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1
吴展明
袁尚勇书记为该书写了序言,很好,冠於书首。但个人觉得还有几句话要说,拼凑成文,置於书尾。
近二十多年来,在开发祖国西部地区的伟大征程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省城一些中青年有为干部,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奔赴基层,先后来到三穗挂职任县委副书记或副县长。他们带着知识和干劲,在三穗期间,思想解放,开拓奋进,作出了不少贡献,都给三穗各族人民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今天,本人有幸阅读了浙江宁波来三穗挂职副县长方煜东的《三穗调研笔记》稿本,深感更是如此。这是方副县长在三穗工作期间,深入基层,调查访问,又参阅了地方志书和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在弄清县史县情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既纵看浙、黔历史,又横比两省经济状况,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写出来的著作。方煜东是一位领导兼学者的干部,继承和发扬了自南宋以来“浙东学派”,“经世致用”、务实求真的优良传统,一扫昔日大话、空话、套话的不正文风,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和县情的高度,大胆地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并进行了认真的论证,使其亮点纷呈。笔者读之,大开眼界,获得知识,受益匪浅,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可小视。一句话,《三穗调研笔记》是一部价值连城之著作。
首先,提出“把三穗打造成贵州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思路,使之成为“贵州的深圳及贵州开放的前沿和门户”。这是本人首次听到的创新发展的思路,这一高见,在他的《贵州市场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黔东南州三穗县市场化建设为例》一文中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作者通过分析贵州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勾画出三穗市场化建设的路径,提出了在三穗开辟黔东综合商品批发市场、贵州畜牧产品交易、湘黔建材(包括钢材)等9大市场的初步规划,重视商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培育市场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等几点看法,以及结合三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 2 ,通过对以三穗为中心的黔东核心区的打造,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在贵州及西南地区形成一个开放门户和政策洼地,对人才、资金、技术和产品等的引进和民间零散资金的聚集等,大有好处。如果三穗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形成与发展,不仅对三穗,而且对全省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次,对民族史、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方副县长善于捕捉、把握三穗地方未被人们关注的亮点。关于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笔者从北侗方言区历史和旅游资源的考虑,先后撰写了《侗族信奉圣婆习俗初探》(1986)、《关于恢复乾元寺和开发圣德山地区自然景观及人文资源的探讨与建议》(1999年)等文,对圣婆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只是自发的、初步的、孤独的进行,没有引起决策者和社会各界重视。14年过去了,方副县长来到三穗后,很快发现了这块快被社会遗忘和淹没的亮点,以历史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将各种圣婆资料搜集起来,进行整合与升华,撰写了《关于打造圣德山地区侗族人文中心和核心景区的构想》(见《三穗文史》2013年第3期)。《构想》记述:圣德山是以圣婆命名的圣山、神山,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附近数县的侗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约数万人来此朝圣和进行盛大的赛歌活动。《构思》着重指出:中国“侗族北部方言区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有力的中心。湖南、贵州两省各县均在打造自己的文化和景区,然而没有强有力的文化中心支撑,使一些文化活动和景区开发都处于相对独立的状况,形成不了品牌效应。”人们认为,方副县长的高明之处,在于提出打造圣德山地区及有关县份人文中心和核心景区的重大课题。这一提议,得到三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指定方副县长牵头与策划,由当地民间组织承办,于2013年农历7月15日在乾元寺举办了“中国侗族(北部方言区)圣德山祭圣大典”、学术研讨和盛大的民间赛歌活动,有湘、黔两省侗学会领导及专家学者数十人前往参加活动,并取得了圣婆是北部方言区侗族的女神及保护神、三穗县是侗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由湘黔两省轮流主办“中国北部方言区侗族文化节”等项共识。同年9月,湖南《芷江侗学研究》(创刊号)刊载了方副县长《构思》一文。从而填补了侗族古代社会历史研究的一些空白和拉开了打造以圣德山地区为支撑点的北侗方言区文化研究和核心景区建设的序幕。
第三,方副县长在《笔记》中提出的高见还有:1、《关于三穗旅游工作发展的几点思考》、《关于(三穗)寨头旅游开发的调研和思考》、《打造千里苗疆走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浙江之路与贵州市场经济发展》;3、《关于黔东四县(镇远、三穗、岑巩、剑河)同城一体发展的思路》等文,纵看贯通古今,横比浙黔两省,揭示贵州历史(包括三穗)、地理位置和交通发展(包括三穗)的优势;4、关于恢复遗弃多年的圣婆坟、圣婆碑的修建;为了加强宁波与三穗对接对口帮扶的情谊与联系,竖抗日英雄翁心翰坠机瓦寨纪念碑,以及与文物资源、民族风情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相结合,实行板块开发或走廊式的开发意见,都是极有见解的高方。5、史籍有关于唐代“思王县”、“思邛县”的记载,是属于今三穗县建县之始,还是印江、思南的,均含糊不清。这次方副县长广征博采,引民国廿四年重印清末《印江县志》载:“印江,古思邛之地也,唐开元四年(716)开生獠,置思邛县,属思州宁夷县。”又载:“废思邛县乃不在今(印江)县城之中,在镇远府东九十里,镇远又有思邛山及都波、都来二山,皆归思邛地。”加上2006年田裕隆《贵州土司史·印江县》论述:“唐为思州思印县”,“宋为思州邛水县地,邛水乃唐思邛水省称,县治非印江,而南移三穗”,以这两条为依据,在他的《三穗历史渊源考》一文最后明确提出:“若以唐武德三年(620)为思王县创设之时,则三穗县立县已接近1400年,为贵州创建最早的县份之一”,比《三穗县志》载:“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始置邛水县”的提法,要早480余年。方副县长关于三穗县始于唐初之说,是有史料根据和历史价值的。6、方副县长还在《笔记》中提出了: 1 、圣德山地区是北部方言区主要宗法组织文化——款文化的主要发源集聚地; 2 关于明清地方史,三穗是设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一个,还是加上设邛水五洞长官司并存两个等问题,都是值得三穗学术界事后认真学习、研究和商榷的。总之,方副县长在《笔记》中所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并进行了严密的认真的论证,不仅为我县资治、教化和存史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为各级领导和学术界治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还得交待“价值连城”一词,出自《韩非子·和氏》和《史记·蔺相如廉颇列传》。春秋战国时,楚人卞和在山中获一块璞璧,献给楚厉王。厉王叫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断和氏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之罪断其右足。这块宝玉后来被赵惠文王想方设法收入赵国,世称为“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秦昭王闻之,愿拿十五座城池相交换。
在2300多年前留下的这条成语,现时仍有它的积极意义。当今方副县长将他的著作新“和氏璧”——《三穗调研笔记》献给三穗二、三十万各族人民时,我们的想法又是如何呢?笔者希望大家(特别是领导)要全面深化改革,取别人之优,补己之缺;扬三穗之长,避本县之短,提高识别人才和鉴宝能力,不要忽视哲学社会科学这类软学科的研究,要向赵王、秦王学习,极为重视“天下所共有传宝也”的“和氏璧”这种“国宝”的获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最后,祝愿方副县长的《三穗调研笔记》象一粒的种子,撒布在三穗县这块热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大,根深叶茂,山花烂漫,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建设、大发展中,结出金灿灿的硕果。浅说至此,是为跋。
2013年12月20日于贵州省三穗县灵山北路54号家中宅电:0855-4530135 手机:18230708176
注:1 原稿标题为《<</span>三穗调研笔记>是一本价值连城的著作》。
2 三穗地理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三穗地处黔东,黔东南自治州东北部。全县面积1035.8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侗、苗、土家、汉等14种民族,人口22万。自古为湖广入黔至滇之孔道,又是千里苗疆之东大门。抗战期间为湘黔、桂(林)穗(三穗)两大公路交接点。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和沪昆高速铁路,三(穗)黎(平)、三(穗)余(庆)高速公路等均经三穗,加上原有的省道和与邻县之间的公路网,三穗已形成四通八达的黔东及湘西的交通枢纽,给三穗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 宋徽宗大观元年始建邛水县:见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蔡宗建《镇远府志》卷四沿革载:“邛水一十五洞蛮夷长宫司,古思州地。唐以前无考。宋大观元年,田氏内附,始归其地,置邛水县,寻废、德祐元年(1275),宋恭帝号田氏降元。改安定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复为邛水县。明洪武初归附,五年置团罗、得民、晓隘、陂带、邛水五长官司分治,隶思州宣慰司。二十五年(1392),省团罗等四长官司,入邛水。永乐十一年(1413)革宣慰使司,改隶本(镇远)府。”蔡宗建,湖北监利县举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四川眉州知州升任镇远知府,主修《镇远府志》,由湖北举人龚传绅、湖北进士尹大璋、湖北举人蔡世愫、镇远府儒学教授陈名、镇远县儒学教谕犹法贤五人繤辑。《府志》从乾隆五十四年开始,历时三年,於五十六年完成,计二十八卷,八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