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李辉 1,彭夕涅 2:康族鼻饮纪闻/老挝的康族就是中国的侗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
0
0
康族四百多年前住在越南一个叫做 Kayaphakhang的城里,因为受到交人(Jang)的压迫,他们才改换服饰,举族迁到老挝这边的深山里来。在此之前,汉人(Han)也曾经欺负过他们。老奶奶根本不知道交人是越南人,汉人就是中国的大民族,在她的记忆里,这些欺负他们的民族是些抽象的,是用以团结族人的例敌。但这些珍贵的口传历史,恰恰揭示了康族的迁徙史。他们在汉人(汉朝)的入侵压力下离开了家园,来到越南北部。后来,越南京族强大起来,开始霸占北越地区,他们又被迫逃到老挝。传说中交人对他们很残忍,他们的家长被抓起来,用大棍子敲头,手指用锉刀锉。直到家人交钱来赎人。所以康族人是有很强的卑微心理的。尼翁说上次有人来调查,只调查 TaiDeang,不调查TaiKhang,这次来调查 TaiKhang他们非常高兴,特别是知道了自己的历史。 http://tieba.baidu.com/p/2989918903

吴子列2014-08-26 00:10:54(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6d84550102uzzq.html):康族,通常认为是在老挝,即国内的侗族(学界称康族是侗族在国外的一个分支),自称gaeml。而又有人提康族在越南山罗省顺州、琼崖、拉县及莱州省封土、雷、碟、巡教县一带。越南康族尚有3900多人。说明老挝个越南的部分居民,被认为跟侗族是同类。


越南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 阮文辉在《在越南西北属南亚语系的诸民族》中指出越南康族一些上了年纪的男子,至今还保留着鼻饮的习惯。康族尚有3900多人,居住在越南山罗省顺州、琼崖、拉县及莱州省封土、雷、碟、巡教县一带。康族人过去被叫做“舍都冷”,意思就是“用鼻子饮水的舍人”。康族男人们每当劳动感到疲劳时,就会把腌辣椒、香菜、葱、蒜捣碎,渗入水中,待沉淀后,取其清水汁,倒入葫芦壳中。吃饭时,康族男人会边吃肉菜,边把葫芦壳的把子对着鼻子,将水汁徐徐倒入鼻中。据说,他们觉得这样的鼻饮可使身体很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前,鼻饮之俗还在越南沱江沿岸广泛存在。而现在,只有极少数老人还保留着鼻饮的嗜好。书中还提到,河江省的布标人,鼻饮之俗在18世纪还广泛存在。越南康族的居住地莱州省与我国云南省金平、绿春县交界,布标人的居住地河江省则与我国云南省富宁、马关、麻栗坡县相连。而在范成大的记录中,我国喜欢鼻饮的21种“ 僚人”,有相当一部份就居住在云南省与 越南交界的地方。 

这说明康族是僚的一部分,而且鼻饮习俗不止在康族,而是整个僚区都有。而且,我们还看到,康族分布在老挝、越南山罗省、莱州省,比较集中于云南和越南交界地区。这里曾是康族的家园,也就是侗族的家园。

 关于雒越族在中南半岛的分布情况,南京理工大学唐善纯《老挝与骆越》一文说:“老挝有两个读音,现读laowo,旧读laozhua。蔡文丛指出,旧读laozhua,实际上指两个国名,一是猛老(Muong lao),一是孟骚(Muong swa),muong与傣语‘勐”同词同义,作‘城邑、都城、城镇、国家’解,swa意为光明,繁荣;读若zhua ,中文写作‘挝’。明代以前的中国史籍,对这一地区称呼有挝国,即指孟骚(Muong swa),是孟高绵人支系民族swa(夏)建立的国家;公元757年,老人的首领昆罗从swa人手里夺得这块土地,仍沿用Muong swa国名至1353年。随着老人大规模迁入,老族人终于取代swa人成为主体民族,12世纪末,始出现‘猛老’的称呼,意为老人建立的国家。两者结合,称为‘老抓’或‘老挝’等,如同泰国的旧称‘暹罗’是由‘暹”加‘罗斛’两个族名构成一样(《‘老挝’考辨》)。……老挝(Laos)名称来源于主体民族名称。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约有30多个民族,但主要的有老族(Laos)、卡族(Khas)、苗族(Meos)3种。老族占全国人口2/3,分布于湄公河及其他河流沿岸平原地区;卡族原为土著老挝人,散居在全国各地山区,部分在南部下寮的沙拉湾、阿都坡一带。苗族人居于上寮各地高原,以川圹为集中地。20世纪60年代初,被统划成3大族系,即老龙人(Laolongs,指居住在平原或河谷低地的的民族,主要是老族、泰族)、老听人(Laotengs,指居住在半山腰地区民族,主要是卡族,属南亚语系孟高绵语族)和老松人(Laosoungs,指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民族,主要是苗族、瑶族)。通用老挝语(与泰语相近),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老挝人的直接来源可能是骆越。骆越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早在周代就有骆人的记载,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骆越分布于今广东之西南部(含雷州半岛)、广西之南部、越南之北部,以及海南岛。据《汉书•南蛮传》:‘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姓,夫妇之道’。《汉书•贾捐之传》称海南岛中的居民为骆越之人:‘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旧唐书•地理志》:贵州(今广西贵县)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又说 ‘潘州(今广东高州县):州所治,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从时空分布来看,骆越与西瓯重合,说明两者关系密切,故常合称‘瓯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d2af5e0101bfqt.html)”。以上所说的swa族、老族(Laos)、卡族(Khas)、苗族(Meos)依次分别是夏(夏)族、雒族、华族、苗族。上文对秦汉以下“雒越”这一族群在南方的大致分布流变情况作了较详的介绍,本文不作深入辨析。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老族(Laos雒)外,卡族(Khas华)也应是与侗族相同的“康(华)族”。

【PDF】康族鼻饮纪闻

文件格式:PDF/Adobe Acrobat - HTML版

康族鼻饮纪闻李辉 1,彭夕涅 2 1 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美国 康州 新港 ...2 老挝信息文化部文化研究所,老挝 万象 摘要:鼻饮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的一种奇异...
comonca.org.cn/PDF/200... 
 - 百度快照 - 评价

现代人类学通讯(第一卷)(已阅) - 道客巴巴

2014年7月1日 - a 现代人类学通讯。 。COM. on C. A. 1:1-3, 2007。第一卷 2007年。观察视角。康族鼻饮纪闻。李辉1,彭夕涅2。1 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

COM.on C.A.1:e1/1-3     Online published on Mar. 16, 2007.
doi:10.4236/coca.2007.11001
OBSERVATION
Observation on Tai-Kang’s Naris Drinking
LI Hui1, POMPAKCHA Souligneth2 
1.Department of Genetics, School of Medicine,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T06520 USA
2.Institute for Culture Research,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Vientiane, Lao
s

ABSTRACT: Naris drinking was a fantastic custom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southern ancient China. There were sufficient descriptions about naris drinking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but no modern report on it. In the fall of 2005, during our field work in Laos, we observed the naris drinking in the Tai-Kang population in the Houaphan province. The Tai-Kang is the only Kam-Sui population living outside of China. They drink wine through their nares with bamboo pipes. Since 1964, this custom has been dying.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we also recorded the Tai-Kang's memory of the oppressing from the Han (Chinese) and the Jang (Vietnames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y might have originated in Canton, and arrived in the mountains of Laos through Vietnam.
Key words: Naris drinking; Tai-Kang; Relique custom; Laos; Daic; Field investigation

Recieved: Feb.15, 2007  Corresponding: HuiLi.Yale@gmail.com


《现代人类学通讯》第一卷e1篇 第1-3页  2007年3月16日网上发行

观察视角

康族鼻饮纪闻
李辉1,彭夕涅2
1 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美国 康州 新港 06520; 2 老挝信息文化部文化研究所,老挝 万象


摘要:鼻饮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的一种奇异风俗,在史书中有大量记载,但是中国南方现代民族已没有此风俗。2005年秋,我们在老挝民族调查的过程中,观察到了花盘省的康族的鼻饮习俗。康族是侗水语支民族中唯一分布在中国境外的群体。他们用细竹管从酒瓮里吸酒,并通过鼻孔摄入体内。但是自1964年以来,这一风俗正渐渐消失。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康族保留有被汉人和交人压迫的记忆,证明他们可能来自两广,并经越南进入老挝山区。
关键词:鼻饮;康族;风俗遗存;老挝;百越民族;田野调查

收稿日期:2007年2月15日 联系人:李辉 HuiLi.Yale@gmail.com

全文链接 Full text: [PDF]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班固(汉).汉书.卷六十四下.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link] 
2. 范晔(南朝宋).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第七十上.[link]
3. 李昉(宋).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七引作.裴渊(晋).广州记.[link]
4. 刘昫等(后晋).旧唐书.志第二十一.地理四.剑南道东西道九.岭南道五管十.剑南道.[link]
5. 李昉(宋).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六.[link]
6. 周去非(宋). 杨武泉ed.(1999)岭外代答校注.269鼻饮.北京:中华书局.
7. Gordon RG Jr(ed.) (2005) Ethnologu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Fifteenth edition. Dallas, Tex.: SIL International. Web version: http://www.ethnologue.com/ [link]


康族Kang的鼻饮(Nose drinking)习俗
    
    前面一段的路还可以,车过了普莫东山,又过了这一带最高的普旺山。我们在曼虽村吃了点糯米作为午餐。这一带的居民有红泰(TaiDeang),白苗(HmongDaw)和克木(Khmu)。过了曼虽村,车过一条河,就开始像野马一样狂蹦乱跳。很难想象到区里的路居然会是山林中的乱石小道。小道上的树木遮天蔽日,要是我一个人都不敢走的了。到了当桑村,我们下车去请教老者有关康族和鼻饮的问题。 我们找到了一个克木老头叫做金配(Khamphey)。他告诉我们,以前康族和克木族联欢庆典的时候,灌酒会往鼻子里灌。还用杯子做了动作。更重要的是,他介绍了几个在区里的康族人。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
    三点半到了区里,果然找到了他介绍的康族人尼翁(Nivong)。他是第一个搬到区里小镇来住的人。接下来就发生了我用一元人民币煽动一族人的故事。
Joe简单介绍了我们的身份以后,轮到我介绍工作了。我找出一张第四套的壹圆纸币,指着上面的侗族姑娘头像说,这就是康族人。他们都吃了一惊,完全没有想到在老挝地处偏远,鲜为人知的康族,在中国会被印到钞票上。我没有骗他们。康族属于侗水语族群体,与侗族(Kam)非常接近。所以说侗族就是康族也没什么问题。我说,在古代康族有一个王国,就在中国的广东省,非常强大。现在中国还有六百多万康族,所以国家非常重视,把康族印在纸币上。老挝的康族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什么时候来的,非常奇怪,所以我们要好好研究一下。尼翁兄弟听了我的话,非常兴奋,他志愿带我们去找住在小镇上的康族人。我让他带着一元纸币,展示给人们看。他高兴得不得了。一连走了好几家,都是在他之后搬来的。但是不巧的是,这是秋收季节,大部分人在田间的茅寮里住,非常遥远。我们只找到了十几个人。
    最为有趣的是,他们人人都知道鼻饮。只是1964年以后就好象没有人鼻饮了。我们到一个康族老人家里,他们还拿出了鼻饮的工具,一个酒瓮和一把竹管,示范给我看。原来,康族在新房落成之后,要举行庆典,人们汇聚在一起,围着酒瓮,用竹管往鼻孔里面吸酒。竹管的一头有几个小孔,可以过滤酒糟。在密友相会时,如果一方拒绝喝酒,另一方也会把管子塞到对方鼻子里面。
    我要不是亲眼见到,是不会相信有鼻饮这种事情的。前面黄老师说康族鼻饮范宏贵老师提到过一句,但是我不相信,所以一定要来亲见一下。这回好了,拍下了照片,可以给所有不信的人看了。
    夜里下起了雨,坐在康族人家里,老奶奶开始讲康族的口传历史。康族四百多年前住在越南一个叫做Kayaphakhang的城里,因为受到交人(Jang)的***,他们才改换服饰,举族迁到老挝这边的深山里来。在此之前,汉人(Han)也曾经欺负过他们。老奶奶根本不知道交人是越南人,汉人就是中国的大民族,在她的记忆里,这些欺负他们的民族是些抽象的,是用以团结族人的例敌。但这些珍贵的口传历史,恰恰揭示了康族的迁徙史。他们在汉人(汉朝)的入侵压力下离开了家园,来到越南北部。后来,越南京族强大起来,开始霸占北越地区,他们又被迫逃到老挝。
    传说中交人对他们很残忍,他们的家长被抓起来,用大棍子敲头,手指用锉刀锉。直到家人交钱来赎人。
所以康族人是有很强的卑微心理的。尼翁说上次有人来调查,只调查TaiDeang,不调查TaiKhang,这次来调查TaiKhang他们非常高兴,特别是知道了自己的历史。
    晚上,我请尼翁他们吃饭。因为调查工作太忙,让省里的陪同去安排饭。过来一看满满一大桌,想起在碧坎省的经历我就害怕了。结果吃完一结账是九万八。原来这里果然便宜得多了。一下子就安心了,明天继续调查采样。

10月30日 星期日 小雨
    秋收时节,康族人都在山间田地里劳作,连小孩子也去帮忙了,根本找不到人。我们早晨只找到了医生夫妇。听说香考区也有康族,但是说的话很不一样。我们下一站就去香考区,于是决定到那边再补。回来的路也是一样,就在曼虽村吃了饭。在桥塞崾的桥上停了一下看风景。桥塞崾大约是虎跳石的意思,这里巨石相对,水流很窄,我看是连人都要跳得过了。回到桑娜,在Joe的阿姨管理的旅社住下来。然后在市场购置了些防寒防雨的物品,就等明天的车去香考区了。晚上,隔壁做生意的湖南商贩和我聊天,推着我去找旅社里住的越南女孩。我婉言谢绝了。他说,在老挝,找姑娘过夜是非常随便的,没人会认为有什么不道德。我这里记下来,为了说明老挝的民族遗传交流可能很频繁,所以理清遗传结构的难度可能比较大。
    Joe简单介绍了我们的身份以后,轮到我介绍工作了。我找出一张第四套的壹圆纸币,指着上面的侗族姑娘头像说,这就是康族人。他们都吃了一惊,完全没有想到在老挝地处偏远,鲜为人知的康族,在中国会被印到钞票上。我没有骗他们。康族属于侗水语族群体,与侗族(Kam)非常接近。所以说侗族就是康族也没什么问题。我说,在古代康族有一个王国,就在中国的广东省,非常强大。现在中国还有六百多万康族,所以国家非常重视,把康族印在纸币上。老挝的康族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什么时候来的我觉得非常奇怪,所以我们要好好研究一下。
   尼翁兄弟听了我的话,非常兴奋,他志愿带我们去找住在小镇上的康族人。我让他带着一元纸币,展示给人们看。他高兴得不得了。一连走了好几家,都是在他之后搬来的。但是不巧的是,这是秋收季节,大部分人在田间的茅寮里住,非常遥远。我们只找到了十几个人。最为有趣的是,他们人人都知道鼻饮。只是1964年以后就好象没有人鼻饮了。我们到一个康族老人家里,他们还拿出了鼻饮的工具,一个酒瓮和一把竹管,示范给我看。原来,康族在新房落成之后,要举行庆典,人们汇聚在一起,围着酒瓮,用竹管往鼻孔里面吸酒。竹管的一头有几个小孔,可以过滤酒糟。在密友相会时,如果一方拒绝喝酒,另一方也会把管子塞到对方鼻子
里面。我要不是亲眼见到,是不会相信有鼻饮这种事情的。前面黄老师说康族鼻饮范宏贵老师提到过一句,但是我不相信,所以一定要来亲见一下。这回好了,拍下了照片,可以给所有不信的人看了。
    夜里下起了雨,坐在康族人家里,老奶奶开始讲康族的口传历史。康族四百多年前住在越南一个叫做Kayaphakhang的城里,因为受到交人(Jang)的***,他们才改换服饰,举族迁到老挝这边的深山里来。在此之前,汉人(Han)也曾经欺负过他们。老奶奶根本不知道交人是越南人,汉人就是中国的大民族,在她的记忆里,这些欺负他们的民族是些抽象的,是用以团结族人的例敌。但这些珍贵的口传历史,恰恰揭示了康族的迁徙史。他们在汉人(汉朝)的入侵压力下离开了家园,来到越南北部。后来,越南京族强大起来,开始霸占北越地区,他们又被迫逃到老挝。传说中交人对他们很残忍,他们的家长被抓起来,用大棍子敲头,手指用锉刀锉。直到家人交钱来赎人。所以康族人是有很强的卑微心理的。尼翁说上次有人来调查,只调查TaiDeang,不调查TaiKhang,这次来调查TaiKhang他们非常高兴,特别是知道了自己的历史。
晚上,我请尼翁他们吃饭。因为调查工作太忙,让省里的陪同去安排饭。过来一看满满一大桌,想起在碧坎省的经历我就害怕了。结果吃完一结账是九万八。原来这里果然便宜得多了。一下子就安心了,明天继续调查采样......



     网上查的,这个可能清朝是从黎平茅贡派去那戍边的,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的《侗台语言文化》书里第12页提到,在越南宣光省南安县侗莫也有一个这样的村子约有30人,与别的民族杂居,他们自称“年甘”(nin kam),意即为“侗人”。20世纪90年代只有个别老人会母语,还不是完整熟练......从贵州迁来,约有150年历史。书中也提到在老挝有4百多万的侗台语族的人民......
    你说的“康人”是最近的调查结果,是网上的最新材料,故书上都没有记载,很有研究价值。
注:
     我手中的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的《侗台语言与文化》这书是2002年9月出版的,故没有记载关于“康族”的文字,结合其他文献,知道越南的那支侗人是清朝时期从黎平茅贡搬去的,老挝的“康族”的历史,我不知道,如果有机会去哪调查,可以用语言学的的方法证明和还原“康族”的一些历史文化。不过,很明显,“康族”的“康”从读音上可以认证是侗族的“kam”的读音的演变,这一点毫无疑问,至于鼻饮,在南方历史上的“僚人”多有此记载,其实老挝在我国解放前就叫“寮国”就是僚人之国,我们侗台语族就是“僚人”的后代,这有很多文献证明与我们侗台语族不无关系,有机会去调查就知道了。
枫林闲鹤侗人网论坛2009-10-15 00:32

中国的跨境民族或跨界民族

 中国的跨境民族或跨界民族

1壮侗语族(国外称泰语族或泰——卡岱语族)

壮族:越南的岱依族和侬族与中国的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虽然现在已逐渐分化并有了不同的族称,但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仍保持着共同的特征,总的来说共同性多于差异性,可以视为一个跨境民族。岱依族和侬族约有200万人,主要居住在与中国交界的高平、谅山、广宁、河江、宣光、老街等省的平坝丘陵地带,主要种植稻谷和玉米,家庭手工业和饲养业较发达。岱依族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早,受越族的影响较深;侬族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晚,有的至今不过八九代人,约二三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壮族的共同性更多一些。

傣族:中国傣族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为同一民族。总人口6000万以上。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中南半岛各个国家。在印度的东北阿萨姆邦亦有一部分傣族。越南泰族有110万人,是越南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莱州、山罗、河山平等省,内部又分为黑泰、白泰、红泰三大支系。越南泰族系从中国云南迁来,与中国傣族同源并有着相近的民族特征。其中白泰人迁入越南的历史最早,黑泰人则是在10世纪后从云南西双版纳迁入红河三角洲,红泰人是后来黑泰人和白泰人中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泰族多居住在肥沃的河谷平坝,以种植水稻为生。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于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布依族也是越南的54个民族之一,在越南有1864人(1999统计)。分为布依、都依两个支系,居住在河江省官坝县和老街省孟康县,其祖先系19世纪从中国贵州经云南迁到越南,由于人数较少和居住分散,越南布依族已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并成为新的民族。越南另有热依族,是从布依族中分化出来,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

侗族: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另外在老挝、越南、泰国也有侗族发布。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437997人。现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此外越南有仡佬族1845人。

2藏缅语族

藏族: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也有分布,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彝族:国外也称倮倮族,越南倮倮族有3100人,居住在河江省的同文县和高平省的保乐县。他们系16世纪后从中国云南迁来,与中国彝族有亲缘关系。倮倮族从事山地农业,但已定耕定居,其语言和习俗与中国彝族大体相同。

哈尼族:越南哈尼族有12500人主要聚居于莱州省孟碟县和老街省的巴沙县,莱州省的封土县也有少量分布。他们系300多年前从中国云南省金平、绿春两县迁来,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国哈尼族相同。其耕地分为山地和梯田两种。以善筑梯田而著称。(阿卡人,我国把阿卡人看做哈尼族的支系,但老挝等一些国家却把他们看做单一的民族。)(嘎都人,我国称为卡多,看做哈尼族的支系)(戈族,老挝的一个民族,但是其他国家认为阿卡人的分支)(巴那人,在一些关于老挝的民族调查里,戈族中的巴那人又被单独划为一个民族,但是从其他学者研究看来巴那人应该是阿卡人的一支,也就是在中国划为哈尼族的一支)(西拉人,在老挝,西拉人认为他们是单一的民族,但是我国学者认为他们的语言与哈尼族相同;国外学者认为他们可能曾经是广义的哈尼——阿卡群体里一支)

傈僳族:傈僳族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万余人,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其中缅甸有40万人(2007年) 、泰国有5.5万人(2006年)、印度有6000人(2008年),另外老挝、越南等具有少量傈僳人,因缅甸军队的迫害,逃到泰国或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沦为难民的傈僳族人数不明,目前约有数千人,其中已经由联合国难民高专署面试核实后,取得联合国难民证,且已被转介安置到欧洲各国、美国各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约有五百人,正在急速增加中。

拉祜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41万余人。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红河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越南拉祜族有5300人,聚居于莱州省的孟碟县的巴维苏、巴乌、哥朗、布得等乡。其祖先系从中国云南省的金平、绿春两县迁来,距今不过二三百年。内部分为黄拉祜、黑拉祜、白拉祜三个支系,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并辅以采集和狩猎。

景颇族:国外也称克钦族。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州的潞西市、瑞丽市,及陇川、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云南景颇族包括4个主要支系:景颇、载瓦、勒期和浪俄,其中载瓦支系最大,人数占景颇族人口的80%左右。

阿昌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人(2000年),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缅甸也有少量分布,称曼达族,1983年统计有1700人。

怒族:我国怒族主要居住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另有零星居住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以及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境外怒族主要分布在缅甸克钦邦北部高黎贡山区及恩梅开江上游地区。怒族居住的地区是号称世界第二大峡谷的横断山区怒江流域,山高谷深,地势险峻,河谷地带海拔在800米左右,与两岸山巅的落差却达二三千米。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怒族的宗教信仰呈复合化状态,不仅信仰本民族的传统自然宗教,而且还有信仰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的。

门巴族:门巴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其余居住在墨脱、林芝等县。人口共5万余人,其中分布在我国实际控制区以内的仅有7475人,其余生活在错那县南部的印控区,另有部分珞巴人生活在尼泊尔、印度等国家。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方言差别较大,多通晓藏语,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珞巴族:珞巴族居住于西藏南部,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珞巴族正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朗县、隆子等几个边境县最为集中,现被印度非法占领的珞瑜地区有珞巴族分布。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人口有约3000人左右,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另有部分珞巴人生活在尼泊尔、印度等国家。珞巴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通用藏语。其宗教信仰以崇拜鬼神为主,相信万物有灵,部分信仰藏传佛教。

独龙族:独龙族是独居一条江河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自称独龙,又聚居于独龙江河谷而正式命名为独龙族。我国独龙族主要分不在云南省西北角的怒江傈僳族自治洲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与其相邻的维西县和西藏察隅县察瓦洛乡也有少量分布。境外独龙族主要分不在缅甸江心坡、坎底及钦底西北广大地区,称为日旺人(约10万人),与我国独龙族的经济往来和宗教联系较多。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由于长期与世隔绝,语言发展缓慢,是研究藏缅语的活化石。独龙族过去没有文字,1950年代初,缅甸日望人创造了一种文字。1979年,中国独龙族在日旺文基础上改制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独龙族的文字,但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独龙族的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3苗瑶语族

苗族:越南苗族有56万人,又称赫蒙族,分布在河江、宣光、高平、老街、莱州、山罗、北太等省的山区。越南苗族系从中国的云南、广西迁来,时间距今仅二三百年。内部分为白苗、黑苗、红苗、花苗和汉苗等支系。主要以耕种山地为生,其中刀耕火种的轮荒地占大部分。其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国苗族基本相同,系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

瑶族:越南瑶族有48万人,分布地域较广,沿越中、越老边界一直延伸到北部沿海的一些省份。他们系明代以来从中国两广和贵州、云南迁入,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这一迁徙过程的传说和民间文献记载。内部根据服饰特点又分为红瑶、白裤瑶、蓝靛瑶等支系,其语言、风俗习惯与中国瑶族大体相同。以山地农业为生,大部分仍处于游耕游居状态。

4汉语族

汉族:哈萨克斯坦131个民族里有汉族。(《列国志》哈萨克斯坦)

a.果敢族,生活在缅甸掸邦北部的尽头,在中国云南西南的底端,系明末汉民族后代,人口约19万,他们居住的果敢地区原为中国领土,1852年英殖民者侵占缅甸,中国开始失去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后缅甸排华,这群人被改为果敢族,使用的汉字称为果敢文

b.艾族,越南的艾族是由中国迁居越南的客家人、疍人、村人、黎人构成的,但是主体为客家人,艾族实际上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据1999年越南人口普查统计,全越南艾族有4841人。由于他们讲话时ngai)字不离口,因而毗邻而居的人便称他们为艾人,其实是第一人称我的意思。他们与广西钦廉四属客家人的自称捱佬相同,自称客家或客家人,其他民族也称他们为客家或客家人。艾人祖籍在广西防城县五洞地区,通用客家话,事实上是客家人,是越南华族的一支。其民族的划分很不科学,越南当局有政治图谋之嫌。

c.华族: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对华裔的称呼或他们的自称。越南政府把在越汉族人当成民族问题来对待,承认汉族人为华族以及肯定他们在越南革命与建设中的作用。198610月,越南政府颁布新的政策,确认汉族人为越南公民,拥有与其他越南人一样的权利,同时强调汉族人是越南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称为华族。越南华族居于本国人口的第四位,人口达140万以上。越南华族分布于全国各地,人口较为密稠的主要在南方各省以胡志明市和西南部地区为最。同样,柬埔寨、文莱、马来西亚等国政府在处理汉族人和华裔的时候,把他们看成单一的民族即华族。

回族:东干族,属于近百年新兴民族,源自中国甘肃及陕西回族。东干人现时散播在吉尔吉斯斯坦莫斯科区、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和乌兹别克斯坦奥什州,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为多个苏联的加盟国的民族成员,但他们人口约12万多,据1999年人口普查统计, 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人口为51766人, 在哈萨克斯坦为 36900人,两国共计约88700余人,乌兹别克斯坦东干族人口约25000人。在各中亚国家只属少数民族。东干族使用东干语。现代东干书面语言是以甘肃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甘肃方言的语音为标准语音,以20世纪4O8O年代东干族作家创作的东干语文学作品为标准语法规范的现代语言。东干文在经历了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形态后,至1954年演变为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并使用至今。

 中国的跨境民族或跨界民族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