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大作家、红色经典作家——石新民
作者:石绍章
石新民走长征路,到达延安的留影
这是石新民2016年6月参加侗族文学研讨会在中协宾馆前留影
一个贵州山区的农民,以红军长征精神为动力,历时20年完成《太阳石》《大风歌》《天地间》三部红军长征历史著作(总共一百万字,人称《铁流三部曲》),在中国堪称第一人。
完成这一壮举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中学的同桌——石新民。
石新民 ,侗族,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阳朝村人。一九六三年进入黎平县中潮中学读书,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失去了升学读书乃至上大学的机会,无耐作为回乡知青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喜好写作和有文学天赋的他回到家乡后,一手拿犁,一手拿笔,坚持写作,不断在国内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一九九三年他更萌发了写长篇红色纪实小说的念头。
为写好书石新民开始了艰苦的准备。
他去黎平找县党史办主任找杨廷汉先生,对杨廷汉说:“我要写一本大小说,专门写黎平会议过程的!”杨廷汉说:“你有这个胆魄吗?这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啊,搞得好就好,搞不好就要冒风险的啊!”他说:“我不怕,什么困难都不怕,风险肯定有,但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杨廷汉拍着他的肩头说:“好,我支持你,需要什么资料,你尽管来查。等着你的成功!”
在杨主任的帮助下,他在县里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积累。
他动笔了。在之后的五个月里,黎平县文联主办的《文学星空》报连载了石新民描写红军长征和黎平会议的记实文学《黎平曙光》,共三万余字。
可是作品发表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石新民感到茫然!他饭吃不香,觉睡不着,身体一天一天的消瘦下去。
妻子看到他这个样子,又心疼又没好气地说:“我看你是犯傻了,你去写什么子书?还写红军长征的,你当过红军吗?你长征过吗?你晓得甚子叫长征哟,还写毛主席,写周恩来,你又没见过他们。要是你当过红军也长征过,恐怕你写得出来,你是解放后才出生的,凑什么热闹,好好跟我做田活路吧,谷子出在田里,不会出在你的笔尖上!”
别看妻子大字不识几个,但她的话讲得有道理。石新民嘴里不说,但心里佩服三分。 是啊,我根本没有红军长征的生活,只是从书上电影里了解到长征的艰辛,悲壮,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没有骨肉,不生动,感染不了读者。
石新民在痛苦中反思着!
人在十字路口时,最需要的是有人出来指路,他想到了魏巍。
他提笔给老作家魏巍写信,把自己的痛苦和写书的想法告诉他,盼望得到魏老的指点。
事有凑巧,恰在这段时间里,魏巍和他的夫人踏着红军长征路来到黎平,当时的县文联主席吴定国打电话给石新民,叫他到黎平拜见魏巍。石新民接到电话后立马从阳朝奔往黎平,当他赶到黎平时,魏巍已经坐在县委的小车上了,他要到遵义去。好心的吴定国拉着石新民拦住魏巍的车,魏巍也不见怪,热情地握住石新民的手说:“你很有胆略,很好,可是你可能也要走一走长征路,体验一下长征,小说才能写好。我现在还在走长征路呢,因为我也要写长征的书啊!”
魏巍走了,他继续走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他鼓励石新民也去走长征路。
走长征路,走长征路!从此成为石新纠结的课题!
不走,小说一定不会成功,造成终身遗憾!
走,对于一个从小在山沟里长大的石新民来说,走路是強项,身体还硬朗,硬件不成问题。难的是经费!一个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靠五亩水田度日的务农者来说,哪来几千元钱作为走长征路的经费?
两难啊,他很无耐! 无耐之中他于一九九五年的十月,向县政府递呈书面申请,请求县政府支持一千元经费。二十天后,县长李孝柱批准,支持他二百五十元的经费。
石新民觉得太少,解决不了问题,开始时不想要,妻子说:“你嫌少?你不要也怪不得别人,又不是县长要你去长征的,是你自己找苦吃,你要长征你就要了,你要是不去,那你就别要。作为你的婆娘,我劝你不要走什么长征路了,没钱!去了我也不放心!”
石新民还是到县里领了政府的支持款。
从县里领回钱后,他又同妻子商量:“这二百五十元无论如何也走不了长征路啊,怎么办?”妻子说:“我也不知怎么办呀,既然你都把县里的钱领来了,那这个长征路就一定得走!今年过年只有莫吃肉了,把过年的猪卖了吧!”
就这样,在政府和妻子支持下,石新民穷尽办法积攒路费,终于实现了走长征路。
他身背行囊,徒步从黎平出发,向原中央苏区江西、福建走去,然后又走访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共四十多个县市,行程达五千二百多华里,搜集访问材料达一百多万字。
历尽艰辛的石新民,回到阳朝后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经反复修改后,于二00一年由贵州人民出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石》,约三十六万字。
他这种对红军无限崇敬和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感动了时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龙超云,她欣然为《太阳石》作序。序中写道:“经过八年的努力,一再修改补充,最后重走长征路,花三个月时间搜集到宝贵资料。在决定要写书之后,作者用妻子卖猪所得的几百元钱润笔墨购纸笔,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负重和磨难,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终于写出了这部洋洋三十三万字的鸿篇巨著。正是他的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使我难以推辞为之作序。” 她称赞《太阳石》是“一部开卷给人教育,掩卷让人沉思的好书”。
《太阳石》的成功出版和龙超云副省长的高度评价,特别是红軍的英雄事迹和中共领袖们的风采,以及《太阳石》深受欢迎,供不应求,连出四版,像一股巨大的精神动力,鼓舞着石新民,他决定再写两部长篇,组成《铁流三部曲》。
《铁流三部曲》第一部《太阳石》有了。第二部《大风歌》、 第三部《天地间》,总字数一百万。
为实现这个宏大的创作目标,石新民于二00五年十月从黎平城开始第二次征程,向遵义、向黔北走去。他走过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四省市的三十五个县市。采访老红军、老游击队员、老农会主席一百一十九人,走过一百一十个乡镇,行程五千多华里,采拮各种宝贵资料一千余万字。作笔记三十万余字,拍下照片一千幅。
在各方面支持下,历时五年。于二0一五年十二月,他的《铁流三部曲》之《大风歌》出版了。
《大风歌》出版后,石新民又第三次走长征路。由贵州遵义进入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行程六千三百华里,完成了《铁流三部曲》第三部《天地间》的资料搜集。
《铁流三部曲》以黎平会议为中心,描写会中会外、会前会后所发生的对革命事业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将这段原本比较“朦胧”的革命历史阶段清晰地展现出来,使人们更清楚了解“黎平会议”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作者用丰富生动的笔墨描写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博古、张闻天、共产国际顾问李德、以及蒋介石等一百多位叱咤风的历史人物。
石新民除了《铁流三部曲》外还写了大量的红色题材和影视文学作品,由于他的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都是写中国红色革命题材的,所以被誉为“红色经典作家”。仅二0一五年这位“红色经典作家”发表的系列抗战作品和红色题材作品就有近二十万字。
近几年来,在凯里学院和黔东南州委以及黎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完成了大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黎平会议》(又名《黎平曙光》三十集五十万字)的创作,并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已出版发行。
他的电影文学剧本《萨玛风云》、《琵琶恋歌》和大型音乐剧《凤凰之歌》已出版。
他的 四十四集广播剧《太阳石》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福建、江西、新疆和贵州黔东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和重播。
他的中短篇小说集《我在天河那一面等你》也已编辑完成,将送交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他的长篇纪实《在黔东南的土地上》二十万字,已创作完成。 另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刺破青天》正在创作中。
石新民是个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挖掘、丰富了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内容。而红军的英雄壮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反过来教育和鼓舞着他,使他矢志于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
今年六月初,石新民有幸进北京出席全国侗族文学研讨会。他说:“此次来京,除了认真参会之外,就是想去毛主席纪念堂看一看毛主席。我这一辈子都在写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写二万五千里长征,我对毛主席他老人家有很深的感情,到北京来,第一件事就是想到毛主席纪念堂去看看毛主席。”可是,由于多种原因,这次没能如愿,遗憾地离开了北京!
石新民文学之路还在延伸!
我们祝福他获得更大的成就......
这是本文作者(右)和作家石新民(左)时隔52年后的再次合影照。第一次是在1964年在中学同窗同桌时照的,那张照片已遗失。
作者:石绍章

石新民走长征路,到达延安的留影

这是石新民2016年6月参加侗族文学研讨会在中协宾馆前留影
一个贵州山区的农民,以红军长征精神为动力,历时20年完成《太阳石》《大风歌》《天地间》三部红军长征历史著作(总共一百万字,人称《铁流三部曲》),在中国堪称第一人。
完成这一壮举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中学的同桌——石新民。
石新民 ,侗族,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阳朝村人。一九六三年进入黎平县中潮中学读书,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失去了升学读书乃至上大学的机会,无耐作为回乡知青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喜好写作和有文学天赋的他回到家乡后,一手拿犁,一手拿笔,坚持写作,不断在国内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一九九三年他更萌发了写长篇红色纪实小说的念头。
为写好书石新民开始了艰苦的准备。
他去黎平找县党史办主任找杨廷汉先生,对杨廷汉说:“我要写一本大小说,专门写黎平会议过程的!”杨廷汉说:“你有这个胆魄吗?这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啊,搞得好就好,搞不好就要冒风险的啊!”他说:“我不怕,什么困难都不怕,风险肯定有,但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杨廷汉拍着他的肩头说:“好,我支持你,需要什么资料,你尽管来查。等着你的成功!”
在杨主任的帮助下,他在县里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积累。
他动笔了。在之后的五个月里,黎平县文联主办的《文学星空》报连载了石新民描写红军长征和黎平会议的记实文学《黎平曙光》,共三万余字。
可是作品发表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石新民感到茫然!他饭吃不香,觉睡不着,身体一天一天的消瘦下去。
妻子看到他这个样子,又心疼又没好气地说:“我看你是犯傻了,你去写什么子书?还写红军长征的,你当过红军吗?你长征过吗?你晓得甚子叫长征哟,还写毛主席,写周恩来,你又没见过他们。要是你当过红军也长征过,恐怕你写得出来,你是解放后才出生的,凑什么热闹,好好跟我做田活路吧,谷子出在田里,不会出在你的笔尖上!”
别看妻子大字不识几个,但她的话讲得有道理。石新民嘴里不说,但心里佩服三分。 是啊,我根本没有红军长征的生活,只是从书上电影里了解到长征的艰辛,悲壮,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没有骨肉,不生动,感染不了读者。
石新民在痛苦中反思着!
人在十字路口时,最需要的是有人出来指路,他想到了魏巍。
他提笔给老作家魏巍写信,把自己的痛苦和写书的想法告诉他,盼望得到魏老的指点。
事有凑巧,恰在这段时间里,魏巍和他的夫人踏着红军长征路来到黎平,当时的县文联主席吴定国打电话给石新民,叫他到黎平拜见魏巍。石新民接到电话后立马从阳朝奔往黎平,当他赶到黎平时,魏巍已经坐在县委的小车上了,他要到遵义去。好心的吴定国拉着石新民拦住魏巍的车,魏巍也不见怪,热情地握住石新民的手说:“你很有胆略,很好,可是你可能也要走一走长征路,体验一下长征,小说才能写好。我现在还在走长征路呢,因为我也要写长征的书啊!”
魏巍走了,他继续走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他鼓励石新民也去走长征路。
走长征路,走长征路!从此成为石新纠结的课题!
不走,小说一定不会成功,造成终身遗憾!
走,对于一个从小在山沟里长大的石新民来说,走路是強项,身体还硬朗,硬件不成问题。难的是经费!一个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靠五亩水田度日的务农者来说,哪来几千元钱作为走长征路的经费?
两难啊,他很无耐! 无耐之中他于一九九五年的十月,向县政府递呈书面申请,请求县政府支持一千元经费。二十天后,县长李孝柱批准,支持他二百五十元的经费。
石新民觉得太少,解决不了问题,开始时不想要,妻子说:“你嫌少?你不要也怪不得别人,又不是县长要你去长征的,是你自己找苦吃,你要长征你就要了,你要是不去,那你就别要。作为你的婆娘,我劝你不要走什么长征路了,没钱!去了我也不放心!”
石新民还是到县里领了政府的支持款。
从县里领回钱后,他又同妻子商量:“这二百五十元无论如何也走不了长征路啊,怎么办?”妻子说:“我也不知怎么办呀,既然你都把县里的钱领来了,那这个长征路就一定得走!今年过年只有莫吃肉了,把过年的猪卖了吧!”
就这样,在政府和妻子支持下,石新民穷尽办法积攒路费,终于实现了走长征路。
他身背行囊,徒步从黎平出发,向原中央苏区江西、福建走去,然后又走访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共四十多个县市,行程达五千二百多华里,搜集访问材料达一百多万字。
历尽艰辛的石新民,回到阳朝后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经反复修改后,于二00一年由贵州人民出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石》,约三十六万字。
他这种对红军无限崇敬和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感动了时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龙超云,她欣然为《太阳石》作序。序中写道:“经过八年的努力,一再修改补充,最后重走长征路,花三个月时间搜集到宝贵资料。在决定要写书之后,作者用妻子卖猪所得的几百元钱润笔墨购纸笔,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负重和磨难,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终于写出了这部洋洋三十三万字的鸿篇巨著。正是他的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使我难以推辞为之作序。” 她称赞《太阳石》是“一部开卷给人教育,掩卷让人沉思的好书”。
《太阳石》的成功出版和龙超云副省长的高度评价,特别是红軍的英雄事迹和中共领袖们的风采,以及《太阳石》深受欢迎,供不应求,连出四版,像一股巨大的精神动力,鼓舞着石新民,他决定再写两部长篇,组成《铁流三部曲》。
《铁流三部曲》第一部《太阳石》有了。第二部《大风歌》、 第三部《天地间》,总字数一百万。
为实现这个宏大的创作目标,石新民于二00五年十月从黎平城开始第二次征程,向遵义、向黔北走去。他走过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四省市的三十五个县市。采访老红军、老游击队员、老农会主席一百一十九人,走过一百一十个乡镇,行程五千多华里,采拮各种宝贵资料一千余万字。作笔记三十万余字,拍下照片一千幅。
在各方面支持下,历时五年。于二0一五年十二月,他的《铁流三部曲》之《大风歌》出版了。
《大风歌》出版后,石新民又第三次走长征路。由贵州遵义进入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行程六千三百华里,完成了《铁流三部曲》第三部《天地间》的资料搜集。
《铁流三部曲》以黎平会议为中心,描写会中会外、会前会后所发生的对革命事业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将这段原本比较“朦胧”的革命历史阶段清晰地展现出来,使人们更清楚了解“黎平会议”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作者用丰富生动的笔墨描写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博古、张闻天、共产国际顾问李德、以及蒋介石等一百多位叱咤风的历史人物。
石新民除了《铁流三部曲》外还写了大量的红色题材和影视文学作品,由于他的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都是写中国红色革命题材的,所以被誉为“红色经典作家”。仅二0一五年这位“红色经典作家”发表的系列抗战作品和红色题材作品就有近二十万字。
近几年来,在凯里学院和黔东南州委以及黎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完成了大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黎平会议》(又名《黎平曙光》三十集五十万字)的创作,并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已出版发行。
他的电影文学剧本《萨玛风云》、《琵琶恋歌》和大型音乐剧《凤凰之歌》已出版。
他的 四十四集广播剧《太阳石》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福建、江西、新疆和贵州黔东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和重播。
他的中短篇小说集《我在天河那一面等你》也已编辑完成,将送交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他的长篇纪实《在黔东南的土地上》二十万字,已创作完成。 另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刺破青天》正在创作中。
石新民是个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挖掘、丰富了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内容。而红军的英雄壮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反过来教育和鼓舞着他,使他矢志于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
今年六月初,石新民有幸进北京出席全国侗族文学研讨会。他说:“此次来京,除了认真参会之外,就是想去毛主席纪念堂看一看毛主席。我这一辈子都在写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写二万五千里长征,我对毛主席他老人家有很深的感情,到北京来,第一件事就是想到毛主席纪念堂去看看毛主席。”可是,由于多种原因,这次没能如愿,遗憾地离开了北京!
石新民文学之路还在延伸!
我们祝福他获得更大的成就......

这是本文作者(右)和作家石新民(左)时隔52年后的再次合影照。第一次是在1964年在中学同窗同桌时照的,那张照片已遗失。
http://www.dongzul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9997#last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