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之后,洪学智突然乘专机回京】
一、贬谪吉林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怀被撤销军内外一切职务,唯保留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党内职务。1959年8月18日至9月13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扩大会议,中心议题是揭露彭德怀的错误。有人首先站起来,揭发了彭德怀的所谓“里通外国”以及同高岗的关系问题。会场顿时一片哗然。接着,就有人发言了,说以前被彭德怀蒙蔽了,现在终于认清了他的真实面目。
1959年庐山会议后,在批彭的声浪中,洪学智仗义执言:“一个人有功有过,不能一说过就把功给抹杀了。”为此,洪学智等人被错误地划为“彭德怀军事俱乐部”的主要成员,受到批判。
1959年批判彭德怀时,一次在批判会上,有人让洪学智揭发彭德怀的问题,说总后是彭德怀的“黑窝子”,彭德怀和洪学智不是一般关系,不揭就是不老实。
这些责难,让洪学智有口难辩。说实在的,他对彭德怀历史上的情况了解不多,只是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们在一起,是工作关系、同志关系,洪是彭的下级,彭领导洪,洪配合彭,倒是合作得很好,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结下了情谊。这是很正常的“革命”关系,有什么可揭的!但好事者还是列出了三大“罪状”:
一是说洪学智当总后勤部部长与彭德怀有关,是他许的愿。这件事情的原委是:志愿军成立后勤司令部时,党委讨论决定让洪学智兼任司令员,他当时说服从决定,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回国后不再干后勤工作。当时彭德怀同意了。就在彭德怀回国前,召开志愿军党委会,洪学智跟彭德怀说:“你以前可同意了我在志愿军管后勤工作,等战争胜利回国后,我就不再干后勤了。”他这么一讲,彭德怀把他批了一顿,说:“共产党员干工作还讲条件,还挑挑拣拣?回国后如果让我当参谋总长,跑不了你还得干后勤。”就这么一件事,结果成了洪学智的一条罪状。当时,他心里真是不服气:当总后勤部部长是军委集体讨论的,毛主席任命的。军委会上通不过,毛主席不同意,能当总后勤部部长吗?怎么能说是彭德怀许的愿呢?
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没人听他的申述,申述也没用,反而说你态度不好或不认识自己的问题。
第二条“罪状”:在朝鲜打第五次战役前,一天研究作战方案,彭德怀让大家提出建议,这次战役该怎么打。洪学智建议把敌人放进来,诱敌深入,以逸待劳,选择好的战机歼灭敌人。邓华和解方也同意把敌人放进来打。彭德怀有自己的想法,不同意他们的建议。见彭德怀有些不高兴,他们几个副司令员马上站起来说:“仗还是要打,怎么打最后由老总定,我们提的意见仅供老总参考。”吃中午饭时,洪学智左思右想,觉得还是把敌人放进来打好。这时,邓华、解方都走了。洪学智来到彭德怀身边,很认真地对他说:“参谋有三次建议权,我认为还是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更好一些。”接着他又陈述了一遍自己的想法。他说完之后,彭德怀说他的意见也有道理,但似乎仍坚持自己的看法。最后,还是按彭德怀的意见打的第五次战役。朝鲜战争结束后,向军委汇报作战情况,几个老帅都参加了。作战情况是邓华汇报的,后勤供应保障是洪学智讲的。最后,彭德怀作总结性发言。他说:“今天看,打五次战役时,洪学智要把敌人放进来打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当时我没有采纳。”
就这件事,有人做文章说:看!彭德怀多么器重洪学智!彭德怀可是只骂不表扬的!就你洪学智是个例外!
第三条罪状是朝鲜给彭德怀授勋之后,有一次在志愿军党委会上,彭德怀讲了一段话,他说:“如果要论功行赏的话,这个勋章从大后方讲应该给高岗,从前方讲应该给洪学智,我只是作为代表去接受这枚勋章。”彭德怀之所以这么讲,是说后勤供应保障对前线作战的极端重要。因为志愿军远离祖国,战线很长,后方运输又遭到敌人的狂轰滥炸,作战物资的补给十分困难。每一次战役,每一个作战想定,都不能不充分考虑作战物资的供应保障情况,都不能不受到后勤的制约。因此,作战取得了胜利,彭德怀对后勤保障和供应看得很重。他的话,是对全体后勤人员的莫大奖赏,也表现了彭德怀的伟大和谦虚。这也成为别人批判洪学智的“把柄”,说:“你看彭德怀多么器重你洪学智,连朝鲜授予的勋章都想让给你。”
此外,再有一条罪状,就是说洪和黄克诚长期在一起。这不假:他俩在新四军三师时在一起,在总后又长期在一起。这就罪加一等了!
军委扩大会议之后,总后又开了一个星期的会,要他交待问题,肃清他的影响。会上也没揭出什么问题。
以后,撤了彭德怀的国防部长职务,也撤了黄克诚的总参谋长职务。1959年10月,洪学智被免去总后勤部部长职务,下放到东北吉林省当厅长。
1960年5月,洪学智被安排在吉林省农业机械厅当厅长。
调离军队,离开北京,来到东北,降职安排工作,巨大的落差让人不觉为他担心。有人曾问过他:“从总后勤部部长到一个省的厅长,你不觉得亏吗?”
洪学智心中很坦然:“我参加革命就不是为当官,有利于革命工作我就干。战争年代,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每个人都时刻准备为祖国光荣献身,哪里还有心思想将来做什么官?即使到了和平时期,不论做什么官,干什么工作,还不是为了把国家建设好,让祖国强大起来,使人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我从一开始参加革命,跟着共产党走,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被降职使用,我也并不觉得有多懊丧,只要有工作干,能为党和人民继续做事情,也就别无所求了。”
平静的心态使洪学智对工作总是充满热情。特别是对东北这片土地更是充满深情。在这里,他参加了整个东北解放战争,并曾率部围剿土匪,使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回到人民手中。抗美援朝作战,这里是志愿军的强大后方,前线需要的作战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不知多少次,他从朝鲜战场到北京汇报前线情况,又从北京带回毛主席、党中央对作战的指示,每一次,都要路过东北这片土地。在这片沃土上,留下他多少来去匆匆的脚印啊!他在心中深深眷恋着这片富庶的沃土。现在,他作为一个建设者而来,也绝不愧对这片美好的土地。
作为农业机械厅厅长,对实现农业机械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与厅里其他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下到县、乡、村调查,了解农民的需要,制订发展农业机械的规划、步骤、办法。在每个县搞了一个农业机械厂。他还找有关部门,千方百计从德国引进了一台收割机,把厂子建在四平,从全省农机系统抽调精兵强将,把这台引进的收割机全部拆开,研究其构造原理,然后再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组织生产,终于制造出了国产的收割机。经过几年的努力,吉林省农业机械生产能力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所生产的农业机械不仅能满足本地、本省的需要,而且有不少产品还销往其他省市。当时的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农业部对农机厅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农机厅的工作是开创性的,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做出了贡献。
1962年,省里进行机构精简,农业机械厅与重工业厅合二为一,称重工业厅,洪学智被任命为重工业厅厅长。
下放东北,从农机厅到重工业厅,一晃六年。在这期间,洪学智接触到了新的行业,学到了新的知识,与工人、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从内心爱上了这新的工作岗位。
二、战友情深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怀被撤销军内外一切职务,唯保留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党内职务。1959年8月18日至9月13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扩大会议,中心议题是揭露彭德怀的错误。有人首先站起来,揭发了彭德怀的所谓“里通外国”以及同高岗的关系问题。会场顿时一片哗然。接着,就有人发言了,说以前被彭德怀蒙蔽了,现在终于认清了他的真实面目。
在批彭的声浪中,也有人敢于仗义执言。邓华第一个站起来:“彭老总根本就不懂外语,怎么会与外国人串通,他们说了什么,翻译可以作证。”洪学智也义愤填膺地替彭总说话:“彭总百团大战至多不过是命令请示得晚,打鬼子什么时候都是对的,抗美援朝是毛主席的指示,彭总执行得很好,总不能也说错吧?一个人有功有过,不能一说过就把功给抹杀了。”有人好心劝说洪学智:“彭是一方面军的,你是四方面军的,彭是八路军,你是新四军,你在里面掺和什么?你不参与,人家都怀疑你,你一参与,就危险了。你是林总的老部下,和林总对着干,有你什么好处?”洪学智说:“我不管他是什么一方面军还是八路军,我就要把事实说清楚,开会的目的是教育,而不应该整人。”邓华、洪学智等人也为自己的仗义执言付出了代价。如果他们及时地和彭德怀“划清界限”,就会安然无恙。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在这次会议上,副总参谋长邓华、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北京军区参谋长钟伟等人,被错误地划为“彭德怀军事俱乐部”的主要成员,被称之为小“彭黄张周”,被迫交代所谓的“反党反毛主席”的“罪行”。总后被诬为彭德怀的“黑窝子”,洪学智和彭德怀关系不一般,对他进行了批判。
1959年10月,邓华与洪学智被撤销军队领导职务,转业到地方工作。邓华到四川担任副省长,洪学智到吉林担任省农业机械厅厅长,后任重工业厅厅长。1970年底,洪学智又被下放到金宝屯农场劳动。在农场,洪学智种菜养猪放牛做豆腐,年近六十仍与年轻人比试扛粮食。
一天,洪学智专案组组长带人来到农场,径直问洪学智:“你的思想汇报写了没有?”洪学智的回答很干脆:“没什么好写的。你们说我是三反分子,我到底反了些什么?我一不反对毛主席,二不反对毛泽东思想,三不反对党,要我写什么思想汇报?现在不写,以后也不写!你们看着办!我不是三反分子,我是三忠于分子!我是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党的。历史会证明的。”专案组组长不甘心:“你这段时间的劳动态度怎么样?”洪学智生气了,拍着桌子说:“你别问我!我在这里怎么样你去问军管会,你去问这里的群众,以后再不要来问我!”见洪学智发怒了,专案组组长只好带人怏怏离去。对于洪学智,毛泽东是了解的,也很关心他。一天,一位同志告诉洪学智,说毛泽东问韩先楚:“好久没有见到洪学智了,他到哪里去了?”韩先楚说:“我也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听说他在吉林。”毛泽东托韩先楚转告洪学智:“庐山会议,他是个认识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洪学智是八大候补中央委员,到北京参加中央全会时,韩先楚将毛泽东的话转告给了洪学智。毛主席的挂念,让洪学智激动不已,他对韩先楚等同志说:“请你们转告毛主席,我现在在吉林工作很好,学了很多东西。”
大约在1970年底,在一些人的纵容下,他还是被下放到金宝屯农场劳动改造,被安排在加工连,喂猪、喂鸡、磨豆腐、磨面粉等等,什么脏活、累活、苦活都得干。那时,他已接近六十岁了,因为身体还好,个头又大,干活从不偷懒,一二百斤的粮食袋子扛在肩上就走。
在农场劳动,他虽然没有任何职务,但工资没有停发。他是行政六级(取消军衔时,上将都定国家行政五级,当时压了他一级),别说在农场,在吉林省也是最高的。那时候,由于搞“大锅饭”,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大河没水小河干,多数人家的日子都过得很艰难,像他这样拿行政六级工资的,那确实算富裕的了。更何况,在农场劳动,又偏僻又闭塞,也没什么可买的。于是,不论谁有困难,他都乐意接济和帮助他们。
1971年9月13日,发生了“林彪事件”。此后不久,听说毛主席又一次打听洪学智的下落,问周总理:“洪学智现在搞到哪里去了?”
周总理说:“在东北哪个地方。”
周总理找沈阳军区的领导问洪学智的情况。当时他还在农场劳动改造,吉林省革委会的人听到这个情况,赶紧把他从农场调回到省里。
在他要离开农场之前,省革命委员会派了几个人到农场,召集十几个人给他提意见,实际上就是发动人批判他。加工连的老孟说:“这个老头最好了,是大好人,我们没意见,要提意见我就退席。”加工连另一个人站起来,对着主持人说:“我们讲真话,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我们对他没意见。”结果,让给他“提意见”的会没开成,早早收了场。
洪学智从农场回到省里,省里的厅统统改为局了。省委决定,让他到石油化工局当局长,说吉林的化学工业有优势,要搞石油,搞化工,抚余油田要大发展。洪学智说:“到哪里都行,只要有工作干就行了。”
1974年8月,洪学智调回长春任省石油化工局局长。虽然还没有完全“解放”,但在林彪集团覆灭后,洪学智的处境毕竟好多了。
一次,孙炎锋到长春去看望洪学智。在请孙炎锋吃饭时,洪学智显得非常开心:“小孙啊,主席还没有忘记我洪学智呢!”
1960年初,总政治部通知进京赋闲已经一年的邓华:“中央已经作出决定,你要转业到地方,是到经济部门,还是到省级行政部门,还没有最后定下来。”就是在他转业地方前夕,毛泽东托罗瑞卿总参谋长再次给邓华捎话:“犯了严重错误,要认识和改正错误,但也不要抬不起头,不要消极,争取早日改正错误。”1960年6月,邓华被明确了工作,转业地方,安排到四川省任副省长。
1960年6月4日,全家乘火车到达成都。
但到成都后,邓华发现人们并不欢迎他,大家的神情是淡漠的。数日后,邓华特地前往金牛坝拜访西南地区的最高领导——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省委决定你在副省长中分工抓农机工作。”李井泉接着补充道,“廖志高是管农业的书记,农业机械厅厅长苗逢澎是省委常委,今后你多同他们联系。”上有书记和常委,邓华这个副省长还有多大的自主权呢?
李井泉最后说:“中央有通知,你的生活待遇不变,仍是行政五级,省委即将为你配备秘书、公务员和专用小车。”
1967年6月3日午后,一伙红卫兵闯进前卫街邓华寓所,围住邓华,抄了他的家。
1968年初,江青、康生在接见成都军区和四川省革委会筹备会负责人时,公开点了邓华的名,说“邓华是坏人”,“对坏人要专政”。此后,对邓华的批斗迅速升级:拘留地由成都警备司令部转到城北昭觉寺临时监狱,囚室有岗哨把守,大小便时有人押着,批斗越来越频繁,拷打和人格侮辱几乎成了家常便饭。5月6日,邓华夫人李玉芝和长子同时失去自由,分别被关押在他们所在单位,强令他们写交代揭发材料。四个未成年的子女,也被立了专案进行审查。
正当邓华处于被迫害的水深火热之中时,几个月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968年10月10日,一群军人找到他,一位将军还向邓华敬了军礼,说:“邓华同志,我叫郑志士,第五十军副军长。”“党中央来电,通知你去北京开会。”他边说边扶起邓华,让他坐在刚搬进来的沙发上。
邓华不敢相信,以为是做梦。
郑志上递过刚刚收到的电话记录:“请即通知邓华同志于10月11日来京,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
邓华的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他迟疑地问:“我这不是做梦吧?”郑志士说:“不是做梦,是真的!今天就给你理发、洗澡、换衣服,明天就上飞机……”
事后,邓华才知道了内情。还是在酝酿召开八届十二中全会的时候,在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中,有“问题”的人占了大多数。根据党的组织原则,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要超过半数,会议才能有效,必须“解放”几名中央委员不可。10月10日,经毛泽尔亲自指名,邓华和张鼎丞、胡耀邦、范文澜等人一道成为被“解放”者。这样,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包括由于八届十一中全会以来有十名中央委员去世而从候补中央委员递补为正式中央委员的黄永胜等十人,总数才刚刚超过中央委员的半数。周恩来打电话给成都军区,通知邓华到北京参加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
邓华一到北京,马上就有人告诉他,是毛主席亲自指名要解放他的。早在“文化人革命”前在杭州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曾经提议:是不是让邓华回部队工作。只是由于林彪持异议,未能成事。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在主席台特别问道:“邓华同志来了没有?”邓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来了!”他迅即站起来回答。“好久不见了。在四川几年没有人说你不好。”毛泽东关切地说。听到这里,邓华落泪了。“不知道红卫兵把你关起来了。你就是跟彭德怀犯了错误,”毛泽东接着说,“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嘛,改了就好了。”全会于10月31日一结束邓华就立即返回四川。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被“解放”出来的邓华,重新担任四川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作为“解放”干部,待遇有所改善,补发了在监禁时被扣的工资1900多元。邓华将它交了党费。
1977年7月中旬,邓华回到离开十年的北京,出席了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他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这是他沉寂十多年后第一次在北京公开露面。这时候住进了京西宾馆的邓华身体不好,哮喘的很厉害,讲一句话要喘半天。
1977年8月3日,中共中央下达任命邓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通知于8月5日正式到达邓华手中。
8月12日至18日,邓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第九和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一样,他再次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这样,在1977年,邓华回到了北京,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部队,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回到北京后,中央军委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邓华没有提及还在四川的家人,而是提到了洪学智。
邓华与洪学智是老战友,老搭档,他们长期朝夕相处,感情很深。1950年8月,邓华出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后,受命赴朝之际又想到了洪学智。这时已有消息说洪学智要安排到海军工作,但邓华还是向中央提出请调洪学智的要求,得到中央的批准。1959年军委扩大会议后,洪学智也受到了牵连。
近二十年来,邓华心中一直怀着深深的歉意。要不是将他要到志愿军总部来,洪学智肯定不会遭此厄运。
1977年8月17日,邓华同几位同志商量后,当面向中央军委领导邓小平、叶剑英呼吁:“一定也要把洪学智弄回部队!”
军委领导立即接受了这个建议。邓小平点点头,以伟人的果决对秘书王瑞林说:“王秘书,马上就办。明天就把洪学智接回来。”
王秘书立即电话通知军委办公厅,军委办公厅写出书面报告,交叶剑英、邓小平等人圈阅后交中央办公厅办理。
当天晚上,中央办公厅通知中央组织部办理。
这件事办得很快,第二天洪学智就到了北京。
三、专机回京
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十一大。
8月18日,长春市统一组织庆祝大游行。洪学智也和石化局的全体人员加入到欢庆胜利的游行队伍中。
游行到上午11点左右,洪学智在大街上走着,精神饱满,突然,吉林省委办公厅几位干部过来找到他,对他说:“洪局长,总算找到你了。你不要参加游行了,赶快回去,简单收拾一下东西,马上回北京,有新的工作,中央派来的飞机正在机场等着呢!”
洪学智怎么也不能相信,问:“是真的?”
来人回答:“中央组织部电话通知省委办公室的,有电话记录的。”
洪学智说:“已经到了吃饭时间,我还是吃了饭再走。”
来人说:“飞机上准备了饭,在飞机上吃。”说着,拉着洪学智走出人群,坐上吉普车回到石化局大院。
就这样,洪学智回家简单收拾了一下生活用品,和妻子张文说了一声,就随前来接他的人急急忙忙地赶到长春机场,登上正等候在那里的一架军用飞机。
飞机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
下了飞机,进机场来接机的有好几个干部。
中央组织部的一位处长上前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对洪学智说:“从现在起,你归军队了,不归地方了。”他指指总政治部干部部的几位同志,让洪学智跟总政的同志一块儿走。
洪学智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和几位军人坐上了军用吉普车。
他和总政的同志直接到了京西宾馆,住进了一个套间。军委办公厅主任肖洪达来看望他,他才知道,原来,在党的十一大会议上,他已经被选为军委委员,这次是让他来参加军委会议的。因他没有具体任职,会议分组被编入“其他”类了。
在这里,他见到了一些多年未见的老领导、老同志、老战友:陈锡联、韦国清、苏振华、张廷发、粟裕、罗瑞卿、杨勇、梁必业、张震等。
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使大家天各一方,不通音信,有时一晃就是十几年未曾相见。许多同志苍老了许多,有的看上去很憔悴。历经磨难,老友重逢,有的禁不住泪水涟涟,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如同做了一场噩梦刚刚醒来。
军委领导叶剑英接见了他,告诉他,经过研究,决定要他重新回到军队工作。
第二天开会后要合影,其他同志都有军衣,洪学智还穿着老百姓衣服。他对军委领导同志说:“没有军装没关系,我站在后排,军民结合。”
军委领导说:“那怎么行,赶快找一套军衣来,马上换。”
好在那时没有军衔,军委办公厅找来一套合体的“四个兜”干部服来,缀上领章、帽徽,就算重新成为一个军人了。
自从1960年5月下放到吉林省农业机械厅当厅长年离开军队之后十七年后,洪学智终于回到了军队。
会后,叶帅对他说:“你对后勤工作有经验,现在后勤这个摊子很大,有六十多万人,‘文革’中受干扰破坏很严重,你回到后勤,很好地整顿一下,把组织搞健全,把工作关系理顺。你回去以后,找罗瑞卿秘书长讲一下我的意见。”
第二天,罗瑞卿秘书长请洪学智到他家吃早饭,洪学智对他说:“叶副主席让我转告您,说让我回总后工作。”
罗秘书长说:“经与邓副主席商量,准备让你到国防工办去当主任。现在要准备自卫反击作战,急需生产一些武器弹药。考虑你在东北抓了十几年的工业,有组织工业生产的经验,到国防工办能很快抓出成效来。这件事还未来得及向叶帅报告。”
说完,罗秘书长就拨了电话,向叶帅汇报了这一情况。罗秘书长挂了电话,对洪学智讲:“你先赶快回吉林把工作交接一下,把家搬回来,等你回来,是到国防工办,还是到后勤,也就能最后定下来了。”
洪学智说:“到哪工作都可以,我听军委的安排。”
这样,党中央,中央军委实际上为他平了反。
洪学智回长春后,带领妻子和三个儿子回京。就这样,洪学智离开了工作十七年的东北,回到了北京,和一直留在北京的儿子洪虎、女儿洪醒华团聚。
邓华听说洪学智回来后赶来相见,他含着热泪,紧紧握着洪学智的手:“昨天才提出建议,没想到你今天就回部队了!”
洪学智也动情地说:“咱俩要好好喝一杯啊!”
洪学智身体还很健壮,而邓华身体已经垮了。1977年12月12日到31日,邓华出席新一届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但此时他的身体却不容乐观。军委会议期间,邓华就感到身体不适,他是咬着牙坚持到最后一天的,不得不住进301医院。1979年7月,邓华肺病复发了住进了301医院。解放军总政治部于1980年3月20日向中央军委和党中央写出了复查结论报告。1980年5月7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关于邓华问题的复查结论的通知,正式为邓华平反、恢复名誉。1980年春节后,彭德怀夫人浦安修来到广州,特意去看望正在养病的邓华,他们又回忆起在朝鲜前线,浦安修去看望彭老总的情形,离别前,邓华说了一句,彭总对我很好。在旁的人注意到,他几乎要流出泪来了。
1977年,叶剑英调洪学智重回总后,邓小平点将,洪学智走马上任,当上了国防工办主任。
1980年1月,中央军委再次任命洪学智为总后勤部部长。1980年3月,总政治部下发了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的《关于洪学智同志问题的复查结论》,决定为洪学智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十年后。
1987年11月18日上午,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刚上班即接到军委通知:到景山后街邓小平同志居处开会。
半个多月前,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三届一中全会。在这次会议前,邓小平提出了辞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的请求。全会经过慎重讨论和研究,同意了他的辞呈,但仍然选举他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今天开什么会,通知没有说。刘华清猜想,或许是军委班子变动后,要各大单位领导汇报一下情况、部署一下工作吧。
这是一次小型会议。几乎同时到来的还有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等人。
大家落座后,邓小平指着刘华清和洪学智问:“他们两个人的命令下了没有?”杨尚昆答:“下了,都已经签了。”“老帅们看了没有?”“正在几位老帅那里传阅。”邓小平转而对刘华清和洪学智说:“军委决定,调你们两个来,担任军委副秘书长。”
11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军委人事调整的决定正式发出: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兼任军委秘书长;洪学智、刘华清任军委副秘书长。同日,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济南军区政委迟浩田为总参谋长,任命北京军区政委杨白冰为总政治部主任,任命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赵南起为总后勤部部长。
调整后的军委班子,工作格局较过去有了较大改变。军委日常工作由杨尚昆、洪学智和刘华清三个人研究处理,对各总部、各军兵种起领导作用。两位副秘书长也可以主持开会,研究工作,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起协调三总部的作用。
2006年11月20日20时10分,洪学智将军走完了他九十四年的人生历程,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