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电影]
今天重新看了一遍《大进军——解放大西北》这部电影。我之所以看这部电影有二个原因。第一是这部电影是描写彭德怀解放西北的一部历史史诗。我个人对彭德怀很崇敬。第二是这部电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非常优秀的影片。它的总策划是当时的厂长王晓棠少将。王晓棠在《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电影中扮演金环和银环。出于对总策划的崇敬。
电影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三次大的战役,即西安保卫战、扶眉战役、解放兰州战役。从整个电影中我学到以下东西。
首先,敌我双方的领导核心的较量。共产党这边自然是毛泽东和彭德怀了。国民党那边是蒋介石和胡宗南,另外要算上马步芳、马鸿逵和马继援。彭德怀我是很了解的。他是湖南人,脾气有时不好比较急躁。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刚正不阿。当然这一点也成了他人生悲剧的开始。胡宗南也算是一个人才。在双方的较量中国民党方面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是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相互猜忌互不信任。在军事行动上不能协同作战。西安保卫战时马步芳打头阵,胡宗南和马鸿逵都不支援。扶眉战役时胡宗南自己志大才疏,把五个军集团配置在一起,被打得大败。解放兰州战役是马步芳的部队在死守,没有援军。第二个致命弱点是当时的大形势已经是江河日下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无心恋战。他们表现出的细节说明了这些。比如胡宗南的过度自信,裴昌会晚上不接电话的习惯,李震和手下的军长们晚上一起打麻将等等。高级将领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就可见一斑了。
其次,电影没有一味的说共产党的英明,也客观的表现了我们的不足。正如彭德怀自己所说的,他也打过窝囊仗。尤其是解放兰州战役,第一次进攻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呢,主要是对敌人认识不足。战争本来就有它自己的法则。正如做人也是如此。
电影看完了。我想说的却没有完。首先说说我对人生的体会。彭德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他的资历应该说是比较深的。在红军时期就任军团长。抗战的时候任八路军副总指挥。解放战争的时候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后来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回国后任国防部长。他的一生在1959年之前达到顶峰,同时也在1959年跌落低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的彭德怀的几个主要问题是:在井冈山时期王佐和袁文才被错杀与彭德怀有关;在长征途中林彪曾提出让毛泽东下台让彭德怀指挥;在1958年批判教条主义过程中对刘伯承和粟裕的不公正对待等。由此可见彭德怀也不是一个完人,他也有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难以避免的缺点和不足。他也犯了很多错误。在朝鲜和美国人较量过以后,彭德怀的人生达到顶峰。在解放军中战功赫赫的将领很多,但是敢于同美国人打而且能达到迫使美国人停战的结果的,估计就没几个了。也正是如此,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彭德怀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才会向毛泽东提出那么尖锐的不满。为什么是彭德怀提出来而不是别人提出来呢,历史选择了让老彭放这一炮。从此彭德怀的命运就开始多莫多难了。
其实和彭德怀情况类似的人有很多。比如徐向前。他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可以说当当年在红四方面军任总指挥的时候他的人生也是达到顶峰的。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把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国防部长这三个职位都作过的人。但是在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面临南下还是北上的分歧。说到底就是领导权之争,当然这个争斗主要发生在张国焘和毛泽东之间。后来中央红军独自北上,红四方面军南下了。徐向前在这个人生选择关头没有和毛泽东走。后来红四方面军南下没有出路,被迫三过草地到达陕北。红四方面军一部又组织西路军。最终西路军完全失败。徐向前脱离部队和陈昌浩两个人化妆转移回到延安。自此,徐向前的一生最辉煌的时候过去了。后来徐向前在山东抗战和解放太原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不过最终仅此而已,再也没有出任过方面军的统帅。不过四方面军也出了几个名人,如李先念、徐世友等。再有一个就是粟裕了。粟裕本来也可以评为元帅的。他在淮海战场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成了大将。据说林彪很赏识粟裕的才华。以至于后来在文革中粟裕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粟裕在1958年反教条主义批判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此后一直赋闲。知道他去世若干年之后才在《人民日报》上以一篇追思他的文章的形式为他平反。
我说了这么多,本意就是慨叹一下人生,自信和乐观才是主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