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粟裕军事战略思想的认识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的军事战略家。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次全国会议中,第二野战军首席代表刘伯承向中外记者称赞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无冕元帅》第213 页)粟裕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成长为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军事家,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中,转变和升华为军事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很多军事家都具有战略家的特质,由于在战争中所处的位置和具体的条件,没有可能实现其战略思想或全部实现其战略思想。如刘伯承、林彪、徐向前、陈赓、黄克诚、肖劲光等)。粟裕得天独厚的战场条件和经历,使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的军事战略家。首先是由于华东战场在解放战争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同时又是最为复杂的、最为激烈的战争过程。粟裕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全国性的战争中,必须划定几个战区,拿华东战区来说,人口、面积相当一个中等国家,华东我军兵力也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战时兵力,在中央的总的战略方针下,有相对独立自主的一个方面”(《粟裕回忆录》第336页)同时华东战场承担着解放战争最重要最艰巨的作战任务。粟裕始终在华东战场上作战,并逐渐由一支部队的司令员成为华东战场最主要的军事指挥员。
军事战略家具有自己的军事战略思想。没有军事战略思想,就不可能是军事战略家。军事战略家具有军事战略思想,还要有运用其战略思想的军事实践。军事战略思想与军事战略实践活动是统一的。粟裕的军事战略思想和军事战略活动完整的结合,使其成为实际的军事战略家。
粟裕的军事战略思想是完整的、不断发展的体系。粟裕的军事战略思想集中的体现在他解放战争中期后期,为改善战局、扭转战局、推动战局所提出的建议和设想以及组织和指挥的各次战役中。这些建议和设想在中央军委批准后施行,都取得了预想的结局。
粟裕将军的军事战略思想主要有几方面内容:
一是研究和把握解放战争规律的思想。
二是关于“形”和“势”的思想。
三是战局与战役的关系的思想。
四是作战方式创新的思想。
五是战略是策略的总和的思想。
六是战略组织体系变革的思想,等。
粟裕将军的军事战略思想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给中央军委的三份电报中。第一份电报是1948年1月22日发给中央军委的,即著名的“子养电”。第二份电报是1948年7月16日发给中央军委的。第三份电报是1948年11月8日发给中央军委的,即著名的“齐辰电”。
第一,对于解放战争规律的认识思想。
粟裕的战略思想首先体现在对于解放战争规律的认识,一是对于解放战争发展过程的趋势和特点的认识,二是预见战局发展和作战方式变化,三是洞察战争过程的转折等。
1)战争有规律,解放战争有规律。一般战争规律寓于解放战争规律中。战
略首先要研究战争规律,认识和把握战争的规律。粟裕说,“一个战役指挥员是怎样去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以夺取胜利或导致失败的”,这是指导解放战争的根本问题。(《粟裕回忆录》第518页)1945年11月“面对全面内战的危险和华中的特殊地位,探索即将开始的战争特点和规律,筹谋应该采取的对策”(《粟裕年谱》第93页)
解放战争的规律是由全国战场体系和结构状况与解放军和国民党军两军的关系决定的。解放战争的战场体系是统一的,但是以陕北和华东(华中、山东)为枢纽和重点。它们决定着解放战争战场体系的发展和解放战争的成败。正如后来毛泽东讲过的全国战场都是配合山东战场的。解放战争体系中,在陕北战场以防守为主要形式。在华东战场以进攻为主要形式。这一攻一守两种主要形式相辅相成,决定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趋势。这是解放战争的规律和特点。
粟裕认为,遵循解放战争规律,苏中战场要以进攻为主,大量歼灭敌人。但是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凭借大大超过解放军的实力,采取全面进攻。人民军队只能够组织战役进攻、争取战役主动才能够大量歼灭敌人,才能够逐渐取得战争胜利。解放战争是人民战争,解放军是人民军队,组织战役进攻、争取战役主动必须也完全可以依靠人民群众,依靠根据地。从46年解放战争开始,粟裕就自觉遵循解放战争规律,依靠群众和根据地,争取战役主动,坚持华中战场、在内线歼敌,不肯轻易放弃华中,不肯轻易地放弃根据地人民群众,不肯转到外线作战。以致受到有的领导责备。粟裕向中央军委说明如果不在苏中打击仗就离开,根据地群众和部队的感情转不过来。这反映了人民战争的规律。
粟裕认为“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打歼灭战的规模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粟裕回忆录》第318页)因此积极组织华东解放军在把握战场主动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扩大战役规模,使部队在实践中学会打大规模战争的本领。所以华东解放军组织的战役一次比一次更大,成果也一次比一次大,成为解放战争中全军一次歼敌最多的部队。而1948年6月22日毛泽东在给粟裕恶电报中要求“避免”“大很大规模的歼灭战”“每次歼敌以不超过一个整编师为限度”。(《无冕元帅》第112页)当时甚至有的军事指挥员感到粟裕的计划“似嫌歼击企图太多太大”。(同上)
基于对于解放战争的规律的深刻认识,粟裕认为,在解放战争相持阶段后,只有组织三次以上的大规模的歼灭战,才能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认识。1948年初,中央军委提出的三支主力十万人过长江的部署,其战略意图是“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以配合正面战场,主要是配合中原战场我军作战,发展战略进攻”(《粟裕回忆录》第426页)。但是如何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粟裕认为“要对敌情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还是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同上,第411页)。经过研究粟裕认为在长江以北大量歼敌更为有利,同时中原战场具备大量歼敌的条件。粟裕发出了著名的“子养电”。向中央建议暂不过长江,“尽可能多地将国民党军主力部队消灭在长江以北”。(《无冕元帅》第137页)
遵循人民战争的规律,解放军要一面作战,一面建设。保证了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
2)科学的战略预见是指导组织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认识解放战争发展规律,是科学的战略预见的前提。战略预见是把握战争规律的成效。
1946年7月中旬起国民党军“继续增加进攻我华中的兵力,为了进一步大量歼敌,战局必然向华中纵深转移,这是可以预见到的。”“转移的时机和方向的选择以及转以后的战略布局,则是带全局性的问题”。(《粟裕回忆录》第313页)
宿北战役后,粟裕预见到“今后一定时期,山东将是华东的主要战场”。(见《无冕元帅》第343 页)于是积极准备战场条件。
1946年9月25日粟裕对新华社记者说:“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粟裕回忆录》第319页)后来的事实证明了粟裕的预见,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和鲁南战役一个比一个规模大,歼灭了大量敌军。
在1948年7月16日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粟裕说:“只要济南解决,打援方面又取得胜利,则战局可能迅速向南转移,今冬攻占徐州之计划,似属极大可能。”(《粟裕文选》第524页)战局的发展完全证明了粟裕的预见。
3)认识解放战争规律,预见解放战争的发展,就可能深刻的洞察解放战争的转折,把握和利用战争的转折。转折是规律的表现。
粟裕说,我对“转折”这个概念作一点说明。深入研究和思考战争全局的转折、战役的转折、战区的转折等问题。他说,“我要着重说明的是,战争全局的转折和战役的转折这两个高低不同层次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层次,就是战区的转折”(《粟裕回忆录》第336页)在这个战区内,“依据敌我双方的变化,又形成若干段落。在这一个段落与下一个段落之间,形成了战区的转折”,“战区指挥员,要注意各个段落之间的转折”等。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的胜利是“华东战区第一个转折的开端”,“是胜利实现这一转折的标志”。(《粟裕回忆录》第335、336页)粟裕对于战争的转折、战区的转折和战役的转折始终保持深刻的洞察研究。根据实践经验,粟裕更进一步提出在战役进行到一半甚至最好在战役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发生转折,最为有利。
对于战争转折的认识和把握、对于战区转折认识和把握、对于战役转折的认识和把握等粟裕都是从“形”和“势”的统一上,通过对于双方的“形”和“势”的关系。当“形”发生变化时,“势”也会随之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转折就将出现。
粟裕的战略思想有着浓厚的历史感。集中体现在对人民战争的认识理解方面。这是他的战略思想的基础。
与粟裕对于战争规律和解放战争规律的研究不同,1945年10月中央曾经要求华中、华北作战重心应放在铁路线上。(《粟裕年谱》第91页)山东野战军领导致电中央建议“与国民党军决战”(《粟裕年谱》第95页),中央于1946年1月2日复电“华中主力以配合决战为中心任务”(《粟裕年谱》第95页)。毛泽东在1946年6月22日提出“外线出击”“向南作战”的决策(《华东解放战争纪实》第58页)。这些决策不适应解放战争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因而没有成功。
第二,关于“形”和“势”的思想。
“形”和“势”是战争中双方关系的一种重要表现。古代军事家司马懿曾经讲:成败、形也。安危,势也。在战争中双方博弈达到相持状况的时候,“形”和“势”的问题就突现了。战略是解决战争的全局问题,要通过“形变”和“造势”来改善、扭转、推动战局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不是直接的指挥作战能够达到目的。对于淮海战役,毛泽东曾经讲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粟裕回忆录》第521页)当时解放军以六十万军队对付八十万的国民党军队,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但是粟裕利用“形”和“势”,较为顺利的解决了难题,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孙子兵法专门讲“形”、“势”和“虚实”。如:“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等。盖因“形”和“势”和“虚实”是统一的。“形”和“势”互相依托,互为条件,依“形”用“势”,依“势”变“形”,是为战略的基本特点。
1)在战争中“形”是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同构成的。“形”包括虚实、真伪、疏密、远近、宽窄等。粟裕在用兵中,总是从“形”来安排和使用兵力。
苏中战役就是根据“形”(兵形和地形)的特点,一兵多用,连续作战。
1946年9月敌军对于我军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虽然我军山东和华中两军靠拢,兵力更加集中,但在“整个运河以东地区成长蛇形,不利主力作战”(《粟裕回忆录》第319页)
1946年12月举行宿北战役时,“敌第一梯队整编第六十九师全部及整编第十二师主力,已呈扇形展开”(《粟裕回忆录》第330页)
“这次鲁南作战有以下特点:一是敌人阵势摆得很长,、、、、成为犄角之势”(《粟裕回忆录》第340页)
孟良崮战役前粟裕将六纵安排在一百公里之外,隐形于外。保证了战役的成功。
刘伯承也指出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形成了“哑铃形”。
在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军按照冈村宁次的意见,军队组织按照重叠阵形,以对付解放军的穿插进攻。
淮海战役时解放军沿运河夹阵而列,与国民党军的十字形阵列相对,保证了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阻截。而不是按照毛泽东提供的情报设置阻截位置。
粟裕认为,在研究战略全局的时候,研究从哪里打开局面,要从“形”和“势”出发,要密切注视“形”和“势”的发展,即“形”和“势”的统一。(《粟裕回忆录》第342页)
“形”不是主观的,既要根据兵力和装备的情况,更要依据对方的战略部署,还要依据地理和地貌的条件。粟裕敢于发动孟良崮战役就是因为地形的有利,可以把国民党军队切割开。豫东战役前,粟裕通过耍龙灯,扯散了敌人的“形”,毅然发起开封战役。
战争的双方都要依据“形”来谋划。利用“形”的变化,使敌人犹疑,犯错误,使敌人按照自己的设计行动。如孙子所讲: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就如国民党军将领张毓彬讲粟裕:他还会指挥敌人,我看这话不假(《无冕元帅》第109页)。
现在的一些解放战争史的研究,讲的解放军挺进中原时三支主力摆成“品字形”。这种说法仅仅是概念,并无实际作战意义。
2)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势”,首先来源于得到人民的拥护,来源于一面作战一面生产建设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个“势”是人民解放军天然的、独有的。粟裕说“我们的部队、、、、、坚持了八年抗战,与人民结成了血肉关系,、、、、、我军的补给无所谓什么交通线很长的问题,到处是我们的后方,到处都可以安置我们的伤病员,到处可以得到补给,所以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华东解放战争纪实》第60页)人民的支持是解放军最重要的“势”。它决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规律。
“势”包括动静、疾缓、劳逸、疲盈、整散、齐乱等,更反映指挥员的战略意志和军队士气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故善战者,求之于势”等。
粟裕的战略意志非常鲜明。无论敌人多么强大,在任何艰难条件下,都必须创造“势”。有了“势”就有了生命力的存在基础。在占有“势”的情况下,只要有战机就要想方设法利用,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如豫东战役时,在开封战役后,华东野战军乘“势”,抓住区寿年的犹疑产生的空隙和脱节发动进攻。当时别的领导人都希望更谨慎些。
粟裕善于集中兵力,敢于集中兵力,“求之于势”,故每战必胜。中央军委设想济南战役可能需要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粟裕用“势”仅八天时间取得胜利。最著名的淮海战役,粟裕依“势”,用六十万兵力战胜了国民党军的八十万军队。
粟裕依靠人民群众和根据地,可以“以逸待劳”,使国民党军疲于奔命。在孟良崮战役前可以埋伏奇兵,使敌人不知所措。
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军的将领普遍产生畏惧心理。虽然国民党高层强烈要求与共军决战,而前线指挥官多消极避战。在战“势”上已经萎顿。
第三,粟裕关于战局与战役的关系的思想。
1)战局是由一个一个战役构成的。战局和战役直接相关。粟裕曾经讲过:“正确的战略意图,必须通过战役的胜利来实现”(《粟裕回忆录》第335页)。“战略态势的改变,有时不是一个战役所能实现的。”(《无冕元帅》第342页)粟裕总是从战略全局和战略态势来设想和设计战役,尽可能使得各个战役形成统一的系列,以达到扭转战局和保持积极战略态势的效果。而不是单一的从战机出发组织战役,或简单地从胜败及成效来构想战役。
2)粟裕构想战役有的是为了战略侦察,如“苏中战役对于战争全局应起战略侦察的作用”“在前部打仗,可以迫使蒋军提早实行战略展开,从而便于我进行战略侦察”(《粟裕回忆录》第287页)。
有的是为了开拓战场,如宿北战役之前,“敌人对我形成半包围态势”,“必须打破敌人这一计划,开拓战场”(《粟裕回忆录》第325页)。
有的是为了把根据地连起来,如宿北战役“使敌人不仅未能实现切断我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的联系”“反而被我军切断了南北联系”(《粟裕回忆录》第335页)。
有的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如“集中力量歼灭鲁南之敌,即收复枣庄、峄县、台儿庄,使鲁南获得巩固,然后无顾虑地向南发展”(《粟裕回忆录》第342页)
有的是为了保护领导机关和资源,如“涟水作战,虽然基本上是一个消耗战,但保住了涟水城,掩护了华中领导机关北移山东”(《粟裕回忆录》第325页)。
有的是为了发现战机,如“争取主动,暴露敌人的弱点,制造敌人错误“(《粟裕回忆录》第314页)
有的是为了实现战略转折,如“宿北战役是胜利实现这一转折的标志”(《粟裕回忆录》第335页)。
3)粟裕说:“作战指导中要注意处理好第一仗与第二仗、第三仗的关系,打第一仗要为第二仗、第三仗创造条件。”(《粟裕回忆录》第325页)苏中的七次战役深刻地体现了前一次战斗为后一次战斗的创造条件。
粟裕在豫东战役时就已经考虑在淮海地区组织一场战役。在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即9月24日就向中央军委提出了组织淮海战役的设想。粟裕总是从战争全局来构思和设想战役。他说:“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暴露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即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粟裕文选》第571页)
4)粟裕从战局出发,坚持“首战必胜”原则来构想战役。只有首战的胜利才可能按照战略设想全部的战略展开。在接受了中央军委规定的战略任务以后,粟裕按照自己的战略设想,取得了豫东战役的首战胜利后,顺利地战略展开,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一气呵成。
5)在淮海战役刚刚发起的第三天,粟裕就发展和提升了淮海战役的战略设想,赋予淮海战役更高的战略任务,即歼敌主力在长江以北,以保护江南的经济基础。而不再是大规模歼敌战略任务。
6)粟裕认为,对战役的评价要从战略意图和全局出发。没有全局就没有重点。对战役的评价要以战略全局和重点为依据,而不是歼敌多少或攻占城市为依据。“有的同志认为,宿北战役中打援部队太多,影响战役结束后的扩大战果”(《粟裕回忆录》第335页)“有人说,(涟水作战)这是一个败仗”(《粟裕回忆录》第334 页。“有人认为,既然已经决定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在淮海打一个歼灭战,这几仗就不应该打”(《粟裕回忆录》第325页)等等。粟裕认为上述认识不符合解放战争的战局发展规律和客观实际情况,是不正确的。同样,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战役考量也是从全局出发,曾明确指出:“关系全局的宿沭前线、、、、、、取得大胜,涟水暂失,不足为患”(《粟裕回忆录》第334页)。中央军委在鲁南战役前也提出:“鲁南战役关系全局,此战胜利,即使苏北各城全失,亦有办法恢复”(《粟裕回忆录》第345页)
与粟裕的战役设计思想不同,一般军事指挥员对于战役的设计构想往往较多从一场战役的机会和成效来考虑。如1946年9月4日军委指示:“希望能于九月上半月完成东面作战任务;下半月休整。十月上旬攻取扬泰线,中旬休整,下旬进入淮南作战。”(《粟裕回忆录》第315页)如1946年9月4日陈毅提出山东野战军的三个行动方案,第一个方案“力量是不够的”,第二个方案“必拼消耗,不合算”,第三个方案“留现地待机”。(《粟裕回忆录》第315页)可以看出上述指导思想在构想和设计战役时比较简单,仅仅从自身现有条件考虑,缺少从战争全局的思考。
粟裕认为,“当战局出现被动时,战争的指导者应冷静、客观的分析敌我形势,充分发展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种种因素,并积极发现、捕捉和创造战机”(《粟裕回忆录》第420页)。尤其是创造战机,更为重要。但是创造战机必须从战场全局出发。1946年8月7日的泗县战役失利,完全是由于指挥员不能够从战争全局出发构想战役,简单地从兵力的对比设计战役,并且不听取毛泽东的指示和下级的意见,主观造成的。(《华东解放战争纪实》第97页101页)
第四,粟裕关于作战方式创新的思想。
在战争进到相持阶段后,作战双方用尽各自的特长,已经适应了对方的作战方式和行动特点。这时要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必须创造新的作战方式和方法。通过创造新的作战方式,一方面“造势”,一方面“用势”。创新作战方式是战略的重要方面。粟裕适应了华东战场敌我双方的特点,为了推动战局,一面不断地扩大战役规模,一面改进和创新作战方式。济南战役时,粟裕积极“用势”,改变作战方式,部署比攻城兵力更多的打援兵力,使得国民党军队望而却步,救援迟缓。
1)粟裕说:“从学习大规模歼灭战角度来说,华东战场从前沿转入纵深,正面战线逐步收缩,兵力也随之集中,歼灭战的规模将逐步扩大”(《粟裕回忆录》第337页)因此粟裕对于是否需要用“分兵”(即缩小作战规模)的方式支持和帮助刘邓大军南下有不同的考虑。而山东野战军领导多次要求分兵,平均使用兵力。以致多次作战失利。
2)粟裕在解放军中首创了“攻城”、“阻援”、“打援”统一的作战方法。在济南战役中卓越的运用新的作战方法,使中央军委预定的一个月到一个半月战役时间,缩短到八天。并且还有一大半的兵力没有使用。
3)坚持首战必胜或慎重初战的原则。粟裕说“慎重初战,这对战役指挥员来说是一条具有丰富内容的原则”,“慎重初战和初战必胜,可以说实质上是一回事”(《粟裕回忆录》第340页)只有首战胜利才可以按照战略设想延续组织后继的战役。
4)粟裕在《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即著名的“子养电”中提出“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分忽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不担负打援,兵力是够用的),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如认为可能,则请刘邓统一指挥。”(《粟裕文选》第432页)。
粟裕说,在华中和山东两个战区统一后,“我军进一步集中兵力,实行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规模”(《粟裕回忆录》第339页)粟裕不赞同中央军委关于不要后方的作战思想。
5)粟裕重视和研究通过创造战场来歼灭敌人的作战方式,把设计战场和创造战场作为创新作战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粟裕不是在既定战场上寻找并歼灭敌人,而是尽可能把敌人引进预设的战场和创造的战场予以歼灭。通过“耍龙灯”的计谋把敌人引进预设战场等。这与大多数军事指挥员不同。
第五,粟裕关于战略和策略的思想。
战略是策略的总和。“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粟裕的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把各种策略组织成为整体,再加以运用。在复杂战局中,战略意图和战略设想决定策略。而任何策略都要服从于战略意图和战略设想。这些策略必须构成统一的整体。“在战争进程中,我军统帅部及高级指挥员,对战局的变化发展往往是做出多种设想,从中选取最优方案”(《粟裕回忆录》第344页)。
粟裕的战略策略思想最集中的表现是在淮海战役开始后的第三天,粟裕即发电报给中央军委,提出“抑留敌人与徐州及其周围歼灭之”的建议,“在此次战役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固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等。(《粟裕文选》第619页)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齐辰电”。这个电报提出了新的建议,改变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原来的部署决定。这在所有淮海战役的军事指挥员中唯一的,最重要的(这个建议是粟裕独立的战略思想的体现,与刘邓无关)。
战略作为一种艺术,直接地充分地体现在策略的组织和运用上。
1)通过设计和运用策略体系来谋势和造势,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兵”的效果。战略性策略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消灭敌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主动“造势”和积极“用势”,迫使敌人按照我军的战略设想行动。这种谋势和造势和用势是通过各种策略体系实现的,使敌人无从判断、犹疑不定、举措失当、不断犯错等。在孟良崮战役开始时,张灵甫判断不清华野的作战目的。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将领普遍产生畏惧心理,同时往往犹疑不决和丧失信心,如华东战场上国民党军将领往往避战、消极救援。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军仓皇逃跑,不战而降,如邓小平讲的,过江以后基本没有什么大仗了。
2)战略指导下的策略是一个整体,实行任何一个策略都考虑对运用其他策略的制约和影响,要为运用其他策略创造条件。不能够孤立的使用某种策略。豫东战役时粟裕使用了非常高明的“以攻掩撤”策略,一面攻击,打得黄百韬极为恐惧,一面悄悄撤离战场。以致华东野战军撤离战场一周时间,国民党军还不知道粟裕的军队到什么地方去了。
3)粟裕设计策略总是要使其具有多向性和多重效果。不使其仅仅具有单一性效果或单向性作用,从而使敌人无从判别或发生错误。当策略具有多向性时,才能够“造势”,也可用“势”。鲁南战役第一阶段结束转向第二阶段时,粟裕指挥没有按照中央军委的要求消灭国民党三十三军,而是灵活的转向消灭五十九师。(《粟裕回忆录》第352页)
“策应刘邓大军南渡可以有另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在七月初能集中兵力打一个像孟良崮那样的大仗,将敌人牵制在鲁中,对刘邓大军的配合将是有力的。无奈当时难以肯定数日内必有战机出现,”(《无冕元帅》第406页)
1946年7月中央军委同意粟裕“休整两个星期再战”。但是“因敌人的弱点很快暴露,一再出现战机”,可以乘势,粟裕决定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粟裕回忆录》第314页)
3)战略性策略的运用不仅根据战役之前的情况,更要设想战役中的形势变化对策略的转换的制约。根据战役中的情况变化设想和设计策略。粟裕非常重视选择歼灭的对象,“选弱敌打,这是我军常用的一条原则。但有时为了迅速改变态势,扭转战局,我们在有把握或既有一定把握又有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先打强敌。”(《无冕元帅》第406页),而不局限于按照我军传统、选择歼灭孤立分散的敌人或弱小的敌人。如歼灭国民党军的整编七十四师或整编二十六师及第一块速纵队,如豫东战役第二阶段。这种战略性策略的选择是基于我军发起攻击以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战场态势,强敌可能变成弱敌。
粟裕尤其善于选择敌人阵营内部有较大矛盾又容易孤立的对手作为歼灭的对象。这样在我军进攻某个对手时,其他敌人不积极支援或停滞不前。1946年12月蒋介石组织了十二个整编师二十八个旅分四路向华中解放区进攻。对于歼灭哪一路敌人,陈毅提出了五个方案。而粟裕认为“只有集中主力歼灭”其中“威胁最大的这路敌人,才能取得主动”。(《粟裕回忆录》第324页)同时粟裕也从敌人的内部关系上考虑,歼灭较为孤立与别的部队关系疏远的对手。“整编七十四师是强敌,、、、、、该师对其他敌军十分骄横,矛盾很深,在我围歼该敌、又坚决阻援的情况下,其他敌军不会奋力救援”(《粟裕回忆录》第391页)。
4)在战争中,消灭敌人和攻占城市是两个相关而不同的方针策略。长期以来由于解放军的实力远远落后于国民党军,确定了总的作战方针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但是粟裕在策略上灵活掌握这两个方面,把攻取城市作为制造敌人混乱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重要手段。如1946年放弃进攻海安,1947年攻取枣庄,1948年攻取开封等,通过攻占城市达到调动敌人的目的。
5)具体策略的使用无一定之规。“强和弱是相对的,或强或弱,部队本身所具有的战斗力不是惟一的,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整编七十四师是强敌,但也有其弱点。该敌是重装备部队,进入山区,地形对其不利,机动受到限制,重装备不能发挥威力,甚至成为拖累,其强的一面就相对削弱了(《粟裕回忆录》第391页)。
第六,粟裕关于变革战略组织体系的思想。
战略组织体系是“造势”和“用势”的物质基础。变革战略组织就是为了造势和用势。粟裕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不断的研究和思考战略组织的变革问题。
1)军事战略组织是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部署而组构的。战略组织是军事组织的更高级形式,是从军事组织变革中产生的。它不同于一般军事组织。一般军事组织是直接为战斗作战而建立的。战略组织不直接为战斗作战,而是为了争取战场主动权、为“变形”“造势”而组构的。战略组织要根据战场形势和自己的战略意图而组构变化。每个战略期时期都有一个相应的战略组织。1947年“七月分兵”的失利,除了作战计划等原因,组织结构的不适应也是重要原因。把本已经过宿北战役、莱芜战役、鲁南战役和孟良崮战役而逐渐形成的战略组织,分拆成三个独立的作战组织,要求粟裕“以歼敌为主,不以断其接济为主”(《粟裕回忆录》第404页)大大降低了战场“变形”的组织基础,也缩小了作战规模,从而失去了战场主动。为保护刘邓大军的南下,简单地拆分组织体系,不利于刘邓大军南下。
2)战略组织体系是在战争中产生的,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不是一次就产生的,也不是预先设计出来的。战略组织体系的形成与军事战略家的出现是同步的,随着在军事战略家的产生而形成的。没有军事战略家(作为核心)就不会有战略组织体系。华东解放战争的军事战略组织体系的形成与粟裕作为军事战略家出现直接正相关。可以说,没有粟裕,也就不会有华东解放战争军事战略组织体系。从苏中“七战七捷”开始,粟裕不断地扩大战争规模,不断地扩大作战组织,不断地创新作战方式,统领越来越多的军队。粟裕不断地改革军事组织,使之适应不断复杂深化的战争形势。中央军委赋予粟裕在长江以北大量歼灭敌人的战略任务,使得粟裕集中统一的指挥三野全军(有时还指挥二野部队),从而按照自己的战略设想组织华东战场的所有的军事机构和军事力量,形成了军事战略组织体系。如淮海战役的战略组织的核心是粟裕。虽然粟裕提出让“陈军长邓政委指挥”,并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以邓小平委书记的“总前委”。但事实上淮海战役始终是按照粟裕的战略设想和指挥、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进行,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曾经多次要求第二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
3)战略组织体系是完整的统一体,不是简单的一般作战建制组织相加,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标准。它既受到敌人的军事部署的制约,也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更要符合自己的战略意图的规定。军事战略组织体系的构成不同于一般军事组织建制。不仅包括本军和地方部队和百万民工等,还包括部分国民党军队,不仅有可能起义的部队,还有其中相互矛盾的敌人部队。实质是将敌人的内在关系纳入了自己的战略组织体系。比如平津战役时,为了保证战役的顺利完整,中央军委要求延迟结束淮海战役,以防华北的傅作义部队逃跑。这实质上是把杜聿明集团作为平津战役顺利按战略设想进行的重要因素,成为战略组织体系的一个部分。
军事战略组织体系是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与解放战争后期的作战方式不同。孟良崮战役基本沿用原来的作战方法,而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的作战方式(济南战役中阻援、打援和攻城并举,不再是围点打援或阻援攻城)已经不同。要根据战略意图和战略任务变革战略组织。
粟裕在《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中提出“建议军委统一计划调剂和加强该项炮弹之生产”,“建议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尽可能统一编制与番号及干部训练”等等。
4)战略组织体系是创新作战方式的基础和保证。在艰难险恶的战争环镜中,粟裕为了适应敌强我弱的基本条件,在作战指挥中要“一兵多用”和连续作战,不断的改变组织结构。这种改变逐渐的演化成为组织变革,不断地把作战组织变革为战略组织体系。比如粟裕把“围点打援”的作战方法转换成“攻城打援”,后来进一步变为“攻城”、“阻援”、“打援”的作战方式,运用多种战法、协同多个兵种的作战方式等。粟裕改变传统的“三三制”组织建制形式,实行“四四制”的组织结构,甚至提出可以实行“四五制”等。
5)战略组织体系有独特的文化和更强的生命力。华东野战军较早实行战场上“即俘即补”的政策,动员大量的被俘国民党军队士兵参加到解放军,参加与国民党的军事作战。淮海战役结束时,华东野战军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很多。一方面面由于华东野战军积极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是由于胜仗打得多。没有胜仗的军队不可能有强大的有效的政治思想工作。华东野战军的文化工作更为突出。在“1949年7月,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到北京演出时,毛泽东称赞演员们‘歌’唱得好,”“还由衷地称赞:‘三野的仗打得好!’”(《无冕元帅》第25页)
变革“三三制”的军事组织,使战略组织体系具有相对集中性、更大的可变性和机动性,适应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被围困难以行动,与其建制简单有一定关系。
6)战略组织体系的发展随着战争形势的改变而逐渐消失。军事战略组织体系随着战局发展而产生,也随着战局的发展而完结和消失。军事战略组织体系仅仅存在于一定的战略时期。
以上研究认识,仅供参考。
九 思 成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