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昌龄之岭南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查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该首作于孟应聘入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不久归隐。所作诗风格恬淡,意境清远。多表现田园逸情,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为李白、杜甫所称赞。有《孟浩然集》。《湖北通志》载:其墓在唐德宗年间(780——805)有所“瘅坏”,节度史樊泽“乃更为刻碑”与“封宠其墓”。清末存土冢。现高1米余,底径约3米。保存尚好。
李中丞宅夜宴送丘侍御赴江东便往辰州
诗人:韩翃 朝代:唐
积雪临阶夜,重裘对酒时。中丞违沈约,才子送丘迟。
一路三江上,孤舟万里期。辰州佳兴在,他日寄新诗。
《送李中丞赴辰州》
- 作者 唐 韩翃
白羽逐青丝,翩翩南下时。巴人迎道路,蛮帅引旌旗。
暮雨山开少,秋江叶落迟。功成益地日,应见竹郎祠。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诗人 戎昱朝代 唐诗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辰州闻大驾还宫
诗人 戎昱朝代 唐诗
闻道銮舆归魏阙,望云西拜喜成悲。
宁知陇水烟销日,再有园林秋荐时。
渭水战添亡虏血,秦人生睹旧朝仪。
自惭出守辰州畔,不得亲随日月旗。
送辰州郑使君
诗人 戎昱朝代 唐诗
谁人不谴谪,君去独堪伤。
长子家无弟,慈亲老在堂。
惊魂随驿吏,冒暑向炎方。
未到猿啼处,参差已断肠。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①
杜 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
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②,莫怪频频劝酒杯③。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史”、“诗圣”之誉。因曾任剑南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漂泊湘鄂一带,穷困多病,后死于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凝炼,韵律工整,艺求成就很高。
[说 明] 这是作者为好友饯别时写的一首诗。从诗意上看,饯别地应是在今贵州境内沅水上游的某个码头边的酒楼之内。诗的第一句,作者祝贺好友能服侍长辈去到沅陵,离开这天阴多雨的寒冷之地。第二句是转到眼前,是说危难多事之时,朋友分别,各自都惆怅不已的心情。最后一句则是劝朋友今天多饮几杯,聊解离愁,因为自此一别,朋友将再也很难听到作者的消息了。
[解释] ①王十五:杜甫的朋友,生平不详。王是姓,十五为排行。唐代,叔伯兄弟间统一排行。 判官:唐代协助节度使、观察使等官员辅理政事的僚属。 扶侍:即服侍。这里指服侍长辈。 黔中:这里指沅陵。沅陵古为楚秦黔中郡治所,唐朝为辰州府治,是湘西最繁华的中心城市。②黔阳:这里指贵州东南部一带,即黔中之阳的地区。③这句说:今天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我们还是多喝几杯酒吧。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辰阳即事①
张谓
青枫叶落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常见日光迟。
愁中卜命看《周易》②,病里招魂读《楚词》③。
自恨不如湘浦雁,春来即是北归时。
[作者介绍] 张谓(?~777),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天宝进士。乾元中为尚书郎,出使夏口,与李白在江城南湖宴饮。大历时为潭州(今长沙)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
[说明] 这是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七律。诗的前二句,写秋景秋气,第三句说自己在如此萧瑟的秋天,无聊到靠翻《周易》自卜前程,读《楚词》乞神保佑的地步。最后一句是讲人在官场,自由度远远比不上湘江水边的大雁,大雁到了春天,就可以飞回北方,而诗人却主宰不了自己的去留,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里回到朝廷中去。从诗意来看,这首诗当是诗人巡视边事,病滞沅陵时所写。
[解释] ①辰阳:辰州之阳、辰水之阳,古为沅陵地。 即事:即景即事。②《周易》:即《易经》,是我国古代具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③《楚词》:西汉刘向所辑的一本骚体类文章的总集,以屈原,宋玉作品为主,多为楚人招魂、祭祖的内容。
送庞判官赴黔中﹙1﹚
司空曙
天远风烟异﹙2﹚,西南见一方。
乱山来蜀道,诸水出辰阳。
堆案青油暮﹙3﹚,看棋画角长﹙4﹚。
论文谁可制﹙5﹚,记室有何郎﹙6﹚。
【作者介绍】司空曙,字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人,曾举进士,唐代著名诗人,名列“大历十才子”之榜。任过剑南节度使幕府、水部郎中等官职。
【说 明】 诗人朋友要到黔中地去任判官了,那里是五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风俗与北方不一样,但是山水、民风,也别有独特之处,是可以让朋友在欣赏中忘记远离家乡之苦的。至于文书起草等公务,朋友的才气可以和何逊相比,这点公务自是不在话下。这些安慰朋友的话,作者在诗中娓娓到来,可见作者对庞判官的一片欣赏、关怀之情。
【解 释】﹙1﹚判官:唐代的一种官职,为节度、观察等使僚属。 黔中:这里指辰州府。府治在沅陵,为旧楚黔中郡治所。
﹙2﹚这句说:黔中一带是五溪蛮聚居之处,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北方不同。
﹙3﹚堆案:指案头文书积压很多。
﹙4﹚画角:古代用铜或竹制的乐器,多用于军中以司黄昏,振士气。
﹙5﹚论文:文体的一种,这里指公文。
﹙6﹚记室:这里指庞判官办公的地方。 何郎:指南朝梁诗人何逊。何逊年轻时即以文学著称,为当时名流所称道。作者这里是称赞朋友也有何逊一样的文学才能。
登司马错古城﹙1﹚
秦昭王命错征五溪蛮﹙2﹚。城在武陵沅江南
刘禹锡
将军将秦师﹙3﹚,西南奠遐服﹙4﹚。
故垒清江上﹙5﹚,苍烟晦乔木﹙6﹚。
登临值萧辰﹙7﹚,周览壮前躅﹙8﹚。
堑平陈叶满﹙9﹚,墉高秋蔓绿﹙10﹚。
废井抽寒菜﹙11﹚,毁台生稆谷﹙12﹚。
耕人得古器﹙13﹚,宿雨多遗镞﹙14﹚。
楚塞郁重叠﹙15﹚,蛮溪纷诘曲﹙16﹚。
留此数仞基﹙17﹚,几人伤远目﹙18﹚。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曾经做过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晚年迁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的诗通俗清新,具有乐观向上的风格,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有两类,一是政治讽刺诗,二是民歌体的《竹枝词》。
【说 明】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命蜀郡太守司马错攻占楚国黔中郡,此役战罢,楚国失去西南屏障,被迫将郢都东迁,从此国运衰败,不久,即为秦国所灭。司马错攻打黔中郡时,曾在沅江之南修筑一座兵城,史称司马错城。一千多年后,作者登临此地,欲寻访昔年古城,然而眼见的却是满地寒菜和野谷,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如今已是一派盎然生机的田园风光。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篇五言古诗。
【解 释】﹙1﹚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秦国灭楚前,担任秦国蜀郡太守一职。 古城:指司马错攻打黔中郡时修筑在沅水南岸的战城,遗址在今湖南省沅陵县洲头村一带。
﹙2﹚五溪蛮: 指生活在五溪流域的少数民族。
﹙3﹚将:统率。 秦师:秦国的军队。
﹙4﹚奠:奠定。 遐:边远 服:服从。这句说,在西南这样边远地区,也奠定了使人们服从秦国的基础。
﹙5﹚故垒:指司马错城。
﹙6﹚晦:掩隐。
﹙7﹚萧辰:秋季。
﹙8﹚周览:四处观看。 前躅:前人的遗范。
﹙9﹚这句说:多年的落叶把沟壑都填平了。
﹙10﹚这句说:高高的墙壁上爬满了碧绿的秋蔓。
﹙11﹚废井:废弃的水井。 抽:生长。 寒菜:秋天的野菜。
﹙12﹚毁台:颓废垮塌的台阶屋基。 稆谷:野生的稻谷。
﹙13﹚耕人:耕田种地的农人。 古器:古代遗留下来的器皿。
﹙14﹚这句说:一夜大雨,冲出许多当年战争留下来的箭镞。
﹙15﹚楚塞:楚国的边疆要塞。这句说,重重叠叠的苍山翠岭,把楚国的边疆都塞满了。
﹙16﹚蛮溪:指五溪。 纷诘:曲折。
﹙17﹚这句说:一千多年过去了,司马错城还残留着这几层旧基。
﹙18﹚这句说:它们使多少人凭吊伤感往事啊。
经窦车骑故城﹙1﹚
窦 巩
荒陂古堞欲千年﹙2﹚,名振图书剑在泉﹙3﹚。
今日诸孙拜坟树﹙4﹚,愧无文字续燕然﹙5﹚。
【作者介绍】窦巩,字友封,金城(今江苏句容县)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曾经做过滑州从事、侍御使、司勋员外、刑部郎中等官职。家有五兄弟,窦巩年最幼,都有诗名,时称金城五窦。五兄弟著有《窦诗联珠集》传世。
【说 明】这是作者到沅陵拜谒先祖窦应明荒坟时写的一首感怀诗。公元151年,东汉大将窦应明奉桓帝旨令,帅军前往沅陵镇压农民詹山的起义部队。入沅后,窦应明在今沅陵县城东沅水北岸鸭子尾筑兵城,历史上称为窦应明城。
【解 释】﹙1﹚窦车骑:指窦应明。窦应明是车骑将军,用官职作称谓,是唐人习惯。
﹙2﹚这句说:这里的荒坡和古代留下来的残墙断壁,快有一千年了。窦应明公元151年筑城,距作者写作此诗,时间已经过去700年左右。
﹙3﹚名振图书:指《水经注》里记有窦应明的名字。《水经注》载:“沅水又经窦应明城侧”。 剑在泉:宝剑名列龙泉。龙泉是古代有名的宝剑,这里形容窦应明英勇无敌,功勋卓著。
﹙4﹚诸孙:作者自指。作者姓窦,自认是窦应明的后人。
﹙5﹚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大败北方少数民族单于,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这句说,遗憾的是窦应明没有在他筑的城里留下刻石纪功的文字来持续窦宪那样的佳话。
题白雾驿﹙1﹚
陶 弼
一曲清溪一曲山﹙2﹚,鸟飞鱼跃白云间。
溪山且要行人到, 自是行人到此间﹙3﹚。
【作者介绍】陶弼,字商翁,宋朝永州(今湖南零陵)人。风流倜傥,熟读兵书。庆历年间,湖南瑶民造反,朝廷派杨畋征讨,杨畋授兵权给陶弼,陶弼率军征瑶,大获全胜,以军功获阳朔主薄。后来又做过阳朔县令、邕州知府、顺州知府等官。
【说 明】作者路过沅陵白雾坪,被这里优美的山水所陶醉,在驿站壁上写下了这首清新爽人的绝句。
【解 释】﹙1﹚白雾驿:古代驿站,设在沅陵官庄白雾坪。
﹙2﹚这句说:白雾坪的青山绿水,一弯连着一弯。
﹙3﹚这两句说:山水的美丽是自生的,并不是因为行人到来才美丽,而是它的美丽,吸引着游人的到来。
辰州上元﹙1﹚
王庭珪
留滞远湘浦,飘如云水僧﹙2﹚。
来为万里客,又看一年灯。
翠幰褰珠箔﹙3﹚,高楼俯玉绳。
鳌山今夜月﹙4﹚,应上最高层。
【作者介绍】王庭珪(1709~1171),字民瞻,号卢溪真逸,安福(今江西吉安)人。宋朝政和年间进士,曾任茶陵丞。后因写诗获罪,谪贬辰州。放归时已年近八十。余生主管台州崇道观。
【说 明】作者谪贬辰州,年事渐高,放归无望,在沅陵度过数个元宵佳节。年复一年,何时才是归期?今晚的月亮,该到顶峰了,谪贬的日子,是否也到了尽头?诗人写景写情,满腹心事,却不露一字痕迹。
【解 释】﹙1﹚辰州:沅陵县是辰州府治,故亦称辰州。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称上元,即元宵节。
﹙2﹚云水僧:行脚僧人。
﹙3﹚翠幰:翠绿色的车帷幔。
﹙4﹚鳌山:堆成巨鳌形状的灯山。
秋日登辰州郡城
薛 瑄
雄城百尺控蛮荒﹙1﹚,山翠高低护女墙﹙2﹚。
万里梯航通六诏﹙3﹚。五溪烟水下三湘。
边氓已久渐华俗﹙4﹚,远客频应望帝乡﹙5﹚。
地气如今同北土﹙6﹚,早秋时节雨生凉。
【作者介绍】薛瑄(1392~1464),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河津)人。明朝永乐年间进士,著名学者。曾经做过御史、大理寺丞、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致兵卒,谥文清。
【说 明】1426年,作者奉旨监湖广银场,亲临辰州调查了解金农苦役现状,并上书朝廷请免辰州苦役,获宣宗皇帝恩准。辰州百姓感其恩惠,在虎溪山为他立生祠以供。这首诗,就是作者写于辰州调查了解金农苦役的时候。
【解 释】﹙1﹚蛮荒:蛮荒之地。古代称五溪为蛮荒之地。
﹙2﹚女墙:城上的凹凸状短墙。
﹙3﹚梯航:登山航海。形容经历险远的道路。 六诏:唐代西南夷的一种,因有六帅,故史称六诏。
﹙4﹚边氓:边境上的老百姓。这里指沅陵百姓。 华俗:中华风俗。这句说,西南边境上的沅陵百姓,很久以来一直受王道教化,他们的风俗已渐渐和中原文明相统一了。
﹙5﹚远客:由远方来的客人。这里是作者自指。 帝乡:京城、京师。
﹙6﹚地气:泛指不同地域的风土、气候。 北土:这里指中原。这句说,沅陵的风土、气候,如今已与中原王化之地一样了。意思是说,朝廷不能再将沅陵看成是野蛮偏避之地了。
辰阳端阳遣怀
薛 瑄
五溪五月当五日,时俗犹存旧楚风①。
角黍堆盘人送玉②,龙舟叠鼓水摇空③。
入帘山色隔江翠,照眼榴花向日红。
赐扇远怀鸳鸯侣④,去年同谒大明宫⑤。
[说明] 每年端午节,沅陵的传统龙舟竞赛,都热烈欢快,两岸观众云集,呼声不断。诗人于热闹中怀念远方亲人,又不免多了些许寂寞和离愁,于是写下此诗,排遣自己的愁怀。
[解释] ①旧楚:指战国时代的楚国,相对五代马楚而言。
②角黍:即粽子。角黍堆盘,指粽子装满了盘子,堆成小丘。
③叠鼓:船上架鼓,故谓龙舟叠鼓。
④这句是诗人回忆自己夫妻二人,去年受皇上接见并获赏赐御扇的殊荣。
⑤大明宫:唐代长安宫名,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开始建筑,唐高宗时扩建改为蓬莱宫。这里指朝廷宫殿。
题沅水驿﹙1﹚
何景明
小驿孤城外﹙2﹚,阴深草树幽。
晚凉凭水榭,秋雨坐江楼。
绝域鸿难到﹙3﹚,空山客独愁﹙4﹚。
夜深归渡少,渔火照汀洲﹙5﹚。
【作者介绍】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明朝弘治年间进士,著名文学家,与李梦阳并称何李,是“前七子”之一。曾任云南督学,后来做过陕西提学副使。
【说 明】作者弘治年间出任云南督学,这首诗是其赴云南上任途中,经过沅陵时,题写在沅水驿站墙上的一首。
【解 释】﹙1﹚沅水驿:即沅陵驿码头水驿。原址在沅陵县城沅水南岸驿码头旁,也称辰阳驿,屈原“朝发枉渚,暮宿辰阳”,即指此。
﹙2﹚孤城外:沅水驿在沅陵县城沅水南岸,与沅陵县城隔水相望,故称孤城之外。
﹙3﹚绝域:边远险绝的地方。
﹙4﹚这句说:面对空山,羁客孤独,秋思无限。
﹙5﹚汀洲:水边的陆地,这里指沅水驿外的燕子洲。
渡沅水
何景明
滩浅声如泻,人行助影流﹙1﹚。
歇鞍休病马,掬水戏浮鸥﹙2﹚。
古渡横西岸,江关截上游。
莫言乡国远﹙3﹚,襟带在扁舟﹙4﹚。
【说 明】 此诗为作者赴云南任督学时途经沅陵,过沅水时作。
【解 释】﹙1﹚这两句说:沅水滩浅声响,人走在岸边,仿佛在追逐清流中自己的影子。
﹙2﹚这两句说:在美丽的沅水河岸,应该让疲惫的坐骑休息一下, 行客也可掬捧清水来洗洗旅尘,与浮鸥相逗一阵子。
﹙3﹚乡国:家乡。
﹙4﹚襟带:指屏障环绕的山川。
闻杨名父将至留韵壁间﹙1﹚
王守仁
杖藜一过虎溪头﹙2﹚,何处僧房问惠休﹙3﹚。
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4﹚。
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洲﹙5﹚。
好景同游不同赏﹙6﹚,篇诗还为故人留﹙7﹚。
【作者介绍】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明代学者,亦称王阳明。系弘治进士,授刑部主事。因上书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为贵州修文县龙场驿丞。刘瑾垮台后,复被朝廷启用,先任庐陵知县,后来因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兵部尚书。他的“致良知”学说,明朝中叶,风靡南北,流传日本。至今在海外犹有一定的影响。
【说 明】1510年(明正德五年),王守仁自贵州龙场谪归,赴庐陵知县任,途经沅陵,寓居龙兴讲寺,为当地学子讲授他的“致良知”学说。临别时,听说好友杨名父要来沅陵,就在龙兴讲寺的粉墙上题写了这首诗,留给杨名父。
【解 释】﹙1﹚杨名父:即杨子器,名父是他的字。杨子器是成化进士,为孝宗皇帝器重的大臣,官至河南布政使,与王守仁是同朝为官的朋友。 留韵壁间:把诗题写在墙壁上。
﹙2﹚杖藜:拄杖而行。 虎溪头:虎溪山头。虎溪山在沅陵县城,唐代在此建有龙兴讲寺。王守仁途经沅陵时,寓居于此。
﹙3﹚惠休:龙兴讲寺僧人,生平不详。
﹙4﹚这两句说:白云从山峰间升起,仿佛将寺庙沉在了云波之下,从树木稀疏空隙处,可以看见山下的江水。
﹙5﹚洲:这里指燕子洲。在虎溪山下的沅水中央。
﹙6﹚这句说:沅陵的美景,我们虽然都能先后游览,但却未能共同欣赏品评。
﹙7﹚篇:诗文的计算单位。 故人;指杨名父。
宿马底驿﹙1﹚
杨 慎
戴月冲寒行路难,霜花凋尽绿云鬟﹙2﹚。
五更鼓角催行急,一枕乡思梦未残﹙3﹚。
【作者介绍】杨慎,字用修,号升菴,四川新都人。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廷试第一名,官授修撰。后来得罪世宗皇帝,被廷杖下狱,并被削官为民,发配到云南永昌卫做了一个守边小卒。享年七十二岁。一生著述甚丰,是当时名满天下的才子。
【说 明】这首诗是作者被发配云南边陲,夜宿沅陵马底驿站,感怀身世,满怀悲痛之情而写下的一篇作品。
【解 释】﹙1﹚马底驿:古代驿站名,在今沅陵县马底驿乡。
﹙2﹚这两句说:发配充军的道路十分难走,但是押解的公差却不分昼夜催着赶路。一年就要过去了,我的头发也快白完了。
﹙3﹚这两句说:一夜辗转反侧,到了五更,好不容易刚刚睡着,一场对妻子儿女的相思梦还没做完,又被押解的公差催起来赶路了。
辰州报恩寺留别﹙1﹚
崔 桐
梵宫张宴对残曛﹙2﹚,高谊招携重使君﹙3﹚。
槛外新收双塔雨﹙4﹚,尊前摇落五溪云。
虚堂烛影诸天寂﹙5﹚,古树寒声独客闻。
为惜佳期情烂漫,明朝惆怅苦为分。
【作者介绍】崔桐,字来凤,杨州(今江苏杨州)人。明朝正德年间进士,授编修。后出任贵州兵备道。嘉靖中升为礼部右侍郎。卒于任,有《东洲集》存世。
【说 明】作者赴贵州上任,途经沅陵,辰州的官员朋友在报恩寺宴请他。诗的第一句,交代宴请的时间和原因,接着写酒宴的热闹和席散人空的场景,最后两句则点出明天惜别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解 释】﹙1﹚报恩寺:在沅陵县城天宁山,建于唐代,原名天凝寺,宋绍兴时改为报恩寺。 留别:留诗作别。
﹙2﹚梵宫:佛家语,指佛寺。 残曛:傍晚。
﹙3﹚使君:作者自指。
﹙4﹚这句说:今天天刚放晴。 双塔:这里指凤鸣塔与龙吟塔,均在沅陵县城。旧时在报恩寺中可以观览。
﹙5﹚诸天:指佛家所讲的诸多天界。
马伏波祠
唐愈贤
千古英雄绝可怜,云台无用说蝉联﹙1﹚。
苍藤古木撑晴日,短牖残楹锁暮烟。
万里音书严画虎﹙2﹚,满天风雪阻飞鸢。
而今矍烁翁何在﹙3﹚,独立秋坛一怅然﹙4﹚。
【作者介绍】唐愈贤,字子充,沅陵人。明朝嘉靖丙戌(1526)年进士。曾追随王守仁学习“致良知”学说,后入仕途,先后做过海宁知县及广东御使。因弹劾严嵩而名闻天下。他在任其间,多次上疏抗言时政,得不到皇帝赏识,于是辞官回家。
【说 明】作者所处的时代,内有歼相严嵩把持朝政,外有义军举旗造反,整个天下,局势不稳,乱象初呈。这个时候,作者是多么希望能有马援这样的忠诚勇敢的人物出现啊。于是写下了这首吊古伤今之作。
【解 释】﹙1﹚云台无用:东汉明帝为追念前世功臣,在南宫云台为光武中兴立下功劳的二十八位功臣画像供祀,时因马援冤案未雪,故无像。
﹙2﹚严画虎:马援侄儿马严,喜欢与人理论,马援曾于军中致书侄儿,令他多学少说,信里有“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句。成语“画虎不成反类犬”即出于此。
﹙3﹚矍烁翁:指马援。马援请缨征战五溪起义的农民军,光武帝担心他年老无用,马援为示可用,据鞍顾盼,神彩飞扬。光武帝笑赞“矍烁哉,斯翁也”。
﹙4﹚秋坛:秋风中的神坛。
丙寅游大酉洞,遍阅前后以了夙愿﹙1﹚
满朝荐
未知何代辟鸿蒙﹙2﹚,旷览周遭兴不穷﹙3﹚。
空洞蜿蜒穿地窍,玲珑黛碧透天工。
修丹羽客呼仙兔﹙4﹚,遁世幽人驾懒龙。
日驭风衫囊胜景,狂吟端不负豪雄﹙5﹚。
【作者介绍】满朝荐(1561~1629),字汝扬,号震寰,辰州府麻阳县(今湖南麻阳)人。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进士,授咸宁知县。为官刚正严直,数次获罪权贵,沦为狱囚。光宗即位,起为南京刑部郎中,迁尚宝卿,后又升为太仆少卿。熹宗时因上疏触怒皇帝,被削职为民,充军发配到三塘驿(今湖南辰溪县)。崇祯二年起复原官,未及赴任而卒于乡里。
【说 明】作者一生为官刚正,却数度被贬,到老来逐渐厌倦了官场生活,开始对修道炼丹产生了兴趣,但在内心深处,却又十分得意自己平生所为。种种复杂心情,竟都在这首诗中隐隐体现,其功底,确非常人所能及。
【解 释】﹙1﹚丙寅:干支纪年方法。这里指明朝天启六年,即公元1626年。
﹙2﹚鸿蒙:天地没有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3﹚周遭:周围。
﹙4﹚羽客:道士。
﹙5﹚端:果然。 豪雄:豪杰英雄。这里是作者自指。
龙 兴 寺①
张士升
兀坐忽不适②,来寻禅悦群③。
断桥初过雨,高树欲留云。
灯火连僧屋,梅花压古坟。
然清馨发④,相对老迦文⑤。
[作者价绍]张士升,字积生,沅陵人。明代万历已未(1619年)进士。曾经做过新喻知县、户科给事中等官。为人为官,均刚直不阿,敢于弹劾权贵,声名很大。著有《奇响斋文集》。
[说明] 这是作者孤处无味,到龙兴寺寻访僧人朋友悦群,心情好转后写下的一首诗作。
[解释] ① 龙兴寺:即龙兴讲寺,在沅陵县城虎溪山,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明初易名龙兴寺,是国家生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 兀坐:高坐,这里指孤处独坐。 ③ 悦群:龙兴寺禅师,作者的朋友。 ④ 然:怅然悠远。清磬—清亮的磬声。 ⑤ 老迦文:老和尚。迦文,是释迦文佛的简称,即释迦牟尼。
望万阳山
阙士琦
碧嶂青天树杪纷①,时回孤影乱苍文②。
傍峰不复争寒翠,积雪初疑是白云③。
仙响半天风雨接,悬流到处水泉分。
高真笑语宜清丽,似共松风下界闻。
[作者介绍] 阙士琦,字褐公,明朝湖广桃源(今湖南桃源县)人。崇祯进士。曾做过南安知县,上任不足半年,认为做官太辛苦,辞官归乡,杜门著书,坚决不肯入仕为官。朝廷因其德高望重,要调他入京任编修,也被拒绝。卒后留有诗文集近十种传世。
[说明] 万阳山在沅陵县东,与桃源分界,是沅桃临界处最高的一座山,山上层峦叠嶂,峰头高出云霄,积雪难化,松风不息,墨客骚人对此,莫不感慨万端。望易登难,故所遗诗篇,多为望山而作。作者此诗,当写于桃源,而所写之景,却在沅陵。
[解释] ①树杪:树的顶端。 ②苍文:指苍颉创造的文字。 ③这两句说,万阳山苍翠无限,只要靠近它,就会被翠色笼罩。山上的积雪,压在树枝上,有如飘荡的白云。
望妙华山①
刘伯瀚
月梯万仞郁崔嵬②,杖履难从恩渺哉。
元圃花睛瑶草长③,石坛色暖玉华开④。
山邻大酉藏书处,客似浮丘跨鹤来⑤。
满耳萧萧松籁发⑥,却疑身世在天台⑦。
[作者介绍]刘伯瀚,明代人,生平不详。
[说明]这是作者远望二酉山而作的一首诗。二酉山因秦人于此藏书,自汉朝时就已名满天下,成为读书人向往的地方。因此它在读书人的心中,不愧是一座文化圣山。登临此山,无异登上天台,进入文化的顶峰。
[解释] ①妙华山:即二酉山。明代以前,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妙华仙山。 ② 月梯:登月的梯子。这里指从二酉山脚通往山顶的千石梯。 ③ 瑶草:仙草,珍异的草。 ④ 玉华:这里指莲花。二酉山“宝瓶为顶,莲花为座,”山上裸露岩石,色白,状如莲花。 ⑤ 孚丘:即孚丘公,传说中上古的仙人。 ⑥ 松籁:松树因风摇动而发出的天籁之声。为二酉山顶一大景观。 ⑦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五公里。古神话传说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药遇神仙。
游妙华洞①
杨师孔
古洞苍烟静自封,森森谁削玉芙蓉②。
琼花不谢三株树③,琪草深藏二酉峰④。
龙去云中空有穴,仙来石上自鸣钟。
探奇直入元微窍,踏遍瑶台十二重⑤。
[作者介绍] 杨师孔,明朝人,生平不详。
[说明] 二酉藏书古洞,自上古黄帝开始藏书,直到秦朝咸阳儒生来收藏典籍,这里为什么就和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呢?是古洞的隐秘吸引着帝王、书生来此藏书,还是藏书让这里的山石树草沾染了灵气?
[解释] ① 妙华洞:即二酉洞,在沅陵城西北13公里处二酉山腰,相传为古人藏书处。“书通二酉”成语出典于此。
② 芙蓉:二酉山史载“宝瓶为顶,莲花为座。”这里芙蓉系指二酉洞的山型。 ③ 三株树:神话中的树名,树干如柏,树叶如珠。 ④ 二酉峰:指大酉山与小酉山两座山峰。
⑤ 瑶台:神话中仙人所居之地。
游小酉洞柬王太守①
唐九官
闲寻酉室到云窝②,未见藏书见薜萝。
深谷尚余三代俗③,白云遥忆穆王歌④。
泉飞绝壁人踪少,林翳重风鸟语多。
着作使君饶异况⑤,胸藏二酉兴婆娑。
[作者介绍] 唐九官,明代沅陵县人,著有《澹远轩诗草》。生平不详。
[说明] 小酉洞是古代文献上记载秦人藏书的地方,历代学子,视之为圣地。作者陪同辰州太守游二酉山,访小酉洞,并写下此诗给太守。
[解释] ① 小酉洞:在沅陵城西北十余公里处二酉山腰,相传秦人藏书洞中。 柬:这里指写诗的帖子。 王太守:指辰州太守王玺。王玺是江西南丰人,明朝万历年间曾任辰州太守。 ② 酉室:指二酉洞室。 ③ 三代:这里指战国、秦、汉三个朝代。这句说:二酉山深谷中,至今还残存着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风俗。 ④ 穆王:指周穆王。相传周穆王也曾藏异书于二酉洞中。 ⑤ 使君:指太守王玺。
虎溪山二首①
唐九官
高阁生幽韵,登临览化城②。
山生群木秀③,楼纳远江明。
秋色如僧静,闲月似客行。
秋色无俗侣④,雅抱古人情。
其 二
凭栏远寄览⑤,烟火晚茫茫。
霞气蒸晴阁,花光馥映墙。
两江波共碧⑥,万岭山惟苍。
物外姿幽赏,高歌醉夕阳。
[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写虎溪山秋景的,作者登临虎溪,放眼江山,但见山清水秀,秋景如画,更所喜者,一起来此的朋友,大家都不是俗人,于是派韵作诗,共赋华章,同赞沅陵美景。山水因为欣赏者的欣赏能力之高而变得更为美丽,游客也因为山水的美丽而摆脱俗虑。
[解释] ① 虎溪山:在沅陵县城西隅。山半建有龙兴讲寺。王守仁曾于此讲学。② 化城:被王道感化过的城市。这里指沅陵。沅陵古称五溪蛮地,但自汉置县起,这里历为名朝郡、道、州、府、县的治所,所以诗人称其为化城。 ③ 这里指虎溪山的古树。虎溪山上古树参天,虎溪云树为沅陵旧八景之一。 ④ 派吟:派韵吟诗。 ⑤ 这句是说,靠着栏杆远望。⑥两江:指虎溪山下的沅水与酉水。这两条水在山下相汇。
映江阁
李佩璋
映江亭枕大江头①,冷雨凄风系客愁。
数点落梅牛背笛,半篱黄菊寺门秋。
衡峰有雁书难到②,沅水多情咽不流。
此日登临劳怅望,昔年曾逐阿爷游。
[作者介绍] 李佩璋,明代衡阳人。生平不详。
[说明] 深秋的一天,作者思乡情炽,登上映江阁,怅望家乡湘东,山层水迭,白云重重,不仅目力难达,就是回雁峰的大雁,也飞不过来,于是作者只有借对昔年跟随父亲同游的回忆,聊解思乡之苦。
[解释] ①映江亭:即映江阁,建于沅陵城西龙泉山上。 大江头:指沅河之头。酉水与沅水,交汇于龙泉山下,故诗人称此处为大江之头。 ② 衡峰:指衡阳回雁峰。这句说,回雁峰有雁,但也难将家书捎来。古代传说大雁可传书信,但至衡阳,不复南飞。
五溪杂咏
陆次云
崎岖幽谷里,尽是碧云阿①。
祖每尊盘瓠②,祠皆祀伏波③。
峒民参汉俗④,溪女唱苗歌。
溉种渔樵暇,悠悠卧薜萝⑤。
[作者介绍] 陆次云,字云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康熙年召试鸿博。曾做过江阴知县,官声颇佳。善作诗文,著有《峒溪织记》、《玉山词》等近十种诗文集。
[说明] 这是作者记述五溪风俗的一首小诗。西南五溪一带,特别是沅陵,当地的老百姓,都自认盘瓠是他们的始祖,每年都要隆重地加以典祭。但是由于这里又是军事要塞,历代朝廷,都要派官军驻守,因此商业也随之发达,汉人的习俗,逐渐影响到当地各个部落。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共处,这一切又都得益于马援。人们劳作之余,过着悠闲的懒散生活,也没有什么非份之念。古老的习俗,淳朴的民风,都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解释] ①阿:山峦弯曲处。 ② 盘瓠:传说中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 ③ 伏波:指东汉名将马援。马援曾授伏波将军,征战五溪,死于沅陵壶头山。五代楚王马希范自认马援之后,在楚广修伏波庙祭祀先祖,祠庙以沅陵最多。 ④ 峒民:山寨部落的民众。 ⑤ 这两句说:灌溉的、种植的、打渔的、砍柴的人,一旦得到空闲,就轻松自在地躺在薜萝藤条上悠闲入睡。
孟浩然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查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该首作于孟应聘入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不久归隐。所作诗风格恬淡,意境清远。多表现田园逸情,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为李白、杜甫所称赞。有《孟浩然集》。《湖北通志》载:其墓在唐德宗年间(780——805)有所“瘅坏”,节度史樊泽“乃更为刻碑”与“封宠其墓”。清末存土冢。现高1米余,底径约3米。保存尚好。
李中丞宅夜宴送丘侍御赴江东便往辰州
诗人:韩翃 朝代:唐
积雪临阶夜,重裘对酒时。中丞违沈约,才子送丘迟。
一路三江上,孤舟万里期。辰州佳兴在,他日寄新诗。
《送李中丞赴辰州》
- 作者 唐 韩翃
白羽逐青丝,翩翩南下时。巴人迎道路,蛮帅引旌旗。
暮雨山开少,秋江叶落迟。功成益地日,应见竹郎祠。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诗人 戎昱朝代 唐诗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辰州闻大驾还宫
诗人 戎昱朝代 唐诗
闻道銮舆归魏阙,望云西拜喜成悲。
宁知陇水烟销日,再有园林秋荐时。
渭水战添亡虏血,秦人生睹旧朝仪。
自惭出守辰州畔,不得亲随日月旗。
送辰州郑使君
诗人 戎昱朝代 唐诗
谁人不谴谪,君去独堪伤。
长子家无弟,慈亲老在堂。
惊魂随驿吏,冒暑向炎方。
未到猿啼处,参差已断肠。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①
杜 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
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②,莫怪频频劝酒杯③。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史”、“诗圣”之誉。因曾任剑南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漂泊湘鄂一带,穷困多病,后死于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凝炼,韵律工整,艺求成就很高。
[说 明] 这是作者为好友饯别时写的一首诗。从诗意上看,饯别地应是在今贵州境内沅水上游的某个码头边的酒楼之内。诗的第一句,作者祝贺好友能服侍长辈去到沅陵,离开这天阴多雨的寒冷之地。第二句是转到眼前,是说危难多事之时,朋友分别,各自都惆怅不已的心情。最后一句则是劝朋友今天多饮几杯,聊解离愁,因为自此一别,朋友将再也很难听到作者的消息了。
[解释] ①王十五:杜甫的朋友,生平不详。王是姓,十五为排行。唐代,叔伯兄弟间统一排行。 判官:唐代协助节度使、观察使等官员辅理政事的僚属。 扶侍:即服侍。这里指服侍长辈。 黔中:这里指沅陵。沅陵古为楚秦黔中郡治所,唐朝为辰州府治,是湘西最繁华的中心城市。②黔阳:这里指贵州东南部一带,即黔中之阳的地区。③这句说:今天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我们还是多喝几杯酒吧。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辰阳即事①
张谓
青枫叶落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常见日光迟。
愁中卜命看《周易》②,病里招魂读《楚词》③。
自恨不如湘浦雁,春来即是北归时。
[作者介绍] 张谓(?~777),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天宝进士。乾元中为尚书郎,出使夏口,与李白在江城南湖宴饮。大历时为潭州(今长沙)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
[说明] 这是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七律。诗的前二句,写秋景秋气,第三句说自己在如此萧瑟的秋天,无聊到靠翻《周易》自卜前程,读《楚词》乞神保佑的地步。最后一句是讲人在官场,自由度远远比不上湘江水边的大雁,大雁到了春天,就可以飞回北方,而诗人却主宰不了自己的去留,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里回到朝廷中去。从诗意来看,这首诗当是诗人巡视边事,病滞沅陵时所写。
[解释] ①辰阳:辰州之阳、辰水之阳,古为沅陵地。 即事:即景即事。②《周易》:即《易经》,是我国古代具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③《楚词》:西汉刘向所辑的一本骚体类文章的总集,以屈原,宋玉作品为主,多为楚人招魂、祭祖的内容。
送庞判官赴黔中﹙1﹚
司空曙
天远风烟异﹙2﹚,西南见一方。
乱山来蜀道,诸水出辰阳。
堆案青油暮﹙3﹚,看棋画角长﹙4﹚。
论文谁可制﹙5﹚,记室有何郎﹙6﹚。
【作者介绍】司空曙,字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人,曾举进士,唐代著名诗人,名列“大历十才子”之榜。任过剑南节度使幕府、水部郎中等官职。
【说 明】 诗人朋友要到黔中地去任判官了,那里是五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风俗与北方不一样,但是山水、民风,也别有独特之处,是可以让朋友在欣赏中忘记远离家乡之苦的。至于文书起草等公务,朋友的才气可以和何逊相比,这点公务自是不在话下。这些安慰朋友的话,作者在诗中娓娓到来,可见作者对庞判官的一片欣赏、关怀之情。
【解 释】﹙1﹚判官:唐代的一种官职,为节度、观察等使僚属。 黔中:这里指辰州府。府治在沅陵,为旧楚黔中郡治所。
﹙2﹚这句说:黔中一带是五溪蛮聚居之处,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北方不同。
﹙3﹚堆案:指案头文书积压很多。
﹙4﹚画角:古代用铜或竹制的乐器,多用于军中以司黄昏,振士气。
﹙5﹚论文:文体的一种,这里指公文。
﹙6﹚记室:这里指庞判官办公的地方。 何郎:指南朝梁诗人何逊。何逊年轻时即以文学著称,为当时名流所称道。作者这里是称赞朋友也有何逊一样的文学才能。
登司马错古城﹙1﹚
秦昭王命错征五溪蛮﹙2﹚。城在武陵沅江南
刘禹锡
将军将秦师﹙3﹚,西南奠遐服﹙4﹚。
故垒清江上﹙5﹚,苍烟晦乔木﹙6﹚。
登临值萧辰﹙7﹚,周览壮前躅﹙8﹚。
堑平陈叶满﹙9﹚,墉高秋蔓绿﹙10﹚。
废井抽寒菜﹙11﹚,毁台生稆谷﹙12﹚。
耕人得古器﹙13﹚,宿雨多遗镞﹙14﹚。
楚塞郁重叠﹙15﹚,蛮溪纷诘曲﹙16﹚。
留此数仞基﹙17﹚,几人伤远目﹙18﹚。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曾经做过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晚年迁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的诗通俗清新,具有乐观向上的风格,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有两类,一是政治讽刺诗,二是民歌体的《竹枝词》。
【说 明】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命蜀郡太守司马错攻占楚国黔中郡,此役战罢,楚国失去西南屏障,被迫将郢都东迁,从此国运衰败,不久,即为秦国所灭。司马错攻打黔中郡时,曾在沅江之南修筑一座兵城,史称司马错城。一千多年后,作者登临此地,欲寻访昔年古城,然而眼见的却是满地寒菜和野谷,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如今已是一派盎然生机的田园风光。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篇五言古诗。
【解 释】﹙1﹚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秦国灭楚前,担任秦国蜀郡太守一职。 古城:指司马错攻打黔中郡时修筑在沅水南岸的战城,遗址在今湖南省沅陵县洲头村一带。
﹙2﹚五溪蛮: 指生活在五溪流域的少数民族。
﹙3﹚将:统率。 秦师:秦国的军队。
﹙4﹚奠:奠定。 遐:边远 服:服从。这句说,在西南这样边远地区,也奠定了使人们服从秦国的基础。
﹙5﹚故垒:指司马错城。
﹙6﹚晦:掩隐。
﹙7﹚萧辰:秋季。
﹙8﹚周览:四处观看。 前躅:前人的遗范。
﹙9﹚这句说:多年的落叶把沟壑都填平了。
﹙10﹚这句说:高高的墙壁上爬满了碧绿的秋蔓。
﹙11﹚废井:废弃的水井。 抽:生长。 寒菜:秋天的野菜。
﹙12﹚毁台:颓废垮塌的台阶屋基。 稆谷:野生的稻谷。
﹙13﹚耕人:耕田种地的农人。 古器:古代遗留下来的器皿。
﹙14﹚这句说:一夜大雨,冲出许多当年战争留下来的箭镞。
﹙15﹚楚塞:楚国的边疆要塞。这句说,重重叠叠的苍山翠岭,把楚国的边疆都塞满了。
﹙16﹚蛮溪:指五溪。 纷诘:曲折。
﹙17﹚这句说:一千多年过去了,司马错城还残留着这几层旧基。
﹙18﹚这句说:它们使多少人凭吊伤感往事啊。
经窦车骑故城﹙1﹚
窦 巩
荒陂古堞欲千年﹙2﹚,名振图书剑在泉﹙3﹚。
今日诸孙拜坟树﹙4﹚,愧无文字续燕然﹙5﹚。
【作者介绍】窦巩,字友封,金城(今江苏句容县)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曾经做过滑州从事、侍御使、司勋员外、刑部郎中等官职。家有五兄弟,窦巩年最幼,都有诗名,时称金城五窦。五兄弟著有《窦诗联珠集》传世。
【说 明】这是作者到沅陵拜谒先祖窦应明荒坟时写的一首感怀诗。公元151年,东汉大将窦应明奉桓帝旨令,帅军前往沅陵镇压农民詹山的起义部队。入沅后,窦应明在今沅陵县城东沅水北岸鸭子尾筑兵城,历史上称为窦应明城。
【解 释】﹙1﹚窦车骑:指窦应明。窦应明是车骑将军,用官职作称谓,是唐人习惯。
﹙2﹚这句说:这里的荒坡和古代留下来的残墙断壁,快有一千年了。窦应明公元151年筑城,距作者写作此诗,时间已经过去700年左右。
﹙3﹚名振图书:指《水经注》里记有窦应明的名字。《水经注》载:“沅水又经窦应明城侧”。 剑在泉:宝剑名列龙泉。龙泉是古代有名的宝剑,这里形容窦应明英勇无敌,功勋卓著。
﹙4﹚诸孙:作者自指。作者姓窦,自认是窦应明的后人。
﹙5﹚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大败北方少数民族单于,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这句说,遗憾的是窦应明没有在他筑的城里留下刻石纪功的文字来持续窦宪那样的佳话。
题白雾驿﹙1﹚
陶 弼
一曲清溪一曲山﹙2﹚,鸟飞鱼跃白云间。
溪山且要行人到, 自是行人到此间﹙3﹚。
【作者介绍】陶弼,字商翁,宋朝永州(今湖南零陵)人。风流倜傥,熟读兵书。庆历年间,湖南瑶民造反,朝廷派杨畋征讨,杨畋授兵权给陶弼,陶弼率军征瑶,大获全胜,以军功获阳朔主薄。后来又做过阳朔县令、邕州知府、顺州知府等官。
【说 明】作者路过沅陵白雾坪,被这里优美的山水所陶醉,在驿站壁上写下了这首清新爽人的绝句。
【解 释】﹙1﹚白雾驿:古代驿站,设在沅陵官庄白雾坪。
﹙2﹚这句说:白雾坪的青山绿水,一弯连着一弯。
﹙3﹚这两句说:山水的美丽是自生的,并不是因为行人到来才美丽,而是它的美丽,吸引着游人的到来。
辰州上元﹙1﹚
王庭珪
留滞远湘浦,飘如云水僧﹙2﹚。
来为万里客,又看一年灯。
翠幰褰珠箔﹙3﹚,高楼俯玉绳。
鳌山今夜月﹙4﹚,应上最高层。
【作者介绍】王庭珪(1709~1171),字民瞻,号卢溪真逸,安福(今江西吉安)人。宋朝政和年间进士,曾任茶陵丞。后因写诗获罪,谪贬辰州。放归时已年近八十。余生主管台州崇道观。
【说 明】作者谪贬辰州,年事渐高,放归无望,在沅陵度过数个元宵佳节。年复一年,何时才是归期?今晚的月亮,该到顶峰了,谪贬的日子,是否也到了尽头?诗人写景写情,满腹心事,却不露一字痕迹。
【解 释】﹙1﹚辰州:沅陵县是辰州府治,故亦称辰州。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称上元,即元宵节。
﹙2﹚云水僧:行脚僧人。
﹙3﹚翠幰:翠绿色的车帷幔。
﹙4﹚鳌山:堆成巨鳌形状的灯山。
秋日登辰州郡城
薛 瑄
雄城百尺控蛮荒﹙1﹚,山翠高低护女墙﹙2﹚。
万里梯航通六诏﹙3﹚。五溪烟水下三湘。
边氓已久渐华俗﹙4﹚,远客频应望帝乡﹙5﹚。
地气如今同北土﹙6﹚,早秋时节雨生凉。
【作者介绍】薛瑄(1392~1464),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河津)人。明朝永乐年间进士,著名学者。曾经做过御史、大理寺丞、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致兵卒,谥文清。
【说 明】1426年,作者奉旨监湖广银场,亲临辰州调查了解金农苦役现状,并上书朝廷请免辰州苦役,获宣宗皇帝恩准。辰州百姓感其恩惠,在虎溪山为他立生祠以供。这首诗,就是作者写于辰州调查了解金农苦役的时候。
【解 释】﹙1﹚蛮荒:蛮荒之地。古代称五溪为蛮荒之地。
﹙2﹚女墙:城上的凹凸状短墙。
﹙3﹚梯航:登山航海。形容经历险远的道路。 六诏:唐代西南夷的一种,因有六帅,故史称六诏。
﹙4﹚边氓:边境上的老百姓。这里指沅陵百姓。 华俗:中华风俗。这句说,西南边境上的沅陵百姓,很久以来一直受王道教化,他们的风俗已渐渐和中原文明相统一了。
﹙5﹚远客:由远方来的客人。这里是作者自指。 帝乡:京城、京师。
﹙6﹚地气:泛指不同地域的风土、气候。 北土:这里指中原。这句说,沅陵的风土、气候,如今已与中原王化之地一样了。意思是说,朝廷不能再将沅陵看成是野蛮偏避之地了。
辰阳端阳遣怀
薛 瑄
五溪五月当五日,时俗犹存旧楚风①。
角黍堆盘人送玉②,龙舟叠鼓水摇空③。
入帘山色隔江翠,照眼榴花向日红。
赐扇远怀鸳鸯侣④,去年同谒大明宫⑤。
[说明] 每年端午节,沅陵的传统龙舟竞赛,都热烈欢快,两岸观众云集,呼声不断。诗人于热闹中怀念远方亲人,又不免多了些许寂寞和离愁,于是写下此诗,排遣自己的愁怀。
[解释] ①旧楚:指战国时代的楚国,相对五代马楚而言。
②角黍:即粽子。角黍堆盘,指粽子装满了盘子,堆成小丘。
③叠鼓:船上架鼓,故谓龙舟叠鼓。
④这句是诗人回忆自己夫妻二人,去年受皇上接见并获赏赐御扇的殊荣。
⑤大明宫:唐代长安宫名,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开始建筑,唐高宗时扩建改为蓬莱宫。这里指朝廷宫殿。
题沅水驿﹙1﹚
何景明
小驿孤城外﹙2﹚,阴深草树幽。
晚凉凭水榭,秋雨坐江楼。
绝域鸿难到﹙3﹚,空山客独愁﹙4﹚。
夜深归渡少,渔火照汀洲﹙5﹚。
【作者介绍】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明朝弘治年间进士,著名文学家,与李梦阳并称何李,是“前七子”之一。曾任云南督学,后来做过陕西提学副使。
【说 明】作者弘治年间出任云南督学,这首诗是其赴云南上任途中,经过沅陵时,题写在沅水驿站墙上的一首。
【解 释】﹙1﹚沅水驿:即沅陵驿码头水驿。原址在沅陵县城沅水南岸驿码头旁,也称辰阳驿,屈原“朝发枉渚,暮宿辰阳”,即指此。
﹙2﹚孤城外:沅水驿在沅陵县城沅水南岸,与沅陵县城隔水相望,故称孤城之外。
﹙3﹚绝域:边远险绝的地方。
﹙4﹚这句说:面对空山,羁客孤独,秋思无限。
﹙5﹚汀洲:水边的陆地,这里指沅水驿外的燕子洲。
渡沅水
何景明
滩浅声如泻,人行助影流﹙1﹚。
歇鞍休病马,掬水戏浮鸥﹙2﹚。
古渡横西岸,江关截上游。
莫言乡国远﹙3﹚,襟带在扁舟﹙4﹚。
【说 明】 此诗为作者赴云南任督学时途经沅陵,过沅水时作。
【解 释】﹙1﹚这两句说:沅水滩浅声响,人走在岸边,仿佛在追逐清流中自己的影子。
﹙2﹚这两句说:在美丽的沅水河岸,应该让疲惫的坐骑休息一下, 行客也可掬捧清水来洗洗旅尘,与浮鸥相逗一阵子。
﹙3﹚乡国:家乡。
﹙4﹚襟带:指屏障环绕的山川。
闻杨名父将至留韵壁间﹙1﹚
王守仁
杖藜一过虎溪头﹙2﹚,何处僧房问惠休﹙3﹚。
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4﹚。
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洲﹙5﹚。
好景同游不同赏﹙6﹚,篇诗还为故人留﹙7﹚。
【作者介绍】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明代学者,亦称王阳明。系弘治进士,授刑部主事。因上书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为贵州修文县龙场驿丞。刘瑾垮台后,复被朝廷启用,先任庐陵知县,后来因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兵部尚书。他的“致良知”学说,明朝中叶,风靡南北,流传日本。至今在海外犹有一定的影响。
【说 明】1510年(明正德五年),王守仁自贵州龙场谪归,赴庐陵知县任,途经沅陵,寓居龙兴讲寺,为当地学子讲授他的“致良知”学说。临别时,听说好友杨名父要来沅陵,就在龙兴讲寺的粉墙上题写了这首诗,留给杨名父。
【解 释】﹙1﹚杨名父:即杨子器,名父是他的字。杨子器是成化进士,为孝宗皇帝器重的大臣,官至河南布政使,与王守仁是同朝为官的朋友。 留韵壁间:把诗题写在墙壁上。
﹙2﹚杖藜:拄杖而行。 虎溪头:虎溪山头。虎溪山在沅陵县城,唐代在此建有龙兴讲寺。王守仁途经沅陵时,寓居于此。
﹙3﹚惠休:龙兴讲寺僧人,生平不详。
﹙4﹚这两句说:白云从山峰间升起,仿佛将寺庙沉在了云波之下,从树木稀疏空隙处,可以看见山下的江水。
﹙5﹚洲:这里指燕子洲。在虎溪山下的沅水中央。
﹙6﹚这句说:沅陵的美景,我们虽然都能先后游览,但却未能共同欣赏品评。
﹙7﹚篇:诗文的计算单位。 故人;指杨名父。
宿马底驿﹙1﹚
杨 慎
戴月冲寒行路难,霜花凋尽绿云鬟﹙2﹚。
五更鼓角催行急,一枕乡思梦未残﹙3﹚。
【作者介绍】杨慎,字用修,号升菴,四川新都人。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廷试第一名,官授修撰。后来得罪世宗皇帝,被廷杖下狱,并被削官为民,发配到云南永昌卫做了一个守边小卒。享年七十二岁。一生著述甚丰,是当时名满天下的才子。
【说 明】这首诗是作者被发配云南边陲,夜宿沅陵马底驿站,感怀身世,满怀悲痛之情而写下的一篇作品。
【解 释】﹙1﹚马底驿:古代驿站名,在今沅陵县马底驿乡。
﹙2﹚这两句说:发配充军的道路十分难走,但是押解的公差却不分昼夜催着赶路。一年就要过去了,我的头发也快白完了。
﹙3﹚这两句说:一夜辗转反侧,到了五更,好不容易刚刚睡着,一场对妻子儿女的相思梦还没做完,又被押解的公差催起来赶路了。
辰州报恩寺留别﹙1﹚
崔 桐
梵宫张宴对残曛﹙2﹚,高谊招携重使君﹙3﹚。
槛外新收双塔雨﹙4﹚,尊前摇落五溪云。
虚堂烛影诸天寂﹙5﹚,古树寒声独客闻。
为惜佳期情烂漫,明朝惆怅苦为分。
【作者介绍】崔桐,字来凤,杨州(今江苏杨州)人。明朝正德年间进士,授编修。后出任贵州兵备道。嘉靖中升为礼部右侍郎。卒于任,有《东洲集》存世。
【说 明】作者赴贵州上任,途经沅陵,辰州的官员朋友在报恩寺宴请他。诗的第一句,交代宴请的时间和原因,接着写酒宴的热闹和席散人空的场景,最后两句则点出明天惜别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解 释】﹙1﹚报恩寺:在沅陵县城天宁山,建于唐代,原名天凝寺,宋绍兴时改为报恩寺。 留别:留诗作别。
﹙2﹚梵宫:佛家语,指佛寺。 残曛:傍晚。
﹙3﹚使君:作者自指。
﹙4﹚这句说:今天天刚放晴。 双塔:这里指凤鸣塔与龙吟塔,均在沅陵县城。旧时在报恩寺中可以观览。
﹙5﹚诸天:指佛家所讲的诸多天界。
马伏波祠
唐愈贤
千古英雄绝可怜,云台无用说蝉联﹙1﹚。
苍藤古木撑晴日,短牖残楹锁暮烟。
万里音书严画虎﹙2﹚,满天风雪阻飞鸢。
而今矍烁翁何在﹙3﹚,独立秋坛一怅然﹙4﹚。
【作者介绍】唐愈贤,字子充,沅陵人。明朝嘉靖丙戌(1526)年进士。曾追随王守仁学习“致良知”学说,后入仕途,先后做过海宁知县及广东御使。因弹劾严嵩而名闻天下。他在任其间,多次上疏抗言时政,得不到皇帝赏识,于是辞官回家。
【说 明】作者所处的时代,内有歼相严嵩把持朝政,外有义军举旗造反,整个天下,局势不稳,乱象初呈。这个时候,作者是多么希望能有马援这样的忠诚勇敢的人物出现啊。于是写下了这首吊古伤今之作。
【解 释】﹙1﹚云台无用:东汉明帝为追念前世功臣,在南宫云台为光武中兴立下功劳的二十八位功臣画像供祀,时因马援冤案未雪,故无像。
﹙2﹚严画虎:马援侄儿马严,喜欢与人理论,马援曾于军中致书侄儿,令他多学少说,信里有“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句。成语“画虎不成反类犬”即出于此。
﹙3﹚矍烁翁:指马援。马援请缨征战五溪起义的农民军,光武帝担心他年老无用,马援为示可用,据鞍顾盼,神彩飞扬。光武帝笑赞“矍烁哉,斯翁也”。
﹙4﹚秋坛:秋风中的神坛。
丙寅游大酉洞,遍阅前后以了夙愿﹙1﹚
满朝荐
未知何代辟鸿蒙﹙2﹚,旷览周遭兴不穷﹙3﹚。
空洞蜿蜒穿地窍,玲珑黛碧透天工。
修丹羽客呼仙兔﹙4﹚,遁世幽人驾懒龙。
日驭风衫囊胜景,狂吟端不负豪雄﹙5﹚。
【作者介绍】满朝荐(1561~1629),字汝扬,号震寰,辰州府麻阳县(今湖南麻阳)人。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进士,授咸宁知县。为官刚正严直,数次获罪权贵,沦为狱囚。光宗即位,起为南京刑部郎中,迁尚宝卿,后又升为太仆少卿。熹宗时因上疏触怒皇帝,被削职为民,充军发配到三塘驿(今湖南辰溪县)。崇祯二年起复原官,未及赴任而卒于乡里。
【说 明】作者一生为官刚正,却数度被贬,到老来逐渐厌倦了官场生活,开始对修道炼丹产生了兴趣,但在内心深处,却又十分得意自己平生所为。种种复杂心情,竟都在这首诗中隐隐体现,其功底,确非常人所能及。
【解 释】﹙1﹚丙寅:干支纪年方法。这里指明朝天启六年,即公元1626年。
﹙2﹚鸿蒙:天地没有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3﹚周遭:周围。
﹙4﹚羽客:道士。
﹙5﹚端:果然。 豪雄:豪杰英雄。这里是作者自指。
龙 兴 寺①
张士升
兀坐忽不适②,来寻禅悦群③。
断桥初过雨,高树欲留云。
灯火连僧屋,梅花压古坟。
然清馨发④,相对老迦文⑤。
[作者价绍]张士升,字积生,沅陵人。明代万历已未(1619年)进士。曾经做过新喻知县、户科给事中等官。为人为官,均刚直不阿,敢于弹劾权贵,声名很大。著有《奇响斋文集》。
[说明] 这是作者孤处无味,到龙兴寺寻访僧人朋友悦群,心情好转后写下的一首诗作。
[解释] ① 龙兴寺:即龙兴讲寺,在沅陵县城虎溪山,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明初易名龙兴寺,是国家生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 兀坐:高坐,这里指孤处独坐。 ③ 悦群:龙兴寺禅师,作者的朋友。 ④ 然:怅然悠远。清磬—清亮的磬声。 ⑤ 老迦文:老和尚。迦文,是释迦文佛的简称,即释迦牟尼。
望万阳山
阙士琦
碧嶂青天树杪纷①,时回孤影乱苍文②。
傍峰不复争寒翠,积雪初疑是白云③。
仙响半天风雨接,悬流到处水泉分。
高真笑语宜清丽,似共松风下界闻。
[作者介绍] 阙士琦,字褐公,明朝湖广桃源(今湖南桃源县)人。崇祯进士。曾做过南安知县,上任不足半年,认为做官太辛苦,辞官归乡,杜门著书,坚决不肯入仕为官。朝廷因其德高望重,要调他入京任编修,也被拒绝。卒后留有诗文集近十种传世。
[说明] 万阳山在沅陵县东,与桃源分界,是沅桃临界处最高的一座山,山上层峦叠嶂,峰头高出云霄,积雪难化,松风不息,墨客骚人对此,莫不感慨万端。望易登难,故所遗诗篇,多为望山而作。作者此诗,当写于桃源,而所写之景,却在沅陵。
[解释] ①树杪:树的顶端。 ②苍文:指苍颉创造的文字。 ③这两句说,万阳山苍翠无限,只要靠近它,就会被翠色笼罩。山上的积雪,压在树枝上,有如飘荡的白云。
望妙华山①
刘伯瀚
月梯万仞郁崔嵬②,杖履难从恩渺哉。
元圃花睛瑶草长③,石坛色暖玉华开④。
山邻大酉藏书处,客似浮丘跨鹤来⑤。
满耳萧萧松籁发⑥,却疑身世在天台⑦。
[作者介绍]刘伯瀚,明代人,生平不详。
[说明]这是作者远望二酉山而作的一首诗。二酉山因秦人于此藏书,自汉朝时就已名满天下,成为读书人向往的地方。因此它在读书人的心中,不愧是一座文化圣山。登临此山,无异登上天台,进入文化的顶峰。
[解释] ①妙华山:即二酉山。明代以前,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妙华仙山。 ② 月梯:登月的梯子。这里指从二酉山脚通往山顶的千石梯。 ③ 瑶草:仙草,珍异的草。 ④ 玉华:这里指莲花。二酉山“宝瓶为顶,莲花为座,”山上裸露岩石,色白,状如莲花。 ⑤ 孚丘:即孚丘公,传说中上古的仙人。 ⑥ 松籁:松树因风摇动而发出的天籁之声。为二酉山顶一大景观。 ⑦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五公里。古神话传说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药遇神仙。
游妙华洞①
杨师孔
古洞苍烟静自封,森森谁削玉芙蓉②。
琼花不谢三株树③,琪草深藏二酉峰④。
龙去云中空有穴,仙来石上自鸣钟。
探奇直入元微窍,踏遍瑶台十二重⑤。
[作者介绍] 杨师孔,明朝人,生平不详。
[说明] 二酉藏书古洞,自上古黄帝开始藏书,直到秦朝咸阳儒生来收藏典籍,这里为什么就和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呢?是古洞的隐秘吸引着帝王、书生来此藏书,还是藏书让这里的山石树草沾染了灵气?
[解释] ① 妙华洞:即二酉洞,在沅陵城西北13公里处二酉山腰,相传为古人藏书处。“书通二酉”成语出典于此。
② 芙蓉:二酉山史载“宝瓶为顶,莲花为座。”这里芙蓉系指二酉洞的山型。 ③ 三株树:神话中的树名,树干如柏,树叶如珠。 ④ 二酉峰:指大酉山与小酉山两座山峰。
⑤ 瑶台:神话中仙人所居之地。
游小酉洞柬王太守①
唐九官
闲寻酉室到云窝②,未见藏书见薜萝。
深谷尚余三代俗③,白云遥忆穆王歌④。
泉飞绝壁人踪少,林翳重风鸟语多。
着作使君饶异况⑤,胸藏二酉兴婆娑。
[作者介绍] 唐九官,明代沅陵县人,著有《澹远轩诗草》。生平不详。
[说明] 小酉洞是古代文献上记载秦人藏书的地方,历代学子,视之为圣地。作者陪同辰州太守游二酉山,访小酉洞,并写下此诗给太守。
[解释] ① 小酉洞:在沅陵城西北十余公里处二酉山腰,相传秦人藏书洞中。 柬:这里指写诗的帖子。 王太守:指辰州太守王玺。王玺是江西南丰人,明朝万历年间曾任辰州太守。 ② 酉室:指二酉洞室。 ③ 三代:这里指战国、秦、汉三个朝代。这句说:二酉山深谷中,至今还残存着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风俗。 ④ 穆王:指周穆王。相传周穆王也曾藏异书于二酉洞中。 ⑤ 使君:指太守王玺。
虎溪山二首①
唐九官
高阁生幽韵,登临览化城②。
山生群木秀③,楼纳远江明。
秋色如僧静,闲月似客行。
秋色无俗侣④,雅抱古人情。
其 二
凭栏远寄览⑤,烟火晚茫茫。
霞气蒸晴阁,花光馥映墙。
两江波共碧⑥,万岭山惟苍。
物外姿幽赏,高歌醉夕阳。
[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写虎溪山秋景的,作者登临虎溪,放眼江山,但见山清水秀,秋景如画,更所喜者,一起来此的朋友,大家都不是俗人,于是派韵作诗,共赋华章,同赞沅陵美景。山水因为欣赏者的欣赏能力之高而变得更为美丽,游客也因为山水的美丽而摆脱俗虑。
[解释] ① 虎溪山:在沅陵县城西隅。山半建有龙兴讲寺。王守仁曾于此讲学。② 化城:被王道感化过的城市。这里指沅陵。沅陵古称五溪蛮地,但自汉置县起,这里历为名朝郡、道、州、府、县的治所,所以诗人称其为化城。 ③ 这里指虎溪山的古树。虎溪山上古树参天,虎溪云树为沅陵旧八景之一。 ④ 派吟:派韵吟诗。 ⑤ 这句是说,靠着栏杆远望。⑥两江:指虎溪山下的沅水与酉水。这两条水在山下相汇。
映江阁
李佩璋
映江亭枕大江头①,冷雨凄风系客愁。
数点落梅牛背笛,半篱黄菊寺门秋。
衡峰有雁书难到②,沅水多情咽不流。
此日登临劳怅望,昔年曾逐阿爷游。
[作者介绍] 李佩璋,明代衡阳人。生平不详。
[说明] 深秋的一天,作者思乡情炽,登上映江阁,怅望家乡湘东,山层水迭,白云重重,不仅目力难达,就是回雁峰的大雁,也飞不过来,于是作者只有借对昔年跟随父亲同游的回忆,聊解思乡之苦。
[解释] ①映江亭:即映江阁,建于沅陵城西龙泉山上。 大江头:指沅河之头。酉水与沅水,交汇于龙泉山下,故诗人称此处为大江之头。 ② 衡峰:指衡阳回雁峰。这句说,回雁峰有雁,但也难将家书捎来。古代传说大雁可传书信,但至衡阳,不复南飞。
五溪杂咏
陆次云
崎岖幽谷里,尽是碧云阿①。
祖每尊盘瓠②,祠皆祀伏波③。
峒民参汉俗④,溪女唱苗歌。
溉种渔樵暇,悠悠卧薜萝⑤。
[作者介绍] 陆次云,字云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康熙年召试鸿博。曾做过江阴知县,官声颇佳。善作诗文,著有《峒溪织记》、《玉山词》等近十种诗文集。
[说明] 这是作者记述五溪风俗的一首小诗。西南五溪一带,特别是沅陵,当地的老百姓,都自认盘瓠是他们的始祖,每年都要隆重地加以典祭。但是由于这里又是军事要塞,历代朝廷,都要派官军驻守,因此商业也随之发达,汉人的习俗,逐渐影响到当地各个部落。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共处,这一切又都得益于马援。人们劳作之余,过着悠闲的懒散生活,也没有什么非份之念。古老的习俗,淳朴的民风,都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解释] ①阿:山峦弯曲处。 ② 盘瓠:传说中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 ③ 伏波:指东汉名将马援。马援曾授伏波将军,征战五溪,死于沅陵壶头山。五代楚王马希范自认马援之后,在楚广修伏波庙祭祀先祖,祠庙以沅陵最多。 ④ 峒民:山寨部落的民众。 ⑤ 这两句说:灌溉的、种植的、打渔的、砍柴的人,一旦得到空闲,就轻松自在地躺在薜萝藤条上悠闲入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