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下午,在怀宝镇东水村甲棒屯的一座民房前,笔者把车停下。这里就是抗战老兵——何安兴的家。知道笔者要来,何安兴老人特地穿上一件唐装外衣,显得十分精神。“老人家,身体好啊!”笔者几乎要把嘴巴贴近老人的耳朵大声问候,他才听得见。
“我18岁那年,外面有人到这里来抽壮丁去当兵,抽对我,我因害怕不敢去,就躲了起来,结果我哥替我去了。”何安兴说,直到解放后也不见哥哥回来,至今杳无音信。第二年,又有人到村里抓壮丁,这次不去看来是不行了,何安兴干脆跑出去,心想跑得越远越好,一直跑到贵州的从江县,靠帮别人干苦工维持生活。
1945年初,他加入了黎平县土豪杨标组织侗族、苗族青年成立的抗日自卫团队(后改为黎从侗苗抗日联队)。
“老人家,以前你们打过仗吗?”“打咧,打鬼子!”何安兴说,加入抗日自卫团队半年多后,就随杨标部队受命来到广西的河池、南丹、罗城一带开展抗日作战活动。
老人所述和笔者日后查阅的史料《杨标和他指挥的侗苗抗日联军》(侗族通史:中国侗族军事史)记载的十分吻合——在抗日战争后期第四战区广西战场上,出现了一支英勇善战的少数民族抗日队伍,他们神出鬼没,专以夜战袭击日本侵略军,被日寇惊叹为“神兵”“鬼兵”。这支著名的抗日“神兵”队伍,就是由来自黔东南黎平、从江县的600余侗、苗族青壮年组成的侗苗抗日联队。
“到现在我还能清楚记得在罗城黄金的冷峒坳打日本鬼子的场面。”何安兴老人说,那时他们在第三大队,他是机枪手,还有一个叫周文瑶(音)的副手,专门帮背弹药,打完一盒他又递上一盒,一共打了十多盒子弹,敌人就开始打炮了。“第一炮打到我们背后的山坡上,我看这样不行,就和周文瑶(音)说:‘走,换个地方,不然这样马上就要打到我们的。’刚换地方,敌人的第二炮果然就打在了刚才我们的那 个阵地,好危险啊。”老人边说边呵呵地笑了起来。根据老人的户口资料显示,他今年已满95岁了。
据史料介绍,侗苗抗日联队后来又转战丹洲、老堡等地,创造了在广西抗日战场一个多月歼敌300余人的战绩,有效地配合广西抗日战场,推进全国抗日的最后胜利。何安兴也是在全国抗战胜利后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http://www.rongshui.gov.cn/news/contents/1141/2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