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转载]毛泽东楹联的艺术风格

$
0
0

  江青拍摄的毛泽东照片 - 张子涵 - 张子涵的博客    毛泽东既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独领风骚的诗词家书法家,殊不知,他还是当代难得的一位对句高手楹联大家。毛泽东年青时就博学多才精通翰墨,一生中创作了不少思想性艺术性上乘的楹联。毛泽东高超的楹联艺术,不仅表现了他非凡才华和幽默性格,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更为中华楹联宝库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笔者特以此文寄托追思。

  才如泉涌随口对句

  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

  1907年秋,毛泽东在湘乡县东山高小读书时,得知同学肖三有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前去借阅。可是肖三并不乐意将书借给他,碍于情面,肖三便提出只有对出佳句方可借书,毛泽东欣然应允。肖三即兴出句:“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目”加“贵”为“瞆”,出句是拆字联,并且字里行间含有取笑毛泽东之意。毛泽东听了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门”加“才”为“闭”同样以拆字联相对且不卑不亢,对得可谓天衣无缝。肖三根本没有想到毛泽东有如此才华,不得不刮目相看,于是当即取书相借,且从此与毛泽东结为莫逆之交。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1917年夏,毛泽东与肖子升去安化农村调查,听说当地劝学所所长夏默安先生很有才华,便登门求教。可此人恃才自傲,直到第三次才让他俩进门。夏先生见毛泽东是个小青年,料定他没有什么本事,便提笔出句让毛泽东对句:“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看了,略加思索,随即应对:“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此对句一出,夏先生立即对毛泽东以礼相待,临别时夏先生还特意赠送毛泽东与肖子升八块银元做盘缠。夏先生为何一转眼刮目相看了呢?原来毛泽东的对句实在太精彩了,他借景抒情,以“青草”对“绿杨”,以“池中”对“枝上”,以“蛙句句”对“鸟声声”,不仅平仄得当,对仗工整,而且遣词用字极为巧妙,尤其是后半句以蛙代言,用设问句“为公乎,为私乎?”对设问句“春到也,春去也?”更是妙不可言。意即“你夏先生有才我们应该敬重,可你对我们青年人却不该一再刁难,这于公于私都是没有道理的”。夏先生明白了毛泽东的弦外之音,深感尴尬。

  情真意切浓墨挽句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笑容何处寻。

  毛泽东喜欢楹联创作,在其撰写联语中,挽联占了相当大的份量。其中犹以这副泣母联更让人过目不忘。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位勤劳俭朴、善良贤惠且乐于助人的劳动妇女。她虽然没有念过书,其美德却给了毛泽东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毛泽东也格外敬重母亲。1919105日,文七妹积劳成疾,年仅53岁就不幸辞世,毛泽东悲痛至极。他当时正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因而不能赶回参加葬礼,直到中秋节时,才回韶山重祭亡灵。此时此刻毛泽东悲痛欲绝泪水潺潺,他跪在母亲坟前以泪和墨,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共有414字的《祭母文》,并书写了这副泣母名联。上联是说:母亲病危时呼唤儿子,至死还牵挂着自己,母亲未了的人生遗恨自己要尽量补做,这样方可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下联意为:母亲长期学佛广做善事,无处不能见到她慈祥面容,但人生不可再世,如今她的笑容我又到哪里寻找呢?此联既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在病中牵挂儿子的感人情景,又充分地抒发了毛泽东对母亲的无比爱戴和无尽追思。

  与民同乐挥就佳句

  上盘下盘,盘叠盘,猪肉、米粉、芋头片,盘盘装好菜;

  主料配料,料拌料,酱油、辣椒、蒜果瓣,料料出佳肴。

  1931年秋,毛泽东在兴国县长冈乡农村调查。为尽地主之谊,陪同毛泽东调查的乡长吩咐房东准备午饭。刘大娘当即拿出一大三小四个盘子,先在每个盘子中垫上辅料芋头片,然后将已拌酱油、辣椒、蒜果瓣、沾上米粉的猪肉分别盛在四个盘子里,再打开蒸笼将三个小盘放在下面,一个大盘叠放上面,点火蒸煮。没多时蒸好的菜端到了桌上,毛泽东闻着扑鼻的香味,顿感十分新鲜,拿筷一尝,觉得味道好极了,忙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刘大娘答道:“我们只知道这么做好吃,可谁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同来的乡长连忙说:“那就请您帮忙起个名字吧。”毛泽东笑了笑:“好说,好说,那我就为这道菜作副对联吧。”片刻之后,毛泽东挥笔写就对联。接着,他又写了“四星望月”横批,并说:“这‘四星望月’横批就算我给这道菜取的菜名吧。”在场的人听罢无不喝彩。此联上联连用六个“盘”字,下联连用六个“料”字,是典型的重言联。联语用字虽然重重叠叠,但却因其字意有所不同,颇具情趣,而横批“四星望月”则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极赋诗意。从此,当地人也就真把这道菜叫做“四星望月”了。

  风趣幽默机巧出句

  谷磨磨谷,谷随磨转,磨转谷裂出白米;门锁锁门,门由锁开,锁开门敞迎故人。

  毛泽东与何长工既是老战友,又是常在一起对句的老朋友。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队进驻井冈山,派何长工出任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党代表。一天毛泽东散步来到磨房,见一老农正在推磨磨谷,正要上去帮忙,何长工来了。何长工见磨转谷破米出,灵机一动,便出句道:“谷磨磨谷,谷随磨转,磨转谷裂出白米。”恭请毛泽东对句。毛泽东连说:“妙!妙句!”想了想,说:“要对出下句的确很难,还是让我多想想吧。”二人来到毛泽东住处,毛泽东见警卫员开锁推门,顿时灵感闪现。他略一思索,便对何长工说:“我的对句有了,”接着便念出了对句:“门锁锁门,门由锁开,锁开门敞迎故人。”。何长工听了连声说好。这副对联采用局部顶真、回文、重字修辞格,生动地描写了生活中常见情景,虽带点文字游戏味道,但也足见二位非同一般的聪颖才智。

  新闻胡,出版胡,二胡拉拉唱唱。

  19513月的一天,中南海勤政殿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原来这天正是毛泽东与文友聚会的日子。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代精英们正值盛年,他们个个精神抖擞,人人文采非凡。聚会开始前,大文人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与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两人谈笑正欢,毛泽东见状顿生雅趣,于是出句并请众人续对:“新闻胡,出版胡,二胡拉拉唱唱。”毛泽东浓浓湘音刚落,在座学者们无不为主席快捷的反应、丰富的联想和精巧的构思所折服。此出句妙就妙在“二胡”二字不仅与当时语境相切,而且语带双关。为对出合适的下联,尽管大家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但最终还是无人能续出妙句。此后,这件事虽经上海《大公报》披露,但时至今日竟一直没有对仗工整、贴切自然的对句出现。从此,毛泽东即兴出句成绝对的故事便传为佳话。

 

    毛泽东制联的特色

    一、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毛泽东是这种统一的身体力行者,他撰制对联就充分体现这一点。对联是我国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毛泽东总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无产阶级的爱憎观点溶进对联,把它当作宣传工具,让人们在赏读对联的同时,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当然也不是空喊政治口号乱贴政治标签,而是按制联要求,经过深思熟虑,巧妙加工而成佳联趣对。例如遂川工农政府成立大会联,对王尔琢的挽联就体现了我党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江西宁都小布反“围剿”誓师大会联也是把我党游击战和动动战的十六字方针稍加改变而成的。纪念 孙中山 先生逝世联和纪念抗战两周年联都体现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对王铭章、徐谦等国民党方面军政人员的挽联都表达了我党真诚合作的愿望。将政治内容溶入对联,言简意赅,联趣引人,一看就懂,一读便知,收效显著。

    二、通俗与高雅的统一

    对联本来是诗词派生出来的一种雅致的艺术品,多用文言、诗句装点修饰。然而毛泽东却本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加以改革,尽量使用通俗语言,避免艰深词句和难解典故,使之为人民大众所喜爱。例如对七个同学的挽联,全用白话口语。秋收起义的军旗联,虽是军事用语,但也是尽人皆知的民间俗语。当然不尽排斥文言、典故,也有斯文一些的,那也要看环境、看对象。“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对象是教育总长、北大校长蔡元培,周围的人全是知识分子。“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对象是参谋长叶剑英。力求通俗的同时亦注意高雅,“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十个字都是常用字,初小学生都能读得懂,但是组成了这副六言对,却是韵味十足,联趣盎然,于平凡中见伟大,于通俗中见高雅,雅俗共赏,难能可贵。

    三、庄重与恢谐的统一

    联趣联趣有联就有趣,有人制联单纯从趣味出发,编一些佳人难才子、神童驱冬烘、小民讽大官等析字、谐音、歇后诸种诙谐的对联故事,从文字游戏中取乐。毛泽东则不然,他总是注意庄重与诙谐的两结合,做到亦庄亦谐。例如纪念抗战两周年新安市场联,原来是政治口号,无趣味可言,然而组成楹联后,把三个“坚持”和三个“反对”,对应起来排比就显得气势磅礴、妙趣横生了,挽徐谦联中的“岂能再抄旧文章”一句妙语双关,打破庄严气氛,富有幽默感。赠周小舟联中的“江河移胯下”读来令人捧腹,再诙谐不过了,但是这却是一个生动的比喻,鼓励他藐视困难、勇往直前,完全是一个严肃的、有份量的指示。

    四、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的文学艺术,为中华民族及海外华裔所珍视,人们不断撰写,不断总结,不断发展,使之越来越繁荣。毛泽东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是一位奉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革命家,他从来不割断历史,不革除一切旧联,而是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在继承的过程中求发展。他爱楹联,每到一处都去欣赏那里的名联,甚至能背出昆明大观楼长联。他从八岁起就应对制联,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对联遗产,其中有不少是有所创新的所发展的艺术珍品,例如口语白话联、问答对话联、口号排比联等等,尤其可贵的是作为党国首脑,人民领袖能够亲自撰书、题赠无疑是一个倡导,是一个推波助澜,影响所及可能是百代千秋。

 高考古诗词鉴赏路严武的《 <wbr><wbr>军城早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