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
6月5日至6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共同举办的“侗族文学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民族文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石一宁,《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侗族文学学会顾问吴宗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团委书记、文联副主席吴基伟等参加研讨会。会议由《民族文学》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赵晏彪主持。
改革开放以来,侗族文学实现了从民间文学向作家文学的转型,文学力量薪火相传,形成了一支颇具创作实力和创作潜质的作家队伍。他们创作出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此次研讨会对老中青三代侗族作家代表袁仁琮的三卷本长篇小说《破荒》、潘年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河畔老屋》和杨仕芳的长篇小说《白天黑夜》展开深刻研讨。专家们认为三位作家的作品展示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时代的作家的创作特征。《破荒》以厚重的社会历史内容叙述贵州侗族山区解放后30年的历史变迁,是中国当代农村30年风云变幻的斑斓长卷,为我们共和国成立之初的30年留下了史诗般的文学记录;《河畔老屋》通过非虚构写法,以朴实又略带感伤的笔触描写四所老屋的沧桑风雨和前世今生,充满了浓郁的乡愁,展示了乡村文明的失落,也写出了乡村文明的现代建构,是一部乡村的地域史、家庭史和个人的生活史; 70后作家杨仕芳更重视对人性的开掘,《白天黑夜》深入到乡村的深处,通过几个家庭的遭际探索命运的偶然性和荒诞性,展示人性的真善,也洞察到人性的丑恶,其中表现最多的是侗族乡村文化的善和美。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胡平、梁庭望、井绪东、王干、冯德华、牛玉秋、李朝全、刘大先、肖惊鸿等专家学者。除了对三位作家的作品进行研讨,还有王冰、杨玉梅、安殿荣、翟民、刘年、黄尚恩、郭金达、孙卓等对18位中青年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点评,侗族作家还悉心交流创作经验,共同探索侗族文学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袁仁琮、潘年英、杨仕芳、陆志前、粟周熊、李健、黄松柏、杨秀刚、杨曦、莫俊荣、石佳能、吴烈善、陆景川、杨通银、吴桂贞、杨海波、吴玉宁、石新民、石庆慧等30多位来自贵州、湖南、广西、北京等地的侗族作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