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参谋部的一份重要报告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1952年3月,古城北京的积雪融尽,杨柳泛青,树枝上吐出毛茸茸、白花花的叶芽儿,尽管早春天气乍暖还寒,可一群群冲向云天的鸟雀在提醒人们:春天来了。
3月26日的夜里,中南海菊香书屋小院里静悄悄的,两大盆棕榈树在路灯的映照下,幽绿闪亮。习惯夜间工作的毛泽东正在书房办公,他慢慢悠悠地点燃半支香烟,吸了一口,眉头聚拢,仔细阅读总参谋部送来的一份报告: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朱、周、林副主席审阅后报主席:两年多以来,我军各特种部队发展甚快,成绩亦大。其装备正日益增加和复杂。唯在技术上面远落后于部队的发展和不能满足部队的要求,以致屡次造成不应有的损毁,以空军来说,不仅在夜间及恶劣气候不能起飞应敌,且因操纵不良致空中停车或编队互撞等原因而发生事故者甚多,重则机毁人亡,轻则飞机报废不能修复。舰艇、战车及各种火炮和工兵机械等机件发生故障后,不能及时修复而影响战斗,甚至根本不能修理。虽然某些较复杂的修理技术有苏联专家热情帮助,但长此以往,则势必影响特种兵部队的建设和质量的提高。且各特种兵武器的供应,不能长期依赖苏联的帮助,必须从建设国防工业、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上着手,求得逐渐能够自己修理与装配,以至于将来培养起军事工业设计工程人才。为此,曾经两次和副总顾问柯托夫同志研究,认为有即着手建立军事工程学院(在人力、财力、物力上较各特种兵自办技术学校较经济)藉以培养军事工程技
术干部之必要。前曾面报周副主席,并蒙原则上同意。兹将研究初步结果所拟方案报告如下:一、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设院长、政治委员各一人,为全院首长,另设副院长三人,以分别主持掌管关于学术研究,部队掌管及物资技术保证等工作。
二、院部下设训练部、政治部及若干处,另辖:炮兵工程系、装甲工程系、普通工程(工兵及通讯)系、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等五个系,系辖若干科,每科设二、三班,每班十五至廿人不等。
三、开始一期可定三年毕业,以应急需,至第三期时,为求得深造,则可延长为五年毕业。第一期计划设七十四个班,一千一百名学员,以后则逐年增加。至学员与工作人员之比例为一比二点五。此学院开办,需请苏联顾问同志约五十人(包括翻译打字员在内)。
四、为求得工业技术的帮助和学习的便利,院址拟设在哈尔滨。柯托夫同志已和东北军区首席顾问研究过,认为设在该处较好,且房舍大部亦可将就原有调剂。
五、详细组织系统及说明书待译出后再呈。 以上请予审查,如蒙批准,则可着手筹办。专此报告,是否有当,请予示遵。 致以敬礼!
聂荣臻粟裕三日十八日报告上面,朱德画圈并写了“同意”二字;周恩来批示:“请林彪同志审阅或约粟裕同志一谈,如觉可行再送主席批办。3月19日。”林彪则画圈签字,表示同意,并建议每班的学员为20到30人。
外间门响了一声,是秘书田家英进屋,他刚从周恩来那儿回来。看到毛泽东正全神贯注地批阅文件,就悄悄坐下来办公。只听到毛泽东轻轻拍了一下桌面,自言自语地说声:“好!”毛泽东站了起来,走动几步,复又坐下,飘散的烟圈儿把他的思绪带回1950年那个肃杀的秋天。周恩来从莫斯科回来后,向中央汇报时谈到斯大林那个中国应该建立军事工程院校的建议,毛泽东极表赞成。但是,我志愿军几十万大军枕戈待旦,马上就要跨过鸭绿江,大战在即,实在顾不上这件事。与美国人血战了一年半,毛泽东深知我军对军事工程技术干部的需求到了何等急迫的程度。现在朝鲜战局基本平稳下来,可以腾出手来办这件事情了。聂荣臻和粟裕根据中央的精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的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令毛泽东十分满意,他认为总参这个报告指出了我们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燃眉之急,我们太急需军事工程师了!一
定要建立一所全军最好的大学,今后,要源源不断地为空军、海军和各特种兵输送国防科技人才。
毛泽东的思路突然跳跃到中国近代军校发展史上,他深吸了一口烟,任记忆在百年史海中荡波泛舟。半晌,他站起身来,慢慢踱到田家英的身旁,出了一道考题:“家英哪,你知道我们中国近代第一所军校是谁办的吗?”田家英一愣,想了一下,不肯定地说:“是李鸿章还是左宗棠呢?”“是我的同乡左宗棠嘛,”毛泽东笑道,“左宫保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专门培养海军技术人才,中国第一代海军军官和造船工程师都出自这所学校,大概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要从左大人这里开篇呢。”田家英十分敬佩毛泽东在史学上的博览强记,他静静听毛泽东娓娓道来:继左宗棠之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又办了天津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
等军校,张之洞、袁世凯这些晚清重臣们都纷纷效仿办军校,形成“治军必先办学”的套路。可办来办去,还是挡不住洋人的船坚炮利。北洋政府期间,各派军阀也闹着办军校,大多不成气候,只有保定军官学校还有些名气,出了个有名的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大革命时代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搞得最好,要承认蒋介石这个军校校长还有点办法呢,他编织了一
个庞大的“黄埔系”,没有“黄埔系”他就控制不了军、政各界。当然,黄埔军校也为我们党培养了大批高级干部……正说到这里,周恩来推门走进来,毛泽东不禁笑道:“真巧了,刚刚说到黄埔军校,你这个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就来了!”周恩来一怔,田家英站起身接过话茬说:“主席正给我讲中国近代军校发展历史呢。”周恩来会心一笑,说:“主席,你莫不是批阅总参的那个报告,有感
而发吧?”毛泽东说:“我刚刚看完荣臻同志和粟裕同志联名的报告。总参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意见很好,应尽快实施。时代不同了,我们共产党人要敢做前无古人的大事,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要有大批懂得现代军事科技的干部,这个学院必须是高水平的、综合性的,其作用呢,”毛泽东有力地挥了一下手,“我看哪,要超过目前所有的军校才行。”“我完全同意主席的意见,”周恩来跟毛泽东一起坐下来,“这两天我找聂老总和粟裕同志谈过,要把这个计划分解成几个具体步骤,比如说,学院选在什么地方,干部、教员从什么地方找,筹办的方案和经费等等,最重要的,这个学院由谁来当家?”毛泽东点点头,提高了声音说:“对,这一点最重要,要选个合适的院长才能办好这所大学,那么你们有人选了吗?”“考虑过几个人选,粟裕同志力举陈赓。陈赓同志毕业于黄埔军校,当过红军学校校长,很善于开创局面,我们最后都倾向于陈赓同志出任这个学院的院长。之前曾想让陈赓出任总高级步校校长,看来那个任命不合适,军事工程学院远比总高级步校重要。至于什么时候下令调陈赓,要看朝鲜战局的发展情况。”
目录
引子
第一章奉调归国陈赓受命担大任
一、总参谋部的一份重要报告
二、代理志愿军司令员
三、归国行路急
四、中南海里接重任
第二章兵贵神速 遣将调兵说“三边”
二、再调徐立行
三、指挥林园万里大搬迁
四、陈毅送来“聚宝盆”
第三章全国选址 松花江畔定大计
一、周恩来致函苏联政府
二、初识奥列霍夫
三、南下北上选校址
四、松花江畔定大计
第四章鼎力相助总理召集联席会
一、筹委会正式成立
二、周恩来召集联席会议
三、求教毛泽东
第五章求贤若渴苦心延聘名专家
一、张述祖秉烛荐贤才
二、急调张衍进京
三、派黄景文南下沪宁
四、刀下留人
第六章殚精竭虑金秋时节喜盈门
一、参高岗一本
二、周恩来亲为军工选将才
三、落实基建经费
四、借来大和旅馆
五、筹委会最后一次会议
第七章“两老办院”教育思想初奠定
一、风雪移师
二、繁忙的第一天
三、踏勘院区
四、阐发“两老办学”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礼贤下士融雪化冰赤子心
一、两个不同的群体
二、老教师冰城过三关
三、雪夜探访周明鸿
四、与梁守盘的恳谈
第九章选拔俊才新生补习费思量
一、全军上下选秀才
二、全面检查文化补习中的问题
三、彭德怀过问第二期招生工作
四、向高中毕业生敞开大门
第十章真诚合作苏联顾问进军工
一、苏联顾问团迟迟不到
二、唐铎归国
三、盼来首批苏联顾问团
四、首席顾问的首次视察
五、真诚的合作
六、关于“大屋顶”的争论第
十一章破土奠基将军亲临脚手架
一、争取省市和中央的支持
二、五千大军扎营荒原
三、不寻常的现场会
四、基建工地上的将军身影
第十二章言传身教条令如山抓校风
一、做好老干部的思想工作
二、纲领性文件
三、放走两位教授四、条令如山
五、请秦基伟作报告
六、“七一”座谈会
第十三章求助“上帝”一锤定音靠黄老
一、毛泽东挥毫题词
二、周恩来的叮嘱
三、黄克诚一锤定音
四、大槐树下的两位院长
第十四章彭总视察 小平房里两将帅
一、不速之客
二、彭德怀视察学院
三、紧张的八月
第十五章开学大典《训词》堪称传家宝
一、毛泽东的《训词》
二、首届运动会
三、开学大典
第十六章入伍宣誓风雨晨昏照引人
一、《工学》创刊
二、成立教育工作者协会
三、入伍宣誓大会
四、知识分子的贴心人
第十七章笔墨官司慈父情怀论是非
一、复函杨秀峰
二、上书中央文委
第十八章调配教师总理深夜巧安排
一、军中无正月
二、西花厅会议
三、参加七届四中全会
第十九章团结之年家喻户晓《将相和》
一、大学习和大检查
二、调来二刘
三、京剧《将相和》
第二十章从严治校百炼成钢第一课
一、毛泽东审阅的教学计划
二、从严治校
三、建立野营训练场
四、百炼成钢第一课
第二十一章教书育人教学科研比翼飞
一、严师出高徒
二、教书又育人
三、自力更生建设风洞实验室
四、大量引进外国科技图书第
二十二章立人为本陈赓慧眼识英才
一、门门功课不及格的谭国玉
二、陈赓的激将法三、慧眼识英才
四、薪火相传的好学风第
二十三章总参履新戎机如火见豪情
一、哈尔滨临时的家
二、出访苏联
三、调哈军工教员上舰实习
四、副总长的重担
第二十四章授衔盛典数九寒冬起春风
一、中南海授衔典礼
二、安抚老教师
三、为哈军工干部授衔
四、调高知识分子的军衔
第二十五章辽东军演喜逢战友武元甲
一、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
二、陪同武元甲参观哈军工
第二十六章盛赞奇迹陈赓欢宴钱学森
一、凌晨起飞迎远客
二、引领钱学森结识众将帅
三、成立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
会第二十七章辅佐聂帅义薄云天为“两弹”
一、陈赓的两次发言
二、四专家驰援五院
三、签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第二十八章再赴越南心心相印留佳话
一、在越南的一个月
二、战友加兄弟
第二十九章走出国门攻玉须求他山石
一、痛悼奥列霍夫
二、派出军事院校参观团
三、求学取经两个月
四、被病魔击倒
第三十章首期毕业病榻写信意切切
一、亲自处理学员来信
二、为实习学员调飞机
三、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
四、病榻上的贺信
第三十一章冷静思考病体忧心抗狂潮
一、反右派运动中保护老教授
二、对“大跃进”运动直言不讳的批评
三、冷对反教条主义运动
第三十二章崭露头角科研硕果冠三军
一、引导学院面向部队搞科研
二、赴京参展盛况空前
三、“东风-113”的一波三折
第三十三章科技大将大鹏展翅向蓝天
一、出任国防科委副主任
二、为基地精选良将
三、呕心沥血
四、再建三个新研究院
五、再次遭遇病魔
第三十四章增设新系敢立潮头唱大风
一、筹办导弹、原子专业
二、导弹运进了哈军工
三、钱学森再访哈军工
四、称作“电机系”自夫人导弹工程系
五、哈军工孕育出防化工程系
第三十五章庐山风云暗授机宜护园丁
一、庐山会议后的心境
二、“有这些年轻人在我身边,我什么都不怕!”
三、一片苦心护园丁
第三十六章尖端集中军校战略大调整
一、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二、哈军工的调整和分建
第三十七章深谋远虑病中叮咛成遗嘱
一、全院上下度荒年
二、赞成钱学森的建议
三、留给哈军工的遗嘱
四、签署最后一份命令
第三十八章博大胸怀 黄埔同窗情谊浓
一、善待战败的对手
二、关心黄埔同窗的前途
三、为和平统一祖国大业铺路第
三十九章大爱无疆留给世间真善美
一、家书抵万金
二、青年人的良师益友
三、“我们的胡子爸爸”
四、“革命烈士的后代,我们不管谁管?”
五、故乡行
第四十章心事浩茫最后一搏气若虹
一、为“两弹一星”上天的最后拼搏
二、痛悼林老
三、思念老区的人民
四、临别赠言
第四十一章晴天霹雳将星陨落浦江畔
一、住进丁香花园
三、拜访宋庆龄
四、“机器一开动,怎好停下来?”
五、最后的时刻
第四十二章泪雨纷飞彪炳青史大将军
一、噩耗惊神州
二、隆重的葬礼
三、泪雨纷飞悼院长
后记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滕叙兖汉族,高级工程师。深期市作家协会会员。祖籍山东蓬莱。1943年12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金县大李家乡石槽村。
1963年8月于大连市第二十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为哈军工第十一期电子工程系海军雷达专业学员,1965年入党,1968年11月毕业。经39军黑龙江省鹤立军直农场劳动锻炼后于1970年3月分配到巾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工作,1987年随研究室调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工作。前后从事微波遥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科研工作18年。其间被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派往泰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做访问学者。曾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
1989年4月奉调深圳特区,在深圳科技工业园和中国深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等单位从事高新科技项目开发和成果产业化以及管理工作。
2003年年底退休。从事中国现代历史韵文史研究。
主要文史著作:《哈军工传》、《风雨彭门——彭德怀家风家事》、《陈赓大将与哈军工》等。
商品名称: | 陈赓大将与哈军工 | ||
作者: | 滕叙兖 | 开本: | 16开 |
原价: | 45 |
页数: | 411 |
现价: | 29.45 | 出版时间 | 2007-12-01 |
ISBN号: | 9787801706539 | 印刷时间: | 2007-12-01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 | 版次: | 1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