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万山之尊——圣德山/吴展明  龙荣森  撰文

$
0
0

万山之尊——圣德山

 

吴展明  龙荣森  撰文

 

圣德山,距三穗县城40公里,属桐林镇。桐林镇,原名后山洞,隶思州府。民国二年(1913)拨归邛水县,即今三穗县。其山坐落在桐林、款场交界处的盘脚、盘烈、盘西亚、竹林冲、桂色、桂功、桂平、桂引、绞强、 高卜、高烈、高伦及天柱县平地乡阳寨桂脚之间。圣德山以侗族创始女神----最高保护神圣婆而得名,她在宋元时代就开始形成名山圣境了。清封疆大吏鄂尔泰(16771745)总监的乾隆《贵州通志·卷之五·山川》卷三十七照录康熙三十一年(1692)《贵州通志》内容载:“思州府,圣德山在(府)城南九十里,为万山之尊,郡人多祈祷于上。”圣德山两次载入省级权威志书。时隔六十年后,嘉庆《大清一统志·圣德山》载:圣德山“在(思州)府城南九十里,(通志)为万山之尊,土人多祈祷其上。”圣德山第一次步入国家级的史籍中,开始走向全国。有人会问,圣德山“为万山之尊”,先后载于省级和国家史籍,说明了什么?答曰:一是反映了与附近邻县的比较中,三穗圣德山山峰最高,“远近山川至此生”;二是每年七月半,北侗民族自发聚 会圣德山,虔诚祷告,以求圣婆保佑,它反映了北侗广大民众长期以来对圣德名山的仰慕与崇敬,是千余年来圣德山历史文化的积淀;三是反映了北侗人民(土人)和其他民族人民,参加圣德山的朝山祭圣和其他民间活动,人涌如潮,“多祈祷其上”,盛况空前。光绪初年,晃州庠生吴泮芹在七月半游历圣德山后,赋诗多首,其中一首云:

圣德感人无量边,群贤毕至赋诗联。

崇山叠绕如金磊,流水盘旋似玉园。

暮鼓晨钟警世界,经声佛语格苍天。

年年夷到中元节,仕女相蓬万古传。

民国廿四年(1935),雪洞大塘吴作舟先生在香炉降帐授徒时,于七月半游圣德山作诗云:

嵯峨德山胜昆仑,耸翠高标更有情。

宝鼎玉炉从古设,庵中金相至今盈。

晴岚顶岫常云锁,远近山川至此生。

大好文峰凌汉外,倒将笔篆写天文。

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厚的人文底蕴,正是当今开发和打造成“中国万山之尊—圣德山”的大好机遇。

    第一、圣德山——千山并峙也低头

从地理上看,北侗核心县份为贵州三穗、天柱和和湖南新晃三县,外围还有东面的会同、芷江,南边的锦屏,西边的镇远、剑河,北边的玉屏、岑巩等县。圣德山最高峰海拔1176米。若以桐林镇新场观音塘泸洞河出水口海拔550米为基点,那么圣德山的相对高度为626米。圣德山主峰与天柱县第一高峰阳寨犀牛塘尖坡峰海拔1119.9米、新晃县第一高峰天雷山海拔1136米相比,分别高出67.1米和40米。每当碧空万里,站在峰顶,目极可达100里之外的镇远县盘山、天柱县金凤山、剑河县雷公山及湖南新晃县凉伞、新寨等地。

昔日,侗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从河滩中挑选条石或鹅卵石,从圣德山山脚四个点修筑了四条花街路,沿着山坡蜿蜒而上,总计百余里。那时人们为了达到登山参加朝山祈祷或参加赛歌比试,了却人生一年一度的心愿,净化心灵,需要走一天或几天的路程,履步艰难,也再所不惜。如今,侗乡村村寨寨通了公路。如果你从贵阳、北京、上海等城市乘高铁火车旅游圣德山,只花1小时或几个小时,当天可直达三穗火车站下车,再乘310省道和三黎高速公路专车,经桐林镇八受或绞强八花,沿着盘山公路行驶,穿过一处又一处的绿树丛林,山花烂漫,百鸟飞翔,一路欢歌,可直达圣德山乾元寺。当人们在三黎高速公路行车时,掀开窗帘往左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云霄的“金字塔”。可能是老天爷为侗族人民铸造了这座巨大的金字塔,它可与世界著名的埃及古代金字塔、墨西哥阿兹待克人金字塔相比美。这是一座自然的美术杰作,要特别感谢上苍的功绩!

从乾元寺往上步行512米,到达玉皇阁,如登天际,好像快到了天宫似的,红日悬在头上,大有伸手可摘之感。当地侗民说:“我们圣德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下鞍”。俯瞰山下,群山拜倒脚下,并从这里向周围延伸,瀚海无涯,望不到尽头。远处,偶尔有天宫桂府呈现,如海市蜃楼,美幻景象,变化莫测。如果你头天在圣德山住宿,或半夜驱车上圣德山,站在银顶寺等候,天刚发鱼肚白时,可观东方远处云霞万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奇观壮丽。半山,白云呈带,轻轻飘浮,如藏族姑娘在向圣德山这座万山之尊,敬献匹匹哈达!这种云称“玉带云”,又叫“素带云”。更为奇观的是:在夏季或夏秋之交,半山常出现“东边太阳西边雨”的地形雨气候,道道彩虹,大虹套小虹,呈拱形横跨在山腰之间,绚丽多彩,如置身仙宫。据寨老说:“那是圣婆显灵,佛光普照,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象征。”光绪初年,吴泮芹先生游圣德山作诗云:

圣德冠群峰,此地名山第一重。

秀插云霄如玉笔,烧残栋宇剩金钟。

两轮日月当头照,万里江河举目逢。

地步高来宽眼界,前兹陆阜总无容。

山高水高,断岩绝壁,大自然为人类造就了不少奇观美景,其中以圭森沟峡谷和圭乱沟峡谷最为突出。圭森沟峡谷长10多里,由岑坝毫棍、经下寨迥龙寺水口,沿着350米的落差阶梯下泻,形成大小瀑布10余道岩坎,时而瀑布高挂,时而跃入深涧,特别夏季,山洪爆发,飞泻直下,响声如雷,玑珠四溅,蔚为壮观。溪谷深潭,栖游着大鲵、鱿鱼、蛇花鱼、螃蠏、虾子等水族动物。森林密布,古木参天,是开发梯级瀑布景观、休闲娱乐和四季花卉观赏的旅游胜地。还有圭乱峡谷,从圣德山坡脚经高卜,流至八花,与绞强河交汇,也是一条有待开发的峡谷。

第二、圣德山地区人文资源丰厚,是北侗创始女神圣婆文化发源地

除前面看到《圣德山——千山并峙也低头》旅游资源外,其人文资源特别丰厚,是侗族创始女神圣婆文化和古代社会仓脚习俗的发祥地,是中国款场侗款文化之乡,桐林镇搻相、坦洞等四寨至今还保存有康熙年间的侗款联款款约,是北侗举办中国祭祀圣婆和民间赛歌活动的最大场地,是圣婆崇拜、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巫文化和睦相处之乡,是中国稻作文化——一禾三穗的原始生产基地,是神秘文化“车桃源洞”、《道乾成半仙》和北侗机智人物故事——开甲故事之乡。开甲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比较系统完整,内容丰富,有《挖苦财主》、《替哥哥要工钱》、《三道难题》、《开甲与六十亩大田》等数十则。开甲成了侗族劳动人民心目中聪明、机智、语言诙谐、爱打抱不平的新疆阿凡提式的机智人物。圣德山,是一座神秘之山,是一块北侗刚开发的处女地,很多内容和课题有待进一步挖掘、发现、探索和研究。

圣德山坡脚岑坝村,居住侗民208户,786人,使用侗语,至今保持着完整的木质房屋建筑,有吊脚楼、开口屋、转角楼,还有风雨桥、凉亭、凉板凳、迴龙寺等。房屋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古木绿荫半遮。在婚嫁喜庆方面,按吃高章、卡舅父、吃夜筵、上马酒等酒歌程序进行,晚上吃夜筵唱歌通宵达旦。次日欢送皇客(送亲客)的上马酒,主客又进行一场激烈的歌战,往往从早上要唱到太阳偏西,还没完没了。还有长短句,两讲三唱的“侗垒”,以及长篇叙事侗歌《梁山伯祝英台》、《王昭君》、《孟姜女》、《崔文瑞》、船歌(99首)等,以及《夺观的故事》、《拉妥勒赶考》等故事,自成体系,为专家学者和旅游爱好者进行民族村寨考察及民族风情采访,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原生态资料,形成了民族文化是旅游事业发展的灵魂,旅游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圣德山地区及岑坝村是北侗创始女神圣婆文化的发祥地。

信奉圣婆,又叫信奉“大圣祖母”。这种信奉习俗,在南侗叫信奉“萨岁”或“萨玛”,在北侗叫“垒博佬”、“垒博佐”或“打爵”,这是古代母系社会传承下来的遗迹,是侗民对母权制——太祖母的崇拜与敬仰的产物,在民间世代相传,成了创始女神,是侗族人民心目中的至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始女神神话,侗族也亦然.故在明代《贵州图经新志》、《黔记》和清代乾隆《镇远府志》、《圣婆遗蹟——瓦寨冷神碑记》和《圣婆表》等文献和碑刻中均有记载,加上当今的一些民族学资料也得到反映。归纳起来,其神话主要内容和特色有:(一)在明代史籍中的《圣婆传》说:“圣婆不知何许人也,领五男行至邛水司岑楼山。”反映了侗族古代社会的女酋长圣婆,是一位知其母,不知其父,其子女随母生活,由母抚养成人的原始家庭结构状况。(二)清代《圣婆碑》载:在瓦寨村南大坝湾的圣婆坟,为一神葬之地,从古至今,“有坟岿然,不崩不圮。村间牛马不敢近,里人谓圣婆坟焉,即神所葬处也。”圣婆坟和碑文至今尚存。(三)《圣婆碑》又载,历史上曾有圣婆庙,“每祭日,在(村寨)东南隅,遗旷地土,不耕不畬,莾址旷然,即先年建庙栖神处也。”因当时建庙时,“落成之夜,大风雨作,栋折榱崩,而见联于楹,四刻桷舟,楹非乐土,茅檐草舍,神灵祗庐,是里人不敢复建”,这是当时不敢再建圣婆祠庙的原因。(四)《碑记》又载:每当祭祀时,“在东南隅,各立草舍,设裳衣,具祭物,虔奉祀神祗,祭毕而撤,体神恩也。”此种习俗,在今剑河县湳洞司各侗寨在野外“立草舍,设坛祭祀,祭毕而撤”的情况类似。(五)圣山、圣药和圣水。圣婆井有两口。(1)圣德山圣婆井,又叫“圣泉”、“清福泉”。在乾元寺下300米处公路坎下,有石刻对联曰:“圣水何须耿躬拜,德山原系道乾开。”其水清冽可口,凉入心间,消暑去炎,驱瘟除痼,附近数十个村寨和远道香客,常来装此“圣水”,回家饮用或治病。民间说饮用此“圣泉”还可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圣德山为圣婆和神仙居住过的地方,它的每一根草和野菜都可做药,被朝山民众采集,带回家去当药材蓄存。因水土、生态等原因,圣德山僧尼和圣德山周围村寨村民,活到90余至100岁之长者,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个案了。(2)瓦寨还有“圣婆井”,“上(冒)涌寒泉,清冽无比。”如果里人患 时疫、瘿瘤、牲口感染猪瘟、牛瘟等疾病,使用这种“圣水”之后,将解除瘟疫,保障人体健康和六畜兴旺(见《圣婆碑》)。(六)圣婆当年用过的遗物,视为“圣物”,可以用来御敌保境,起到保寨安民的作用。因为圣婆遗裙被视为“圣物”,用遗裙为帜,多次将来犯之敌打败,保卫了桑梓。(七)圣德山岑坝等村寨保存的《圣婆表》,原为侗族巫师用汉字记侗音的办法,将古代祭祀圣婆的念词记录下来,在祭祀中用侗话念诵,以后不断完善,到清乾隆年间正式形成的《圣婆表》。《圣婆表》写道:“圣婆尊神,婆以圣名”,“大功屡建,神威广大,圣德常昭,护国救民,如千古雄风如昨,安人阜物,万年爼豆。”(八)当地家谱载:在古代,圣婆在此开天辟地, 驱散黑云毒雾, 去瘟祛邪,除暴安民,迎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九)圣婆为何又叫“冷神婆”呢?乾隆镇远知府朱桂祯在《碑记》中,摒弃了冬腊月祭祀圣婆,气候特别寒冷故名之说,他以母仪天下之观点来总结圣婆的美德,概括为:“此以知有竹修然,明其心也;以冷得名,冰霜志也。”圣婆的人生观是:“他如庙宇不栖无求安,世系不传弗求显,生前死后皆澹然,以冷为心,故其操愈坚,而其德愈大,发之而泉有冷,自应捍旱御患,修竹生茂,千古一时,卓卓不朽”,这就是圣婆以冷得名之故。圣婆的这种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祭祀圣婆的村寨,有圣婆田(又叫冷神田)十至十四箩(收入稻谷500700多斤),由各家各户轮流耕种,将其收入用作为举办祭祀圣婆的活动经费。(十一)侗乡各村寨祭祀圣婆,大致按时序安排,农历正月二十至二十六,绞强祭祀圣婆;正月二十六至二月二日,坦洞祭祀;剑河县南洞司有敏寨、漂寨、马大坪三个村寨,在惊蛰后第一个“寅日”祭祀圣婆,其他湘黔边区数十个侗寨陆续祭祀。其中以七月十五,圣德山祭祀圣婆的规模最大,参加的人最多,人山人海,年年如此。

第三、圣德山是多元宗教文化和谐相处之地

旅游圣德山,关于多元宗教文化活动方面,首先要从乾元寺和银顶寺两大寺庙及其活动内容来考察、观光。

(一)乾元寺  明洪武三年(1370)开辟。相传,佛教高僧道乾大法师,云游天下,见圣德山一峰独秀,高插云表,气势不凡,历史上早为名山圣境,于是按天之最高境界意思,伐木立神庙,安佛堂,修建乾元寺,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逐步完善,来此朝圣拜佛者人山人海,香火旺盛,故清代史籍记载:圣德山为万山之尊,郡人或土人多祀祷其上。

可见当时思州府辖区内和当地侗人(土人)祈祷圣德山圣婆和其他菩萨之盛况。清咸同年,寺庙毁于战火。光绪初年、光绪三十年(1904)和民国廿六年(1937)三次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修复。修复后的乾元寺由山门、正殿、左右廂房、天井、前厅、后殿和膳房等部分组成。殿宇高大宽敞,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殿内供奉释迦、观音、弥勒、文殊、普缇、地藏、燃灯古佛、十八罗汉、二十四位诸天等数百尊菩萨,面目各异,栩栩如生,金身盈盈,庄严肃穆,还有圣婆祠。殿内和山门梁柱上均有楹联,如:“天赐圣德鸾鸣和盛世,地联黔湖龙腾过中天”、“圣境客来无雾锁,德山僧去有云封”等。古今不少文人墨客踏至,吟诗作对,大大地增加了圣德山景区的人文元素。

(二)银顶寺  从乾元寺沿花阶路,步行往上512米,至玉皇阁,又叫银顶寺。该寺有7.4米高,进深10米,正方形,四门朝东、南、西、北开。砖木结构,两层楼,用薄薄银皮包裹正屋屋顶,加上挑选上等白色石灰粉粉刷墙壁。如果你登上百里之外的镇远盘山向东眺望,就会发现一座银山在远远的云雾端上闪闪发出万道银光,故又叫“银顶寺”。黔东除江口等县梵净山金顶寺外,还有四川峨嵋山、云南大理鸡足山等等多处著名的金顶寺。除三穗圣德山银顶寺外,其它的就很难说出一、二了。当今在黔东这条风景线上,梵净山金顶寺在北,圣德山银顶寺在南,一北一南,互为辉映,相得益彰,实为黔东两颗璀璨的明珠。银顶寺内,供奉着玉皇大帝,西王母、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四大金刚、八仙、金顶大仙、银顶大仙、雷王、电母等数十尊菩萨,还有练丹炉一座,楼上正顶挂大钟一口,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道教众神仙博物馆。1980年七月半早上,笔者与88岁的桂功王伦友老人,我们从桂功出发。王老身体结实,能健步登上圣德山。他站在银顶寺正中对我说:我脚下原有一个洞,一叫“圣灵洞”,为天地神灵勾通之大道,诚心祷告,上天可与圣灵神仙通话,民间盛传“有求必应,有拜必灵”,故常年香火旺盛;另一说叫“犀牛洞”。此洞可直通泸洞河观音塘。老人说过去还放下打记号的两只鸭子,第二天,果然发现这两只鸭子在观音塘戏水。传说,半夜常有犀牛出洞上银顶寺乱敲钟鼓,杂乱的击鼓糙音,搅得众神仙睡觉不安,民众也被弄得晨昏颠倒。后来圣神传梦,让人们用十二口铁锅和石板将洞口封死,从此天下又清静太平了!王老还摆谈了圣德山的历史和一些故事。

民国廿六年(1937)主持道观的是朱至玄禅师。当时八外王胜英、岑坝陆子云二人倡议修建银顶寺,民众大力支持,侗家诗人杨胜辑(等溪鞍马人)作诗恭贺倡修宝顶竣工,唱吟:

最佩王君与陆君,倡修宝顶见工成。

琼宫耸峻凌三界,玉阁参差接五云。

芳迹遗留千载仰,奇踪纪录万年存。

洪功大德今朝满,神灵欣喜人亦欣。

在历史上,因战乱、火灾和社会动荡,圣德山寺院几经兴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仅存残缺的玉皇阁外,将一个宏大的乾元寺院和大批珍贵文物破坏无余……。

看了《西游记》,觉得有崇佛抑道之感,特别是某些情节,佛道之斗,势不两立,直到道徒惨败收场。然而圣德山的各种宗教不是这样,如前叙述的圣婆崇拜、佛教禅院和道观,其宗教活动尽管创教始祖各异,信奉不同,生活有别,但他们有许多共同点:如圣婆的压邪扶正,护国安民和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冷神”精神;道教的修身养性,益寿延年,把个人得失、荣辱和恩怨置之度外,清静无为,休养生息观念;佛家的大彻大悟,普渡众生,苦苦修行,乐于做好事善事之精神,铸成他们的许多共同点,既彼此融合,互相扶持,又保持了各自的教门和特色,特别不歧视土生土长的圣婆信仰,在重大的万人缘道场、七月半中元会,以及超度亡魂道场中,既安排了佛教有释迦科、弥勒科、文殊科、观音等数十科法事,道教有玉皇大帝科、老君科、三清科等数十科,又特别安排了圣婆科,还有圣婆表、圣婆祭文、米神科、飞山科,当然还少不了女娲、后稷、孔圣科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圣婆信仰、巫教、道教、佛教、儒家等多元宗教活动的湘黔广大边区最大的朝圣中心,是宗教史上的一大奇迹。

2014年,在2013年举办“中国侗族(三穗)圣婆文化节”的基础上,三穗县侗学会趁热打铁,在圣德山乾元寺又举办第二届圣婆文化节。从七月初七至十四,首先在圣德山举办道教中元会节,一如既往将圣婆科、圣婆表列入中元会科目之一。七月十三在岑坝村举行恭迎圣婆入村仪式,十四日祭祀圣婆,十五日一早,护驾送圣婆上圣德山乾元寺圣婆祠中,安圣位。主会场设在圣婆祠前,会场横标为“2014中国侗族(三穗)圣婆文化节祭祀大典”,对联为:“圣德宏深赐与风调雨顺;婆恩浩大锡来国泰民安。”参加这次祭典的有省、州有关领导及湘黔边区15个县市专家学者60余人,加上各方面的朝山民众,计一万余人。祭圣大典由桐林镇组委会主任杨杰主持,佛教道教大师龙承印(绞强人)为祭圣掌坛师。中午11时,圣德山祭圣大典开始。在八门礼炮隆隆和威风锣鼓声中,掌坛师引领24位参拜弟子,按入场祭圣仪式次序,缓步穿过人墙旗手甬道、行上香礼、布供(即敬献三牲、五谷、肴馔、贡品等)、行尊酒礼、恭读祭圣《祭文》、行众拜礼,顶礼膜拜,虔诚至极,最后宣读祭圣《祈福词》,在阵阵锣鼓声和噼噼湃湃鞭炮声中祭毕。接着掌坛师表演上刀梯、过油火民间绝技,又由三穗、天柱等县文艺队演出祭圣节目,举办圣德山地区历史和风情摄影作品展览,同时开展山歌比赛活动,以及召开“中国侗族(三穗)圣婆文化学术专题研讨会”。

圣德山,既是圣婆等多种民间宗教活动和睦相处之胜境,又是北侗地区最大的歌场,源远流长,世代相传。清代晃州吴泮芹在其《峣圣德山》一诗小序云:“余与生徒登圣德山,见仕女云集,有赶山谣。问其所由,则答曰:‘峣圣境,曾留盛世遗风,峻岌仙区,可以遣谓丗庆。’”这里所谓的“赶山谣”,实际上就是当今所说的“山歌”或“情歌”。其种类有侗歌、山歌、大歌、飞歌、情歌等10余种。腔调也多种多样,八洞腔回肠荡气,南明调柔和悠扬,顺洞调平稳悦耳,款场大歌抑扬动听,凉伞腔高亢飞扬,其它还有邦洞腔、阳寨腔、地所腔等等。至于情歌则绵绵缠缠,特别是未婚青年男女,以歌为媒,相送歌一送一答,一首接一首,从初相会、借东西、久的伴......到辞别、表决心、约日子,双方山盟海誓,脱贫致富奔小康,唱得山花绽开,蝉歌四起。歌声悦耳动听,如磁石石吸物,相送十里八里唱不完,将整座莾莾的圣德山淹没在浩瀚的歌海之中。

清末,云南昆明知府陆飞鸿旅游圣德山时,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一首至今颇具回味“有缘明岁又来游”的诗作:

德山名胜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重叠皆仰拜,千山并峙也低头。

举目西北三千里,放眼东南八百州。

好景一时观不尽,有缘明岁又来游。

 

    桐林镇提供

 

【注释】:“中国万山之尊——圣德山”,是2016年4月中旬,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旅游委员会主任、中央党校研究员、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院长——原群教授在《扶贫攻坚战略中的三穗旅游发展》主题讲座会议上提出的一个命题。

     “仓脚习俗”是指民国二十年(1931)以前,在圣德山周围的一些侗寨,由姑娘自己动手,在寨外较偏僻安静处,立一小茅屋,约定日子,月夜与外寨青年小伙子对歌的场所。这种习俗称之为“仓脚习俗”或“坐仓脚”。参见1991年3月《侗族研究》第1期和2014年《三穗文史》第2期《侗族仓脚习俗的由来和变异》一文。

 

2016825日于三穗县八弓镇灵山北路54号家中

吴展明电话:18230708176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