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军分区原司令员许强细说改造粟裕纪念馆时的粟家“人民观”
来源: 作者:许强 编辑:郑时俊 时间:2015-09-21 18:42:42金秋九月,桂花飘香。
随着粟裕纪念馆扩建竣工重新开放一周年日子的到来,作为开国第一大将的粟裕,一生不扰民、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光辉形象,粟家以“不扰民”作为纪念馆扩建的底线等等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又一次清晰地涌现在我的脑海里。
【作者(中)在北京向粟裕家属汇报】
2013年底,刚刚卸任怀化军分区司令员职务的我,无意顾及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的热心安排,唯独对中共会同县委“粟裕纪念馆总顾问”的诚邀欣然接受。首先是出于军人对名将的敬仰,在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战争年代,粟裕早已威震四方、誉为“战神”;时至今日,“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仍在传唱。其次是使命未竟所然,在任期间,为纪念馆扩建曾与县委领导两次上京汇报。
粟裕一生戎马倥偬,战功赫赫。不论是红军时期担任基层干部,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挂帅战区,他始终以“不扰民”作为遂战规则,把共产党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体现发挥到极致!因为他深深懂得:人民,才是军队的根本;军队,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为了保全大上海,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粟裕严令三野攻城部队不准使用重炮,哪怕是部队付出的牺牲代价大一些,也在所不惜。1949年5月27日清晨,走岀家门的上海市民,看到一排排、一队队解放军指战员怀抱武器,头枕背包,席地酣睡在马路两旁。深受感动的人们意识到:老百姓真正当家做主的那一天,终于来了!
【粟裕纪念馆(林安权摄)】
对粟裕“不扰民”的作风进而形成家风的认识,则是我在分区司令员任上、与粟裕家人协调纪念馆扩建相关事宜的进程中。尤其是粟裕长子、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中将与我的三次谈话,让我深受感动,受益匪浅。
第一次是对纪念馆扩建方案发表意见。2010年7月,我与中共怀化市委副书记李军、市人大副主任(时任会同县委书记)赵婉玉同志赴京参加《粟裕大将》传记片开拍仪式的同时,向粟家汇报家乡纪念馆扩建的设想。来怀化前,我曾在总装系统工作二十余年,粟裕的女儿惠宁大姐,曾经是我的直接首长。原以为,县委对纪念馆扩建的规模、经费投入的力度,充分体现了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敬意,而我又是惠宁大姐的老部下,方案理应能过。岂料,神情严肃的戎生同志代表家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1、家乡纪念馆扩建,我们尊重县委的决定,但我们不能同意为扩建而拆了老宅邻居的房子。
2、粟裕一生为人民,他生前不扰民,死后更不能背骂名!你们不要这么做。
【粟裕纪念馆(林安权摄)】
时任县委宣传部长的张义宝事后感慨:作为开国重臣,故居修复恢复原貌,本不为过。后人坚决不准,可圈可点,不愧为大将家风,令人折服。对比近日山东平邑“9.14”因基层干部强拆引发的蹊跷火灾、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侵害,更显粟家品格高尚,表态掷地有声,这才是真正共产党人的魅力所在!
第二次是对馆内布展内容的修改研讨。扩建后的纪念馆,布展版面是原先的五倍,文字由3万字增至9万字。为高标准做好布展,全方位生动展示老前辈的杰出功勋和精神风貌,会同县委宣传部长亲自挂帅,赴闽东,访鲁南,走豫东,看盐城,采集史料,比对展案,倾注了大量心血,确保了纪念馆如期重新开放。然而资料浩繁,年代久远,加之时间紧迫,人手紧张,布展难免有错漏。当我们商讨如何更正整改方案时,粟戎生同志强调在“不扰民”的前提下,广泛听取参观者的意见和建议,再拿出成熟的整改方案。讲到这里时,首长与我默契地眨眨眼睛说:“你我都是退休之人,时间好支配,什么时候来都行,咱们毋需惊动地方的同志,也不要他们作陪如何?”
第三次是纪念馆重新开放仪式上,戎生对其父生前未返故乡的诠释。众所周知,粟裕自1924年离家求学参加革命后,一直没有回过故乡。个中原因众说纷纭,版本颇多。纪念馆重开仪式上,戎生同志含着热泪述说:小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们说,你们的老家会同,是湘西大山里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山好水好人更好,去了你们就不想回北京了。等爸爸忙完了,就抽时间带你们去。兄妹几个带着对家乡美好的憧憬,等呵等呵,爸爸总还是那么忙。等到我们长大了,当了兵,才知道爸爸没能带我们回家乡的真正原因:新中国无论是解放台湾,还是抗美援朝,毛泽东第一个想到的都是粟裕!1954年10月,毛泽东亲自找粟裕谈话,让他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就是粟裕同志总是忙的关键所在。
【粟裕长子粟戎生在粟裕纪念馆开馆仪式上致辞】
1955年9月,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名位列1063名开国将军之首。可惜三年之后,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严厉批判,从此,粟裕战功被有意淡化,甚至抹掉,连“七战七捷”、“豫东之战”也没人敢提了。
然而,粟裕最痛苦的不仅于此。他在军队现代化和国防建设上的真知灼见不被重视,并被限制接触军队。以至于周恩来出于保护他、让他到国务院业务组工作时,他“请求总理替我向毛主席报告,将来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重上前线!”赋闲的大将,从未忘却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还是念念不忘准备打仗。
粟裕曾写过一首诗,名为《老兵乐》。最末两句起初是“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后他修改为“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诗言志,这就是粟裕的真实写照,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心里始终装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装着人民生命的安危……你想,他能不总是忙吗?
【粟裕纪念馆全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当年叱咤风云、壮心不已的开国第一大将,而今真正成为“沧海一粟”,早已安然融入历史长河之中。然而他的杰出功勋,他的精神品德,尤其是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使命感,与日月同辉、山河同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缅怀!
http://www.htnews.cn/Info.aspx?ModelId=1&Id=12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