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纵队及中央红军序列
(一九三五年一月——五月)
长征时,红一方面军总称中央红军。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纵队随中央红军行动。
(一)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
A. 中央政治局委员(6人):
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
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
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
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
B.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4人):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
(二)中革军委、红军总部机构
A.中革军委:
主 席:朱 德
副 主 席:周恩来 王稼祥
军事顾问:李 德
B.红军总部:
总司令:朱 德
总政委:周恩来
总参谋长:刘伯承
副参谋长:叶剑英 张云逸
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代理主任:李富春
后代理主任:秦邦宪
国家政治保卫局红军工作部部长:李克农
总供给部部长:叶季壮
政委:何克全
总卫生部部长:贺 诚
政委:贺 诚(兼)
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杨至诚
政委:刘 晓
C.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
(三)中央纵队(1935年1月由军委纵队改编,仍称军委纵队)
纵队领导:
司令员:刘伯承(兼)
政 委:陈 云
副司令员:叶剑英
参谋长:钟伟剑
政治部主任:李富春(代)
李
涛(后)
纵队下辖三个梯队、干部团、保卫团:
A.第一梯队:
B.第二梯队 :
C.第三梯队:
D.干部团:
团长:陈 赓
政委:宋任穷
E.保卫团
1934年10月1日,为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中革军委决定,将“红大”与第一步兵学校、第二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并,恢复工农红军学校建制,长征开始后改称干部团。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干部团随中革军委机关行动,其主要任务是:护卫党中央和军委机关,为部队储备、培训和输送干部,必要时参加战斗。干部团辖三个步兵营、一个特科营、一个上级干部队,共1480余人。长征路上的干部团,既是培训和储存干部的机构,又是中央纵队的一支重要战斗部队。
1935年2月5日,中央政治局随中革军委、红军总部机关及中央纵队从四川石箱子隐蔽进入鸡鸣三省,在鸡鸣三省召开了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会议作出了以下决定:第一,决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第二,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博古任总政治部代理主任;第三,讨论和决定了中央红军的行动方向;第四,讨论了“中央苏区”问题。“鸡鸣三省”会议,从根本上彻底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成功地完成了遵义会议决定而又尚未完成的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任务,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组织领导,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开始形成;为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正确的军事路线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进一步增强了党内团结,为长征的胜利赢得了根本保证。
(四)中央红军各军团
中央红军为五个军团,在进行战略转移时,使用的军团番号为:一军团、三军团、五军团、八军团、九军团,共72313人,有步、马枪25317支,短枪2804支,重机枪333挺,轻机枪285挺,自动枪28支,共28767支(挺),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余支。同中央纵队一起系中央红军的野战部队。
A.红一军团(下辖1.2师 ):
军团长:林 彪
政 委:聂荣臻
参谋长:左 权
政治部主任:朱
瑞
第一师
师 长:李聚奎
刘亚楼(后)
政
委:黄
甦
第二师
师 长:陈 光
政 委:刘亚楼
肖 华(后)
B.红三军团(下辖4.5师):
军团长:彭德怀
政 委:杨尚昆
参谋长:邓 萍
政治部主任:刘少奇(代)
罗瑞卿(后)
第四师
师长:张宗逊
政
委:黄克诚
第五师
师长:彭雪枫
政 委:徐 策
李干辉(后)
(2月初,撤销两个师,军团直辖第10、第11、第12、第13四个团)
C.红五军团(下辖第37.第38、第39团 ):
军团长:董振堂
政
委:李卓然
参谋长:陈伯钧
政治部主任:曾日三
D.红九军团(下辖第7、第8、第9团):
军团长:罗炳辉
政 委:蔡树藩
何长工(后)
参谋长:郭天民
政治部主任:黄火青
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2万5千里,经过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11省。出发时人数为8.6万人,到陕北只剩约7千人,大约每12人中只有一人到达陕北。
【附】
(一)红二方面军(下辖红二、六军团 )
总指挥:贺
龙
副总指挥:肖
克
总政委:任弼时
副总政委:关向应
参谋长:李达
A.红二军团(下辖4.5.6师 ):
军团长:贺
龙(兼)
政 委:任弼时(兼)
副政委:关向应(兼)
参谋长:李
达(兼)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四师(下辖10.11.12团)
第五师(下辖13.14.15团 )
师 长:贺炳炎
第六师(下辖16.17.18团 )
政 委:廖汉生
18团政委:余秋里
B.红六军团(下辖16.17.18师 ):
军团长:肖 克
政 委:王 震
参谋长:谭家述
政治部主任:夏 曦
第十六师(下辖46.47.48团 )
第十七师(下辖49.50.51团 )
第十八师(下辖53团 )
1935年11月19日,红二方面军从湘西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10月22日到达宁夏的兴隆镇、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1个月,行1.6万里,转战湘、鄂、川、黔、滇、康、青、甘、宁、陕10省,进行大小战斗100余次。出发时共2.1万人,剩1.33万 人。
(二)红四方面军(下辖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国焘
总指挥:徐向前
副总指挥:王树声
政 委:陈昌浩
政治部主:任傅钟
A.红四军(下辖11.12.13师 ):
军长王:宏 坤
副军长:许世友
政 委:周纯全
第十一师师长:陈再道
第十二师师长:张才干
B.红九军(下辖25.27师 ):
政 委:詹才芳
政治部主任:王新亭
C.红三十军(下辖88.89.90师 )
军 长:程世才
政 委:李先念
政治部主任:李天焕
D.红三十一军(下辖91.92.93师)
军 长:王树声(兼)
E.第三十三军(下辖97.98.99师)
军 长:王维舟
[注]1935年5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向西策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8日同一方面军在会宁地区会师。历时近1年半,曾三过草地,转战川、康、甘3省。出发时8万余人,剩3.3万人。
(三)红二十五军团
军 长:程子华
副军长:徐海东
政 委:吴焕先
[注]1934年11月6日,红二十五军离开鄂东北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9月于陕西延川县与陕北红军会师。历时10个月,转战豫、鄂、陕、甘等省,行程近万里。出发时2980多人,会师时3400余人。
(四)无红三方面军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经编成一、二、四方面军,而没有编成三方面军,原因何在?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央曾计划将红军一、二、三、四军团依次扩编为方面军,后来因为彭德怀同志主动提议三军团和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红三方面军的计划,遂造成了缺编。
A.1955年授衔:授衔时,254位中将以上的将军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其中元帅9位,大将8位,上将48位,中将157位。 长征开始时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36.5岁,8位大将31.7岁,48位上将25.9岁,157位中将23.8岁。
B.长征著名战斗敌我力量对比:湘江战役:敌40余万人,红一方面军8万余人,敌我对比为5:1。此战役激战一周,红军损失近5万人。 四渡赤水:敌150个团30余万人,红军3万余人,敌我对比为10:1。 强渡大渡河:敌10万余人,红军3万余人,敌我对比近4:1。 百丈关之战:敌20余万人,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敌我对比约2.5:1。此战红军毙敌1.5万人,自损近万人。
(据相关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