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二支队老四团、新四团揭秘】
1938年1月,新四军第二支队成立。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后谭去三支队,粟裕任副司令员)、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二支队下辖第三、第四两个团。
其中第三团团长邱金声、副团长黄火星(后两人调换职务,黄其实一直就是政委角色,邱则身体不好)、参谋长熊梦辉、政治处主任钟国楚;
第四团在福建组编时只有番号,团部未实际建立,第一营营长卢胜被发表为团长、副团长周桂生,到达军部驻地后才正式建立团部,团长卢胜(红三团团长)、副团长叶道志(延安派来,曾任鄂豫皖红四军第十师政委,后为周桂生)、参谋长王胜(红三团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廖海涛。
第四团:
第一营:
1932年4月,在中央红军东路军的协助下,漳州中心县委在闽南组建了闽南独立第三团。东江特委在粤东成立了东江独立第二师第三连。1934年,为配合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红三团分两路出击:一路向东南沿海推进,为闽粤边游击战争的开展寻找新的游击根据地;另一路向广东方向发展,进入广东饶平境内。
1938年2月,经过三年游击战争锻炼,以红三团三百多人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一营。营长池义彪,副营长廖成美、余龙贵。
随后留在皖南改为新四军特务营,过江后辖第一连、第二连、第四连,第三连留下另外组建军特务营。
特务营调入江北指挥部游击纵队改编为第一大队,不久改编为江北游击纵队新七团,江北游击纵队整编后改编为二团,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成立后改编为十七团,六旅撤销后调入二师第五旅改为十五团。
第二营:
1928年3月,后田人民在龙岩县委领导下,举行后田暴动,成立了红军游击队。随后,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发展,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了红九团。全团一千二百余人,团长吴胜,政委罗桂华。
1938年1月,以红九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闽西红军游击队第五支队四百多人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二营。营长陈麟振,副营长黄庆义。
第二营里抽调六十人组建了二支队部警卫连。
第三营: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改编的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五百八十三人从平阳山门出发,经丽水、景宁、云和、遂昌、衢县、常山、开化,到达皖南岩寺集中,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营长李坤,教导员刘亨云。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3月1日,第四团在张鼎丞等率领下,经古田、瑞金、赣州、樟树、玉山等地,向皖南集中。出发时,奉命留下第六连作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留守处警卫部队,同年夏,六连由陈茂辉率领到达皖南,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4月18日,第四团率一营、二营(欠六连)到达皖南泾县。先期到达皖南的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奉命编归第四团建制为第三营,全营共四百余人。
新四军二支队四团编成时,共有两个营六个连,团直编有一个特务排和一个警卫班:
一九三八年四月十八日,第四团率第一、第二营(缺第六连),冲破国民党的种种刁难和阻挠,胜利到达皖南泾县田坊集中整编。卢胜同志去军部学习,张道庸同志任团长,廖海涛同志任政治委员。先期到达皖南的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奉命编归第四团建制为第三营,原辖之第一、第二、第三中队依次改编为第七、第八、第九连,全营共四百余人
前往皖南集中时,二营六连留下做为二支队留守处警卫部队,后来和一营改编的军部老特务营第三连组建了新四军军部特务营,营长邱玉权,副营长陈茂辉,脱离了第四团建制。1938年4月,粟裕、刘英领导的红军浙南游击队编入第四团为第三营,下辖三个连。
第四团奉命挺进江南敌后,将第一营留在皖南改为军特务营、留下第二营第六连改留守处警卫部队,第四团此时只有第二营(欠第六连)和第三营,只有五个连。
1938年8月,新四军进入当涂小丹阳地区开展对敌斗争,新四军第二支队在苏南建立、发展了地方武装。其中有朱昌禄的当涂抗敌自卫大队三百余人;刘一鸿的抗敌自卫团四百余人;江宁赵家甘的抗敌自卫队一百余人;两溧地区吴福泽的抗敌自卫团三百余人;巫恒通的句容抗敌自卫团五百余人;孙爱之的独立大队一百多人。
由于第四团调出了第一营和第二营第六连,团里实际上仅仅有五个连,兵力单薄,二支队决定尽快把第四团充实到三个营的编制。
以新四军第二支队侦察连调来的一部分老战士为骨干,加上新兵,恢复了第二营六连,但归支队司令部直接领导,主要做侦察工作,这个连由十几个老侦察员、三十多名新兵和三十多名从土匪部队俘虏过来转而参加新四军的人员组成;连长全胜仁是张鼎丞过去的警卫员。六连一个月时间内从七十多人发展到一百八十多人。
1939年5月,二支队以小丹阳地区游击武装吴福泽部为基础,新建第一营,抽调六个班的老红军作为骨干,装备统计:有机枪两挺、步枪二百二十余支,子弹三万余发;
将第二营第五连、第六连调给新四军二支队第三团作为骨干,将第三营第九连调给巫恒通的句容独立团作为骨干。1938年9月,以第二支队部机枪连为基础和当地地方武装一部新建第九连。
刘一鸿的当涂抗敌自卫大队四百人组建二支队特务营,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收集了很多国军溃逃时丢在民间的机枪。
1939年9月,新四军第二支队特务营(即当涂独立营)调归第四团建制,充实第二营,特务营一连改为五连,二、三连合并改为六连,老四连保持不变;另以新四军二支队直属机枪连改为第四团第三营第九连。
第四团累计调出了六个红军连,只保留有第二营四连、第三营第七连、第八连连为整编为新四军时的老连队。主力第三营营长黄玉庭、教导员范钦洪。
1939年11月,陈毅、粟裕派第四团团部和第二营,组成苏皖支队,渡江到仪征、六合、天长一带活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第四团一分为二:
第四团团长陶勇、政委卢胜、参谋长黄才胜、政治处副主任吴载文带领团部机关、直属队和第二营(老二营四连和二支队特务营组建的新二营,营长朱传宝、教导员姜茂生),渡过长江,不久和梅嘉生、张震球的新四军挺纵三团两个营组建苏皖支队,开辟六合、天长,以原第四团第二营为第一营,以原挺纵第三团第一一共、第三营为第二营、第三营,以当地游击队卢卫国部为基础,补充了一部分参军农民,加上重机枪连,组成特务大队。全支队共一千二百余人,各种枪近一千支。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卢胜,副司令员梅嘉生,参谋长张震东,辖三个营及一个特务大队。
第四团留在江南敌后继续斗争的第四团一营(营长吴福泽、教导员张玉辉)、三营(营长舒雨旺、教导员罗国华)归二支队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涛、二支队参谋长王胜指挥领导。
1940年1月,新二支队指挥罗忠毅、参谋长王胜、政治部主任罗化成就任,1月12日率领新二支队党政机关进入句北地区活动,决定尽快组建主力团队。
1940年3月新三团组编,5月4日正式成立,团长巫恒通,由第二支队领导。除留下第四团的红军连九连外,新三团主要以句容县东北区国民抗敌自卫团为主。
1940年3月以原第二支队四团第一营和第三营为骨干在溧阳安中里成立了新四军第二支队新四团,四团老三营营长黄玉庭任新四团团长(暂时未到职)、钟国楚(二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任副团长、王胜任参谋长,王直(第三团政治处主任,后为罗桂华)任政治处主任,全团一千余人,下辖三个营:
原江当溧地方武装新一连吴福泽部抗敌自卫团三百余人上升的一营不变,营长吴福泽、教导员张玉辉;
原第二支队侦察连和朱昌鲁特务大队、句容赤北周志民抗日自卫大队四百余人组建为二营,二支队侦察连改为第四连,朱昌鲁特务大队和周志民抗日自卫大队组建新四团第二营第五连、第六连;朱昌鲁是复旦大学学生,到二支队司令部担任参谋。
原第二支队四团三营为三营。黄玉庭已经赴任,舒雨旺接任第三营营长,政治处主任罗桂华兼任教导员,副营长范钦洪。
1940年10月,营长舒雨旺、教导员陈广德率三营渡江北上参加黄桥战役,归还老四团建制;
1941年3月,为了充实新四团实力,由团部特务排为骨干和金坛地区抗日游击队组编建成新的第三营,新四团达到三个营的编制,继续坚持战斗。
1939年12月,江南指挥部渡江北上后,罗忠毅、罗化成率领新二支队党政机关进入句北地区活动。
1940年5月14日,第四团底三营和二支队直属队在句容县赤山设伏,全歼日军南浦旅团吉田中队,在江南抗日战场首次缴获了日军九二步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