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舒易高:“我是让鬼子胆寒的机枪手”
抗战老兵舒易高:“我是让鬼子胆寒的机枪手”
抗战老兵舒易高。 通讯员 摄
“这次参加抗战胜利阅兵的抗战老兵,全国仅132人。我能作为抗战老兵与侗族代表参加阅兵,深感荣幸。”8月25日,入住首都一家酒店的湖南新晃籍抗战老兵舒易高接受记者采访时,心情格外激动。
“我是让鬼子胆寒的机枪手。”提起抗战,舒易高自豪地对记者说。
打靶有天赋,当上机枪手
1924年12月,舒易高出生于新晃侗族自治县扶罗镇拱夫村。1943年6月,怀着一腔救国热血的舒易高在家乡新晃参军,经3个月整训后,随部队到广西,编入73军193师569团。
“我没有读过一天书,但民族大义还是知道的。为了上前线打鬼子,整训时我就格外用心。”舒易高说。
“我们到山上去训练打靶,我开出一枪,正中10环。第二枪,他们教我瞄在下2环,但这样一瞄,我就找不到准心了。我重新调整,又找到10环的感觉了。”回忆当年训练情景,舒易高记得很清楚。
由于舒易高在打靶时表现出超常的天赋,枪法好、力气大,又能吃苦,连长许玉华把连队最重要的机枪手的岗位交给了他。
成功突袭日军,信心大增
舒易高所在的以三湘子弟为主组成的73军,是国民革命军抗日主力部队之一,曾参加过长沙会战。
1945年4月初,为了占领芷江机场,摧毁中美芷江空军基地,日军集中重兵,从新宁、邵阳、益阳向湘西发起全面进攻。
“我所在的部队,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增援。”舒易高告诉记者,“一天,我们摸索到邵阳六都寨山坡下埋伏,看到日本鬼子在学校里休息,我们冲进学校向鬼子开火,鬼子被突如其来的中国军队打得仓皇逃窜。我端着机枪不停地追着扫射,扫倒了10多个日本鬼子。”
这次成功突袭日军,让舒易高和战友们信心大增。在接下来与日军的交战中,舒易高作为机枪手,负责压制对方火力,掩护部队进攻,多次为拿下日军阵地立下功劳。
勇敢机智,让日军狙击手很无奈
“当时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缺少重武器。机枪是我们攻城拔寨、阵地防御的主要武器。”舒易高告诉记者,“在战斗中,机枪手是最强有力的攻击手。但对日军来说,中国机枪手也是他们最想拔掉的眼中钉。”
“我们机枪手经常和日军狙击手在战斗中进行生死对决。”舒易高记得最深刻的,是在雪峰山下攻打桃花坪的战斗。战斗最激烈时,他旁边的副机枪手被日军狙击手击中身亡,滚下了10多米高的山崖。失去战友的仇恨淹没了悲痛,舒易高端起机枪顶上去,向鬼子狂射。
当时二十出头的舒易高身子灵活,用周围树丛作掩护,趴在地上朝日军扫射。为避开日军狙击手打来的冷枪,舒易高不断变换自己的战斗位置,与日军狙击手周旋。只要发现对面山头上有日军,他就拿起机枪扫射。日军的狙击手只能无奈地看着对面神出鬼没的中国机枪手英勇射击,被射中的日本鬼子像滚西瓜一样,不断滚落山下。此役以中国军队胜利而告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胜利的喜悦中,舒易高从部队退役,回到老家务农。
“日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什么力量支撑我们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那就是大无畏的民族精神。”舒易高没有什么文化,却能作出这样的概括,让记者对这位抗战老英雄充满敬佩。
相关专题:气壮山河·湖南抗战故事
银星勋章揭开抗战往事 英军来湘寻湖南老兵后人
2015-08-31 10:42:30 来源: 长沙晚报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近日,年过五旬的杨玉梅从永州祁阳来到长沙,在志愿者肖冠玲老人的陪同下,走进湖南烈士公园管理处,详细咨询了烈士进入烈士塔所需的条件和程序。杨玉梅带来了外公张琦烈士的一叠厚厚的抗战事迹材料,以及一枚银星勋章——这是70年前英国皇室追授给他的,对其在“仁安羌大捷”中作出的英勇牺牲予以褒奖。因当时无法联系到张琦的亲属,这枚勋章由抗战名将孙立人代领。
为了将这份荣誉转交给张琦的家属,孙立人苦寻40多年。后来,在其义子揭钧等人的努力下,于1989年将勋章送交至张琦妻女手中。岁月经年,这枚小小的勋章为我们揭开了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抗战往事。
名震寰宇:
“仁安羌大捷”让世界记住中国军队
1942年初,日军攻占马来西亚后,开始攻打缅甸,而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1942年4月17日凌晨,日军精锐部队33师团将英缅军第1师围困在仁安羌,当时,英军弹尽粮绝,水源被日军切断,情况危急。英军急电向中国远征军求援。
当时,远征军新38师距仁安羌最近,接到救援命令后,新38师师长孙立人率113团营救英军。113团官兵以不足1000人的兵力和1.1万名日军展开激战,毙敌1200余人。不仅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7000多名英军,还解救了被日军俘虏的英军、美国传教士、外国教师,以及世界各国驻缅甸的新闻记者、妇女 500多人。
现居长沙、今年96岁的抗战老兵刘吉星亲历了仁安羌战役,他至今仍对那动人心魄的一战记忆犹新。他说,和日军交战后,113团团长刘放吾命令他们在汽车后面拖几棵大树,加速前进,在地面上扬起厚厚的灰尘,造成大量部队增援的假象,有效干扰日军军心和判断。“这一仗我们把鬼子打得很服气。”
“仁安羌大捷”是二战中以少胜多、以寡救众的经典战役,被列入美国西点军校的学习教材。这一仗,充分展现了中国军队的作战智慧和顽强的战斗力,也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的美德,让世界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时年33岁的张琦当时任113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
湘人血性:负重伤仍高喊“兄弟们,杀呀!”
1942年4月19日拂晓前,新38师113团悄悄渡河,突然抢占日军南岸“501高地”。从早上8时打到下午1时多,中日两军在“501高地”及周边数座小山头间反复冲杀。三营营长张琦带领全营渡过平墙河,秘密攀上501高地,一直摸到敌阵前沿,潜伏下来。攻击信号发出后,他们一跃而起,在搜索连、工兵排、谍报队的引导下向敌进攻,但几次冲锋都被日军凶猛的炮火阻拦下来。
杨玉梅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关于叔父张琦一些情况的说明》。这是张琦的警卫张祖龙1988年5月25日写的,两人是叔侄关系。他详细描述了当时和叔父张琦并肩战斗的经过。“由于三营八连受到日军火力的阻击,正面冲不上去,影响了战役进展,面对这一情况,张琦叔叔带我到八连前沿阵地察看进攻路线地形,指挥部队迂回到日军左侧进行偷袭,不料遭到日军机枪猛烈扫射,张琦叔被击中背部,身负重伤。我为掩护他,右手被击成重伤(现已残疾)。由于情况紧急,张琦叔叔身负重伤仍高喊‘兄弟们,杀啊!’”正是这一声喊,激励了大家的杀敌士气,撕开了日军的包围圈。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日军被击溃。战后,张琦被送往英军野战医院抢救,因流血过多、伤势过重牺牲。后来,张琦的遗体在转运回国途中,不幸沉入了异国的伊洛瓦底江。仁安羌战役,113团共阵亡官兵202名,日军被打死1200余人。张琦是牺牲职级最高的军官,战斗结束后,新38师追授他中校军衔。
将军圆梦:珍藏40多年的勋章转交张琦家人
抗战胜利后,英国皇室为感谢中国军队解救英军的功勋,将一枚银星勋章颁发给张琦烈士。因当时无法联系到张琦的家人,勋章由孙立人代领。
孙立人将军对这位骁勇善战的部下十分欣赏,得知张琦牺牲的噩耗,他数度哽咽落泪。替张琦代领银星勋章后,孙立人一直珍藏它40多年,并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打探张琦亲属的信息,迫切希望将这份迟到的荣誉送到其亲眷手中。他交代义子揭钧,一定要想办法将勋章转交给张琦的亲人。经多方寻觅,在加拿大生活的133团副团长胡德华获悉了此事,胡德华知道张琦是祁阳人,1988年,他写信到祁阳县公安局,从回信中得知了张琦的妻女尚在。
孙立人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十分激动,两次派张琦的部下兼同乡蒋元到祁阳核实情况,并于1989年将这枚珍贵的勋章交到张琦的女儿张锦兰手中。孙立人还亲笔为张琦烈士题写了“精忠报国”四字,写了一幅百余字的碑文,嘱其后人为张琦烈士立碑,要他们铭记历史。
后人心愿:希望有一个祭奠张琦烈士的地方
近日,杨玉梅向记者展示了这枚具有特殊意义的勋章:它由一个长条形黑色盒子装着,打开后,淡黄色的绒布底衬上,一枚有些褪色的勋章静静地别在上面。缎带由蓝、白、红三色构成,有一大一小两颗五角银星,其中小五角星被穗花包围,下方手写了英文名字“Col Tseng Chi”(译为“张琦中校”)。“这枚勋章是外公用生命换来的,更是中国军人的骄傲,我们会好好珍藏它。”杨玉梅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一个布袋里。
1990年,国家民政部为张琦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2014年,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张琦烈士名列其中。2012年7月,73岁的张锦兰老人离世。“我妈妈去世后,这些资料全由我来保存了。”杨玉梅说。
由于种种原因,张琦烈士的墓碑一直未立,“每次提起外公,我妈妈都会痛哭不止”。杨玉梅说,为外公立碑是母亲一直以来的夙愿,她希望能完成母亲遗愿——将外公的坟墓建好,并附上孙将军的碑文。“我们希望能有一个祭奠张琦烈士的地方。”湖南烈士公园管理处人事科负责人李永红表示,他们会按程序尽快向上级部门申报,“希望张琦烈士的英雄事迹让更多人知道。”
记者获悉,应部分在“仁安羌大捷”中获救的英军代表及后裔的请求,英国《泰晤士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追忆中国远征军勇救7000多名英军的国际英雄事迹,派特约记者到祁阳回访了张琦烈士的家庭近况,并将于近期刊文报道。
抗日英烈
张琦,1910年出生于永州祁阳县文明铺,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6军新38师第113团副团长兼3营营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琦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琦编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湖南新晃9旬老兵:“我是让鬼子胆寒的机枪手”
“这次参加抗战胜利阅兵的抗战老兵,全国仅132人。我能作为抗战老兵与侗族代表参加阅兵,深感荣幸。”8月25日,入住首都一家酒店的湖南新晃籍抗战老兵舒易高接受记者采访时,心情格外激动。
“我是让鬼子胆寒的机枪手。”提起抗战,舒易高自豪地对记者说。
打靶有天赋,当上机枪手
1924年12月,舒易高出生于新晃侗族自治县扶罗镇拱夫村。1943年6月,怀着一腔救国热血的舒易高在家乡新晃参军,经3个月整训后,随部队到广西,编入73军193师569团。
“我没有读过一天书,但民族大义还是知道的。为了上前线打鬼子,整训时我就格外用心。”舒易高说。
“我们到山上去训练打靶,我开出一枪,正中10环。第二枪,他们教我瞄在下2环,但这样一瞄,我就找不到准心了。我重新调整,又找到10环的感觉了。”回忆当年训练情景,舒易高记得很清楚。
由于舒易高在打靶时表现出超常的天赋,枪法好、力气大,又能吃苦,连长许玉华把连队最重要的机枪手的岗位交给了他。
成功突袭日军,信心大增
舒易高所在的以三湘子弟为主组成的73军,是国民革命军抗日主力部队之一,曾参加过长沙会战。
1945年4月初,为了占领芷江机场,摧毁中美芷江空军基地,日军集中重兵,从新宁、邵阳、益阳向湘西发起全面进攻。
“我所在的部队,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增援。”舒易高告诉记者,“一天,我们摸索到邵阳六都寨山坡下埋伏,看到日本鬼子在学校里休息,我们冲进学校向鬼子开火,鬼子被突如其来的中国军队打得仓皇逃窜。我端着机枪不停地追着扫射,扫倒了10多个日本鬼子。”
这次成功突袭日军,让舒易高和战友们信心大增。在接下来与日军的交战中,舒易高作为机枪手,负责压制对方火力,掩护部队进攻,多次为拿下日军阵地立下功劳。
勇敢机智,让日军狙击手很无奈
“当时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缺少重武器。机枪是我们攻城拔寨、阵地防御的主要武器。”舒易高告诉记者,“在战斗中,机枪手是最强有力的攻击手。但对日军来说,中国机枪手也是他们最想拔掉的眼中钉。”
“我们机枪手经常和日军狙击手在战斗中进行生死对决。”舒易高记得最深刻的,是在雪峰山下攻打桃花坪的战斗。战斗最激烈时,他旁边的副机枪手被日军狙击手击中身亡,滚下了10多米高的山崖。失去战友的仇恨淹没了悲痛,舒易高端起机枪顶上去,向鬼子狂射。
当时二十出头的舒易高身子灵活,用周围树丛作掩护,趴在地上朝日军扫射。为避开日军狙击手打来的冷枪,舒易高不断变换自己的战斗位置,与日军狙击手周旋。只要发现对面山头上有日军,他就拿起机枪扫射。日军的狙击手只能无奈地看着对面神出鬼没的中国机枪手英勇射击,被射中的日本鬼子像滚西瓜一样,不断滚落山下。此役以中国军队胜利而告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胜利的喜悦中,舒易高从部队退役,回到老家务农。
“日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什么力量支撑我们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那就是大无畏的民族精神。”舒易高没有什么文化,却能作出这样的概括,让记者对这位抗战老英雄充满敬佩。
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将首次共同受阅平均年龄90岁
8月30日,社会各界群众在指挥下齐唱歌曲《保卫黄河》。当日,郑州市近4万人齐聚黄河岸边,参加“炎黄儿女在黄河岸边万人齐唱保卫黄河”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华社记者王益亮 摄
据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9月3日举行的胜利日阅兵将首次组织共产党抗战老兵和国民党抗战老兵一起接受检阅,以体现全民族抗战的伟大精神。
最年长者已有102岁
据介绍,在参与阅兵的50个方(梯)队中,抗战老同志组成2个乘车方队,并将首先出场。人员包括从大陆遴选的、目前健在的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共产党和国民党抗日英烈后代,以及抗战支前模范代表。国共两党老兵将共同乘坐敞篷车接受检阅。
92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符隆前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欣慰。“祖国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这是很高的礼遇!参加抗日是我这辈子最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原籍湖南的他于1941年入伍,曾任国民革命军第73军炮兵连炮手,抗战中参加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重大战役。
参加这次阅兵的抗战老兵平均年龄90岁,最年长者102岁。其中,共产党老兵主要从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老战士中遴选,国民党老兵主要从参加过山西、湖南、云南、广西、贵州等正面战场作战以及中国远征军的老战士中遴选。
事前进行详细体检
阅兵联合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舜说,这一安排体现了纪念活动的历史性。受阅的“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中尉裴冬冶说:“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时候,不论哪个党派,他们都只有一个名字,就是中国人!团结起来,同仇敌忾的历史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据介绍,这次遴选参加阅兵国民党抗战老兵工作,各地民政部门均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事前对每位老兵都进行了详细体检,并随队派出精干的医疗人员,以确保老兵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随着对抗战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更加肯定,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大了对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关怀力度,还在全国多地修建了纪念抗战正面战场的纪念馆,并将国民党将士纳入抗日英烈名录中。今年8月,国家又向符合条件的国民党抗战老兵每人发放了5000元慰问金。
“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看抗战,国共军队在各自的战场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史篇,更是应该发扬传承的中国记忆。”军事科学院台海军事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力昌说。
声音
抗日战争是全中华民族的抗战,是中国军队在敌后、正面两个战场共御外敌的伟大战斗。他们的功绩永远彪炳史册。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参阅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包容和宽广的胸襟。
——国防大学教授乔良
这次阅兵十分隆重,我作为烈士的后代感到特别欣慰。安排国民党老兵和抗日英雄子女参加,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缅怀,更有望增进两岸同胞在抗战历史上的共同记忆。
——国民党抗日英雄戴安澜将军之女戴藩篱
长沙93岁老兵:参加阅兵是所有老兵的荣誉
在此次应邀赴京参加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老兵中,长沙有2人,93岁的陈忠民是其中一位。他曾参加抗战7年,经历上百次战斗,与日军拼刺刀时被刺伤,至今留有伤疤。近日在北京驻地宾馆,兴致高涨的他还为大家演唱抗战歌曲,并演示当年端枪瞄敌、拼刺刀的姿势,连现役军人都赞叹:“姿势标准又有力道。”
阅兵预演:
老兵方队经过时,观众自发起立鼓掌
陈忠民出生于岳阳平江,如今家住长沙县。1938年,正值烽火连天、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年仅16岁的陈忠民毅然报名参军,加入第三战区江南挺进师第二纵队,后来,又在第88军79师236团担任班长。
此次“9·3”大阅兵,陈忠民将在抗战老兵方队中乘车接受检阅,女儿陈奇好陪护着父亲来到北京。8月23日阅兵预演时,为了让女儿“过把瘾”,陈忠民让女儿代替自己参加预演。
陈奇好说,当抗战老兵的车辆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观礼台上有很多人都自发地起立,有的挥手,有的鼓掌,有的敬礼。预演完之后,陈奇好和父亲谈起这些细节,父亲激动不已。
“抗战对他这一辈子影响确实很大。”陈奇好回忆,自己小的时候,父亲在深夜睡着后常常在梦中大喊:“冲啊、杀啊……”她和母亲被吓醒后,过去把父亲叫醒,“每次问他怎么了,他不说话,就坐着发呆。”
另外,陈奇好小时候打赤脚,父亲会立即让她穿鞋。父亲的理由是,在他打仗的时候,鞋子非常重要,只要脚上穿了鞋子,在和敌人面对面时,就可以运动得很快,这样可以找机会打到敌人,但自己又不容易被敌人打到,“虽然我们不用打仗,但他一直这样教育我们。”
在京经历:
望着天安门城楼,激动得说不出话
在北京的这些天里,陈忠民精气神都很足。每次住所旁的警卫或年轻军人见到陈忠民等老兵时,都会敬礼,陈忠民也会笔挺全身,回敬一个军礼。
前日上午,根据安排,老兵们乘车前往天安门周边参观。陈奇好说,车开到天安门前时,好多游客和记者在下面挥手、拍照,很多老兵都微笑挥手回应,但父亲陈忠民却一直抬头看着天安门城楼,忘了挥手回应,“他激动得说不出话了,我很少看到他那么激动。我想,真正到阅兵那天,他会更加激动。”
参观完之后,陈忠民和几个老兵相约唱起了《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战时期的歌曲,70多年过去了,他仍然记得所有的歌词。唱完之后,他又谈起一些牺牲的战友,不禁呜咽起来。
“我生怕他身体受不住,每次都劝他想想开心的事情,想想现在的好生活。”陈奇好说,在她心目中,父亲是个极其坚强的人,但这些天里,她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老父亲坚强的背后有一块脆弱之地。
那天,在一群老兵、老兵子女以及现役军人面前,陈忠民将拄着的手杖当成枪,一一演示起了当年持枪在山地中搜索、持枪瞄准敌人、拼刺刀突击的姿势,引得大家纷纷鼓掌,连站在一旁的现役军人都称赞不已:“老人家的姿势标准又有力道。”
老兵感受:
这是所有战友的荣誉
“我今年93岁了,很多人说让我好好保重身体,再过几年就‘长命百岁’了。这些天在北京的经历,让我感觉活到现在就已经很知足了。湖南是全国抗战第二大兵源地,那时湖南人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痛、也牺牲了不少人。现在,我能够代表长沙和湖南的老兵来到北京,参加这么重要的阅兵仪式,我无法形容我的激动。”陈忠民表示,这不是个人的荣誉,这是所有战友的荣誉。
“这些天在北京,大家把我们这些老兵照顾得很好,对我们也特别尊敬。很多年轻人说感谢我们那时拼命战斗,我现在也要感谢党中央和国家,把那段历史看得那么重,还特意准备这么大型的阅兵式。”
(本文来源:长沙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