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转载]中央红军在黎平前后军事行动和革命工作

$
0
0

 

             龙旭云

 

纪念红军长征到黎平80周年,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要论述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 、红八军团、红九军团在黎平前后的军事革命工作,这种宽而大的军事革命题材文章,有难度。在此,我们从红军反围剿、红军到黎平前、红军到黎平中等三个阶段的军事行动和革命工作来简述。仅供学者读者参考。

一、从反围剿的军事革命行动说起

提及红军长征到黎平的军事行动和革命工作,首先要回顾认识一个问题: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长征为什么要到黎平?要了解这样的问题,话还得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目标说起,从围剿与反围剿的革命战争说起。

红军长征前,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三大的政治纲领分别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1928618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历史的中心任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争取群众,准备暴动,建立民主的新中国。这样一个有政治目标、军事目标明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后,且拥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红色革命根据,拥有几十万夺取政权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且红军队伍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主政国民政府的蒋介石,肯定容不下工农红军的革命行动,为此,蒋介石想方设法调集军队,要灭掉这支红军队伍。于是就有了193011月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第三次反围剿,193323月的第四次反围剿的战争和1933910月间的第五次反围剿。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懂得运筹帷幄和军事兵法的毛泽东被排斥,结果,红军在不到一个月的反围剿中,打了败仗,红军由30多万军队锐减到3万。这种惨败的情况下,红军领导层,不得不思考保存实力和生存。在这样十分严峻情况下,中央红军领导层开始的酝酿筹划、秘密准备和出发突围,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挺进。这就是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为什么长征到黎平的真正原因。

说得通俗一点,上世纪3040年代,反围剿与围剿,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反动派统治,两大政党的战争,武装夺取统治政权的战争。

二、   红军长征到黎平前的军事革命行动工作

红军在长征前的军事革命工作,我们综合了一此军事史料记载:19341017日晚(原有资料说16日晚)20日晚,突围转移的红军野战军,先后渡过于都河,踏上突围转移漫漫征途。

1018,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向全野战军下达突破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攻占信丰县古陂、新田地域的命令。

1021上午10时起至23日,野战军右前锋红三军团和左前锋红一军团,先后向驻守古陂、新田地域的国民党粤军发起猛烈进攻。敌第一道封锁线被迅速突破。至1025,野战军全部顺利西渡桃江。26日,左前锋红一军团进入广东南雄县界址、鸟迳一带,右前锋红三军团进入信丰县油山和大余县境。

1030,野战军全部离开江西中央苏区,继续西征。

军事史记载红军长征的革命工作情况,是具体而详实的。然而,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后,中央红军领导层,开始对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的去向,是非常保密的,一般的排长和战士行军和打破了敌人的第一道、第二道封锁线的一两个星期,也不知道去哪里,只知道听指挥官讲走哪里,就走哪里,也不知道要进行长征。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1934107日,军委命令各军区地方兵团接替各线主力红军的防御任务,将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从阵地上撤下来,向瑞金、于都、会昌地区集中。

1010晚,中央机关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从瑞金地区出发。部队分布是:一军团在左翼,后面有九军团;三军团在右翼,后面有八军团;从两翼掩护第一纵队(军委纵队)和第二纵队(中央纵队)作甬道式前进,五军团扔任后卫。

1011,奉中革军委第五号命令,将红军总部直属队、干部团、各学校编成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中央纵队为军委第二野战纵队。第一野战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王首道;第二纵队为党中央、中央政府、供给部、红大、军委二局等,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维汉,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邓发,参谋长张宗逊(后为张经武),政治部主任邵式平。军委第一、二纵队系一九三四年突围时的编制。

1021晚,部队从于都西南的王母河新田之间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此时,已恢复红一方面军总部,各部队的序列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仍为朱德(兼),总政治委员周恩来(兼),总参谋长刘伯承,副总参谋长张云逸,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辖三个师。第一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后为黄苏),参谋长聂鹤亭(后为耿飚),政治部主任谭政;第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第十五师: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辖三个师。第四师:师长洪超(牺牲后为彭雪枫、张宗逊),政治委员黄克诚;第五师:师长李天佑、政治委员钟赤兵;第六师:师长曹里怀,政治委员徐策。第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中央代表陈云,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辖两个师。第十二师:师长陈伯钧(兼),政治委员谢良;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参谋长王光道。第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苏,中央代表刘少奇,参谋长唐浚,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辖第二十一师、二十三师。第二十三师:师长孙超群、政治委员李干辉。第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中央代表何克全,参议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涛。下辖第三师、第十四师。第十四师:师长因子昆,政治委员王开湘。

1020突围至1210日,红军付出了重大代价,分别突破了敌人设置的一、二、三、四道封锁线,部队由出发时的8万之众锐减至3万余人。 

1934  12月11日,红军主力占领通道城,并召开了会议。

 

三、红军长征前在黎平中的军事革命工作

中央红军长征在黎平军事革命工作,是从19341214日开始,这一天,前锋攻克了黎平。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说红军是“红匪”、“赤匪”、“共产共妻”的等等反动宣传,一般富有的地主、商户,听了这些宣传有些害怕,有的连夜携带妻儿走下乡躲避。中央红军到黎平后,积极开展红军革命宣传工作,向没有走开的群众,讲红军革命的道理,红军是工农的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军队。红军战士为群众打扫卫生,担水劈柴,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红军队伍的友善,赢得群众信任。通过宣传,一些群众陆续回黎平。之后,红军还组织召开了黎平群众大会。

中央红军到黎平时,部队已经不足3万人(但有史料载,红军到黎平仅有2.89万人)。

红军长征进入黎平时,每到一些村寨都写有:工农无产者联合起来。在洪州、地西、秦溪等村寨的祠堂墙上,至今仍保存有红军书写大标语:“工农武装起来,打土豪,分田地。”

中央红军到黎平后,经过周密的军事部署安排,确定1218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会议地点在黎平古城二郎街胡氏商铺内,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委员人员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张闻天、陈云,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等10人。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黎平会议的第8天,中革军委为了充实部队战斗力,紧缩机关,于26日下达命令,将军委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纵队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陈云,副司令员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第一梯队司令员刘伯承兼;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长工;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维汉,与此同时,中革军委还命令,撤销红八军团,将红八军团并入红五军团,董振堂任军团长,李卓然为政治委员。

200610192岁高龄的老红军战士刘国宝(辽宁省人,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在参观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时,心情颇为激动。他含着热泪,对陪同的黎平、锦屏两县乡镇武装干部回忆说:1934年,他是一名中央红军一军团普通的红军战士,长征到贵州黎平时,参加过青鱼坳的战斗。他和7个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身负伤,走不动路了,是黎平当地侗民老乡救护了红军战士。

他回忆说: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在19341016日至19日傍晚,先后从梓山乡的山峰坝,县城南门、两门,罗坳乡的孟口、石尾和靖石乡的渔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红军长征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人员折损过半。蒋介石急调四十万大军,分成三路,前堵后追,企图消灭我红军于湘江之侧。在面临敌人重兵前堵后追之下,“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者,一筹莫展,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企图夺路突围,把希望寄托在与湘西的二、六军团会合上。

当时,被排斥的毛泽东同志主张:“如果我们不放弃原来的企图,就必须与五六倍的敌人决战,和优势的敌人硬打仗,显然就有覆没的危险。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到稍事休整。”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得到中央大部分同志的赞同。12月,我军占领湖南两南边境通道城后,出敌不意。1212立即向贵州前进,14日一举攻克了敌人薄弱黎平城,到了黎平,从而使红军避免了落入敌人陷阱的危险。

老红军刘国宝回忆说: 12月14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六团会同三团,占领黎平城。当日周恩来同志也与先头部队同日进城,在黎平城周恩来对肖锋说:“我要在这里等中央纵队,党中央要开会。”

1216,中央红军纵队进到黎平。

中央选择在黎平开会,主要是形势的要求,红军进入贵州的军事战略行动方针问题,这个问题摆在党和中央红军的面前,亟待解决。

会前,中央军事领导小组对黎平会议作了安全军事警戒布防,以“万万火急”电报发往各军团,要求一军团之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前进至湖南的新厂、岩鹰坡、溶洞地线,向靖县派出警戒。十五师应前进至通道,向绥宁、靖县两方向派出游击队,加强警戒,又命令三军团脱离桂敌之后,主动进至广西的牙屯堡、团头所地域,向林溪、古宜方向游击警戒。在贵州境内,永从、黎平、锦屏、天柱一线,驻有黔军一个旅又两个营。红军正面突破这条防线进入黎平后,即以一部北上铜鼓,将守敌击溃。周恩来同志到黎平后,即从一军团派出一个师的兵力驻守黎平,驱逐城外的黔军,保障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

1218,召开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开会地址在红军总司令部住处,具体住处是黎平城内二郎街胡荣顺号店铺内召开。

这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关于红军的军事战略行动方针问题。会议由周恩来同志主持,会议争论非常激烈,军事顾问李德要求在黔东北和敌人硬拼,毛泽东同志则主张向黔北走。经过毛泽东同志的努力说服,许多同志改变了观点,同意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放弃与二、六军团的会合。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

1219,中央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同志签发了《中央军委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定》。电令:二、六军团在湘两加强活动,调动湘军北援;四方面军在准备重新进行进攻,能钳制四川全部敌军,以策应中央红军胜利向川黔边进军。

1224,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签发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明确规定,通过苗侗地区,不打苗侗土豪、不杀苗侗的甲长、乡长,不宰杀耕牛,对违犯者要严厉惩处的纪律规定。

当时,红军部队减员很大。红军在黎平休整了三天。会后,军委对部队进行了部分整编,决定第八军团编入第五军团,取消了八军团的番号。

在黎平开展了扩大红军队伍工作中,黎平共有75名侗、苗同胞加入了红军队伍。何国恩、罗成章、龙老九等侗、苗同胞加入了红军队伍。

122024日,在扩大红军队伍工作中,中央纵队七连在鳌鱼嘴遇到驻永从、黎平的黔军伏击,刘国保等几个红军战士身负重伤,连续两天没有吃饭,又饥又饿。是侗苗同胞把这几名红军战士带进家中,进行包扎伤口,煎药医治,数天后恢复健康,才继续跟上红军北上遵义。

中央红军在黎平的军事革命工作,是红军长征中灿烂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国军事革命史上永远不朽的一页。特别是黎平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黎平会议精神的指导下,红军队伍精神焕发,战士斗志昂扬,一路凯歌,势如破竹,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转折。

5000字)

20141213写于黎平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