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拾零(民国时期)

$
0
0
六、拾零(民国时期)


    七绝二首  雷荣卿                           按凌霞寺目瞩地名题  石成山   汉
宋文章唐晋诗  汗牛充栋古今奇                   小江白水驻扁舟   八马独车云梦游兰
台风韵垂青史  国粹流芳世代遗                   照夜山头悬夜月   自金河畔钓鱼钩桑
水山邑文采稀  先贤著作尚留遗                   回跨大海独鳌背   远望陈田八石丘穷
搜广集刊分赠  留作他年县志基                   手捧琉璃瓶献帝  天堂界进太平讴

    和石成山地名连句原韵  唐景福云山高耸入云中      直与天堂道路通白水泛余江底绿
    黄沙踏过马蹄红遥观大海胸襟阔      远望长安眼界空游遍南山歌万寿       太平一
曲达天聪

    桑江八景诗  李光斗
     三 界 楼 台百尺楼台傍水西  临登迥觉白云低自从千岁鹤归后  凡鸟如今不敢啼

    双峰笔架白云深处现双峰      排冈峥嵘碧玉葱想是魁星经过此  彩笔失落插云中

    石门夜月嶙嶙白石锁江隈     万籁无声宝镜开多士何须探月窟   清光夜夜通人来

    牛山瀑布山似牛形日夜眠  飞来瀑布宛如牵谁人识得白龙绢  挂在碧空匹练悬

    龙脊采茶龙脊春来好看花  婉转歌声羡采茶半唱南词半唱奥  归来每到夕阳斜

    鱼滩春涛徘徊岸上玩清泉  汹涌波涛势接天绿树参差花媚眼  行入到此亦停船

    将军石柱将军性赋若金刚  石柱擎天夜吐光疑是西天护法使  降来此地镇猖狂

    凤凰桥亭凤去来兮品玉萧   风光毕竞胜红桥关心最爱亭前柳   态不迎人懒折腰

    丁岭之战云锁南关日月昏  枪林弹雨竞生存丰功伟绩留青史  红杏丹枫映血痕
             一李钟林一

    庆祝新春忆旧年  南关血战正秋天歼灭事迹今犹在  史笔毋需此一篇
               一雷振南一

    三军血染战袍红  丁岭关前总反攻日寇远遁肝胆落  枪林弹雨扫腥风
                 一阳守敬一

    周子才趣事录
    周子才,汉族,平等乡广南城人。家境清贫,从小未上正规学堂。
    少年时期为地主看牛,常到私塾学堂旁听,私塾先生见其聪明,有心暗教吟诗作对。成
年后,已能应对成联,出口成章,且讲得一口地道侗话,与当地侗族群众相处无间。生性桀
骜不驯,好打抱不平,常以奇文妙联揭露官府之阴私舞弊,颇受当地群众敬重。
    “周bOu”的来历
    民国年间,龙胜平等一带连年受灾,侗民翻界到湖南境内买粮。湖南地官恶吏,趁机敲
灾民竹杠,所丁乡勇,四处刁难。
    一天,周子才寻粮于绥宁。夜里,刚欲入睡,乡丁果来查店。同伙灾民情知乡丁口味,
皆送烟施惠,以求省事。唯周子才无动于衷,当乡丁至前,即说:“警官先生辛苦,我家中
无粮,手上无钱,出来讨饭求乞,望先生可怜,施舍几个钱吧。”原想捞外快之乡丁,火冒
三丈,训斥道:“你这个刁民怎么不懂礼道? !”“饥饿讲吃不讲礼。”“十足的刁民!”
“刁民怕酷吏。”“放肆!我们湖南警官是酷吏? ”“不!湖广一气。”“大、大胆!我要
通报你广西官府!看你神气!”实际两省边境的官吏狼狈为奸,勾结害人,乃成痼疾。乡丁
又恶狠狠地紧问:“你姓什么?”“小姓周。”“小名!”“b0u。”“什么?”“小人周b0u。”
    乡丁执笔在本子上停顿良久, 老想不出“b0u”字怎样写。继而发觉已被捉弄,便吼叫
起来:“鬼话!那里有个‘b0u’字,分明欺骗官府!”“哎哎!警官息怒。小人是叫周b0U,
从小父母都这般叫我。 只是百姓没读书,不识字,b0u怎么写,我也从不知晓。”而后,这
位警官确实到广西调查这位“刁民” ,可九乡十八寨,均无“周b0u”此人,只得作罢。为
此周子才别名“周b0u”,就在老百姓中暗暗地传开。

     一副春联
    抗战期间,日军侵略中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而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人民
怨声载道。一年春节,周子才贴出长联为:
    “呀!哪里放炮?大炮小炮长炮短炮炮炮打倒日本;”
    “啊!这是过年。旧年新年往年今年年年庆贺中华。”
    春联贴出,惊动全村。广南乡乡长也特意赶来观赏。并挑剔说:“周先生此联,尚有缺
陷”。周子才道:“大人有何见教? ”乡长趾高气扬:“上联结尾,应加‘鬼子’二字;下
联结尾,应添‘民国’二字。只称日本,不称鬼子;只写中华,不写民国。显然对敌不恨,
对国不忠……”
    周子才淡然一笑:“那样虽较完满,可惜不合现实。”“何以见得? ”周子才正色道:
“人死才变成鬼。鬼乃无形之物,有何能耐? 而今日本,乃穷凶极恶之侵略者,何曾被灭而
成鬼焉? 下联加‘民国’二字,亦不甚切实。今日之民,灾难深重,民不聊生;今日之国,
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有甚可贺? 惟我中华民族,繁衍不绝,炎黄子孙,当自强不息。特此
一贺可也!”乡长瞠目结舌。赧颜退去。

     土地庙对联
    国民党政府官吏,贪污受贿,腐败不堪。人民群众敢怒而不敢言。周子才对此心中愤懑
异常,春节前夕,便在广南乡公所大门前的一座土地庙门口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冷酒热
酒都不论”,下联:“公鸡母鸡只要肥”,横联:“有求必应”。
    路人看了,以敬神讽刺贪官污吏,个个道好称快。乡公所官员看了,羞怒不已,但又不
能撕掉对联。

     不由人打算
    周子才家喂养几只鸡,有两只已长登,留来过年。
    谁知国民党村长正垂涎于周子才这两只阉公鸡。一天,村长带所丁来到周家,“说周家
欠鸡鸭辣椒税”,硬把两只大公鸡拿走。
    年关到了,周子才想起“野猫子”逮去了大公鸡,心中有气没处出,便用一张大白纸,
画上一株蒜,旁边画一人手持木棒要朝蒜叶堆打去,另画一人从旁拦住持棍打蒜人。打蒜人
恶狠狠地瞪住阻拦人,上书“不由人打算”五字,大年初一,他把这副画贴在门外。
    在众人都贴红联之春节,唯有周子才门外贴着白纸水墨画。没半天,一传十,十传百,
传到了村长耳里。村长认为大年初一,周子才竟不顾全村彩头,作为一村之长,该出面干涉。
于是村长摆着鸭婆步子,来到周子才家,用文明棍指着画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村长,你还看不出吗? 这叫不由人打蒜。”“这不是好彩头,扯去!”“真的不是好
彩头。我本来打算养两只过年鸡,谁知前两天给野猫子叼去。害得大年三十,一家只好杀个
黄膘猪。”“有猪杀就不错嘛。嗯!杀猪为什么不交税? ”“还留下一腿,你就带回去充税
款吧!”说完就捧出来半个南瓜,说:“村长!劳神你了!”
    村长拉长马脸,气愤愤地走了。

    陈衣同志就吴金银族属问题
    致龙胜县志办的信龙胜县志办蒙泽主任陆德高主编  并转县志编纂委员会:
    同志们, 你们好!   《龙胜县志》已送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区(通志馆)三审
验收。这是一件大好事,它凝结着我县县志办全体同志的心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在
此,我致以衷心的祝贺!我作为县志顾问之一,对县志工作帮助太少,问心有愧。由于近几
年身体一直不太好,加上自己有编写《广西通志·民俗志》的任务,同时自己对县里情况不
太了解(1950年就离开县里了),水平又不高。对县志稿提不出多少意见,没有尽到责任,
在此深表歉意。
    另外,使我不安的事是,在县志《大事记》和《民族编》中,对乾隆初年领导桑江地区
各族人民抗清斗争的吴金银这个人,究竟属于哪个民族,甚至是否少数民族都看不出。我认
为这样处理欠妥。理由于下:
    一、从吴金银的居住地、左右环境及其后人来看:他住在平坝寨,是在广少下面、广南
城上面路下边的一个村子,该村全姓吴,吴继超、吴继恩等同志是其后裔,全是侗族;该寨
周围村寨如庖田、劳墨(老木)、甲业、都拉、广少、广南、甲江等寨,全是侗族。所以,
吴金银是侗族无疑。
    二、从群众口碑来看:(一)、我们平等河沿几十个侗寨,代代传诵着吴金银领导侗族
人民反抗清廷压迫的事迹。我们从小就听到父辈们讲他的英雄故事。从未听说他是苗族或别
的民族成份。(二)、1981年秋,我回去从事吴金银事迹的调查,开了几次座谈会,个别采
访了几十人次,都一致认为吴金银是平坝寨人,是侗族。(三)、吴晋同志(桂林市志办副
主任、副研究员)利用1982年春节回乡探亲(他家在劳墨寨。老木、平坝寨的斜对河)期间
对吴金银事迹进行调查,在其报告中,又收集到吴金银是平坝侗族人的材料。(四)、蒙民
强同志(桂林民族师范离休教师)前几年在广南进行调查,他收集到吴金银的战斗事迹,也
说吴是平坝寨侗族。
    三、从目前史学界所发表的有关吴金银族属问题,意见是一致认为他是侗族。举例如下: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
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广西侗族社会历史调查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平等村侗族社会历史调
查》中说:“平等寨以前曾住有八百多户,清乾隆五年(1740年)时,清政府命两广总督张
广泗调湘、桂等省大帮官兵,镇压侗族吴金银(广南人)领导的侗、瑶、苗等族人民联合的
武装反抗斗争后,平等一带遭官兵烧杀,人口大为减少;加上生活困难,有的迁往别处谋生
等原因, 至解放近几十年,平等寨户数只有五百多户。”此书是1987年9月由广西民族出版
社公开出版发行的。调查材料是在1957年前后由中国科学院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到
平等实地调查的,是我区解放后最早涉及到吴金银族属问题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的《少数民族史志丛书
侗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写道:“公元1740年(乾隆五年)10月,龙胜的广南、平等侗
族人民在吴金银领导下,组织武装斗争。苗、瑶、壮各族人民纷纷参加,队伍扩大至二千余
人。”此书于1963年由中科院民研所铅印。
    (三)、范宏贵同志在1963年给广西民族学院历史系60级编写《侗族史志讲义》中,也
认为吴金银系侗族农民领袖。他当时是年青教师,现在是正教授,仍然坚持这一观点。他是
汉族,没有民族偏见。其讲义今仍存在。
    (四)、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主编的《广西少数民族概要》一书,《侗族》部分由
邢风麟同志编写,他也认为吴金银是侗族。他是广东汉族,原系广西民院教师。后调广西社
科院任副研究员、副院长、深圳博物馆馆长、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长。对广西各族亦无偏爱。
    (五)、《侗族民歌选》系杨通山(三江侗族)、蒙光朝(壮族)、过伟(汉族)等人
编,其中的《金银王歌》和《金王击退数万官兵》,都说吴为侗族农民起义首领,这是两百
多年来在侗族流传的民歌,比解放前的官书更可靠。这是198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六) 、《龙胜文艺》1980年第2期刊载陈基梁写的《龙胜名称小考》也认为吴金银系
侗族。
    (七)、《侗族民间故事选》也是杨通山、蒙克朝和过伟等人编,其中《金银王的传说》
也说吴金银是侗王。这些故事,我在孩童时代,就听父兄们反复讲过,60多年后,还在脑子
里记住。
    (八)、《侗族简史》第55~56页,专门记述吴金银领导的这次侗族农民起义,认为吴
是侗族。该书由贵州民族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由贵州民族研究所牵头,邀请黔、湘、桂和
北京有关专家、教授编写的。
    (九) 、《广西市县概况》第425页《吴金银》条目中,也确认他为“平等乡平坝人。
侗族”。该书《龙胜各族自治县》部分虽系我县志办的陆德高、苏才杰、杨文能、雷雨、石
本忠等同志执笔, 但经邹文光、 秦邕江两同志编辑,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审过,
1985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十)、《龙胜各族自治县概况》系由杨瑞清(苗族)等同志编写的,书中也写明吴金
银是广南平坝寨侗族农民。并指明这次起义是“以侗族为主”的“反抗民族压迫的大起义”。
该书经区民族研究所编辑,自治区五种民族问题丛书编委会审定后,于1985年由广西民族出
版社出版的。
    (十一)、《广西少数民族》系自治区民委向国内外介绍广西各民族情况的权威性专著,
1986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第87页中写道:“乾隆四年(1739),龙胜侗族农民吴
金银,联合了苗、瑶、壮等族人民举行起义。”
    (十二)、《乾隆初年龙胜各族人民在吴金银领导下的反清斗争》,是我从小听到吴金
银的事迹后,萌发了为侗族农民领袖树碑立传的志愿,于1956~1958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
系读研究班时,遍查了《清实录·高宗实录》、《皇朝经世文编》、《清朝通典》、《广西
通志》、《龙胜厅志》等几十种资料、古籍;1958~1960年参加中国科学院贵州少数民族社
会历史调查组进行侗族调查和编写《侗族简史简志合编》;1981年回平等乡和县城进行调查;
1984~1985年查阅了《义宁县志》、《高宗纯皇帝实录》、《西延轶志》、《宝庆府志》、
《靖州志》以及当代人写的关于吴金银材料之后,于1986年春写成此文,同年《贵州民族研
究》第3期刊登了这篇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这次起义的起因、经过和后果。
    (十三)、《吴金银》是在上文基础上,删节和补充并以传记形式写成的,刊于《广西
地方志》 1987年第3期。以比较充实的材料,论证了吴金银系侗族农民起义领袖,记叙他的
英雄业绩。
    (十四)、《试论侗族民族文学、风俗习惯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中,也肯定了吴金银为
侗族农民领袖。此文系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南方民族问题研究室于1987年编的《南方少数民
族哲学及社会思想专题研究文集第二集>中的一篇,作者吴富林。
    (十五)、在《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料本》中,也收集了《金银
王歌》,归在侗族部分,认为吴为侗族起义领袖。
    (十六)、《清代侗族吴金银起义的历史新证》,刊于《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云南白族。50年代曾在我县作过多次和较长期
的调查。 他获得一孤本称为《杨刚书》 的民歌手抄原件。本文作者王昭武同志开头写道:
“乾隆五年(1740年),在今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境,爆发的农民起义,是侗族重要的历史
事件。”“此书(指《杨刚书》)专为歌颂当时柳州的清军将领杨刚,但字里行间,却把这
个靠镇压吴金银领导的侗族起义而发迹的刽子手,从反面表露出来,从而会现了各族起义的
具体活动情节,值得加以重视。”
    (十七)、平等公社1977年夏秋,对吴金银在平等一带活动情况作过调查,认为吴是平
坝侗族农民。调查报告还详细描述吴金银等人在刮滩(即现在的“拜王滩”)拜王的情况和
起义的经过、结局。他的队伍在庖田、堂冒、平坝、广南、平邓、八榜、独鳌等地战斗的情
况都有具体、生动的叙述,是重要的口碑材料。
    (十八)、据《城步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向湖南民族研究所提供的材料,确认吴金
银系侗族,为“人王”(杨清保系苗族,为“地王”;粟贤宇系侗族,为“天王”,属城步
县龙家溪人, 原属绥宁县,《宝庆府志》泛指为苗,不确,《苗族简史》第115页写明粟贤
宇为侗族)。
    (十九)、莫乃群主编的《广西历史人物传》编辑组确认吴金银系侗族,约我为吴写传,
他们认为本民族人为本民族历史人物立传更具体了解。我当时(1981年)虽答应,但因教学
行政事务缠身,直到1986年初才写成,而该刊物最后一期已排版,适逢《广西地方志》编辑
同志向我约稿,我便把《吴金银》稿交给该刊。
    (二十)、《乾隆年间平等侗族农民起义》材料中,也写明“吴金银是侗族、广南平坝
寨人”。该材料存在我县档案馆内。1981年我曾借抄。
    (二十一)、据城步苗族自治县尹建德(汉族)搜集到粟贤宇、吴金银等人的抗清材料,
确认吴、粟均系侗族,该文刊载于广西师范学院民间文学研究室编的《民歌民间故事》第七
集下册484—513页。
    (二十二)、清代人杨宗旺系平等侗族歌师,他生于咸丰末年,于同治末年根据民间传
说编了一首《唱金银王》 的琵琶歌。解放前侗族歌师杨盛高传唱,现还留存150多行。讲吴
金银是“在广南平坝侗寨的农民家里出走”。该歌刊于广西师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编
的《民歌民间总事》第八集351~358页。
    本来还可以举出一些(如《龙胜各族自治县地名录》 第55页和127页等等),为节省篇
幅,就从略了。
    四、从关于“四洞”问题来看,传统上是指平等河流域各个侗族村寨,具体指蒙洞、固
洞(含平定、寨枕等);独车(即新元)、八榜(含寨老、半成等);龙坪、平邓(含独鳌、
寨江、寨官、六田山、松树坳等寨);广南、庖田(含长冲、甲江、独拉、广少、平坝、老
木、南岳、甲业等小寨)。“八洞”则指平等河下游诸寨和地灵、大雄、宝赠、西腰诸寨。
吴金银生在平坝寨, 当然属于“四洞”,《清实录·高宗实录》弟129卷22页指明:“钦差
大臣贵州总督张广泗奏:楚、粤的苗、瑶勾结,暗分二路:楚南城步县属之横岭洞与粤西之
广南等处勾结为一路,横岭以粟贤宇为首,广南以吴金银为首;楚南之莫宜洞与粤西之张家
寨等处勾结为一路,莫宜洞以杨青保、杨元保为首,张家寨以老金、杨胜聪为首。除首逆吴
金银已于提督谭行义进攻广南时,被逆苗等拿献外,粟贤宇、杨青保等各率党盘踞八十里兰
山大菁,而张老金亦群聚于此。”这条材料说明四个问题:第一,吴金银是广南人,而不是
别地方的人,而广南等处绝大多数为侗族,苗、瑶两族只有零星住在两边山上,吴金银为侗
族无疑;第二,横岭粟贤宇系侗族,横岭侗族和广南侗族联为一路,有传统的同族联系,更
能证明吴金银系侗族。第三,莫宜洞今属城步县江头司乡,苗族聚居区;张家寨今属马堤乡、
苗族聚居区, 所以分属两省县的苗族同胞聚为一路共同举义也是很自-然的,同时也证明了
吴金银不曾亲到此处指挥战斗,所以他也不是苗族;第四,桑江东区张家寨的张老金是苗族
义军的首领, 而不是广南人的吴金银, 而吴只不过是桑江这次起义的总领导人而已,总有
“四洞苗酋”之称。至于“苗酋”和“龙胜理苗分府”两个“苗”字,都是对龙胜少数民族
的泛指,决不是仅指苗族。这是史志工作者的基本常识,否则,会在史学界闹出大笑话。在
研究龙胜历史或吴金银事迹的学者,一般都会看到《龙胜厅志》的,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吴金
银是侗族,这决不是偶然的或对侗族的偏爱,我们应当相信他们的治学态度。我是从维护我
县这部县志科学性出发才一再提出这个劝告的(四年前我曾提出过类似的劝告)。如果县地
方志编纂委员会不聘请我当县志的顾问的话,我就不会一再地就这些问题又顾又问,至多写
篇把文章在公开刊物上表明一下我的看法就完了,既然负着顾问的责任,我就不得不一再表
明自己的态度。
    五、 从两百多年前的人口构成和民族关系来看:1990年全县165357人,苗族23635人,
占14.29%; 瑶族27156人, 占16.42%; 壮族为32388人, 占19.58%;汉族38550人,占
23.31%;侗族43476人,占26.29%。1982年全县总人口15万,苗族2万,占13%;瑶族2.3万,
占15%;壮族3万,占20%;汉族3.7万,占24%;侗族3.8万,占25%。两次人口普查,所占
比例大体相等。各个少数民族,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汉族下降一个百分点左右。乾隆六年,
龙胜全县有8391户,按每户5人计,共42000人左右,等于1990年的1/4。各族按此比例推算,
苗族约为6千人左右,瑶族约7千人左右,壮族为8千人左右,侗族约1.1万左右,当时汉族人
不多,各个少数民族各添两千,则苗8千、瑶9千、壮1万、侗1.3万。从《龙胜厅志》记载看,
清军主力在进攻桑江北区吴金银所直接领导的侗族农民起义军时,石村、江口、唐帽、庖田、
广南,尤其是独车和独鳌,都是吴金银直接指挥战斗最激烈的战场。如果吴金银不是侗,他
能在侗族地区有这么大的感召力? 北区是侗族的聚居区,汉族和别的民族人口远远比不上侗
族人口多,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如侗族发达,在当时,民族主义意识相当强烈的侗族人民,
没有本民族的领袖人物出来领导,能这样英勇地为本民族的生存权利进行拚博、牺牲么? 龙
胜理苗府仅仅只“理” 几千苗族,而丢下3万多侗、壮、瑶民不“理”么? 在《县志》中的
《民族编》和《大事记》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领袖人物,唯独领导这次
起义出力最多、牺牲最大的侗族人民,没有自己的领导人。这样处理问题,难道是公正的么?
《县志》正式出版之后,侗族人民如果纷纷上书质问,我们又将如何以对? 到那时酿出民族
纠纷,又由谁来负责? 我们现在有充分证据证明吴金银的族属问题,如果少数同志坚持认为
是苗族而领导不敢表明态度, 迁就少数人,而不怕伤害4万多侗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后果是
不难想象的。这点,希望有关领导应慎重考虑。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民族平等的
方针,才能达到各民族真正团结的目的,这是不言而喻的。我同意桂林地区地方志领导小组
的意见,历史上起义人物的族属间题没有充分根据的,不轻易下结论,以免引起民族间不团
结。现在的问题是,乾隆初各族起义队伍中,其他民族都有其领导人物了,唯有“苗酋”两
字就不敢说吴金银是侗族的领袖,且不说是民族歧视,至少是屈服于某些人的纠缠而采取息
事宁人的态度。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首先站在党和党性的立场上说话,我不隐瞒自己的观
点,我根据自己四十多年的民族问题研究,根据上述五大类和二十五点论据,我认为吴金银
是侗族的农民领袖。如果有人能举出吴金银不是生长在北区平坝寨,而是别区的什么寨;他
的后裔又不是侗族而是另一个民族;他不是在北区指挥战斗而又是在别区指挥战斗,那我们
再进行辩论吧!光死扣一个“苗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曾仔细地研读过《龙胜县志通讯》
1987年5月20日第一期刊登杨文能同志《吴金银族属问题之我见》和同年7月10日第二期杨金
江同志《对吴金银族属问题的看法》两篇文章,我认为前者论据不足,而后者则论据比较充
分。我基本同意后者的看法。上面二十五点意见,已表达了我的观点,这里就不赘述了。
    末了,我的具体建议是:如果县志办认为我的上述意见值得考虑的话,就召集全体编辑
同志再议一下吴金银的族属问题,如果获得统一意见更好;未能统一则按大多数人意见写,
少数人意见可在注解中说明。我认为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留下空白让子孙们去解决,否则就
没有尽到我辈的责任,因为我们现在还可以听到这次起义的很多口碑资料。史志之德就是贵
在“秉笔直书”,不应迁就某些人而采取“回避政策”。这就是我的一些意见,如有不对,
请批评指正。如有不同意见,也欢迎展开争鸣。县志办还可以征求其他顾问和学者专家的意
见,如黄钰同志(瑶族)、林志远同志(壮族)、秦慰俭同志(汉族,瓢里人,历史学教授)
和林艳芝(侗族,广南城人,历史教师,她和秦慰俭同志均在广西民族学院工作)同志对这
一问题的看法,以纠正我可能存在的偏颇看法。
    此致敬礼!
                                                    陈  衣
                                     一九九一年三月一十四日于广西民族学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