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转载]飞山公统领五溪峒的文化遗存(原创)

$
0
0

飞山公统领五溪峒的文化遗存(原创

   迅(侗族)                                                

摘要      飞山公生长在唐末五代时期,是位杰出的五溪峒酋,他青年时期,结营飞山,率兵平蛮,抗击楚王马殷政治集团,峒人举他为诚州剌史。其统领经营的五溪,农耕得到发展,社会得到稳定,蛮民得以安居乐业六十多年,之后,被朝廷封为“威远侯”、“英惠侯”。五溪人为纪念他,立庙祭祀,其神明灵验,庇佑五溪一方生灵,五溪人对其更加虔诚。为研究了解飞山公统领五溪的历史情况,作了田野调查。本本就其统领五溪的地理、历史、背景、价值意义、征战史迹、年谱、文物等文化遗存方面进行研讨。

关键词     飞山公   统领五溪    文史      研考                

 

正文      至今,五溪区域各县仍保存有多处年代久远的飞山庙宇文化,诸如黎平飞山庙、锦屏飞山宫、靖州飞山宫、绥宁东山飞山庙、龙胜飞山庙、会同飞山庙、城步飞山庙、通道飞山庙、芷江飞山庙、玉屏飞山庙、秀山飞山庙等,如此众多的飞山文化庙宇屹立各地,充分体现了五溪民间人对飞山神的图腾,对飞山公的虔诚崇拜。

五溪人,为何虔诚崇拜的这位人物,其究竟何许人氏?什么时期统领五溪峒?其社会、政治、军事、领地如何?都是值得我们研考的课题。笔者通过多年来的义务实地考察研究,得出结果:湘、黔、桂、滇、渝等五省市民间所建立的飞山庙,均系纪念一位生长在唐末五代时期的五溪峒酋、北宋追封为“威远侯”,名叫杨再思的人物,这个人物,民间称他为飞山公,也称飞山神。现就调查中,将获得的史籍、方志、杂志、碑文、史迹、文物等相关飞山公的文化遗存史料,进行整理、综合作考如下。

一、  飞山公统领五溪的地理概况

飞山公率兵平蛮,抗击楚王马殷政治集团,统领五溪行政军事区域,其主要活动在五溪峒区域。所以,我们首先对五溪的地理情况作考,是十分必要和有历史价值意义的。

五溪是什么?五溪,是人们通常把汉代至清代等的贵州、湖南、四川、重庆、云南东北部、广西北部注入长江的“酉辰无雄清”五条水系河流称为五溪。五溪即是酉溪(今酉水)、辰溪(今锦江)、无溪(今舞水)、雄溪(今巫水)、清溪(今清水江)。五条溪流经纬,还要包括不在“五溪”之内的沅水其他支流所达地区。

五溪地理地区,大至包括贵州的松桃、铜仁、镇远、江口、石阡、黎平、黄平、锦屏、玉屏、天柱、三穗、岑巩、凯里、台江、剑河、雷山,湖南的沅陵、永顺、桑植、张家界、古丈、龙山、保靖、花垣、吉首、泸溪、辰溪、麻阳、凤凰、溆浦、中方、芷江、新晃、洪江、会同、靖州、通道、城步、绥宁、洞口、隆回,湖北的鹤峰、来凤、咸丰、宣恩,重庆的黔江、酉阳,秀山,广西的三江、龙胜等五十余县市。

有关飞山公的平蛮活动、抗击楚国马殷政治集团活动,统治地区活动范围,主要在五溪。民国三年(1914年)甲寅天柱县冷水摆洞《杨氏族谱》抄本记载中说:杨氏飞山公,其平蛮、抗击楚国的路线地点,大致为湖南的黔阳、靖州往贵州黎平、锦屏、天柱县瓮洞,至湖南芷江县大龙;又从黔阳托口,往纳渠水,到纳潕溪。从潕溪,经过镇远、施秉,至玉屏县,进入湖南新晃县、芷江县,到怀化榆树湾踅而朝南,往黔阳县城。率军活动于巫溪,雄溪流域一带。从城步,经过靖州、绥宁、会同,到达洪江。率部从贵州梵净山,经过铜仁,到达麻阳,往辰溪、沅江进行军事活动。也活动到樠溪,即今的万溶江、武水、武溪、泸溪一带。徒步黔、川的武陵山脉,进入湖南的凤凰县,进入吉首,入泸溪,到沅江流域。从重庆酉阳、往湖北来凤,到沅陵县。晚年居住黎平佳所,杨再思率部所到之处,至今有相当部分的地区,保存有纪念他的“飞山公“、“飞山庙”。

简要地说,飞山公(杨再思)政治、军事活动的地区概况,包括今贵州黔东南州、铜仁地区;湖南西部的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广西北部的龙胜县、三江县;重庆的黔江区;湖北的来凤县等。

二、飞山公统领五溪的历史背景

飞山公统领五溪的历史背景,也就是飞山公活动于唐末五代时期的政治背景:唐咸通九年(839年),朝廷调杨再思的父亲杨居本,从淮南丞(今江苏扬州)调到叙州平蛮,任长史,治龙标,开拓湘、黔、桂、渝等五溪峒流域。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六月初六日:飞山公出生叙州朗溪托口,是年,正是国内发生大规模的庞勋领导桂林戍兵起义反唐,队伍发展到20万人。

公元8756月,黄巢率众在冤句响应起义后,农民起义战争长达十年之久。这时,各地强烈,各霸一方,划地为牢。五溪流域,也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军与朝廷对抗的景况,也常触动其心灵。他生长在这样一个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但他并没有偏入造反的轨道,也并不因为父亲当官而飘然,这当然与父亲杨居本严格教育有关。这种环境下,铸成了他勤奋好学,勤练武艺,勇于斗争的精神。

唐中和三年(883年)飞山公23岁,随父守护叙州,在平叛中屡建功勋,显现出过人的才能。事后,经江陵节度使向朝廷举荐,任叙州知州,领五溪峒,并组织兵马,抗击楚王马殷,并产生了统领五溪峒流域的政治思想。

其实,飞山公是在唐帝国王室衰微,天下纷争,五代兴起,楚王称雄,人民生活极不稳定的衰落时代里成长的。从《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四页中,就能读到唐朝衰败的晚景:

丁巳(897年),上御延喜楼,全忠遣牙将寇彦卿奉表,称、歧兵逼畿甸,请上迁都洛阳。及下楼,裴枢已得全忠移书,促百官东行。戊午(898年),驱徙士民,号哭满路,骂曰:“贼臣崔胤召温来倾覆社稷,使我曹流离至此!”老幼属,月馀不绝。壬戌,车驾发长安,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全忠发河南、北诸镇丁匠数万,令张全义治东都宫室,江、浙、湖、岭诸镇附全忠者,皆输货财以助之。甲子,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馆于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视。

从以上这段记载文字中,大家可以看到,唐皇被迫迁都后“长安自此遂丘墟矣”。大唐皇帝“ 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馆于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由此可见,唐帝国已走向衰败,皇帝走到漂泊,不知竟落何所的地步。同时,也读出唐王朝皇帝的无能。皇帝是在完全不能掌控国家政权后,心感无奈,主动禅位于梁王。这时,唐朝可谓是内外交困,朝中无君。楚王马殷抓住这个有利时期,雄踞长沙,大树楚王旗帜,扩大军事,争雄天下。

是年,飞山公38岁,十峒举公为诚州刺史,他统领五溪十峒的政治思想,经营五溪峒的军事方略,日渐成熟。他手持近万兵马,管辖近3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拥有50万蛮民,逐渐增强抗击楚国(诸侯国)马殷的能力。他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在行政区域中,实施自治政策:“民有修养生息,民有其耕,民有其乐,民有其安。”所辖五溪十峒,一度繁荣,经济上升,使“滇、黔、渝东南、湘西蛮民乐业六十多载也”。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六中记载:(907年)初,梁王以河北诸镇皆服,唯幽、沧未下,故大举伐之,欲以坚诸镇之心,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丁亥,王入馆于魏,有疾,卧府中,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恐王袭之,入见王曰:“今四方称兵为王患者,皆以翼戴唐室为名,王不如早灭唐以绝人望。”…….庚戌,梁王始御金祥殿,受百官称臣,下书称教令,自称曰寡人。丙辰,张文蔚等至大梁.卢佶闻钱传镣等将至,将水军拒之于青澳。 辛未(911年),以武安节度使马殷为楚王。

从以上内容,大家可以看到大唐王朝最后的落幕背景过程,和影响907年江南未来的新生力量“武安节度使”楚王马殷的崛起的历史背景。

911年,马殷,建立楚国统治政权,成为五代十国中强盛一时的国家之一。这个时期,楚国百姓,虽然得到一时的休养生息,但唐皇帝以降御札禅位于梁王后,大的州郡,都被他人占领了。飞山公统领的地盘,也只是五溪峒这块区区的地方了。

我们再看看飞山公统领五溪峒的时代背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长期处于诸侯混战与分裂割据中,各诸侯国的土地,大量荒芜。京城开封周围二十三州,幅员几千里,土地垦种者“十才二三”;南方诸路,虽遭受战争破坏较少,但由于封建剥削苛重,即使经济最发达的江、浙等路,也仍普遍存在土地荒芜,农民流亡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是时,国内人口数量,也严重下降。《旧五代史》载:五代后周宋初人口,全国967353户,4836765人口。江南人口密度也不大。楚国的五溪峒人口也不过50多万人口。然而,五溪流域的民族(侗、苗、瑶、汉等),也因受到封建统治王朝长期的压迫和剥削,五溪峒流域百姓的生产力极为落后,生产依然是刀耕火种,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五代统治王朝,楚国马殷政治集团,产生了不满和仇视。

 

三、飞山公统领五溪的价值意义

飞山公统领五溪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具有积极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其历史价值,主要是在唐末封建王朝衰败,无能管理西南边境的五溪峒地区的形势下,杨再思,有胸怀五溪,治理十峒地区的志向,为此,其登高呼众,结营飞山,积极组织十峒地方武装,英勇抗击楚国楚王马殷军队对诚州的镇压,其后又归附马殷,马殷被灭后,十峒民众,推举飞山公为诚州刺史,他紧接采取积极的五溪自治政策:“民有修养生息,民有其耕,民有其乐,民有其安。”所辖五溪十峒,一度繁荣,经济上升,“滇、黔、渝东南、湘西蛮民,得以安居乐业六十多载”。五代衰退,宋又兴起。北宋王朝认为飞山公经营治理五溪峒有功,连续追封为“威远侯”、“英惠侯”,这亦是飞山公统领五溪峒重要的历史价值意义所在。

飞山公,经营五溪峒,井然有条,自治地方的政策宽松,深得民心。峒民经济生活得到提高,得到安居乐业。在封建社会里,其所治理的地方社会能得稳定,特别是地方民众能得到六十年安居乐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飞山公对当时社会作出贡献是相当大的。他在教育子孙后代,在管理治地州问题上,维护社会稳定上,也有长期的战略指导思想。在外交上,要同王朝建立好政治外交关系,拟定长期的纳贡外交政策。其子杨蕴袭位后,开始向朝廷纳贡,五年后杨通宝又继续纳贡。清朝举人龙昭讷撰写《威远侯传》记载:“通宝于太平兴国五年,以龟筒、犀角、玉盆、文马,入贡京师、太宗召见,嘉之,仍授诚州刺史。”杨正岩复贡。纳贡,是地方行政长官、附属诸国与封建王朝的一种朝贡政治外交关系。这种纳贡关系,在当时是必须的,也是有积极重要价值和有历史意义的。

杨再思仙逝后,杨氏子孙相继弘扬祖业,多次向朝廷纳贡。《宋史·蛮夷二·诚徽州》记载:“诚徽州,唐五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首领杨蕴始内附。五年,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淳化二年(公元991)其刺史杨正岩复来贡,是岁政岩卒,以其子通盈继知州事。自此,“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湘西南、黔东南、桂东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洪江、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广西三江、龙胜等县)

四、飞山公统领五溪的文史遗存

在研考过程中,收集飞山公统领五溪流域的文史资料,主要是考阅于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的一些史籍、文献、地方志、族谱、碑文等史料:

1、《资志通鉴》:“ 后梁开平三年(907年)叙州蛮酋播金盛恃其所居深险, 数扰楚边。楚王马殷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乾化元年(911年)正月, 吕师周扳藤缘崖入飞山洞袭潘金盛师周得平地数处趣军入, 布立栅一日而毕。金盛大骇曰:“此兵从天而降也” 命杨承磊率兵千人出战, 师周为散星炮破其军, 缚降者为乡导, 直至洞前, 杀承磊,擒金盛, 送武冈斩之, 并斩三千人, 尽毁其巢穴承磊族人杨再兴(杨再思之误)以其地附于楚。”

2 光绪《黎平府志》载:后梁初年,杨承磊据十洞, 内有五开洞, 楚王剿灭之。其族人飞山公(杨再思)据潭阳(今靖州)、郎溪自称诚州牧, 归附于楚王马殷历后唐、晋、汉皆楚马氏地, 再思子孙相继焉。

4飞山公活动地域:(1)、《新唐书》地理志,:“ 叙州潭阳郡” 本巫州,继改称沉州, 大历五年(725年)始改名叙州, 领潭阳, 朗溪, 龙标三县。(2)、嘉庆《湖南通志》, 叙州潭阳郡, 唐代被称为“ 蛮地” 或“ 南僚’ 地区。(3)、嘉庆《湖南通志》“ 建置沿革表” 定叙州治所为潭阳, 今芷江县地朗溪, 今黔阳、会同、通道、黎平、天柱、锦屏为龙标县地。(4)、光绪《黎平府志》说, 黎平府(东南和东北)唐代亦隶叙州龙标县和潭阳县据此, 则唐末、五代初潘金盛、杨承磊、杨再思等所据的“ 十洞”、“ 诚州” , 均在“ 叙州潭阳郡”境。(5)、公元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后周), 马氏灭亡,长沙为周行逢占据, 飞山公(杨再思)的后代杨政岩(即杨正崖, 杨再思之子)复称“ 十洞首领, 以其族姓散掌州洞”, 自署为徽诚二州刺史” 光绪《黎平府志》称“ 徽州, 今绥阳(绥宁之误)县地诚州, 今黎(平)、靖(州)地” 。(6)、五代末、北宋初的“ 十洞诚徽州” 是同一地区, 其范围东起今湖南绥宁县, 西迄贵州黎平县, 渔通包括靖县、通道从尔后杨晟台反宋的活动地区看, 还延伸到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北部地区。

5飞山公业绩资料: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2年)杨芳自叙的《杨氏家谱》说:“再思公以唐懿宗咸通十年己丑岁(860年)生, 至昭宗朝(889904年)值世乱, 马殷据长沙, 虎视滇、黔。公先由淮南垂迁辰州长史, 结营靖州飞山,扼要拒之, 屡战屡捷, 与李克用同受绢诏征兵, 道长梗阻, 众奉为诚州刺史, 威名曰著, 称令公焉。“ 历五代”,天下多遭涂炭, 独公奉唐正朔, 保障滇、黔, 民赖以安。

6、碑志资料:清末进士,胡长新(黎平人),光绪五年(1879年),飞山公撰“ 墓表” 全文载光绪《黎平府志》, 首先叙述清高宗救赐匾额的由来, 次叙杨蕴、杨通宝附宋的年代对杨再思的事迹则照录《杨氏家谱》原文。

7飞山公族称:《通鉴》称潘金盛为“ 叙州蛮酋” 杨承磊、杨再思与金盛同时分据叙州, 应无疑义。 他们这几个人也是“ 蛮、僚”的首领“ 蛮、僚”, 都是当时汉族统治阶级对西南少数民族的“ 蔑称”, 其中包括侗族证以今黔、湘、桂中的杨姓多半自称是杨再思的后代, 初步把杨再思定为侗族,

8、明郭子章所著的《黔记》:“ 土司、土官世传” 中说“ 黎平府” 属“ 曹滴、古州、中林, 湖耳、龙里、欧阳、赤溪” 七个长宫司皆杨姓, 再思裔孙也朱梁时, 再思据有徽诚州称解史“孙通蕴即杨蕴、通宝、通楹当宋盛时相继入款, 始授官”。

9、《宋史》载:“ 西南溪洞诸蛮传” 飞山公的后代纳土附宋后, 宋王朝仍以杨通宝、通楹先后任诚州刺史。(诚州治所即靖县)。北宋经营诚、徽州九十余带扩散掌州洞的杨氏族姓首领犹时叛时服。直到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往派遣章悼率重兵“ 经制蛮事” , 始初步底定。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改诚州为靖州, 徽州为漪竹孙, 直接派员统洽, 从而把杨再思的嫡系左迁贵州黎平。

10清朝同治三年,举人龙昭讷(字木斋)编辑《龙氏族谱》中手稿《遗文卷:载有〈威远侯传〉. 〈二侯祠记〉.〈飞山公杨再思传记〉》等篇史料记载了飞山公具体怎样获得统领五溪“威远侯”封号。《威远侯传》是这样中载:“公(再思),见事不谐,亡走楚,至诚州,时朱氏篡唐,天下无主。马殷据长沙,称楚王,虎视滇黔。众举公为诚州刺史,称令公焉,公奉唐正朔,结营飞山寨拒之,保固滇黔,滇黔之民,得以安居乐业六十余载。此后,公屡著灵显,居入神之。为建祠堂于飞山之麓。马氏灭。公之裔杨正崖,据十洞。公有二孙,长通蕴、次通宝。通蕴于宋太平兴国二年,纳土内附,诏以福禄州,置福禄永从长官司属诚州。通蕴卒,通宝遂率所部,通宝美丰仪,娴辞令。太平兴国五年,以龟筒、犀角、玉盆、文马,入贡京师、太宗召见,嘉之,仍授诚州刺史。淳化元年,通宝卒,通蕴之子入贡,诏嗣其职。五代以来,杨氏祖孙,世专溪峒,其爱朝命而为剌史者,自通宝始。

11、光绪《靖州直隶州志》载:今靖州城西有“ 威远侯庙” ;光绪《黎平府志》载:今黎平县城北有“ 英惠侯祠”,建于追封杨再思之后。庙、祠均早已倾纪, 方志中仅存其名。解放前见存的杨再思庙宇均名“ 飞山庙” 也有名“ 飞山宫”的, 改名年代无考。

12、杨再思“飞山庙”资料:(1)、光绪《黎平府志》,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以前, 黎平府城和府属的洪州司已有“ 飞山庙”。如绥宁、会同、通道 有“ 飞山庙” 创建年代方志失载, 也许比黎平还要早一些清代, 贵州自省会贵阳以下一般都建有“ 飞山庙”。(2)、《贵州文物》第一期记叙, 贵阳的“ 飞山庙” 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以前。其他地区无论是侗族或其他兄弟民族分布的府、厅、州、县城内都建有“ 飞山庙” 或“ 飞山宫” , 特别是侗族聚居区, 几乎是寨寨都有杨再思的庙宇胡长新在其所撰“ 杨再思墓表” 中说“ 庙之在城市乡村者, 水旱疾疫祷之辄应岁时生忌, 歌舞祀之。民有争, 胜负未决者, 相率质于神, 无情者辄这巡不放入” 此外, 人们还把杨再思的生辰定为六月初六日忌辰定为十月二十六日, 届期往“ 飞庙” 敬祭者络绎不绝。这样看来, 杨再思的名声传播的区域是比较广泛的, 在侗、苗、汉族社会中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13、飞山公墓葬有二处:一即《杨氏家谱》中确定杨再思墓葬于黎平县长岭岗, 光绪《黎平府志》表为“ 宋追封美惠侯唐末诚制史杨再思墓”; 一在今湖南靖县城西十五里的下乡。光绪《靖州直隶州志表》为“ 宋威远侯墓” 光绪五年前。两墓均无碑光绪三年(1877年), 黎平府知府袁开第亲往黎平长岭冈谒墓, 光绪五年黎平府城乡人士始为立神道碑于墓前约五十米的大道旁碑高约三米, 宽一米有奇, 砷文楷书直行, 阴刻全文为“ 宋追封英惠侯唐末诚州刺史杨公再思神道碑二长岭岗, 一名“ 两路口” , 在黎平县东南三十里。

五、飞山公统领五溪的战斗史迹

飞山公统领的平生事迹,主要是出任叙州知州后和举为诚州刺史时期,进行平蛮,抗击楚王马殷军队和归附楚国等系列活动

平蛮,指的是什么?平,就是打击,平息;蛮,指的是古代粗野,凶恶,不通情理的南方人。飞山公随父亲杨居本率部平蛮的就是五溪蛮,即是平息五溪流域的社会地方武装,反抗统治者的少数民族群众。

梁开平二年(908年),潘金盛领飞山和五开(今贵州省黎平县)一带,杨再思据叙州的潭阳、郎溪一带,率部声援,以拒马殷。

《资志通鉴》载: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叙州蛮酋潘金盛恃其所居深险, 多次扰楚国边境。楚王马殷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杨再思率部讨伐之。

《资志通鉴》载“闽国”乾化元年(911年)正月, “吕师周扳藤缘崖入飞山洞袭金盛师周得平地数处趣军入, 布立栅一日而毕。潘金盛大骇曰:‘ 此兵从天而降也’ 命杨承磊率兵千人出战, 师周为散星炮破其军, 缚降者为乡导, 直至峒前, 杀承磊,擒金盛, 送武冈斩之,并斩三千人,尽毁其巢穴承磊族人。”此时,杨再思又率部迎敌,未能取胜。闻讯杨承磊被擒,其率余部回十峒。

梁开平五年(912年),潘金盛被斩之后,迫于形势,飞山公率领“飞山蛮”余部,附于楚国,被封为诚州刺史。他的这一行动,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以后发展奠定了统领政治基础,附楚后,杨励精图治,设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光绪《黎平府志》载:后梁初年“ 杨承磊踞十洞, 内有五开洞, 楚王剿灭之。其族人飞山公据潭阳、朗溪自称诚州牧, 附于楚王马殷,历后唐、晋、汉皆楚马氏地, 再思子孙相继焉。”

后唐清泰元年(935年):唐末帝李从珂表彰杨再思丰功伟绩,授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

后晋天福年间(937—944年):杨再思(飞山公)领导征西、平南两大战役,将来犯界之部族在黔粤交界击退,凯旋而归。与西部诸峒酋长在平南一战,使诸峒酋长部属威服,不敢冒犯诚州。

《宋史·诚徽州传》云:“诚徽州,唐溪洞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这就是“十峒首领”最早的出处。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并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飞山蛮”进行兴盛时期。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马殷楚国政权灭亡后,杨之七子正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县,杨再思团结各州的兄弟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威远侯”碑现收藏于会同),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杨再思服楚后,设立古州(今贵州罗里)、龙里、潭溪、洪州、八角、湖耳、中林、亮寨欧阳、新化(以上均为贵州省黎平县属)等十峒,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杨再思子十二(含其弟二子),受土分镇滇、黔;长子政隆,授知州,与子通蕴住守武冈;次子政滔,授知郡,住守罗蒙(今通道县);三子政修,授刺史,住守真良(今绥宁);四子政约,授知州,住守辰州府(今沅陵);五子政炎,无官,住守罗岩(今通道县东北境,旧称罗岩洞);六子政绾,授知州,住守东山(今绥县西北境);七子政岩,授国公,住守湖耳(今黎平县属)并镇渠江(今靖州县);八子政嵩,授都司,住守黄疆(今黎平县西南);九子政权,授太慰,住守潭溪(今黎平县东部);十子政钦,授都统,住守乐土(今黎平县西南部);十一子政荣,授安抚,驻守澧州(今湖南澧县);十二子政衡,授都使,住守西番。同时杨氏还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和加速了境内各民族的融洽。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聚、商贾出入,境内之民,焕然改色,有礼乐文物之盛焉,此皆杨氏之功也。

六、飞山公统领五溪的年谱简介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杨再思父亲杨居本及其弟弟杨居庆、杨居忠,随杨再思祖父杨临牒,由淮南扬州丞,迁叙州长史。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六月初六日:杨再思出生叙州。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杨再思随父亲杨居本守叙州。后江陵节度使举杨再思为叙州知州,领五溪峒地。杨再思赴任后,在五溪地区建立峒制,管辖十五峒,亦称五溪长史。

唐龙纪元年(889年):杨再思受朝廷绢诏,分镇滇黔,保境卫国。

唐昭宣帝天佑年间(904—907):边郡割据。杨再思临危受命守沅州,分镇黔滇,保境护唐,授左仆射尚书、江淮湖广都铃辖使,都统兵马。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朱晃废昭宣帝,自称皇帝。杨再思发誓不奉梁,亦不附楚,仍使用唐昭宣帝“天佑”年号,众奉为诚州刺史,威名日盛,被称为令公。杨再思坚持奉唐正朔,改叙州为诚州,诚心固守,自封“诚州牧”。使用唐哀帝“天佑”年号,村寨使用唐规、唐款,在西南腹地创建忠于唐室的藩镇,以功受唐诰封为“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

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杨再思私改叙州为诚州,以示“诚心固守”之意,并自封“诚州牧”。杨再思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并以字派“再、政、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峒瑶苗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从此叙州蛮进行兴盛时期。

后唐清泰元年(935年):唐末帝李从珂表彰杨再思丰功伟绩,授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

后晋天福年间(937—944年):杨再思领导征西、平南两大战役,将来犯界之部族在黔粤交界击退,凯旋而归。与西部诸峒酋长在平南一战,使诸峒酋长部属威服,不敢冒犯诚州。

后晋天福九年(944年):杨再思年迈,已是八十四岁高龄,自感心力不济,遂将权交与十子分管,二子杨政滔主管军权,七子杨政岩主管政权。杨再思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三子杨正修,管辖今绥宁、城步、新宁、武冈等峒寨地区。当时属叙州蛮徽州赤水峒,故称“赤水峒主”。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十月二十六日:杨再思逝世,享年九十四岁。葬於黎平县长岭岗。

七、飞山公统领五溪的重要文物

1、飞山公“威远侯”碑文。考地会同县。  

 2、靖州飞山广场飞山公塑像

3、飞山公杨再思墓。作考地:黎平县佳所长岭岗。

 

4飞山公《杨再思》文考:清朝光绪18年版《黎平府志》第六卷下第9—11页。

5、《威远侯传》《二侯祠记》。文考:清朝同治年间文物。清朝开泰县举人龙昭纳(字木斋)手稿《龙氏族谱.遗文传》第20—15页。

6、杨英惠侯墓。作考地:黎平佳所长岭岗。

 

7、图为宋代诚州刺史三世祖通宝铁盔甲。作考地:黎平《杨氏族谱》

8、清末进士,胡长新(黎平人)书写杨再思墓碑志铭。作考地:清朝光绪五年刻立黎平佳所村飞山公杨再思碑文。

八、结束语

 

飞山公,潜心统领五溪,经营五溪,保固黔、滇、湘、桂、渝蛮民得以安居乐业60载,功不可没,绩垂千秋。

飞山公,为稳定五溪社会家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五溪家园的精神领袖。他维稳五溪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飞山公诸子孙,见广开明,进京纳贡。特别是杨政隆兄弟自从父亲杨再思辞世以后,见五代皇室衰终,北宋兴起,人心归宋,与时俱进,顺应潮流,进京面圣,称臣朝贡,献诚州版图。宋太祖赵匡胤龙心大悦,赞扬杨氏父子济世良策,守土有功,树为五溪楷模。元丰年间,朝廷追封杨再思为威远侯,景定元年宋理又诏谥为英惠侯,且要杨氏继续安抚蛮民,固守五溪十峒疆土。

飞山公统领五溪峒,仅仅是笔者个人一考之见,供大家参考而已。可能也有误谬的地方,请专家学者读者们多指导。

 

参考书

1、宋代,宋祁、欧阳修编著《新唐书》。

2、司马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编纂《资志通鉴》

3、光绪《靖州直隶州志》

4、光绪《黎平府志》

5、嘉庆《湖南通志》

6、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宋史》,《宋史·诚徽州传》;

7、光绪《杨氏家谱》;

8、清朝同治3年《龙氏族谱》《威远侯传》

9、民国三年(甲寅)《杨氏族谱》;

10、《杨再思氏族通志》

11、《贵州文物志》;

12、清乾隆版《开泰县志》;

13、《靖州县志》;

14、《黎平县志》;

15、《五溪之神》。

161994年《贵州民族研究》中《侗族巫术文化叙》。

本文:10000字

 

作者单位:贵州省黎平红色文化团协会副会长

论文纂者:龙 迅

电子邮箱:longxun33@163.com

手机号码:13385559629

联系地址:黎平县左所坡10—4号

邮政编码:55730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