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系湘军领袖,镇压农民起义军太平军的重臣,对清朝廷而言,可谓功勋卓著。曾的影响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大,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早年就十分崇拜他。1917年8月23日,毛在写给黎锦熙(湖南湘潭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知道曾国藩的人很多,但知道曾国藩葬于长沙岳麓区坪塘镇的人却很少。日前,我陪同浙江的两位朋友专程去探访了曾国藩墓地。
开车往西过长沙湘江猴子石大桥,下桥往左沿潇湘大道南行,在坪塘镇下潇湘大道,便是前往曾国藩墓地的路了。沿乡间公路西南行,不久就来到墓地所在地狮峰山村。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延绵的丘陵和茂密的绿树……
下车步行,沿着乡间阡陌七弯八拐,我们来到了一座名为狮子峰的山丘前。远眺狮峰,满目碧绿青翠;近看山下,一派田园风光。曾国藩墓就掩映在斑驳树影之间。
狮峰山又名伏龙山,名字响当当。听导游刘先生介绍,墓地旁原有兴国古寺,为唐代振朗禅师创建。因战乱寺毁,至宋复建,改名伏龙寺。寺周有八景:盘龙松、集贤桥、象王岭、谈经石、狮子峰、桂花井、金盆岭、万寿亭。至明末,寺又毁。清代,经天岩应适禅师募缘重建,改名桐溪寺,因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清水秀、环境幽雅而得名。曾国藩创办湘军时多次造访桐溪寺,与寺中住持宝月方丈谈天论道,相交甚欢。据云,当时曾国藩已属意桐溪伏龙山阳作为身后归葬之地,但宝月方丈并不首肯,言及佛门近地非常人所能用也。至于宝月方丈后来又如何同意曾国藩归葬于此,还有待考证。站在墓前向周边看去,伏龙山于左、右、后成U状围住墓庐,东南方山青水秀,阡陌纵横,此处真乃一方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导游刘先生熟知曾国藩墓葬的历史。他说,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曾国藩于南京两江总督任上,是日午后,他与长子曾纪泽散步于署西花圃,突发脚麻,被扶掖回书房,已不能言,溘然而逝。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后灵柩运抵长沙,因天气炎热,当年暂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才改葬于此,与是年仙逝的欧阳夫人合葬。
曾氏夫妻合葬墓墓冢原系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浇而成,墓围直径约5米,花岗石围。墓碑三道,主碑题曰: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墓坪,拜台约50平方米,经26级台阶下接一大墓坪约200平方米,墓坪上东西两侧各立石阙一个,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左侧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接墓庐槽门与御碑亭,通道两旁原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距曾国藩墓约60米处原立有“太傅大学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墓前台阶下有伏龙寺僧人栽于宋代的古银杏和古罗汉松各两株,岁月沧桑,千年古寺已灰飞烟灭,而古银杏和古罗汉松却成了曾墓的护陵古树。
历史上曾墓遭遇过两次大的破坏。第一次破坏最大,发生在“大跃进”年代。当时,除墓冢、墓桌外,其他被破坏殆尽,砖石被挪作修桥修路用,墓前的唐代名刹桐溪寺在这一时期也荡然无存。第二次则发生在“文革”期间,墓桌被移走,墓冢也被动过。现在看见的曾墓是近几年修复的,修复后与原貌相差不大。
在墓冢前的供台上,我们见到了好几支红烛和敬香正燃着,下面积了厚厚一层没有燃尽的残烛。“几乎每天都有人来这里扫墓!”据家住伏龙山下的村民李先生介绍,尽管人数不多,但经常会有人来祭拜曾墓,尤其是清明节期间,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上百人。前来祭拜的,不乏政府官员、学者、教授等,也有一些高校的大学生。
在村民周新明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只和曾国藩墓有关的“大乌龟”。周新明是曾墓当年守墓人周培湖的后代,算起来是曾墓第四代守墓人。周家住在曾国藩的墓庐屋里,离曾墓仅有100多米远。据说,当年周新明的曾祖父周培湖在桐溪寺打零工,因为为人憨厚朴实,深受寺庙宝月方丈喜爱。为此,曾墓选址伏龙山后,宝月方丈便推荐周培湖为曾墓的守墓人。曾家人应允,命“喜满公(周培湖小名)”住信义堂(墓庐屋),兼耕种墓田,而周家人也一直以住信义堂为荣。
在信义堂的里间小屋,村民们所说的“大乌龟”正趴在屋中央。所谓的“大乌龟”,实际上就是赑屃,即曾国藩神道碑的碑座。赑屃为古代传说中的动物,为龙之三子,古来习惯相沿,各种石碑下之石座均雕成赑屃之状。
断成两段的曾墓神道碑侧靠在赑屃的两边,碑的首部也已断落,立在赑屃的后面。神道碑上段的上方用篆体刻有“太傅大学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的字样,清晰可辨。碑文字字楷书,除断裂处外,其余部分尚能辨认。碑文系大学士李鸿章撰、翰林黄自元书,大抵叙述曾国藩生平功绩。
据周新明介绍,上世纪50年代以前,曾墓一直保护得很好。那时,周家租种曾家的墓田,但是曾府从未收过一粒粮食。有一次,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从英法出使回来,还特意送了一块从国外带回来的怀表给周新明的祖父周仁甫。只可惜,1968年,由于家境贫寒,周新明的父亲以80元将这块怀表卖了。由于历史原因,曾墓后来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周新明表示“万分惋惜”。
世代受曾家恩泽,周家自然是极尽守墓之责。周新明的祖父周仁甫当时规定,凡是五官不全的、放牧的、乞丐,甚至包括家禽家畜都不允许进入墓地。与此同时,周仁甫在附近荒山上开发大片油茶林,并修桥修路修山塘,接济附近灾民,让曾墓一带呈现出了一片和谐安逸的景象。
曾墓的毁损及其历史文化地位和潜在价值,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上个世纪末,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三级政府便开始酝酿对曾墓进行修复保护。1992年望城县文物管理所在当地成立了曾国藩墓保护小组,1993年曾国藩墓被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曾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9月,曾墓保护被长沙市政府列入《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工程项目,2003年完成了对曾墓核心墓葬区的初步修复。目前,长沙市正实施以曾国藩墓为核心,建设湘军文化园。整个项目共分三期进行:一期主要是修复核心墓葬区;二期将征地150亩,用于曾墓神道、牌坊等的复原;三期主要是开发建设湘军博物馆、大王山生态公园等。整个湘军文化园计划征地225.3亩,整体保护范围达1514.7亩,项目总投资1.3亿元。文化园区内,包括曾国藩墓区、湘军博物馆、大王山生态公园、服务区等。
曾墓修复工程将绝对保持原有自然环境,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对山水田地不作任何大的改变,以保持田园风光特色。所有服务设施和其他建筑一律远离墓区,以保持从墓庐到墓地一带青山古道人烟稀少的苍凉景色。此次所游,深感如此。
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狮峰山村桐溪寺组曾氏夫妻合葬墓
站在墓前向周边看去,伏龙山于左、右、后成U状围住墓庐,
东南方山青水秀,阡陌纵横,此处真乃一方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石虎已不见踪迹,仅存的一个翁仲石人也掩蔽杂草丛中
墓前山下右侧古罗汉松,栽于宋代,树龄千年
墓前山下左侧古罗汉松,栽于宋代,树龄千年
墓前山下古银杏,栽于宋代,树龄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