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阅读粟裕纪略
我自2014年12月接触并坚心于粟裕研究,迄今刚好一年。作为一名意外闯入粟裕研究园地的爱好者和迟到者,这一年来的阅读、思考、交流和参观学习,让我获益良多。当然,其中也不可避免地走了一些弯路。回顾这得失相参、苦乐相伴的一年,既有感悟和欣悦,也有无奈和迷茫,趁此周日有暇,因以纪之。
一、一年来的阅读、思考和批注
1、迄今为止,我已经购买或承蒙赠送的下列书籍,都已通读,多半不下于两次:《粟裕传》《粟裕回忆录》《无冕元帅》《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名将粟裕珍闻录》《粟裕征战录》《慰英灵》《血与火的交响》《苍松劲草》《鼓楼-粟裕学研究特刊》。
其中,《粟裕传》《粟裕回忆录》《粟裕征战录》《名将粟裕珍闻录》,让我了解了将军跌宕起伏的人生、衣不解甲的征程、堪为楷模的风范,他的功勋、才华、坚毅和谦逊,无不给人留下至为深刻的印象,在你的心灵深处,轰然鸣响。《无冕元帅》一书,则在比较研究方面有开拓之功,也有可喜的深度,人们从中可以看到,粟裕将军本人和他所统帅的曾经的偏师,在四大野战军及其军事统帅当中,是如何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赢得了领袖、同僚、友军及对手的充分肯定和尊重。而大将军因时、因地、因敌而变的灵活指挥艺术,也让他成为毛泽东钦定的攻台总指挥和抗美援朝挂帅出征第一人选。当此建立绝世奇功之时,惜乎朝鲜半岛风云突变,暂缓攻台;粟大将军战伤发作,无力北征,给新中国,也给他本人,留下了莫大的遗憾。后来,有人言及抗美援朝,认为粟裕领军,则战果会更大,林彪挂帅,则损失会更小。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历史老人,也绝不可能赐予粟、林二人以验证的机会。
古来“飞鸟尽,良弓藏”,想那韩信、岳飞,一代名将,而不免屈死;范蠡、张良,功成身退,绝迹江湖。这一条铁的历史规律,同样作用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四大战略区军事统帅当中,彭、林二人,结局凄凉;伯承元帅,淡出军界;而粟大将军,则蒙冤靠边,抑郁而终。《慰英灵》一书,细致地披露了大将军蒙冤罹难的痛楚经过,平反昭雪的坎坷历程,更叙说了楚青老人的深情怀念。捧读之时,我曾多次泪湿眼眶,不能自已。书名《慰英灵》,只是,英灵已杳,何以告慰?不过是引发后人内心深处的一声沉重叹息!
看完了《粟裕传》《粟裕回忆录》以后,我沉迷甚深,却意犹未尽。粟裕的前半生,波澜壮阔,精彩纷呈,而史书,因为体例、篇幅等原因,一般重在对史实的叙述,缺乏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和意境的营造,因而难免给人留下过于平实和朴素的印象。如果能以小说的形式,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参考《史记》中文史结合的写法,则或能塑造一个更为全面、更为丰满、更为生动的青壮年粟裕形象,也能更进一步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可以考虑以《粟裕》为书名,精心研究粟裕的征战生涯,以它为重点,用优美而厚重的文笔,融国际风云、军史战史、两党领袖、三军将领、普通士兵、政治经济文化斗争、谍战、三教九流人物、历史名城名将、社会风俗人情、诗词曲赋等等于一炉,写一部雅俗共赏的长篇小说,为普通读者、军迷、三军将士,甚至高层,提供一道引人回味的精神大餐,以期匡正时弊,补益世道人心。此书,应该尽可能充分地展现粟裕从士兵到战神的成长历程、高标人格、卓著功勋、军事才华、艰辛探索和沉重代价,以及他在党、政、民、教育等多方面的领导才能和远见卓识,再现那一段改天换地的艰难岁月和历史风云。非常希望,未来,能够有这样一位饱读诗书、痴迷军史、崇拜粟裕而又家境宽裕的中青年作家,他有时间和资金,千里孤行,追寻粟裕足迹,重走粟裕之路,去祭奠那段波澜壮阔的沉重历史,遥想将军金戈铁马、机断专行的血染风采,甘坐冷板凳,承受寂寞和孤独,苦心孤诣,像曹雪芹写《红楼梦》,“增删五次,披阅十载”,写出一部具有独特风采的《粟裕》来,重现这位现代军界的第一人。
毫无疑问,相比于彭、林、刘这三大其他战略区军事统帅,粟裕显得资历不深、学历不高、后台不硬、境遇不佳。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年20岁的粟裕,还不可能成为领军人物,集会时,他还只能站在台下当一名忠实的听众;他肄业于湖南常德中等师范学校,没有留过洋,没有进过讲武堂,也没有到黄埔军校镀过金;他长期远离中央,在和毛泽东、朱德等军中大佬短时间的有限接触中,也没能迅速地给他们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当然也就不可能得到他们特别的关注、培养和提拔;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粟裕大多效力于战斗力不太强的部队,他后来也承认,新四军是偏师,但是,就是这个粟裕,他硬是把这些偏师带成了共产党的虎部队,成为主力当中的主力;同时,从北上抗日先遣开始,他率领所部大多活动在国民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和日军侵华总部的周边地带,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围剿压力。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一拳一脚地踢打成了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在现代中国军界卓然而立,很多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了彭、林、刘。因此,他也就当然地具备了有别于其他三人的独特的研究价值。那么,这位唯一的仅仅依靠军功上位的方面军统帅,究竟有哪些独特的研究价值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深长思之。
阅读粟裕,尤其是研究那些名垂青史的经典战役,必须仔细观看那些战役的战前态势图、战役经过图。不辅以地图,则绝不足以深刻领会将军深远的战略思想、缜密的军事谋划和高超的指挥艺术。须知,将军的任何战略布局、战役组织乃至战斗指挥,无不源于当年那一张张略显粗糙的军用地图。也许正是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和感悟,不少书籍,都附有少量地图。比如,《粟裕画传》中,除了战役要图,还附有一份将军生平征战路线图,《粟裕回忆录》《粟裕征战录》《粟裕军事文集》等书,也都附有一些战役态势图、要图、经过图、示意图等等。作战地图对读者阅读、理解的帮助,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像莱芜战役,如不参看战前态势图、战役经过图,则难以深刻领会该战役“示形于鲁南,决胜于鲁中”的神妙之处,只有文图结合,参阅以后,你才能深刻体会到决策者的高超智慧,才会不由自主地想起1200年前,唐朝名将李愬那相似的神来之笔。他于风雪之夜,率9000劲旅,成功奔袭百里之外的蔡州(今河南汝南),砥定中原,他也因此一战,而名留千古。但是很遗憾,大多数书籍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像《粟裕传》,它作为最权威的粟裕研究专著,除了一份《粟裕组织指挥的主要战役战斗示意图》外,竟然没有一张战役态势图和经过图。一位杰出军事家,他无疑是以打仗为生命辉煌的,他的传记,没有那些重大战役的态势图、经过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都说不过去,这就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重大缺陷,今后再版时,是必须要改进的。
很显然,并不是所有关于粟裕的书籍,都会让你感到满意。但是,它们仍然能够给你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魏白的《三野战将传奇》,该书把粟和许、叶、王、陶等一起并列为三野战将。毫无疑问,这个定位是非常错误的,因为,粟裕是三野的军事统帅,而不是三野的什么战将,更不是陈毅的什么战将。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看这本书呢?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些史实和细节。魏白先生能够写成此书,自有它的学术价值,肯定经过多般搜罗抉剔,是下过苦功的,不可能胡编乱造。
研究粟裕,无疑会遇到很多困难。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确实也曾想过,都40多的人了,还有必要去费这些心力吗?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也许,这才是我的人生。我本来就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继续过这种无忧无虑的平凡生活,不是也很好吗?然而,二十余年的精神追求,它所形成的惯性,最终还是让我找到并沉迷于粟裕研究,虽然它来得有些迟。
2、除了阅读上述“专业书籍”,还弄来了几本相关读物:《苦难辉煌》《浴血荣光》《心胜》《叶落归根》《林彪的这一生》。因为研究粟裕,必须把他放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来考察。我们可以思考:是谁成就了粟裕?很显然,除了他自有的天赋特质,主要还在于风云际会,在于那段改朝换代的雄浑历史,所谓时势造英雄,实在不是虚言。
3、研粟以来,每当陷入精神困境,甚至遭遇精神危机时,我总要前往粟裕纪念馆和故居,参观、瞻仰、怀想、感悟,和这位心中的战神,进行灵魂对话。他一生尽心竭智,苦研军事,终于独步天下。如此大才,却无欲无求,不谋官,不巧取,不见异思迁,待人以诚,人品也达到了最高境界。这位伟大的会同之子,给了我太多的启示……
易址扩建的粟裕纪念馆,紧邻粟裕故居,两者同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扩建后的纪念馆,依山傍水,馆内的布展版面,是原来的5倍,解说文字也由3万增至9万,从中,你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大将军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而近期,将陆续受赠的飞机、坦克、装甲车、大炮等8件重武器,无疑会给该馆增色不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威震三军、功勋卓著的开国第一将,早已走进了历史深处,留给后人一个既日益模糊又日益清晰的背影。他的英名,他的业绩,他的品格,将永远激励和启迪一代又一代后人……
4、不少从事粟裕研究的名家,根本不屑于,也确实从来都不曾参与网上论坛有关粟裕的辩论,我倒是经常关注和思考网友们激烈的观点交锋。为什么?因为,那里有思维火花的闪现,有历史细节的辨析,有深厚情感的流露,它们或者让你生发出知音般的共鸣,或者有一条未曾意识到的思路为你而开,有的话题,甚至可以直接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开拓和延伸……当然,这种感悟,不一定会有很多,但是,我坚信:即使是粟裕研究方面的学院派专家和顶尖高手,也一定会在这里收获灵感和启发……
5、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书籍中不认识的字、优美词句、专业术语、重要内容、主要观点,我都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什么小三角形、单横线、双横线、波浪线、圆圈、圆点,等等,这些符号统统都要上阵表演一番;阅读时,如果有一些感悟、联想,则会及时写成眉批、旁批、尾批,这些内容,有时达到数千字。但凡我看过的书籍,尤其是我反复阅读的那些重要书籍,没有不在上面写写画画的,而那些写写画画的东西,密密麻麻,又不规则,确实有碍观瞻,肯定会影响别人的阅读心理。所以,有时家父拿起书来,总是皱着眉头,非常反感:书又不只你一个人读,画么古子?但是,尽管挨了很多批评,自己仍然本性不改,依然故我,那也是没有法子的事了。对这个事,我的感受是:做批注,很有必要、很有好处,因为彼时的灵感、联想,如电光火花,一闪而逝,不记录下来,是很可惜的。当然,最后还是要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整理。像《粟裕传》《粟裕征战录》等书,很多页面我都写有批注,闲暇时,也根据那些批注,整理出了一些简短的文章,通通放在一个专门保存文章草稿的QQ里,谁也看不到,因为这个QQ,既不接受任何人的好友添加申请,也从不申请添加任何人为好友。
二、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设想
1、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研究规划。当然,也就没有本应随之而来的适时调整、完善和总结。没有规划,则没有目标、路径和结果,仿佛游行在无尽的大漠荒原,你不知道要走向何方,又要走到何地,自然也就欠缺那必不可少的源源不断的行走动力。因此,2016年,首先必须制定一份具体、细致、全面、可行的学习规划。
2、写得太少。在这期间,我曾先后拟了20来个专题,准备好好写一写粟大将军,终因自感浅薄,而不敢执笔为文。为什么读得越多、思考得越深,却越不敢写了呢?因为,一则,阅读量毕竟有限,不过20来本书,所知甚少;二则,越读,越思考,反倒越觉得自己浅薄无知;况且,在写文章这个方面,我一直是个完美主义者,总希望自己的文章史料扎实、观点新颖、思想深刻、文字隽永,如此,不经过海量的阅读和思考,是写不出来的。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同时,坦率地讲,我也更愿意花费十数年的时间,去打磨一部能够传之儿孙的像样的作品,我很佩服那些一年就能够写一部书的作家,但是很可惜,我并没有那样横溢的才华。所以,2016年,我的主要任务仍然是:阅读、思考和批注。
3、缺乏有效的交流。研究粟裕的官方学者和民间人士,不可谓不多,但受制于他们散居全国各地,并没有谁来登高一呼,牵头举办粟裕研讨会之类的聚会活动,只能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因此,缺乏同道之间的相互关心、探讨、合作、启发和鼓励,全凭一己的兴趣,事实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当然,过去和现在,也有一些研粟组织和刊物,只是,这些阵地,也未能继续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使得这支研粟队伍,不免风流云散,真正一直在坚守的,只怕不多。无疑,我很期待和同好们定期聚会,当面交流,而不只是在那虚拟的群里。
4、心气浮躁。这倒不是说,自己想急着出什么成果,而是做不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研粟书。我曾经是有书在手,有酒盈樽,天塌不管。而且心情烦躁的时候,我平时最喜欢的那些音乐、电影,都不能使自己平静下来,惟有那些钟爱的书籍,能够安抚躁动的心灵,而现在,有时候竟然连书本都不管用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此,怎样使自己静下来、沉下来、钻进去,也就成为了一件要务。
5、粟裕那一代人,大多已经作古,即使是那些比他年轻得多的身边工作人员,也都是耄耋老人了,如不及时对他们进行访谈,随着这一代人的相继离世,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和细节,终将消失在迷茫的历史烟尘之中。
我感到无奈的是,作为机关工作人员,我没有时间和资金,到粟总频繁转战的众多故地、纪念馆去凭吊、怀想和访谈,也未能走进众多高端机构的深宅大院,去触摸那些尘封在档案中的历史云烟,这些事情,都只能寄希望于那位未来写作《粟裕》的有缘人了(我始终坚信,这个人一定会出现,因为,粟总的品格、才华、功勋和情怀,具有与日月同辉的无穷魅力,它一定能够吸引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研究者)。
6、资料匮乏。尽管我买了不少,也承蒙吴跃军先生赠送了一些书刊,并让我下载了部分资料,但总的来说,仍然感觉很不够用。那么,怎样想办法多搜罗呢?一靠买,二要充分利用会同图书馆、粟裕纪念馆和粟裕中学的相关藏书,三是向粟迷朋友们伸手――虽然要向朋友们借,但我自己却要贴上“概不外借”的告示,真是不好意思了……
7、我虽然已经读了20来本相关书籍,但并没有分门别类的做详细的读书笔记,这一点,是研究方法上的一个重大缺陷。这首先是因为,我并非文科专业出身,缺少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的专业训练,同时,也欠缺这方面的自我意识。但是,想想粟总,他也不是什么军事科班生,却修炼成了第一名将,那么,我虽然不是什么中文系、历史系才子,为什么就不可以往这方面努力呢?所谓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8、从事粟裕研究,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非功利定位:一不靠它发财,二不靠它出名,三不靠他结交元勋后人或军政官员。研究粟裕,当首在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人物真相,总不能让粟总这样的名将之花,美玉含垢,明珠蒙尘;其次,应当以粟总的功业和风范,观照当今现实,助益世道人心。须知当代社会,红尘滚滚,过于物化,过于欲望,过于娱乐。当然,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凡研粟者,自身也会在这一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地净化心灵,受到崇高精神的洗礼和熏陶,迎接内心的详和与安宁。
9、很遗憾,并不是每一位从事粟裕研究的朋友,都能够写出研究专著来,那么,我们就不妨走进军营、学校、机关、社区,结合八项规定、三严三实、社会现状,解读粟裕,宣传粟裕。当然,这个事,可能要征得宣传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同意,甚至你的讲座文稿,也必须经由他们把关。讲粟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那么,在内容上怎么组织和取舍?我以为,“一生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渡长江,五虎上将,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程,九死一生,十大战役,百战百胜,千将之首,万古流芳”,就是最好的骨架和小标题,这就基本上囊括了将军一生的崇高品德、杰出才华、卓著功勋和深远情怀。这样讲,既不会冗长,也不会枯燥,更不会漫无中心。
总之,我以为,生而有涯,却能走近粟裕、学习粟裕、研究粟裕,实在是人生中的一大幸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谨以屈原和毛泽东的不朽诗句,与从事粟裕研究的同道们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