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转载]魏了翁鹤山书院与苏州书院巷

$
0
0
 

魏了翁鹤山书院与苏州书院巷

臧寿源

    魏了翁不是苏州人,也没有在苏州为官从政的经历,魏了翁因病倒在了文化底蕴丰厚的姑苏城,为实现他办学扬儒的遗愿,他创办的鹤山书院由后人移建苏州,苏州书院巷因此而得名。魏了翁墓在苏城西郊高景山金盆坞,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魏了翁作为宋代爱国名臣、儒学宗师,仍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魏了翁与新儒学

   魏了翁(1178—1237),南宋邛州蒲江(今四川省)人,字华父(一作华甫),号鹤山,自称“白鹤山人”,世称“鹤山先生”。创办“鹤山书院”而形成鹤山学派,传世有《鹤山集》、《魏鹤山文集》。

魏了翁毕生从事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在新儒学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所谓新儒学,即两宋程、朱理学。以北宋程颢、程颐为代表,创立了“天理论”,即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形成三教融合的理学,迎合了社会发展需要。南宋朱熹继承“二程”理学,进一步把儒家思想哲理化,把儒家经学义理化,把儒学道统体系化,把儒家学说大众化,构筑起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并登上统领地位,既主导了学术发展的方向,又广泛流传民间、影响大众,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全民的文化,且流传海外,被喻为中世纪东方文化的代表。当今学者认为魏了翁的杰出贡献在四个方面:一、在确立新儒学统治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魏了翁是南宋宁宗、理宗两朝重臣,多次上书提请“敷求硕儒,开阐正学”,并多次给皇帝讲解理学,使理学为“万世之学”得到官方确认。二、魏了翁“卓然成一家之学”,在后朱熹、陆九渊时期,能摈弃门户之见,和会朱、陆学说,又研究心学,并在理学与“功利学派”之间纷争中,又能融通两派学说,取长补短。三、致力办学,传播新儒学,在教育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先后在四川莆江、湖南靖州创办了鹤山书院,培养了众多人才,形成鹤山学派,影响深远,为此宋理宗特赐亲笔“鹤山书院”题额。四、悉心研究儒学,丰富了新儒学文库。著名有《九经要义》、《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等。清代《四库全书》收录了《鹤山集》。

魏了翁的苏州行程

   魏了翁为人正直,却一生坎坷。宋宁宗驾崩,理宗即位,受宰相史弥远的排拆,连降三级,被贬谪到边远的靖州(今湖南省)。在这偏僻之地,他却创办起鹤山书院。“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乃著《九经要义》百卷,订定精密,先儒所未有。”(《宋史·魏了翁传》)十年后,五十七岁的魏了翁才得到重新起用,授礼部尚书。他一回京城,就向宋理宗连上“五疏”论国事,六个月内递上二十多本奏折,“皆当时急务”。

魏了翁的最后人生行程在苏州画上了句号。宋端平二年(1235)十二月,魏了翁受命赴江淮“督视军马”,十四日朝辞出京(杭州),二十二日午间抵平江府(苏州),随后一路西行至江州(九江),奉命建立幕府。当时长江是南宋疆界,次年五月五日大战,“克复襄、樊以归朝廷。”魏了翁上书《缴奏奉使复命十事》后,“三上辞命,乞归田里”。随后,返回金陵(南京),期间曾应邀先后撰写了《华亭县重修学记》、《常熟县重修学记》,并篆额。

   宋嘉熙元年(1237)正月初三日,理宗下诏要魏了翁出任“知福州、福建路安抚使”。魏了翁在返京途中接到诏命,上书请辞。二月十五日,魏了翁抵达苏州,再次上书请辞,并请求致仕:“臣自发芜湖,历升、润(镇江),以至毗陵(常州)、姑苏,求医问药,殆无虚日。而沉疴辗转,终未洒然。”此时魏了翁确已重病在身,没有等到朝廷回音,于三月十八日病逝苏州,享年六十岁。

   “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魏了翁病逝,朝野震悼。宋理宗已准备让他“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致仕”,得悉噩耗,十分悲伤,“辍视朝,叹息有用才不尽之恨。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苏州,累赠秦国公。”(《宋史·魏了翁传》)时任平江府(苏州)知府王遂(字去非,号实斋,金坛人),十年前在丹阳吕城,曾踏雪拜访罢官过境的魏了翁,他怀着一片崇敬之情,悉心为魏了翁操办了后事,“魏文靖公墓在高景山金盆坞”。(《姑苏志》)即位于现在高新区白马涧生态园入口东北侧,魏了翁墓历经770年风雨保存至今,上世纪80年代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充分体现了苏州人民对这位宋代名儒的爱戴。

鹤山书院与苏州书院巷

   魏了翁“赐第宅苏州”,位“南园巷,南宫坊”。“魏文靖公宅……中有高堂、事心堂、靖共堂、读易亭。”(《苏州府志》)从此,魏了翁后人定居苏州,开始整理出版魏了翁文集,传播魏氏学说。宋淳祐九年(1248),其子魏近思、魏克愚编定《鹤山集》100卷,有姑苏本、建阳本流传于世。后魏近思、魏克遇二人的墓地,均在苏城郊外。

  魏了翁创办的鹤山书院,由他的后人移建苏州。明《吴邑志》(杨循吉撰)载,鹤山书院“本在临邛白鹤山下。元文宗时,曾孙起以其祖实葬吴,有居庐,愿袭旧额立祠建学。”元至顺元年(1330)八月,元文宗下诏嘉勉魏了翁曾孙魏起在苏州鹤山书院“教学奉祠”,宰相虞集奉命撰写了《鹤山书院记》。

  苏州鹤山书院得到历代官方重视:明初洪武年间,曾一度革除“山长”(家族)书院,魏了翁赐第因此归官有。宣德五年(1430),魏宅改为“巡抚都察院署,移书院于左。”正统十一年(1436),苏州郡守朱倬在鹤山书院修建了“来鹤楼”,楼下供魏文靖公神位。关于“来鹤楼”还有一段佳话: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工部尚书巡抚苏州,正当郡、县众官及乡绅聚集在书院内听其讲授训诫,忽然见一对白鹤自南而来,翔集于庭,臣民惊喜,郡守朱倬立即倡议建楼,率先捐俸,众人响应,于是就在双鹤停留过的地方,划地建起三楹楼房,挂上“来鹤”匾额,楼下供魏了翁神位。成化二十年(1484),江苏巡抚彭韶在所撰《来鹤楼合祠碑》中称:“成化甲辰秋,余添继巡抚是邦,处于书院,瞻拜文靖公神主于楼中……”弘治十年(1497),魏氏后人具本奏请恢复魏祠官方祀典。弘治十二年六月,诏令苏州守臣春秋致祭魏了翁祠,魏文靖公享受和范(仲淹)文正公一样的祀典待遇。时人吴宽撰《敕祀鹤山先生魏文靖公记》,杨循吉撰《宋太师鹤山先生文靖魏公祠堂碑》有:“弘治岁己未夏六月,诏祠宋儒鹤山先生文靖魏公于苏。”嘉靖三年(1528)七月,巡抚吴廷举重建魏了翁祠堂,位于来鹤楼后面到北垣之间的隙地,“塑像以为祀所,而以(来鹤)楼下展礼。”“由楼而西,又南转为重门,扁曰祠堂。又南至于外门,扁曰书院,遂与衙署中分焉。理宗亲书扁犹揭于公堂,实则先朝之赐第也。”另据明《卢志》载,明初苏州原有六座书院,其中“设官主教者四:曰学道,曰和靖,曰文学,曰甫里。不设官而以子孙主其事者二:曰文正,曰鹤山。”后来,“‘学道’已废,‘和靖’已迁,‘文学’本非吴地,‘甫里’亦系长洲,惟‘文正’、‘鹤山’赖子姓克存。”

  清代《乾隆吴县志》载,“本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巡抚都御史汤斌捐俸重修,裔孙魏维城董其役。”鹤山书院曾改为官署行台,书院仅居左侧一隅,“不及文正(书院)之巍焕矣。”雍正二年(1726),诏魏了翁入祀孔庙,这称得上是最高规格地肯定了魏了翁的儒学成就。清光绪十年至十二年(1884—1886),江苏书局影印刊刻了魏了翁《五经要义》,包括《周易要义》11卷,《毛诗要义》20卷,《仪礼要义》50卷,《尚书要义》20卷,《礼记要义》33卷。

   鹤山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延绵数百年,“书院巷”也因鹤山书院、魏了翁祠而得名出名。“祠在南宫坊,则莲花池巷今杉渎巷。”杉渎巷,现称三多巷;南宫坊后称书院巷。“其地即今抚署前,又名书院巷,因魏鹤山书院在此也。”(《宋平江城坊考》)

                                                                  2008年3月4日改

(本文参考文献:《宋史·魏了翁传》、彭东焕《魏了翁年谱》、蔡方鹿《魏了翁评传》、明杨循吉《吴邑志》、《乾隆吴县志》、王謇《宋平江城坊考》本文经删改以《鹤山书院与书院巷》为题,载《姑苏晚报》2008年6月24日第13版《文化·苏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