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随《名家》总编访梅山
龙 民 怡
燕怡与梅山文学主编刘紫岚丙申元霄于涟源
2016.7.10燕怡.民怡兄弟赏荷
2016.2.19与李总编安化合影
燕怡2016.7.10于怀化鹤城花背村
燕佁赏荷2016.7.10
龙民怡.燕怡.李舟仁.刘紫岚丙申元霄合影
“明天,我要陪香港《名家》杂志社总编辑李舟仁老师到安化梅城一带采风,你若是得空,就跟我们一起去,好吗?”听了哥哥龙燕怡从怀化打来的电话,非常高兴,连忙回答:“好!我傍晚就去坐火车。”
这《名家》杂志,我书架上存有好几期,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蜚声国际的著名刊物。李舟仁先生又是“当过兵(解放初在西北军区某部搞宣传)、上过名牌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坐过牢(“文革”期间因莫须有的罪名)、下过海(年逾六旬才去经商,却大获成功)”的传奇人物,海内外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很引人瞩目。他不但精通文史,擅长书法,其摄影艺术更大享美誉。
既有此机缘,岂可失之交臂?我便连夜从新晃赶到怀化。
兄长告诉我:李总在《安化黑茶》这本随“国礼”赠送外国元首的专刊上读到我俩合作的《故乡安化茶缘》一文后,对安化黑茶和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特别感兴趣。尤其佩服梅山文化园的创始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暨全国人大代表张青娥女士“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和感人事迹,很想在他主持的《名家》杂志上进行推介。
《名家》是一本在香港和美国注册、获得国内外诸多政要及各界精英鼎力支持,以国际刊号向全世界发行的高档杂志。它有两个编辑部:一个设在深圳,另一个在纽约。深圳的负责国内稿件,纽约的分担海外组稿,都由李总亲自把关。所登内容着重宣传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教育家、文艺家、企业家、体育明星以及杰出的军政要人,并热忱介绍国内改革开放成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昵称“全球华人自己的刊物”。
李总这次是趁回常德老家过春节之便,相约我们明天中午在安化梅城会合的。
翌日(二月十九)上午十时许,我俩从怀化乘高铁到了新化。有“青年才子”之誉的安化文友陶金生,早已托他的同事夏老师驾私家车在出站口等候,我们便立即启程赶路。当我们的车子越过有名的“蚩尤界”进入古梅山腹地梅城镇时,李总也偕同常德文人企业家张老板驱车几乎同时到达。
我凝视着刚下车的李总,见他瘦高的个子,身着紧身马甲,斜挎微型相机,腰板笔挺,精神矍铄,气度不凡,俨似一名战地记者。若不仔细看他那被流光镂刻的额上皱痕,很难相信这竟是一位年满86岁的耄耋老人!他微笑着和我们一一握手,频频点头,显得十分平易近人,留给我蛮好的印象。
对这次《名家》老总来访,梅城的文人雅士都“喜出望外”、异常兴奋;梅城镇政府也很重视,作了妥善安排。
吃过午饭,我们抓紧时间,先到城边紫云山下的百年名校安化一中和那保存完好的千年古迹文武两庙观光、瞻仰。接着又去了现任我国陆军司令李作成上将的老家启安坪“报恩堂”门口,并就近游览正在修复中的著名道观东华阁与焕然一新的古建筑燕子桥。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李老只认真听导游讲解,从不插言。惟手拿相机四处观察,一发现好镜头就赶紧把它拍下来。他亲像一个普通的老者,不似某些道貌岸然、傲气十足的“名人”。我不由得想起了孔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李总那不显山露水的朴素风度,令人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名家啊!
当晚下榻梅城宾馆。文友们纷纷来访,李总一一接见,并打开皮箱把一大叠《名家》杂志分赠他们。李老一讲起他的这份刊物,就不禁眉飞色舞,格外来神。他说:“我已经和它融为一体了,我即《名家》、《名家》即我。它受欢迎,我心里蛮高兴;它有瑕疵,我脸上也无光。为了把它办得更好,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们被他的坦诚和执着深深打动,便毫不拘束地畅所欲言,气氛相当融洽。一番倾谈,不觉已近午夜。我们起身告辞,李老却说:“难得相会,还坐坐嘛!我养成了个习惯:每天晚上要看书到深夜两点来钟,第二天上午九点才起床,精神倒蛮好的。”我就趁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他含笑说:“冇得别的巧,就是生活要有规律,要动静相宜。动以养身,静以养神哩!”
次日清晨,李老赠我一幅墨宝。我大喜过望,连忙打开一看,上书“精、气、神”三个大字,笔法遒劲,力透纸背。他欣然为之指点:“精气神乃人身三宝,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
吃过早餐,我们便与梅山诗社的戴茂文先生、梅山文化研究会的吴建华会长,以及县教育局的陶金生文友一起,驱车前往梅山文化园。
约摸半小时后,我们终于登上了座落在芙蓉山、五龙山和大峰山之间的“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只见一扇用大木做成的古朴寨门镶嵌在巍然耸立的青色石墙间,迎面挡住了去路。四周浓阴如盖,林涛阵阵,更显得清幽肃穆。少顷,一个彪形大汉闪身而出,用双手徐徐推开寨门后抱拳恭迎。
进得门去,真是“别有洞天”。我们一路观赏,仿佛置身于千年以前的梅山峒蛮古国。三根硕大的图腾石柱高耸入云;两座岩砌炮楼傲然挺立;演武厅、点将台气势威严,还有那徒手倒立、目光炯炯的梅山猎神张五郎巨型石像,更使人敬畏有加,平添几分神秘感!张五郎、民间称为翻天菩萨,俗话说:“翻天菩萨倒发财。”狩猎时,他领着梅山兵马围山赶肉;巫傩仪式中,他统率万千猖兵神将攻城破阵,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威武战神。沿途还有古朴农舍,吊脚楼群、油榨坊、水碾子和咿呀转动的汲水大筒车,以及供人休憩的塔式凉亭与封火山墙式宾馆。
当我们来到风格独具的“梅山半边街”时,更觉眼晴一亮:只见一长排吊脚楼鳞次栉比,酒楼、茶馆、商店、作坊、客栈等不一而足,直乃五色纷呈,格外赏心悦目。更妙的是,这面山而立的半边街,系建造在数十亩宽的人工湖边,一座靓丽的风雨桥横跨湖上,湖中有鹅鸭嬉戏、锦鳞游泳,好不惬意!
众文友信步而行,边观赏边谈笑,其乐融融。大家走进玲珑雅致的日月亭内,才发觉自己已置身于青山碧水之间,那美丽的湖光山色,愈令人心旷神怡。纵目而眺,但见群峦逶迤,翠绿无际。那远处的隐隐云山,显出了几分神秘。专诚陪同游览的梅山文化园顾问姚健民先生,指着云遮雾绕的大山向我们介绍:这头是百亩茶园和茶厂;那头是红薯粉和薯果果作坊,还有好大一片板栗林……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听得大家“梭起”(津津有味)。李总也被这难得一见的景象所吸引,一边听姚老讲解,一边忙前忙后地拍照,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张青娥这个女人不简单,创造出这等规模的梅山文化园,真了不起!”
俗话说:“神龙难现,名人难见。”我们一直等到吃中饭,才见到慕名已久的张青娥女士。她身材匀称,眉清目秀,齐耳短发,衣着得体,虽年已半百,却风韵犹存。只见她端着酒杯从另一餐厅快步走到我们桌边,举杯朗声说道:“你们都是作家、名人,是请都请不来的贵客,让我代表梅山文化园的所有员工,感谢你们来到这高坡野岭参观访问。今天只是随茶便饭招待,实在怠慢了,要多包涵。不过,这些菜都是绿色食品,没有一点污染,你们在城里难得吃到。这鸡是山上放养的,喝一点鸡汤就晓得,味道特别鲜。其他的菜也一样。我们梅山文化园的一系列土特产品已经投放市场,甚至远销国外,而且比较抢手。今年,光在梅山文化这一块,我们就投资30万。这次承蒙大驾光临,机会难得,硬要请你们帮个忙,好好宣传一番。还不起情记得情啦,这杯酒就是特意敬你们的!”说完就一口喝干,真是爽快得很。俗话说:“安化嫂讲话,是杠竹子进城门——直来直去。”这就是梅山人的性格。她接着说:“今天客人多,又还有一个重要的会,我就失陪了!”说完,拱一拱手,便匆匆而去。
我们的行程安排得很紧,筷子一放,就立即登车去安化县城。
安化不愧是黑茶之乡,沿途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厂或茶庄。我们只参观了黄沙坪的“中国黑茶博物馆”。这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高达十层,气势恢宏。室内布展的内容很丰富,多姿多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安化黑茶的整个制作过程,图文并茂地追溯了它的历史渊源。我们被安化黑茶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李总不停地拍照,不时发出啧啧称赞。刚一看完。他就说:“我要在《名家》杂志上开一个专栏,着重宣传安化黑茶。这么好的东西,很值得向全世界推荐!”
在安化县城的一家优雅僻静的寓所里,我们拜访了一副高僧打扮的奇士“渐愚山人”。他以前从政,官至县委副书记。后来下海经商,因时运亨通,得以大展鸿图。如今则热心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幽居县城,坐镇茶都,“怀佛心,涉红尘”,专施善举,为时人所敬重。
他茹苦含辛数十年,创建了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中国乌金三宝博物馆”,闻名遐迩。(乌金三宝即冰碛岩、乌木和黑茶)
他特意派副老总驾车带我们去“盛世茶都”参观了这个奇特的博物馆。盛世茶都又名中国黑茶大市场,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投资10多个亿。那宏伟的仿古建筑,金碧辉煌、流光溢彩,令人几疑身在故宫,不禁叹为观止!
中国乌金三宝博物馆位于中国黑茶大市场中心,其房屋的面墙全用冰碛岩镶嵌。冰碛岩约形成于七亿年前,享有“长寿石”美誉,是世上稀有石种。安化的冰碛岩占全球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为世界之最。
大门口那一对三米多高的乌木,则威风凛凛地耸立在左右两旁,颇富观瞻。乌木是长埋于河底或地下的树木,俗称阴沉木,历千万年而不朽。古籍云:“因乘天地灵气,集日月精华,乃万木之灵,灵木之尊。”俗话也说:“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可见其何等珍贵!安化盛产乌木,该博物馆的藏品就有上万吨。其中最名贵的“金丝楠”,亦有千吨之多。真让人大开眼界!
当我们步向另一陈列处,只见几个一人多高的“千两花卷茶”的硕大茶柱排列整齐,屹然而立。这就是驰名海外、畅销国际的安化黑茶。历史上,安化茶叶曾享有“无安化字样不买”的盛誉;在当今,则“到处都在谈论安化黑茶”。它的最大特点是“越陈越香”。贮存愈久,身价越高。而这个博物馆却拥有五六十年以上的陈茶千余吨,简直令人羡煞!
博物馆里还陈列着用冰碛岩和乌木精雕细琢的各种工艺品,无不神形毕肖。这下子可把李总忙坏了,乐孜孜地颠来跑去,把它们一一摄将下来。
李总忙了一整天,却仍兴致勃勃、毫无倦意。他十分欣慰地说:“这次收获不小,可以连出两期刊物了!”
这时,燕怡也雅兴大发,便向李总建议:“我们何不趁明天元宵佳节,就近到涟源去搞个小型笔会?那里有几个知名的诗书画家,是我的好朋友。请他们当场挥毫泼墨,选几幅带劲的作品登在贵刊,定会更加出彩!”李总听了,连声叫好。燕怡又说,先到涟源伏口镇的梅龙山庄刘紫岚那里。他虽然退休在家,但还在主编《梅山文学》,经常搞文艺活动,活跃得很。要他用电话通知,哪怕来三五个人也好。”李总欣然点头。燕怡随即给刘紫岚打电话,他表示热烈欢迎。为了抢时间,戴茂文先生立即驱车将我们送到40余里的伏口梅龙山庄,已是薄暮时分了。
谁知机缘不巧!紫岚兄的岳母因突发重病送往医院抢救,转危为安后他才回家休息,显得疲惫不堪。见我们到来,夫妻俩热情招待,并立即联系涟源县文化馆的著名诗词楹联家兼画家蒋昌典老师,不料他也卧病在床。而另一位丹青妙手莫叔华先生亦因要事羁身难以赴约。见此情状,李总连忙告辞,说:“既然这样,我们就不打扰了,今晚赶到涟源城里歇,明天一早去长沙。我们后会有期!”紫岚深表歉意,说什么也不让走,执意要留宿。说是很难得一聚,不能坐失向高人请教的良机。鉴于盛情难却,我们也只好“客随主便”了。
吃过丰盛的晚餐,四人便围炉夜话,甚是投缘。这时李总突发奇想,便对紫岚说:“请你把那几个书画家的通讯方式告诉我,来它个亡羊补牢,回去就给他们打电话,要他们选几幅好作品寄给我,在《名家》杂志上刊登,也是一样的。”紫岚听了,眉开眼笑,连说:“要得,要得!”接着,又倾谈了个把小时,快到午夜了,才分头安歇。
翌日清晨,紫岚派他儿子驾车送我们到涟源县城。李总因急于去长沙中南大学采访一位名教授,怕火车赶不上趟,普通汽车又嫌慢,正在犹豫。燕怡劝道:“你老人家太累了,反正今天到得了长沙,不如好好休息休息,明天再去采访也不迟。”李总摇头道:“我已是耄耋之年,时不我待,还有好多事要做呢,不抓紧不行啊!”小刘见状,就赶紧打电话联系了一个“的士拼车”,对李总讲:“司机说有两个客了,还想等一个,要坐满四个人才开。”李总忙说:“你马上要他把车子开过来,不要等客了,我出两个人的钱就是。”小刘认为现在春节刚过,客源多,增加一倍的钱不值得。我也觉得不必花这冤枉钱,等一下也行。李总笑道:“时间就是生命。我拿钱来买生命,是千值万值的!”我们只好依他。
没过多久,拼车的士来了,李总立即健步登车,坐到让出来的副驾驶位子上,挥手向我们告别。
望着绝尘而去的车影,我不禁感慨万千!立刻想起了古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李总编,一位八十六岁高龄的长者,早已看透世情,名和利对他来说淡泊如水。但他还是经常这样不怕劳累,忙忙碌碌地到处奔波,究竟图个什么?要知究竟,便让我来揭开这个谜底吧——记得昨天晚上在梅龙山庄围炉夜活时,他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讲:“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三大要素。如果虚度光阴,即使身体好,也不过是酒囊饭袋而已,于世无补,枉到红尘走一遭!”哦,我明白了:原来,他图的是生命过得充实,有价值、有意义;还图他的《名家》杂志办得越来越好、异彩纷呈,备受世界华人的喜爱。这超抜的妙想,实在是高啊!
在这短短的三天行程中,我常紧随其左右,观名家行,听名家言,耳濡目染,着实“受益匪浅”!
(本文作者系中学退休历史教师,梅山文化知名学者暨大湘西民俗散文作家)
通讯地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兴隆中学林珑老师收转
龙民怡老先生
邮编418200 电话:074526691584 QQ:1939966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