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树楷模 天下谁人不识君
——忆周恩来总理二三事
写在前面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伟人。
他具有世界伟人的全部品格:才华出众、智力超群、学识渊博、思维敏捷、意志坚强、精力过人、经验丰富和知人善任;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应变力、远大的战略眼光、广泛的世界知识以及彬彬有礼的风度和魅力。他的品德堪为党员干部师表,他的文韬武略堪称世人楷模。他亲民爱民,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他谦虚谨慎,是部下们的良师益友;他立党为公,把光辉的一生完全彻底地献给了党和人民;他无私无畏,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
周恩来是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光辉思想和革命精神与世长存,永放光芒,是我们共产党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谨以此文纪念周恩来同志同时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八十八周年!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肖像
在我眼前,放着一份我珍藏了四十七年的、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命书”,它是我在革命队伍中的成长记录。
作者1959年任海军航空兵某师师长时戎装 摄于1959年
看着任命书上“周恩来”的签字手迹,不禁使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下同)期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下工作六年中的几件小事……
1966年夏秋之际,“文革”进入最疯狂的时期。当时国务院各部委及其在全国的下属单位,都成立了“造反派”和“保皇派”组织。对立的两派每天都在写“大字报”,“串联”、“揪斗”各级领导干部,有些地方甚至还发生了“武斗”。由于各级领导干部纷纷“靠边站”,职工群众都在“闹革命”,工厂的生产完全陷入了瘫痪。
就在此时,我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从海军调到国务院原第六机械工业部(主管造船工业,即今船舶工业总公司,简称六机部,下同)担任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下同)副主任。军管会主任是张元培同志。不久,张元培同志调到粟裕同志处工作,我升任军管会主任。
当时,李先念副总理系国务院领导小组副组长,主管国务院生产口;粟裕大将是国务院国防口军管小组组长;王树声大将、张元培少将为副组长。我有幸经常参加这些“开国元勋”们主持的会议,经常在一起研究工作,感觉受益匪浅。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许多优秀的品质,丰富了我的工作经验。其中,尤以周总理对我的言传身教使我难以忘怀,至今回忆起来,犹是历历在目。
谈话诙谐有趣 拘谨一笑而散
1957年8月,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到青岛检阅海军接见当地党政军领导时,我曾荣幸地见到过周总理, 1963年5月我参加打捞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跃进号”时,在上海又再次亲眼见到过他,但这两次都没有和周总理近距离接触。
周总理1957年8月在青岛检阅海军
左一为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
大约在1966年8~9月间,国务院通知召开例会。这次例会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举行,时间大致是凌晨二、三点钟。
每次例会,周总理并非听取所有部委的汇报,而是有针对性的提前通知三五个部委做专题汇报准备。这次就有听取六机部工作汇报的安排,为此,我进行了认真的准备。
这是我担任六机部军管会主任职务后,第一次参加这种例会,故此当我见到周总理时,心情有点儿紧张。
因为“文革”的缘故,原国务院各部委的领导同志变动很大,增加了许多周总理不熟悉的新面孔,特别是一些从军队抽调到国务院各部委,担任军管会领导职务的同志,包括我在内,总理都知道名字,但不是很熟悉。
周总理也许看出了我的拘谨和紧张,并没有直接让我汇报,而是先以当时六机部他熟悉的几个老的副部长的名字开了个玩笑。当时六机部老的副部长如:刘星同志、刘放同志、边疆同志都参加了会议。
周总理微笑着说:“六机部几位领导同志的名字有点儿意思——刘星(略有停顿)、刘放边疆。”(刘星、刘放边疆的谐音听起来像是:刘星、流放边疆)。总理说完后自己没有笑,在场的各部委领导同志却都会意地哈哈大笑起来。
看到总理如此诙谐、幽默,我也笑了,心情马上轻松了许多,会场气氛也一下子活跃和轻松了。(后来,刘星同志调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担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10月我受国务院委派参加我国氢弹爆炸试验现场观摩时,又见到了刘星同志,我和他开玩笑说:“刘星同志,这次您真的是‘流放’边疆了啊!”两人再次大笑)。
这时周总理面带微笑,亲切地问我 :“刘世雄同志,家是哪里啊?”
我答:“河北深县。”
周总理说:“深县大蜜桃”。
周总理接着问:“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啊?”
我答:“1937年年底。”
总理说:“还是老兵了嘛。”
总理接着问:“什么时候入党的啊?”
我答:“1938年8月。”
接着总理又问了我的家庭情况,我都一一作了回答。
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我已经忘掉了所有的“拘谨”和“紧张”。
之后,我按照准备的汇报提纲开始向周总理详细汇报。在周总理听取汇报过程中,我不时地抬起头来注视着周总理,他老人家也始终用深邃的目光和我交流,认真地听取我的发言,还不时微微点头,用赞许的眼神鼓励我继续。目光的交视,眼神的互动,使我越来越放松,一会儿就完全放下提纲直接汇报,并即时回答了周总理的几次提问,使我的汇报完全达到了“超水平发挥”。
与周总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就是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事后,我深深体会到周总理的良苦用心。他的和蔼笑容以及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从那以后,大约每个月,我都能在国务院的例会上见到周总理,在他的亲自领导下工作,长达六个年头之久。直到1972年我被“四人帮”迫害,实行“隔离审查”,从此就再没有机会这么近距离地见到敬爱的周总理了。
一字之差境界之差 一字之师终身为师
1967年春天,一次周总理单独接见六机部我和边疆副部长,在听取汇报前,他照例和我们拉拉家常。
周总理问:“边疆同志,你的老家是哪里呀?”
边疆同志回答:“河北。”
周总理又问:“河北什么地方?”
边疆同志回答:“河北完县。”
周总理自言自语地念叨着:“是完县?”
当时我怕周总理没有听清,就补充说“完,就是完了的完。”周总理抬起头来看着我,面带微笑地说:“也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完。”
听完周总理这句话,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我从内心感受到,虽然只是对一个字的字面解释,且并无对错之分,但周总理对这一个字的诠释,在我的理解中,应当是他时刻激励自己言行举止的自我鞭策,是他崇高思想境界的自然流露,是他对所有党员干部的殷切希望,也是他对中国共产党建党宗旨的再次宣示。他的言行,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我和周总理对这一个字的诠释之差,差就差在思想境界上的高低不同。
周总理把“完全彻底”四个大字,不仅说在嘴上,更是身体力行。他虚怀若谷,为人师表,不尚空谈,重在实践,“完全彻底”地体现在任何大小事情上,“完全彻底”地体现在他的伟大一生之中。
“让人非我弱 得志不离群”
后来,六机部有两件事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
一是1967年7~8月间,北京的所谓“造反派”,在江青、陈伯达、康生为首的“中央文革”挑唆下,先后组织百万人围攻中南海,要揪斗刘少奇同志。“造反派”给六机部群众组织安排的位置,就在中南海的西南角府右街南口附近大约100米长的马路,要求六机部的群众组织派人参加声援。军管会对此坚决反对。我多次找两派组织的头头谈话,非常明确地表明军管会的态度,希望他们说服群众,不要去参加围攻中南海的行动。我还每天骑着自行车,亲自到中南海附近的府右街去检查,防止有六机部的群众私下参加。经过我们做工作,六机部的群众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围攻中南海”行动中,没有一人去参加。
事后,周总理在国务院例会上说:“六机部就没有群众组织参加围攻中南海的行为,别的部委也应该可以做到。”
二是六机部是“文革”期间,国务院和中央各部委机关中最早实现“革命大联合”的。
当时,我们军管会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当时极为特殊的政治环境条件下,制止已严重下滑的造船工业生产颓势,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产秩序。为此,我们军管会必须按照国务院部署,教育和说服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尽快结束两派群众组织“势不两立”的状态,然后把“靠边站”的领导干部“解放”出来,最后实现“革命大联合”,成立“三结合”(地方干部、军管会干部、革命群众相结合,简称三结合,下同)的新的领导班子—“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下同)。
我们军管会的同志们,长期深入到两派群众组织中,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说服教育工作,加上有广大工人、职工群众对解放军的崇敬,逐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于是,两派群众组织逐渐开始了“联合”,被批斗的领导干部和一批知识分子、专家和技术骨干在作了“深刻检查”后,也逐渐得到了群众的谅解,获得了“解放”,站出来工作了。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很快,经过国务院批准,大概在1968年8~9月之间,六机部在国务院和中央直属机关各部委中第一个实现了“革命大联合”。在“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号召下,初步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当时,国务院其它部委纷纷到六机部“取经”,一连二十几天,我们天天接待“取经”的各部委领导,介绍“大联合的经验”,着实“风光”了一阵子,心里颇有点儿“沾沾自喜”。
1968年底,在国务院1969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主席台上看见了我,转身和他的秘书吴庆彤同志小声说了几句,然后吴庆彤走到我跟前,说:“总理让你和边疆同志会后到他办公室去一下。”
会议结束后,我和边疆同志来到中南海总理办公室,见到了早已等候在此的周总理。
周总理见到我和边疆同志,马上站起来主动和我们亲切握手,并招呼我们坐下,然后详细听取我们的工作汇报。汇报之后,周总理先是充分肯定了六机部在困难条件下取得的成绩,接着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要求。最后,临近谈话结束,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有很多成绩,但是,我还是要送给你们两句话:‘让人非我弱,得志不离群。’你们要好好体会。”
作者在担任六机部军管会主任时视察下属第408军工厂
当时我仅四十六岁,已经在六机部担任军管会主任两年了,工作也小有成绩,颇感踌躇满志。在聆听了周总理这两句赠言之后,内心顿感惭愧。周总理好像可以“洞察一切”,甚至可以透视所有人的思想和心灵。他总是在需要对领导干部“提醒”的关键时刻,及时教育领导干部保持头脑清醒,从而防止干部队伍中可能滋生的脱离群众倾向和“骄娇二气”。在这方面,周总理就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榜样:无论在何时何地,他永远都是把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毛主席,归功于人民群众。下级有了问题,出了纰漏,他从来都是主动承担责任,检讨自己,从不争功诿过。周总理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真正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宽阔胸怀!
毛泽东周恩来 邓小平在一起
周总理送给我的这两句话,给我以深刻的教育,使我牢记四十年,至今仍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周总理对干部的循循善诱和关心爱护,我都不禁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八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入党七十一周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回首往事,我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下工作,到现在也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摄于2005年
如今,在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正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但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反腐倡廉依然是我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习周恩来同志高尚的情操,对于我们执政党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八周年之际,我愿把我的这篇文字,连同我这个老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献给七•一党的生日这个伟大的庆典!
刘世雄口述 lyc整理(完稿于2009年6月30日)
注:1966年8月至1967年初六机部军管会主要成员:
主任:张元培,时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少将,老红军。
第一副主任:刘世雄,时任海军航空兵司令部副参谋长。
副主任:任志习,时任海军学院教研室主任。
副主任:吴绍亮,时任海军学院教研室政治教员。
副主任:赵森,时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
办公室主任:郑明,时任海军装备部某处处长。
1967初年至1970年(成立革委会之前)六机部军管会主要成员:
主任:刘世雄,时任海军航空兵司令部副参谋长。
副主任:林真,时任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副主任:吴绍亮,时任海军学院教研室政治教员
副主任:史子才,时任海军航空兵政治部干部处长
副主任:毕德林,时任北海舰队航空兵副政委。
副主任:王玉璋,时任海军装备部某部部长。
办公室主任:郑明,时任海军装备部某处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