26年的粟裕将军的“治学”情况时,作了非常深情的叙述:“粟裕同志善于理论总结,……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粟裕同志没有上过正规军校,但他善于从战争实践中学习,努力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积极探索战争指导规律和军队建设规律,在战略战术和建军治军方面有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论述。在大兵团作战方面,他强调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立足战争和战略全局筹划战区作战行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强调正确处理战役各个发展阶段与全过程的关系;他对敌后游击战进行了系统总结,形成了一整套敌后游击作战的指挥理论;他关于战争转折的论述涉及战略、战区、战役三个层次,深刻地揭示了指挥艺术的真谛,对我军作战理论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在国防建设方面,他强调必须首先确定国家的整个战略方针,根据国家整个战略方针和相应的作战方案来制订国防建设计划,主张国防建设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路子;在军队建设方面,强调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必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应突出加强海军、空军,并优先发展空军,要大力发展技术兵种,重视军队和院校的教育训练,把学习和掌握军事技术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完成,把战场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加强情报工作和指挥、通信建设,研究适应今后作战的部队编制,解决后备力量的动员及其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等等,粟裕的这些重要观点,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对于加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以上的援引叙述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军事家、共产党员的粟裕,无疑是非常杰出、十分优秀、合乎标准的。但是,若用尘世凡俗的眼光和所谓“政治标准”衡量粟裕,他至多也就能得及格。这似乎可以称之为政治上的“弱智”。解放战争初期,粟裕曾有过一次很大的“不智”之举。在接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指示粟裕渡江作战的电令后,粟裕将军基于对全局和形势科学缜密的分析,以充分的理由否定了既有理论阐明,又有实践依据的中央决策,据理力争地提出了与中央决策完全相反的在江北一带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建议,并最终为中央所采纳。实践也完全证明了粟裕的正确。此举在已习惯于“惟毛是瞻”的人看来,无异于“逆龙鳞”和“大逆不道”。1958年粟裕落难后不久,一向与粟裕很谈得来、在军事上惺惺相惜的林彪找到粟裕,直言其“缺少党内斗争经验”。粟裕老老实实地说,自己不仅缺少,而且没有党内斗争的经验。粟裕还向林彪解释说,自从1932年离开红一军团后,一直在远离中央的地区工作打仗,对中央苏区的情况、延安的情况都不了解。就是说,与中央军事之外的联系甚少。在总参工作期间确有错误,最大的错误是任总参谋长期间,主席找我谈话,要我经常去汇报,十天半月一次,也可随时去谈,以后由于怕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说自己骄傲,就改向那位领导汇报,不敢向主席汇报了。这当然又是严重“不智”的表现。行文至此,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了邓小平在文革之初被打倒之前,老人家曾因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很少向其汇报请示工作,特别是在1959年后的六年中,没有向其汇报请示过一次工作而表示不满。并观林、粟,可谓有许多的相同、相似之处:年龄相近,资历相当;身材不高,头部负伤;同登井冈、同率大军;战功卓著,皆为“元勋”,但看其仕途的发展,却有近乎霄壤般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于,与善于观“风”的“政治林彪”相比,“头脑单纯”的“军事粟裕”,政治上太欠精明、远不够成熟。他只晓忠党爱国之理,而不谙忠“君”跟“人”之道;他只重视、善于军事上的谋划,而不重视、不善于政治上的"运作";他只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推进事业殚精竭虑,而不肯也不屑于为使自己如何“攀升”和“快进”、“高就”去盘算、去精心设计、去附翼攀鳞。这种“不智”,就注定了粟裕将军“政治”上的困局、仕途上的暗淡。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惯了“成熟”跟“不成熟”、“精明”与“不精明”、“会来”和“不会来”的巨大反差。当那些“勿讲真理重迎合”、“善于跟‘人’会来事”的“高智商”青云直上、踌躇满志的时候,许多像粟裕将军那样只知“勤勤恳恳打仗,战战兢兢做人”,而不知也不肯取悦于领导的“老实型”,只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原地踏步”,“默默奉献”……
一位著名的网络作家,出于对粟裕将军的崇敬、热爱和惋惜,用文学语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他的一生,如锥子一样不可阻挡的前进
他的一生,又如沙漏一样不断放弃
他的一生,属于琼楼顶上的灿烂光华
他的一生,却从来没有踏进琼楼顶上,就差半步
……
他从来在场,而从未进中央
他经常让别人难堪,而自己是那样善良
他是军事奇迹制造者、战争推动者,这需要何等伟力和气魄,然而他是那样的处于幕后,无足轻重
他是个军人,却像儒生,更像个五四出来的知识分子
他头颅里有三块弹片,经常奴役他的身体……
余观之,无论就党内、军内、国内而言,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粟裕将军都是非常难得的稀世之“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过去我们对这一珍宝的价值认识不够。为大局计,粟裕将军淡看名利,蒙冤受屈,隐忍不发,可谓为党为国为军做了常人所难以承受的自我牺牲。在其有生之年,他没有等到他久已渴盼的平反的诏书。这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正如陈丕显同志生前所说:“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多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品读陈丕显同志这段话,让我们不禁进一步加深了对粟裕将军的由衷敬佩和深切怀念之情,当然也加重了对粟裕将军功盖天地却蒙冤而逝的深沉叹息!叹息之余,也促使我们对一些历史“迷题”进行深刻反思,特别是对粟裕将军历史悲剧的成因以及如何做大写的人、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坚强党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员这个大问题作更深层的思考。愚以为,对我们来说,无论做人、做官、做党员,还是做事,粟裕将军都是一面不可多得的明镜。以做人而言,让人所不能让,忍人所不能忍,是很高难的修养功夫;功高而不自居,更从不在人前炫耀,仍能以“平常心”待之,把“尾巴”夹得紧紧的,把“调子”降得低低的,甚至即便不得已背了黑锅,也心静如水,缄默无语,更是人生修养的崇高境界。在巍若昆仑、雄如泰山的粟裕将军面前,那些只知攫取不肯施与、在名利面前失魂落魄的伪仆,那些耽于享乐、无所事事的“福官”,那些挖空心思、削尖脑袋向上攀爬,为求“进步”不惜“掉价”的“弄潮儿”们,真是渺小之至、丑陋之极!真是令人不齿、令人作呕!我们在鄙视唾弃这些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威信、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刮瘦了人民骨肉、伤透了人民之心的无耻之徒的同时,不禁深感具有坚如磐石般党性、贵若黄金般人格的粟裕将军,确是世之罕遇的“大将之才”,作为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将军是当之无愧的!同样,军之良将、党之精英、人之楷模之于粟裕同志,亦不为过。从这个意义上说,向粟裕学习和看齐,当是我们终生的“要务”。
粟裕将军不朽!
愿粟裕将军的悲剧永不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