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关于“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史实取舍的一点意见
最新编写出版的权威党史著作《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隆重问世的。拿到新书的第一时间,首先当然阅读的章节就是关于建党和长征的历史,看有没有新的史料、新的观点。
关于建党一节,欣然发现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58名早期党员的姓名表。同时,说明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数字历来有争议,该书取58名之说。据我所知,还有53名、57名、50多名等诸多观点,而且具体人名也不尽相同。比如,笔者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论文中详细列举了湖南籍早期共产党员20人的名单简历。与《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对比一下,数字相同,也是20名,但具体人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增列了易礼容、陈子博,但没有列蔡和森、陈为人。不管如何,湖南早期共产党员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了。
关于长征一节,则遗憾地发现,对于长征史上第一个重大转折意义的史实——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却完全没有记上一笔。
试看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其它权威党史著作是如何记载“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史实的:
1、《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前身《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这样记载:
这时,蒋介石已察觉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立刻调集重兵,布置好口袋形阵势,等候中央红军钻入,准备将它一网打尽。在这个紧要关头,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他的主张得到许多人的赞同。部队占领湖南西南边境的通道城后,转入贵州。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放弃向湘西前进计划,改向黔北挺进。
可惜,《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反而没有一句提到通道。直接写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这样记载:
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北上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立即转向西,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和支持毛泽东提出的上述转向的方针。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会后,博古、李德仍坚持到湘西去。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
3、《毛泽东传》这样记载: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城举行临时紧急会议,参加人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等。会议由周恩来召集,讨论战略行动方针问题。李德、博古不顾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仍坚持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毛泽东不同意李德的意见,说明红军主力现时北上湘西,将会陷入敌军重围,后果不堪设想。他又根据破译敌台的电报材料指出:国民党军队正以五六倍于红军的兵力构筑起四道防御碉堡线,张网以待,“请君入瓮”!他建议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西进。王稼祥、张闻天在发言中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周恩来等也赞同这个主张。博古不再固执己见,李德因为自己的意见被否定而提早退出会场。会议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通过了西进贵州的主张。
4、《毛泽东年谱》这样记载:
(1934年)12月12日 在湖南通道参加中共中央负责人的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向问题。李德坚持红军主力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毛泽东从敌军重兵阻拦红军主力北上这一情况出发,力主西进,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王稼祥、张闻天和周恩来等多数人赞成毛泽东的主张,秦邦宪和李德仍主张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一点意见:
众所周知,《毛泽东传》《毛泽东年谱》《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都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毛泽东生平的最权威的著作,均对涉及到长征史和毛泽东史的重大问题“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给予了明确记载与评价。因此而言,《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对“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的缺录,只能说是“遗憾的艺术”了。作为《湖南人民革命史》《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第一卷》(以上湖南人民出版社版)《毛泽东的三湘情结》《伟人与历史的交响——毛泽东的110年》(以上中央文献出版社版)的有关“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史实的撰稿人、执笔者,笔者也感到莫名的无奈。特别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湖南省有关部门将在通道县举办“红军长征与湖南”学术研讨会,我们对于“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的历史研究和评价及其据理力争,又有回到原点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