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黄牛肉获国家地理标志 牛群为"牛肉"代言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新晃黄牛肉形象代言人牛群。(记者 欧晓敬 摄)
新晃黄牛肉新闻发布会。(记者 欧晓敬 摄)
新晃黄牛肉。(记者 欧晓敬 摄)
湖南在线9月15日讯(记者 欧晓敬) 今天上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晃黄牛肉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此次会议正式宣告新晃黄牛肉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晃黄牛肉登陆长沙高档消费场所。省总工会主席刘莲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等出席新闻发布会。
会上,刘莲玉代表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新晃黄牛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江涛代表国家质检总局给新晃嘉信食品公司、新晃老蔡食品公司两家加贴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企业授了牌。
“新晃黄牛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听的是侗族大歌,住的是天然氧吧”,曹成华书记道出了新晃黄牛肉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真谛。
据了解,近年来,新晃大力实施“畜牧兴县”战略,立足有利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将黄牛产业作为扶贫攻坚核心工程和全面建设侗乡小康社会的重点产业来抓,并响亮提出打造“三湘黄牛第一县”口号,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化建设。2009年,全县养牛12.4万头,出栏4.6万头,存栏7.8万头,养牛业产值达3.21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56.6%,占农业总产值的38%。
目前,新晃全县牛肉加工企业达22家。2009年全县牛肉加工8000吨,实际加工肉牛5300吨,实现加工产值3.2亿元,位居全省首位。全县从事牛肉加工的产业技术工人达600余人,所开发生产的冷鲜牛肉、酒店牛肉、休闲牛肉、腊制牛肉等四大系列的80多个品种远销北京、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全县养牛业实现产值5.35亿元,年肉牛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中共新晃县县委书记曹成华称。
此外,此次会议还对新晃黄牛肉进入长沙高档消费市场情况、签约2010中国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的相关信息进行了通报。
据悉,新晃侗族自治县签约2010中国湖南旅游商品博览会:9月16日,新晃将在长沙黄兴路广场举行“新晃黄牛肉大型品购会”;9月17至19日,湖南名牌产品—“富桥”牛肉将在长沙国际红星会展中心一楼特装展位与广大消费者见面;9月19日晚在长沙通程大酒店还将隆重推出新晃黄牛肉“全牛宴”,借助旅博会这个平台,新晃将把最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出去,使夜郎古国的黄牛文化重新焕发出绚丽光彩。[来源:湖南在线] [作者:欧晓敬] [初审编辑:欧晓敬][二审责编:文杰]
http://www.cgi.gov.cn/Products/Detail/1610/ 新晃牛肉 |
|
保护范围 |
新晃黄牛肉,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特产。该牛肉来源于中国南方最优良的黄牛品种之一新晃黄牛,牛肉特点是:肉质细嫩,香味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所开发生产的冷鲜牛肉、酒店牛肉、休闲牛肉、腊制牛肉等四大系列的80多个品种远销北京、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品质特点
新晃黄牛肉肉质细嫩,香味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一是可溶于水的风味物质和营养物质含量高,肉质嫩,滋味和香味浓。新晃黄牛肉比其周边县份的其它湘西黄牛的含有更多的可溶于水的风味物质和营养物质,肉质较嫩,滋味更浓香。新晃黄牛肉含水量高,达到了优质或高档牛肉标准,表现出肉质嫩,多汁性好;二是氨基酸含量十分丰富,肉质鲜香。新晃黄牛肉的16种氨基酸普遍高于周边县份的其它湘西黄牛。有10种氨基酸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烹调后肉质鲜香;三是钙、镁、铁、锰等矿质元素含量较高。肌肉中矿质元素的含量高低可以反映出黄牛肉的生理生化反应和营养价值的差异。新晃黄牛肉镁、铁、锰三种元素的平均含量都要明显高于周边县份的其它湘西黄牛,特别是在铁和锰两元素方面的差别尤为显著。四是维生素B2、B6含量十分丰富。新晃黄牛肉的维生素B2、B6含量几乎是周边县份的其它湘西黄牛的2倍和3倍。
生产历史
新晃黄牛属于湘西黄牛。湘西黄牛,属巫陵牛品系。它是根据当地自然条 件和生产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品种,是中国南方最优良的黄牛品种之一,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新晃黄牛养殖历史已有上千年。新中国成立后,新晃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黄牛生产,群众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1950年县政府为保护黄牛,颁发“严肃滥杀耕牛”公告。1952年开展耕牛保险,发放贷款,扶持养牛户,全县养牛达25211头,农户产均0.8头。20世纪70年代,还办起了两个规模较大的养牛场。改革开放以后,更提高农民养牛积极性,1989年全县有黄牛46868头。1994年新晃实施“畜牧兴县”的方针,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秸秆氨化养牛和饲料青贮饲养取得成功,开始引进推广牛冷配技术,改变传统饲养模式,转向商品化养殖,养牛业快速发展。1995年全县饲养量达8.17万头,出栏1.05万头。1997年至1999年,新晃相继被列为“湖南省草食动物生产基地县”、“肉牛生产基地县”和“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2008年,全县养殖黄牛18.63万头,出栏7.01万头,创产值2.45亿元,占全县畜牧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1%和18%。全县生产分割黄牛肉2000吨,黄牛肉加工制品3000吨,产值2.8亿元。[1] 2009年,全县养牛12.4万头,出栏4.6万头,存栏7.8万头,养牛业产值达3.21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56.6%,占农业总产值的38%。
随着黄牛产业的发展,牛肉食品加工企业在新晃悄然兴起。截止2010年,全县牛肉加工企业达22家。2009年全县牛肉加工8000吨,实际加工肉牛5300吨,实现加工产值3.2亿元,位居湖南省首位。全县从事牛肉加工的产业技术工人达600余人,所开发生产的冷鲜牛肉、酒店牛肉、休闲牛肉、腊制牛肉等四大系列的80多个品种远销北京、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相关传说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境内水岸边酒店塘,有一个老婆婆,开一个小酒馆维持生计。一天,有个神仙路过这里,在酒馆喝酒吃饭,见老婆婆人很善良,但年老体衰,生活困难,觉得很可怜,有意给她点好处。便从葫芦里取出七粒米放在酒店后的水井里,再取出七粒米放在旁边的草地上。于是井水变成了美酒,草地上出现了七头黄牛,美酒舀也舀不完,牛杀了一头后第二天又补足七头。有了美酒和黄牛肉,老婆婆的生意一天天兴隆,家里一天天富裕起来。三年后,那神仙又经过这里,问老婆婆:“酒好吗?”老婆婆回答:“酒好是好,可惜没有酒糟喂猪。”神仙便在店门上题了四句诗:“天高不算高,人心才算高,凉水变成酒,还说酒无糟。”题罢飘然而去。从此井水仍是井水,再无一点酒味。老婆婆后悔不已,于是将七头黄牛分给了老百姓,之后发展成千上万头。当然,这只是流传民间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其实农村养殖黄牛早有规模。1825年(清道光十五年)编纂《晃州厅志·典礼》记载,用黄牛举行“迎春礼”和“黄牛式”。一般农户每家都养有黄牛,有钱人家三、四头,甚至更多,要请专人饲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