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成立80周年(1935年-2015年)赤胆忠心为革命,星火传承永不灭
-
赤胆忠心,牢记入浙使命
1935年初,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以北上抗日先遣部队的突围部队为基础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向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浙江进军。其任务是:进入浙江境内长期活动,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策应邻进游击根据地,从战略上配合中央主力红军行动。
红军挺进师入浙后与分散转移的苏区中央分局失去联系,未能接收中央遵义会议的精神,陷入了敌众我寡、敌强堵击、敌军不断“清剿”的险恶环境中,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粟裕、刘英和全师广大指战员,始终怀着对革命的忠诚和必胜的信念,坚决执行党中央赋予的任务,经历了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形势示意图(1934年12月—1938年4月)
艰苦卓绝,历经严酷考验
红军挺进师1935年3月进军浙江至1938年3月赴皖南编入新四军投身抗日期间,在广大人民支援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红军挺进师汇合各地革命力量成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转战浙南30余县,到达的地区有浙江的处州(今丽水)、温州、台州、金华、衢州、绍兴等地区和福建省北部的建阳、福安等地区。先后成立了中共浙西南、浙东、浙南、浙东南根据地和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并在根据地建立了县、区、乡各级党组织。
浙南的党组织、根据地和武装力量的壮大,使红军挺进师于1936年12月至1937年8月期间先后打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罗卓英和刘建绪领导的两次兵力达43个团10余万人的“清剿”,历时八个多月之久,吸引、牵制和消灭了相当数量的国民党兵力,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和策应了中央主力红军的长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和掩护了邻近游击区的斗争。浙南的党组织和红军挺进师在遭到重大损失时,浙南游击根据地也经历了一次极为严酷的考验。
星火燎原,续写红色篇章
1937年8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国民党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和平谈判达成协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根据双方协议,红军挺进师更改番号,奉命入编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奔赴皖南前线,投入抗日战斗。
在浙南战斗中,红军挺进师实现了由正规战争向游击战争的转变、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在此期间红军指战员牺牲达千人以上,还有许多地方干部、共产党员、觉悟群众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坚持下来经过考验的省委书记刘英和龙跃、谢文清、林辉山、叶廷鹏、郑丹甫、吴毓、郑海啸、张麒麟、刘清扬等一批原红军挺进师骨干及地方领导骨干经中共中央周密安排,在挺进师主力北上抗日后,仍留在浙江。他们依托已有的党组织、群众组织和工作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这个屹立在浙江的南方革命重要战略支点而坚持斗争。为尔后温州的全境解放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武装力量。
走过艰难曲折、激情燃烧和壮丽辉煌的80年,在温州这片有着深厚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上,温州人民始终牢记革命先辈为党和革命事业赤胆忠心、为人民解放事业舍生忘死、为夺取胜利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精神,先辈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温州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开拓进取,奋勇前进!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简称“红军挺进师”)是温州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三支武装力量之一,他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使浙南成为中国南方战略支点之一。在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极为艰苦的斗争,浙南地区的党组织、根据地和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为浙南的全境解放奠定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力量。
-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简称“红军挺进师”)是温州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三支武装力量之一,他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使浙南成为中国南方战略支点之一。在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极为艰苦的斗争,浙南地区的党组织、根据地和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为浙南的全境解放奠定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