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8军名片作者:彭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8军名片
姓名: 第68军
生日:1949.01.25
出生地:
家庭成员:
步兵第202--204师
步兵第604--612团
家庭后代:
赤峰守备区(68军)
赤峰守备区守备12旅[第68军第202师]
46军第138师装甲团[第68军202师坦克团]
赤峰守备区守备第4旅[第68军第203师]
赤峰守备区守备第6旅[第68军第204师]
71集团军合成第2旅某营[68军203师坦克自行火炮331团]
1949年1月25日,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隶属第20兵团。下辖第202、第203、第204师。
第202师由原第16旅改称,原辖第46、第47、第48团依次改称第604、第605、第606团。
第203师由原第17旅改称,原辖第49、第50、第51团依次改称第607、第608、第609团。
第204师由原第18旅改称,原辖第52、第53、第54团依次改称第610、第611、第612团。
原国民党军第16军第22师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5师,隶属第68军。5月23日,独立第25师番号撤销,部队编入第68军各师团。
1951年7月1日,第68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第68军下辖第202、第203、第204师和各师炮兵团。11月,在朝鲜战场第8军22师补充在秋季反击战中损耗过大的20兵团。22师部分机关人员和其第65团共1800多人编入第68军,补入在抗击敌人“秋季攻势”战斗中伤亡较大的202师第606团和204师第612团.
1954年9月,68军[6063部队]从朝鲜归国,驻徐州地区,调归华东军区建制。
1955年4月,华东军区改称南京军区,68军划归新成立的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及其附近地区。1975年,68军与沈阳军区46军对调。68军移驻吉林省吉林市。46军不再跨区驻防。1985年9月4日68军[81096部队]番号撤销。陆军第68军军部和白城守备区部分机关同赤峰守备区(1981年11月25日组建,正军级.81513部队)合编为新的赤峰守备区,移驻内蒙古赤峰市,陆军第68军的第202、第203、第204师分别与守备第12、第4、第6师合编组成新的守备第12、第4、第6师,驻防林西等地。赤峰守备区下辖6个师即守备第3师、第4师、第5师、第6师、第11师、第12师。1991年4月7日,守备第4师、第6师、第11师、第12师缩编为守备第4旅、第6旅、第11旅、第12旅。1992年10月13日,赤峰守备区撤销。
赤峰守备区守备12师[第68军第202师]
1949年1月25日,华北军区第6纵队第16旅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第202师,原辖第46、第47、第48团依次改称第604、第605、第606团。1951年3月,202师组建师炮兵团(1953年至1969年番号为炮兵第582团)。同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2师,随军入朝参战。1954年8月组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202团(1967年6月改为济南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1955年3月该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师番号,1963年1月担任全国机动作战值班部队任务。1976年5月由江苏徐州地区移防吉林省吉林市,1985年9月撤消202师番号,原202师与沈阳军区守备12师合编为守备12师(81580部队)。1992年10月13日,撤消番号和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守备第十二师
1981年5月4日将铁道兵第十四师机关、大部分直属分队及其68、69团的1个营部、8个连共2494人,调归沈阳军区改编为守备第十二师师部。由承德进至赤峰,归辽宁省军区领导指挥,其所辖为
守备第三十四团由军委工程兵第二一四团改编.
守备第三十五团由军委工程兵第一二八团改编.
守备第三十六团由军委建筑工程兵第二一七团改编
坦克团由沈阳军区守备第二师坦克团改编.
炮兵团由沈阳军区守备第一师炮兵团改编。
1981年11月改归赤峰守备区领导指挥。
1985年9月与68军202师合编为守备12师。
1991年5月,师缩编为沈阳守备12旅。
1992年10月13日,与守备区一起撤消番号。
46军第138师装甲团[第68军202师坦克团]
1954年9月,在河北昌平县阳坊镇组建一个新的坦克自行火炮202团,由华北军区装甲兵带训。1956年11月,该团归建陆军第68军202师,为202师坦克团,称为坦克自行火炮202团,番号为6073部队,驻防江苏新沂马陵山下1967年6月,调归济南军区装甲兵建制,改为济南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1976年2月,68军202师调到吉林,46军138师驻防新沂县城北,师部在原202师原驻地,济南军区独立坦克第4团改为46军坦克团。由新沂老营房移防到潍坊市坊子区,1985年改称46集团军军属坦克团。1998年改称步兵第138师装甲团。番号为55387部队,2003年138摩步师改为摩步旅,第138师装甲团番号被取消。
赤峰守备区守备第4旅[第68军第203师]
1949年1月25日,华北军区第6纵队17旅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203师,原辖第49、第50、第51团依次改称第607、第608、第609团。1951年3月,203师组建师炮兵团(1953年至1969年番号为炮兵第583团)。同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3师,随军入朝参战。1955年3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3师番号。1963年3月步兵第126师坦克自行火炮331团调入步兵第203师(1967年10调归坦克2师建制)。1969年12月608团
调给新组建的26军78师为233团,另重建608团。1976年5月由江苏徐州地区移防吉林省蛟河县。1985年,撤消68军番号,203师移防林西,与守备4师(81595部队)合编。1991年4月7日,守备第4师缩编为守备第4旅,1992年10月13日,撤消番号和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守备第四师:
前身是1965年8月至1966年2月广州军区工程兵第四支队(由广州军区第104工程指挥部为基础组建),下辖工兵6团、12团、建筑301团、302团、303团,部队先后入越执行筑路任务。1967年6月至11月部队陆续回国.
1968年4月支队率工兵6、12团和建筑第301团由广州军区调归沈阳军区建制。
1969年10月在林西地区由工程兵第四支队部、建筑第301团和工兵6、12团部分人员合编组建沈阳军区守备第四师,辖守备10、11、12团,归40军领导指挥。
1970年1月改由辽宁省军区领导指挥。
1974年9月组建师炮兵团。
1980年10月增建师坦克团,由39军负责组建。
1981年11月该师改归赤峰守备区领导指挥。
1985年9月守备4师与68军203师合编为守备4师。
1991年4月7日,守备第4师缩编为守备第4旅
1992年10月13日随守备区一起撤消番号。
71集团军合成第2旅某营[68军203师坦克自行火炮331团]
1947年3月3日在山东省沂水县王家庄由华东军政大学炮兵大队3中队学员30余人,东江纵队干部40余人及解放入伍的原国民党军队坦克乘员10多人成立华东坦克队。编为3个区队,其中2个坦克区队,1个修理区队,1个保障组.隶属于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1948年3月,坦克队暂时隶属于胶东军区炮兵团。1948年10月21日与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摩托大队在山东省济南市合编为华东坦克大队,编为2个中队,1个侦察排.隶属于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1949年3月15日三野以特种兵纵队坦克大队为基础,在江苏省徐州市扩建为战车团,隶属特纵建制。辖2个战车营(战车第1--6连)及直属分队。4月23日该团进驻南京.5月进驻上海,6月11日以特纵警卫营抽调1个连为基础组建战车3营,7月1日在上海市改称为战车第1团。当月在上海市组建水陆战车营、装甲车第1、2营及教导大队和搜索连。1949年11月17日由24军教导2团和战车1团在上海市水电路扩为战车师,辖战车团(3个营),水陆战车团(3个营1949年10月25日以水陆战车营从步兵24、33军抽调1000余人扩编为),装甲团(编为2个营,以装甲营扩编)1950年1月3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第2师,辖4、5、6团(依次由战车、水陆、装甲团改称),6月6日战车6团改称水陆战车团;1950年8月30日以战车第2师师部及4团为基础,调入步兵306团、268团、南京警备司令部警卫营两个连、南京教导第1团第4营、特种兵纵队警卫营营部及两个连、24军步兵第71师步兵213团1连整编为坦克第2旅,9月中旬由上海分批移防徐州、连云港,旅部和坦克第4团驻地徐州,旅部驻地徐州少华街,坦克第5、6团驻地连云港墟沟镇、海州镇,1950年11月3日改称坦克第2师,辖坦克第3、4团和摩托化步兵团(步兵268团)、摩托化炮兵团(步兵306团)。坦克3团由原4团1营扩建,坦克4团由原4团3营扩建。1951年7月8日战车2师摩托化步兵团分编为战车独立7、8团,以该团团直大部、1营、重炮连、工兵连、修理连和指挥连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独立第7团。以团直一部、2营、战防炮连、并补充新兵182名,编为战车独立8团.经总参谋部1955年3月30日批准,由12、20、67军抽调13个建制步兵连,于1955年6月1日在徐州东营房组建坦克2师摩托化步兵团,驻地徐州中兵营房,1955年7月1日,根据总参命令,该师隶属济南军区装甲兵领导。
1958年2月25日--3月15日整编:摩托化炮兵团由原野炮营改编为122榴弹炮营,增编运输连,改称坦克2师122榴弹炮兵团,1962年8月改称坦克2师炮兵团。摩托化步兵团改称机械化团。1967年9月18日,68军203师坦克自行火炮331团转隶该师建制.9月和12月该师抽调部分官兵参加组建坦克8师和坦克13师。1969年8月10日坦克2师坦克3、4团和坦克自行火炮331团改称坦克5、6、7团。1970年8月坦克2师担负军委战略预备队1976年3月21日坦克2师机械化团改编为装甲步兵团,1978年10月1日坦克2师调归南京军区装甲兵建制。1983年1月1日,该师调归陆军第12军领导。1985年8月1日隶属于第12集团军建制。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改称装甲第二师,撤消装甲步兵团团部,2011年,以装甲2师一部组建第12集团军装甲第2旅;2017年,以第12集团军装甲第2旅组建71集团军合成第2旅.
赤峰守备区守备第6旅[第68军第204师]
1949年1月25日,华北军区第6纵队第18旅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第204师,原辖第52、第53、第54团依次改称第610、第611、第612团。1951年3月,204师组建师炮兵团(1953年至1969年番号为炮兵第584团)。同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4师,随军入朝参战。1955年3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4师番号,1960年6月改称陆军第204师。1968年12月与67军201师对调建制,204师归67军建制。1970年4月归建68军,1976年5月由江苏徐州地区移防吉林省延吉地区,1985年9月撤消204师番号,原204师与沈阳军区守备6师合编为守备6师,所辖第610--612团、炮兵团分别与守备第16--18团、炮兵团合编,隶属赤峰守备区建制。1991年4月7日守备第6师缩编为守备第6旅,1992年10月13日,撤消番号和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守备第六师:
遵照中央军委1972年9月3日电示和沈阳军区(1972)沈军务字第76号《关于组建守备第6师》命令,吉林省军区在吉林省长春市,由吉林省军区机关、独立4团、原沈阳军区守备第17团、工程兵基建307团、308团第3营及沈阳军区炮兵第7师、10师、11师、31师等4个炮兵师抽调少量军事干部组成守备第6师,番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守备第6师”,下辖2个守备团、1个炮兵团、番号分别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守备第16团、17团、师炮兵团”。隶属沈阳军区建制,归吉林省军区领导指挥。部队组建后由长春市移防至内蒙古扎鲁特旗。
1978年7月17日新组建守备18团。
1980年10月27日守备6师由坦克5师抽调官兵组建守备6师坦克团,
1981年9月22日拨归白城守备区建制。
1985年11月1日守备6师坦克团撤消,原204师与守备6师合编,所辖610、611、612团、炮兵团分别与守备16、17、18团、炮兵团合编,隶属赤峰守备区建制。
1991年4月7日守备6师缩编为守备6旅。
1992年10月13日,该旅撤消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