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序
高岗同志对中央红军和抗战斗争立了大功,这种功劳与我党我们军队的历史所共有。在座的同志不要忘记了他的好处啊!不管是谁,只要对革命作过贡献,我们就永远记着他。
——毛泽东(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在边区党代会上演讲)
高岗的事,我有责任,约了谈话,高岗想去陕北,拟保留中央委员,回延安,本人也愿意。后来竟这样结局,我也觉得遗憾。
——毛泽东(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在庐山会议上说)
德怀、小平、漱石、方方、高岗同志:
为讨论军事和土改等项问题,拟请各区负责同志来京开会一次,请你们五位接电后数日内即动身来京(林彪粟裕二同志已到京)。为此,西北军区会议须改期开会。彭来京用何交通工具望告,我们意见可乘火车。小平何日动身为宜望告确期,以便派飞机来接。剑英刚从武汉回粤,请方方来京一次。彭邓饶方四同志可于三月廿四、五两日到京,高岗同志到京时间另电通知。
中 央
三月十八日上午一时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在我军历史上,为实现从准备解放台湾到抗美援朝作战的转变,曾经组建过一支东北边防军,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回顾粟裕从担负准备解放台湾的战略任务转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这段历史,以及粟裕因为健康原因与指挥抗美援朝作战失之交臂的情况,对于全面了解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和抗美援朝作战的必要性,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放战争后期,中央军委已经作出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渡江战役结束以后,中央军委于1949年6月14日给第三野战军领导人的电报中,就明确指示:“请开始注意研究夺取台湾的问题。台湾是否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用什么方法去夺取……请着手研究,并以初步意见电告。”6月21日,中央军委又明确指示第三野战军,在当前几个月必须担负的几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准备占领台湾”。7月10日,毛泽东致周恩来的信中谈到:根据朱德建议,可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当时,中央军委就已经定下了解放台湾的决心,并把这项战略任务交予第三野战军。作为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的粟裕,在上海解放之后,也明确指示第9兵团担任上海市的警备及凇沪地区海防任务,并准备解放台湾。青岛解放之后,中央军委曾于1949年7月26日指示华东军区要求华东军区海军机构移驻青岛,并归军委指挥。粟裕于7月30日复电中央军委,提出:为迅速完成攻占台湾的准备,建议华东军区海军暂缓北开。中央军委于8月2日复电粟裕并告华东局,指出:“同意粟裕陷午(30日午时)电意见,张爱萍海军系统暂时不迁青岛,并仍归华东系统即归粟裕指挥”。同时指出:“你们积极准备攻台是正确的,必须从各方面准备攻台,打破干部中的畏难心理”。该电报还强调攻台时间“必须推迟到我方空海两军(特别是空军)条件充分具备之时”。为了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华东局成立了以粟裕为主任的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在该工作委员会于11月20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粟裕发表了《关于对台工作的几点意见》,全面分析了当时台湾的政治、经济、形势,明确了对台工作的方针原则,强调指出:“我们不提以台治台的口号,而应树立一边倒,倒向中国,倒向大陆的思想。要使台湾人民认识到,只有倒向新中国,倒向大陆,才能得到解放”。此后,粟裕依据敌情的变化,对攻台作战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复的分析、计算,多次修改和调整作战部署。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会议期间,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准备情况和作战方案,提出了“充分准备、确有把握后再行动”的攻台作战指导思想。粟裕还提出了应由中央统筹建造船只的建议和增加攻台作战兵力的建议,对中央和军委作出正确的决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粟裕还提出:解放台湾已经成为全国全军的重大战略行动,请求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台湾战役。但是,中央和军委领导都认为,粟裕对攻台作战已经有了深刻思考,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此战虽然要举全国全军之力,但华东和三野首当其冲,所以毛泽东在会上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并要求积极做好准备。
6月23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详细报告了攻台作战的准备情况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当时粟裕指出,攻台作战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渡海作战所用的大量船只问题;二是登陆突破问题;三是突破敌人前沿后怎样打退敌人大量坦克的反击问题。为了解决这三大问题,粟裕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可行的。其中,粟裕提出由于攻台作战关系太大,如不能成功,不仅对巩固国防有极大影响,且可能影响太平洋及东南亚局势,使美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因此,我们对攻台作战如无绝对把握,不仅不应轻易发起攻击,而且宁愿再推延一些时间。
正当粟裕为解放台湾进行认真准备的时候,国际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6月25日,朝鲜内战突然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开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美国第7舰队向台湾海峡出动,侵占中国领土台湾,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既定部署。由于美国趁朝鲜战争之机,直接插手我国的台湾问题,把台湾和朝鲜半岛这两个并不相干的地区联系起来,同时采取了严重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就使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粟裕担负的解放台湾的作战任务不得不推迟完成。这样,我国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就受到美国的干扰和阻挠,阻止了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6月28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严正谴责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内政、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挑衅行为,表示中国人民决心为解放台湾奋斗到底。
对于美帝国主义控制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侵略行径,毛泽东迅速作出了反应,谴责杜鲁门“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并在1950年6月28日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随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应变决策,决定调几个军到东北地区,摆在鸭绿江边,加强东北边防,以作未雨绸缪之计。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于1950年7月7日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的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传达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当天,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将会议的决议整理成报告呈送毛泽东主席。会议决定以4个军、3个炮兵师共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其任务是保卫我国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东北边防军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毛泽东于当天24时批示:“本日会议决议事项同意,请即按此执行。”这样,粟裕就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由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标志着我军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发生了重大改变,主要战略方向也由东南沿海转向东北边境地区。
周恩来于7月10日再次主持召开国防会议,商定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各项具体问题。这次会议形成了中央军委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确定东北边防军部队于8月5日之前抵达指定的集结地域,东北边防军的主要领导人除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外,以萧劲光为副司令员,以萧华为副政治委员。会议的决定由周恩来亲自呈送毛泽东审定。毛泽东于当日即批示:“照此执行。”
7月13日,中央军委拟定《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的正式文件,报请毛泽东签发,毛泽东当天即批示:“同意,照此执行。”随后,中央军委就把驻在河南等地的战略预备队第13兵团(下辖第38、第39、第40军),加上驻在东北地区的第42军和炮兵第1、第2、第8师等部队,调往安东(今丹东)、辑安(今集安)、通化、本溪地区,组成东北边防军。8月上旬,东北边防军各部队已经完成集结,开始整训。9月6日,第50军又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
7月中旬,军委周恩来副主席通知粟裕,准备组建东北边防军,并委托粟裕传达中央军委的指令:华东海军迅速组织力量,打通长江口航道,扫荡江浙沿海残敌;在舟山建立海军基地,加强战备,随时准备应付帝国主义可能扩大的战争。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当时主持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的全盘工作。根据军委的指示,粟裕立即组织华东海军迅速扫除长江口航道上的水雷,保证航道的畅通,把准备解放台湾的作战力量,转入保卫沿海地区的斗争,进一步巩固了华东海防。
粟裕在得知中央军委决定由他负责组建东北边防军之后,认为这是党中央对自己的信任,理应勇挑重担,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惟恐顶不下来要误大事,有负中央的委托,因此建议中央考虑由其他同志担任。但是,毛泽东对粟裕非常信任,仍坚持要粟裕担此重任。既然中央已经决定,粟裕表示坚决服从中央的安排。这样,粟裕就开始准备执行新的任务,并带病进行准备工作。一方面指示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作战的参谋和通信班子,为组建东北边防军指挥机关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指示华东军区空军,立即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实力和作战特点,以便掌握防空作战的主动权。粟裕自己的工作重点,也迅速转入到对抗美援朝作战问题的思考上,考虑如何处理主战场与次战场、突击方向与牵制方向、持久战与速决战的关系等军事战略问题;对于如何认识和对付美国的原子弹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由于战争时期曾经6次负伤,粟裕的身体状况很不好,并患有高血压、肠胃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慢性疾病。本来应该尽快到东北赴任,建立起东北边防军指挥机关。但是,7月14日粟裕的病情突然加重,已无法坚持正常工作,所以未能及时赴任。经过医生的紧急救治,病情有所缓解,但身体状况依然相当虚弱。粟裕躺在病床上,心里仍然惦记着中央交给的新任务,考虑如何做好东北边防军的工作。这就使粟裕的心情十分焦虑,使身体康复得很慢。
毛泽东十分关心粟裕的身体,批准粟裕去青岛治疗。粟裕到青岛治疗之后,病情并没有很快好转。8月1日,粟裕鉴于自己的病情不见好转,就托到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报告自己病情未见好转,“但又因新任务(指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即,而自己病症未见好转,心中甚是焦虑,以致愈加不能定心休息”。毛泽东于8月8日复信说:“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后来,粟裕于8月下旬转到无锡疗养,直到9月初病情才基本稳定,返回南京主持华东军区的工作。
在粟裕身体恢复期间,朝鲜战场的形势发展很快,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工作也在加紧进行。在粟裕无法迅速赴任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周恩来与聂荣臻于7月22日联名致信毛泽东,报告东北边防军部队8月上旬可以全部到达指定地点,而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需要休养,副司令员萧劲光、副政委萧华均一时难以离京到任,建议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并统一部队的供应,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待粟裕、萧劲光、萧华去后再成立。毛泽东于7月23日批示:“同意”。这样,以后中央军委就直接指示东北军区处理东北边防军的一些具体工作,而东北边防军指挥机关一直没有成立。直到10月上旬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后,彭德怀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时,才着手组建志愿军指挥机构。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事态的发展曾作出过各种可能的设想。1950年8月,朝鲜人民军在朝鲜半岛南端洛东江地区同美军和南朝鲜军打成胶着状态,毛泽东就预见到战争可能转入持久,美国扩大战争规模的可能性日益增大。8月4日,在审阅聂荣臻关于“准备派出部分高炮部队进入朝方一侧,以确保鸭绿江大桥的安全”的报告时,毛泽东当即批示“同意”。这对于日后确保中国人民志愿军顺利出兵来说,是一个重要决定。8月5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要求东北边防军在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9月上旬能够作战。后来又根据聂荣臻的建议,决定把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调到津浦、陇海铁路沿线地区,策应东北边防军。
这个期间,由于粟裕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多次发作高血压、头痛、头晕、肠胃病,很难坚持正常工作,而华东军区的工作任务很重。为此,中央军委于8月11日决定撤消第三野战军前委,组成新的华东军区党委,陈毅任第一书记,粟裕任第二书记,唐亮任第三书记。原第三野战军各军并入华东军区序列。这样,在陈毅主持上海工作期间,粟裕仍然抱病主持着华东军区的工作,无法顾及东北边防军的工作。
9月15日,朝鲜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美军集中7万余兵力在仁川港登陆,于9月28日占领汉城,切断了位于朝鲜半岛南端洛东江地区的朝鲜人民军主力的退路,在危急情况下朝鲜人民军被迫实行战略退却,而“三八线”地区兵力空虚,美军决定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方向发展进攻。这时,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美国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反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的多次警告,竟然充耳不闻,不屑一顾。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而美国侵朝军总司令麦可阿瑟于同日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人民军无条件“放下武器停止战斗”。这时,金日成于10月1日深夜紧急约见中国驻朝大使倪志亮,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要求。同时,朝鲜党政领导也致信毛泽东,要求中国给予军事援助。10月7日,美军在开城地区越过“三八线”,迅速向北推进。与此同时,美国开始将战火烧到我国东北地区,美军飞机频繁轰炸东北边境城市,炸死炸伤我国平民,炸毁我国境内的许多重要目标,大有将战火越过中朝边境进一步扩大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于10
月2日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形势和出兵朝鲜问题。会议决定于10月4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讨论志愿军入朝作战问题。这时,毛泽东才考虑由彭德怀挂帅出战,并接彭德怀参加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10月5日作出决定,由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至此,东北边防军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也正式卸下了粟裕肩上的重担。这样,粟裕就因为身体原因错过了指挥抗美援朝作战。从10月19日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患病的身体不允许粟裕挂帅出征,使粟裕感到非常遗憾,而毛泽东也下决心治好粟裕的疾病。经过毛泽东批准,要求粟裕尽快去苏联治病,令原来一直在上海主持华东局和上海市工作的陈毅,从11月起长住南京主持华东军区的工作。1950年12月初,粟裕由楚青陪同去苏联,经过近9个月的治疗,粟裕的身体才基本痊愈,于1951年9月从苏联回国。毛泽东随后任命粟裕担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的职务。
高岗同志:
八月四日电悉。(一)边防军各部现已集中,八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但应准备于九月上旬能作战。请高岗同志负主责,于八月中旬召集各军师干部开会一次,指示作战的目的意义和大略方向,叫各部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务使士气旺盛,准备充分,部队中的思想问题必须予以解答。我们当令肖劲光、邓华参加这次会议。(二)在上述方针下,部队的集结部署由你按情况酌定。卅八军如以调驻四平铁路沿线为有利,可即照这样调动。
军 委
八月五日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高岗同志:
(一)八月十五日送来你在边防军干部会议的报告收到了,这个报告是正确的。(二)肖劲光同志来告有关边防军的各项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三)边防军完成训练及其他准备工作的时间可延长至九月底,请你加紧督促,务在九月卅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
毛 泽 东
八月十八日
军委关于边防军随时待命出动问题的电报(一九五0年十月二日)
高岗、邓华①同志:
(一)请高岗同志接电后即行动身来京开会;(二)请邓华同志令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三)请邓将准备情况及是否可以立即出动即行电告。
军 委
十月二日二时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 释
①邓华,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彭高贺①,邓洪解②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各级领导同志们:
(一)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之炮兵一师二师八师。上述各部须立即准备完毕,待令出动。
(三)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工作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同志的事务,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调度指挥并负责保证之。
(五)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即共产党)、其他民主党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这是保证完成军事任务的一个极重要的政治基础。
(六)必须深刻地估计到各种可能遇到和必然会遇到的困难情况,并准备用高度的热情、勇气,细心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目前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于我们有利,于侵略者不利,只要同志们坚决勇敢,善于团结当地人民,善于和侵略者作战,最后胜利就是我们的。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一九五0年十月八日于北京
注 释
①彭,指彭德怀。高,指高岗。贺,指贺晋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
②邓,指邓华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三司令员。洪指洪学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解指解方,时任中国人民国第十三兵团参谋长。
(一)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境内帮助你们反对侵略者;(二)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工作及其他在满洲境内有关援助朝鲜的工作,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负责;(四)请你即派朴一禹同志到沈阳与彭德怀高岗二同志会商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作战有关的诸项问题(彭高二同志本日由北京去沈阳)。
毛泽东
十月八日
注 释
①倪志亮,当时任中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
②金日成,时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
关于中央委托高岗负责处理有关援助朝鲜同志事宜的电报(一九五0年十月九日)
倪大使并告高:
齐子电悉。(一)中央已委托高岗同志负责处理一切有关援助朝鲜同志的问题,嗣后关于此类事务均向高岗同志直接接洽,由高岗同志答复。坦克学校和军官学校的问题请高处理。(二)使馆驻地同意你的意见。
周 恩 来
十月九日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关于十三兵团部改组为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报(一九五0年十月二十一日)
邓华同志并告彭及高:
(一)你们是否已前进,我意十三兵团部应即去彭德怀同志所在之地点和彭住在一起并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以便部署作战。现在是争取战机的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战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署防御然后再谈进攻的问题。(二)如部队渡河须有机构在安东指挥,则可留适当同志率一部机构留在安东,你和其余同志率必要机构即住彭处为宜,望酌定。
毛 泽 东
十月廿一日三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