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转载]怀念贾芝伯伯

$
0
0
原文地址:怀念贾芝伯伯作者:亢奋的海


惊悉贾芝伯伯2016114日溘然长逝,享年103岁。虽是高寿正寝,但我心依然很是悲恸。

贾伯伯生前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原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所长。

我的父亲与贾伯伯迄今有着七十多年的友谊。

父亲曾在《回忆萧三同志》的文章中这样写道“1941年的某天,我和贾芝同志从桥儿沟的鲁艺出发,去大砭沟的文化俱乐部看望萧三同志,受到热情款待......

从延安走到北京,当年友谊依然延续。

1950年,贾伯伯创办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历任党组书记、秘书长、副主席、名誉主席。

据《民间文化论坛》201205期陶阳著文介绍: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时,贾芝的部下只有我父亲一个人......

当时民研会办公地址很是简陋,设在东城区演乐胡同74号的一所民宅。同时,它也是宿舍,贾伯伯住南院,我家住北院。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民研会成立不久,贾伯伯又参加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筹建工作,任支部书记兼古典文学、民间文学组组长。我父亲也一同去了出版社,兼负责工会工作。民研会也随之到了出版社。

1953年,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立,文化部决定民研会归属文学研究所领导。

我读《飞鸽传讯-贾芝同志信访笔谈录》一文,贾伯伯对采访者作如是说: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同志挽留他和我父亲二人留在出版社,但不留民研会。贾伯伯和我父亲都不同意,于是他们在1953312日那天雇三轮车把民研会全部家当拉着,由东城区搬到海淀区的文学研究所驻地—— 中关园七楼。

在北京大学的中关园宿舍,我家住在一公寓702,贾伯伯一家住对门的701室。

听母亲讲过:弟弟19541123日出生那晚,父母急急忙忙去医院,于是两岁的我被贾伯伯搂在被窝里睡了一晚上。母亲说:事后贾伯伯夸我不哭不闹非常乖。母亲还说小的时候贾伯伯非常喜欢我,他总喜欢把胖嘟嘟的我叫做“老海子”。

1954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划归中国文联。1956年,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贾伯伯一方面在文学研究所担任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一方面担任民研会的领导。我父亲此后几十年也是一直在文学研究所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我家与贾伯伯家因此也从海淀区中关园又搬回了东城区。

19803月,贾伯伯创办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担任社长。我父亲也奉调到翠微路的出版社负责编审工作。

我不知道父亲心目中对贾伯伯是怎样的感情?我只知道两位老人几十年在一起工作,从未有过芥蒂,关系很和谐。

记得有一次与父亲聊天,老人家谈及贾伯伯家的子女,居然一口气依照顺序道出了二子五女七兄妹每个人的名字。这件小事可以说明些什么吧?

那年,父亲带着插队回京探亲的我,去看望贾芝伯伯及夫人李星华阿姨。伯伯阿姨见到已长大成人的我很是开心。大人们在聊工作,我便去找森林大哥看他绘画。告辞时,双目失明的李阿姨执意摸索着将父亲和我送到院门,真是令人感动,难忘至今!读小学时,我便知道李星华阿姨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再后来,我从资料中得知:李阿姨是因文化大革命中郁愤成疾,才导致了双目失明。

贾伯伯年长我父亲8岁。我坚信,两位老人内心一定有着非常深厚的情谊。尤其父亲,一定视贾伯伯为一生所敬重的师长与好友。

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知道了噩耗,我不敢向他透露这方面的讯息。毕竟老人家今年也是九十五岁的高龄了,伤不起。

我代表父亲,还有我自己,向贾伯伯鞠躬、哀悼。

杨亮才先生在《民间文学之子贾芝》一文中这样写道:有人说:“贾芝先生如果从政,前程不可估量,这话似乎不无道理。因为论资历,贾先生是从延安走出来的老革命;论学历他是老革命干部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论社会背景他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婿,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委员长等人的老师,但贾先生不长此道,他淡泊名利走冷门:民间文学,成了民间布衣文学家。”

贾芝伯伯是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为我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老人家的一生,党和人民已有定论。

藉此,我只能以曾经被贾伯伯搂抱过的小男孩身份,寄托晚辈的绵绵哀思与深深缅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