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见乡愁
——读少数民族诗人姚瑶诗集《疼痛》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疼痛》的核心是回忆叙述农民父亲一生特别是2012年64岁早逝带给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儿子、诗人姚瑶的身心神疼痛,用诗歌语言白描70年代生人对故乡贵州天柱这个农业县边远农村侗寨圭研城市乡村一体化阵痛的浓浓诗情:此去经年见乡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姚瑶先给我发来《疼痛》电子版,随后出版后又快递寄来2015年3月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装订一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第一本诗集《疼痛》。我捧着大书休假从怀化像鱼一样排队游张家界又游到常德桃源看望84岁高龄的干妈后回长沙,此去经年最早见于宋朝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我认真学习后认为《疼痛》诗集中一首《此去经年》正是诗人抒发乡愁的神笔,和《给父亲的诗(代序)》《去医院看阿呆》《删除你的号码》《请把暖带走吧》《疼痛》《文傻子陪父亲坐了一下午》《醉酒者》《黑》《深夜的风声》《父亲的泥土》《父亲睡在田坎边》《闲聊间》《悬挂墙上的牛头(代跋)》一起成为诗集的亮点和心灵的碰撞点。
《此去经年》:我想我还会回去,只是时间不确定/时间捆着我,我无法左右时间/我无数次设想走在一片树叶经脉上的情景/满巴茅草的土路,带领我走进故乡的秋天……
疼痛的此去经年成为姚瑶式的此去经年,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史记,一个诗人对农村的乡愁,一个生命对自由尊严的追求:只是,我无法遣走心中的愁/在怀念的每一个黑夜,满稿纸装不下/涌动的思绪,和无限辽阔的忧伤。
诗集《疼痛》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侗族诗人姚瑶的第一本诗集,体现在诗人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上有真善美的特点,在诗歌语言和意境上有空灵神的表现手法。
诗集的真真在童真。诗人真心真情怀念父亲一生农事和培养孩子。故乡就是埋葬亲人的地方。读到伤心处,读者亦落泪。正如农村做道场的喊主祭和客祭,怀念生前最难事,喊到伤心处,个个都流泪。这类诗作较多写得很成功。如《醉酒者》:父亲经常这样,坐在路边或者是故乡的田坎上/姿势一样,但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老是醉酒/酒里的苦和辣,能否渗入我的脾脏/渗入我的血液,这样我与父亲的距离会更加近/我常常以醉酒的方式,与父亲握手/我们同病相怜,我们同仇敌忾/我们是酒场上的生死兄弟。正如唐·李白《静夜思》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集的善善在相行。体现在父亲的美德和儿子的关心。如《请把暖带走吧》:父亲说,天气凉了/把这些木炭,这些暖带走吧/父亲从炭窑里爬出来,他的痰/比木炭还黑。咳嗽声/刺痛整个冬天的喉咙 又如《给父亲的诗》:父亲当过几年赤脚医生,一辈子荣光的岁月……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高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集的美美在装帧。编辑的用心,出版社设计的大气,用纸的美感,排版的放亮,阅读的快感,从位置的文字跳出,从诗人的胸襟跃出。《给父亲的诗》的母亲:母亲对你有天大的意见,怎么说走就走了/这遗世的孤独、抱怨,说没就没了/临送你上路的前夜,母亲/穿梭于堂屋和厨房之间,她没一刻消停,忙着/给亲戚们准备吃食、酒水。……唐·司空图《漫书五首》说得好: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诗集的空空在牛角。农业、农村、农民,一生和牛是朋友。牛是牛,父亲是牛耕的一生,也是少数民族父亲和中国农民父亲的模范代表。如《悬挂墙上的牛头》:悬挂在墙上,一只牛头/剔除了血肉,袒露着赤裸/有些狰狞,向你表达/最后的、最彻底的真实//神灵的庇佑。这只悬挂在墙上的牛头/不知哪一天,被斩杀下来的牛头……唐·孔绍安《落叶》: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
诗集的灵灵在巫傩。农村老人去世的道场盛产生命轮回的密码。三省坡通道、绥宁、黎平、三江、龙胜的申遗侗寨都有投胎转世的故事。《给父亲的诗》的道士:围着你的灵堂转圈,仿佛在/丈量你坎坷的一生。道士先生沙哑的诵经/从起点到终点,永远也走不掉十里之外的故乡/叶落归根。道士是你生前的好友/颂诵的经文,他现场创作,复叙你的一生/陈词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悲伤、流涕/他俨然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每个词句/精雕细琢,无懈可击/高潮之处,众多孝子哭声一片/燃烧的纸钱、香烛,弥漫于破败的木楼/门外,哀鸿遍野。时间已经进入深夜/而你的灵堂前,热闹非凡/那个初夏,显得异常的萧条/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放肆的烧着纸钱/磕头、跪拜,天亮你就要上路了。唐·高适 《除夜作》说: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
诗集的神神在乡愁。《疼痛》以诗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回忆了父亲牛一样的生存经历和身体、心灵、神经疼痛的一生,父亲甚至贵阳都没有去过,就以酒为生,麻醉自己。《疼痛》是忏悔诗,是一个儿子追忆父亲的精神品,是诗人浓缩农事的艺术品,是对当下的一个诗歌式棒喝。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彭学明的散文长篇《娘》不知道打动多少做儿子的心,姚瑶的诗歌长篇《疼痛》一样会打动许许多多失去父亲的儿子和拥有父亲的儿女们!珍惜父亲母亲一样的长辈,珍惜当下,珍惜生命,珍惜乡愁,珍惜中国。如《给父亲的诗》的父亲:你崇尚巫术,崇尚与神共存/你曾用一只土碗倒扣在饭桌上……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起乡愁,2015年1月20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讲话时特别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无论你在哪里,身在高位或身在异乡,故乡就是你出生的地方,故乡就是埋葬你父母亲的老祖坟,故乡就是你守恒的魂。
中国少数民族诗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协副主席、侗族作家姚瑶一直生活在美丽生态的黔东南,他的诗歌作品在《诗刊》《民族文学》《山花》《花溪》《中国诗歌》《新诗》《中国诗人》等传播,有作品获奖和入选《侗族诗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侗族卷》等多个选本。2007年曾作为侗族代表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最近又有诗集《芦笙吹响的地方》获得“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疼痛》是一部献给父亲及还有疼痛感人们的表现浓浓父爱的优秀乡愁诗集。诗集的真善美、语言的空灵神,在中国诗歌史、贵州文学史和侗族文学史上将会留下精彩的印记。我们希望诗人跳出诗歌看诗歌、跳出黔东南看黔东南、跳出少数民族看少数民族,为中国读者甚至世界读者创作出诗歌的民族大餐,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此去经年,彼岸花开!
黔东南日报 第153期 第A5版:文化视野
http://dzb.qdnzx.com.cn/shtml/qdnrb/20150825/1135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