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转载]苦难辉煌: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编制的变迁史(1)

$
0
0
      苦难辉煌: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编制的变迁史(1)
          ——兼论华东野战军主力是否改编过晋冀鲁豫野战军
                    张雄文

   按:近来总有读者传来一些链接,说有人拿一两份电报断章取义或者自作聪明解读,解构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编制历程,贬低其主要指挥者之一粟裕。随意瞄了几眼,大多是网络存在了几年的许粉和饶粉不值一驳的垃圾文字(譬如说饶漱石是华东野战军政委等)。这人据说曾是经济学者,已行将就木,却忽然搞起了外行的东西,将网络垃圾文字拾掇到博客当宝贝,不免令人哑然失笑。
      
   其人对粟裕满嘴污言秽语,全无所谓“学者”应有的客观、公正风度,更兼在浩如烟海的电文中,偏偏对一两封并未实行的电报曲解,沦为下九流的许粉饶粉行列,本不值一驳。但考虑到一些军史战史菜鸟,或许信以为真,只得将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编制变迁史稍稍整理。各类权威战史中记载的华东野战军历程与粟裕的征战轨迹,仅往来电报就有数千封,随手一写,竟有了三万来字。若有人意图撼动华东野战军的编制历程与粟裕的战绩,几乎是“撼山易,憾华东野战军和粟裕难”,自不量力而已。
      
   其人误以为1994年后粟裕的战绩彰显,是一两部传记的作用,却不知中央军委对粟裕军事指挥艺术的推崇,《粟裕军事指挥艺术与现代战争理论研究》(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和《论粟裕的军事理论与实践》(国防大学科研部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两部著作早已蜚声军内外,奠定了粟裕“战神”的地位。
  
   据闻,这人抹黑华东野战军和粟裕的博客系列背后有红二代的推手,甚至包括当年粟裕白纸黑字第一次谦让司令对象的后代,不免令人感慨唏嘘。其父辈因粟裕谦让做了华中军区司令,与粟裕关系良好,出色的党政工作为开国建树不小,但就军事指挥而言乏善可陈,其后代却对蒙冤多年、官运不佳的粟裕1994年后战绩逐渐得到彰显愤愤不平,不知何故?


   文字太长,先发个目录与前一个章节吧:

   一、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各自征战时期,陈毅和粟裕分别领军
   1、华中军区与华中野战军
   2、山东军区与山东野战军

   二、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联合作战时期,陈毅居领导位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三、华东野战军时期

   1、“七月分兵”前,继续实施特殊指挥体制,陈毅居领导位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2、“七月分兵”后,华东野战军未改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番号,陈毅、粟裕暂未指挥山东兵团,却增加了指挥刘邓大别山外的晋冀鲁豫野战军6个纵队的任务

   3、华野组编四个兵团时期,粟裕开始担任华野代司令员兼政委

  (1)、粟裕主持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谭震林和许世友奉命与会

  (2)、毛泽东决定将豫皖苏地区由晋冀鲁豫局改属华东局,拆分山东兵团,将许世友、谭震林重归陈毅、粟裕直接指挥;最终陈粟奉命增加直接指挥苏北兵团

  (3)、华野奉命准备改番号“东南野战军”

  (4)、华野奉命组编为四个兵团,再次力证未曾改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番号

  (5)、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拆分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新组建一个豫陕鄂野战军,由陈毅指挥

  (6)、粟裕力谏,改变毛泽东渡江南下计划,代理华东野战军前委书记、司令员兼政委职务

  (7)、中原局扩大,新组建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主力仍然未改番号,由粟裕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8)、粟裕和华野总部权限再度扩大,奉命指挥山东兵团

  (9)、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华东局和华东军区无权指挥华东野战军,依照中央明确规定,华野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粟裕指挥华野发起豫东战役,即归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直接指挥

   4、粟裕率外线作战的华野两个兵团杀回山东,华野四个兵团重新汇合,毛泽东明令粟裕统一指挥华野全军,粟裕重组山东兵团 

  (1)、华东野战军四个兵团重新会合,粟裕以代司令员、代政委身份,奉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命令“担负全军指挥”

  (2)、粟裕“攻击打援”部署,将山东兵团与外线兵团混编

  (3)、粟裕再次召开华野前委扩大会议,重组山东兵团

  (4)、粟裕部署淮海战役,以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身份颁布命令,将华野全军分四路进兵

  (5)、毛泽东设想,淮海战役结束后,将华东野战军重新分为东西两个兵团,但没有实行

   四、第三野战军时期,粟裕以前委书记、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身份主持第三野战军总部工作,当选为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首席代表

   1、粟裕奉中央军委命令,主持将华东野战军全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以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名义颁布改编命令

   2、粟裕以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身份主持三野总部工作,指挥第三野战军进行渡江战役、上海战役。

   3、第三野战军与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总部设在南京,粟裕担任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继续主持三野暨华东军区总部工作

   4、粟裕当选为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首席代表,代表三野参加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开国大典

   5、粟裕奉命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因病未能成行,旋即往苏联治病,回国后被任命为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陈毅开始实际主持三野。

   正文:

   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四大主要野战军之一,由华中野战军(前身为新四军主力)和山东野战军(前身为八路军一部)合并、发展而来。在四年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三野)担负的任务最重,面对的对手最多,歼灭了蒋介石807万国民党军中的245万,居于全军首位。同时,全军指战员有43.5万人负伤,115959人牺牲。它的编制构成、战斗历程与战绩,《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2017年版)、《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资料选编》、《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组织发展实录》(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众多权威战史,以及《毛泽东军事文选》等浩如烟海的各类纪实、人物传记、回忆录予以记录。

   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编制构成,也有一个因战争的需要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各自征战时期,陈毅和粟裕分别领军

   1、华中军区与华中野战军

   1945年10月25日,随着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奉命率领军区主力开赴东北,从延安赶赴华东的新四军军长陈毅率新四军军部及一部主力奉命由华中北上山东接替,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组建华中军区,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委,粟裕、张爱萍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这年11月10日,华中野战军奉命宣告成立,粟裕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全军约4.7万余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新四军军长陈毅指挥。

   2、山东军区与山东野战军

   1946年1月7日,新四军军部奉命兼山东军区司令部,陈毅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兼政委,张云逸兼副司令员,全部兵力约20万人。同时,奉命组建山东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黎玉为政委,全军约7.4万余人。

   1946年7月25日,为执行毛泽东的外线出击作战计划,陈毅率山东野战军主力5万余人从鲁南南下淮北,进入华中军区所属的区域,开始与主力在苏中的华中野战军发生了3次重大争论:一是先内线作战还是立即外线作战之争;二是两淮保卫战之争;三是战略出击方向和出击时机之争。

   双方争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居中调解的同时,两支野战军各自作战,战果迥异:山东野战军六战五负一平,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粟裕受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通令仿效学习:“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陈毅则先后向上级、同级与下级作了自我批评:

   他对华中军区所在的华中分局说:“此次淮北作战,由于主观指导错误,遗(贻)误全局,五内如焚,力图挽救”;

   他对中共中央说:“我至淮北,战局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他还主动表示:“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他对战斗失利、受损严重的山东野战军主力8师自我批评说:“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团干部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二、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联合作战时期,陈毅居领导位置,粟裕负责战役指挥
 
   鉴于山东野战军作战失利,毛泽东于1946年9月初考虑让徐向前到山东接替陈毅的军事指挥,但徐向前因病未能前来。

   9月20日,粟裕与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等人联名致电军委和陈毅,建议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电报说:“为了改变华中局势,我们建议,以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得手后再向西扩张战果。” 毛泽东于9月22日和23日发出两份电报,同意集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战局”,同时指指令合并两个野战军的指挥机构:“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如同意请即公布(对内)执行。”

   10月15日,毛泽东为合并后的指挥机构明确指令:“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粟裕随即担负两军合并后的战役指挥之责。

   12月18日,两个野战军联合作战,第一次以“华东野战军”的名义颁布命令,在淮海地区取得了宿北大捷。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