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湖南日报: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

$
0
0






湖南籍开国大将

    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

    黄克诚(1902-1986)湖南永兴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和井冈山斗争。

    陈赓(1903—1961)湖南湘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谭政(1906—1988)湖南湘乡人。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萧劲光(1903—1989)湖南长沙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卓越的军事指挥员,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

    许光达 (1908—1969年) 湖南长沙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建国后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著贡献。


湖南籍开国元帅

    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学堂,参加过北伐战争,后升为团长。1928年4月参加共产党,组织平江起义,率部上了井冈山。担任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副总指挥。解放战争中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16年起义参加护国战争。在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南昌起义总指挥。192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湘鄂边区根据地的创始人。抗战时期,先后任八路军120师师长,晋西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晋绥野战军司令,西北军区司令等职。全国解放后,任西南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解放昌都,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东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共和国元帅。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人民军队最早的连党代表。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政训处主任,115师代师长兼政委,第四野战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湘籍将帅 辉耀中华

    制图/张杨

     编者按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历史上,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可以说是战将云集、将星闪耀,涌现了数以千计的著名将帅。

    自古无湘不成军,中央军委正式确定的36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中,41%以上是湘籍军事家。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段德昌、曾中生、蔡申熙、左权、黄公略等彪炳史册享有殊荣的15位湘籍军事家,英名与功勋永载史册,辉耀建军史。

    湘籍开国将帅,是一个雄奇壮观的中共军事人物群体。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军事史上,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在现代化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湘籍开国领袖的带领和影响下,在建党、建军、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湘籍开国将帅上马治军,下马治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形成了中国人民革命史和中共人物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构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风格。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我们特收集并展示湘籍开国将帅的相关事迹资料,以励后人。

    戎马征战 功勋盖世

    湘籍开国将帅群体,指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期间被授予将帅军衔的湘籍开国人物。全军共授1614位开国将帅,包括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其中湘籍开国将帅202位,占总数的12.5%。10大元帅有3位,10名大将有6位,57名上将有19位,177名中将有45位,居全国各省市之冠。

    根据中央和军委有关档案资料,湘籍开国人物毛泽东曾列授大元帅军衔,刘少奇、任弼时有资格授予元帅军衔;谭震林、滕代远等有资格授予大将军衔。张际春、江华、耿飚等有资格授予上将军衔。

    被授予元帅和大将军衔的军队领导人,许多人高风亮节,以身作则,提出降衔。主持评定军衔工作的罗荣桓给毛泽东写信,说自己参加革命较晚,不要提名自己为元帅。但是毛泽东坚持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他是秋收起义以后上了井冈山的老同志,几十年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他协助林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大将”的粟裕是湖南会同人。毛泽东曾提议:“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粟裕却道:“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向中央坚辞授予元帅衔。

    最年轻的大将是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47岁。他曾向军委毛主席递交了“降衔申请”,请求“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毛泽东高度评价说:“这是一面镜子,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镜子!”

    贺龙元帅、许光达大将都是湘鄂西红军的代表。许光达问贺龙:“如果柳直荀、周逸群还在,应该授什么军衔?”贺龙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不能忘却共患难的战友。”许光达又问:“贺锦斋、段德昌要是不死呢?”贺龙答:“可能是大将。”

    11位独臂独脚将军中,有湘籍上将彭绍辉、中将晏福生、钟赤兵等4位。

    全国10个著名的将军县,湖南省有平江、浏阳。

    在开国将帅授衔仪式上,周恩来总理接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唯一的开国女少将李贞,百感交集地说,我军军史上,女同志拥有特别光辉的篇章。

    上将甘泗淇、少将李贞是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将军夫妻。

    在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中,位于将帅桂冠之巅的元帅、大将、上将群体,湘籍开国将帅均出类拔萃、名列前茅。这既反映了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显示了湘籍开国人物心怀天下、敢为世先、牺牲奋斗、改造创新的精神特质。

    群星璀璨  建功立业

    除了上面列举的湘籍开国将帅群体之外,数以千百计,不胜枚举的湘籍开国军事人物群体更是不可忽略、不可遗忘的一个大阵营。他们虽然大多数没有正式授予军衔,但仍然无愧于无衔将帅的荣誉。他们中有许多战死沙场,但是在共和国的丰碑上永远镌刻着他们的英名和业绩。

    1927年党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李维汉任八七会议执行主席,湘籍领导人李维汉、邓中夏、任弼时、罗亦农、蔡和森、毛泽东、彭公达参加。毛泽东在会上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率先打起中国共产党的红旗,迅速领导了秋收起义,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担任军长、军政委的湘籍将领在百人以上,任军级以上职务者则以数百计,遍及红军各军、各方面军。如红一方面军总政委毛泽东,副总司令彭德怀,副总政委滕代远,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周以栗、袁国平、刘晓,参谋长周昆、左权;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总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萧克、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蔡申熙、参谋长曾中生、政治部主任刘士奇、李卓然。

    中国工农红军编制上的35个军中,从红一军到红三十五军,湘籍红军军长约30余位,他们是:彭德怀、贺龙、左权、黄公略、萧劲光、周子昆、周昆、段德昌、龚楚、萧克、李灿、何长工、李天柱、邓毅刚、王如痴、刘畴西、伍中豪、邓益、游端轩、贺声洋、何昆、蔡申熙、胡一鸣、孔荷宠、张涛、胡少海、刘铁超、寻淮洲、谭希林、刘士奇、宋时轮、宋任穷、谢嵩……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中央军委曾两次授发中国工农红军红星奖章,这是最高的荣誉,两次获得授勋的只有90余位红军指挥员。其中湘籍红军指挥员被授予一等红星奖章的彭德怀,授予二等红星奖章的萧克、何长工、袁国平、毛泽覃、李聚奎、滕代远、彭绍辉、曾希圣、朱良才、陈光、寻淮洲、刘畴西、王如痴、罗荣桓、张纯清、易荡平、何德全、李赐凡、张平凯、王耀南、周子昆、周昆、旷朱权,授予三等红星奖章的王震、杨得志、杨勇、苏振华、陈正湘、钟赤兵、姚喆、郭鹏、萧新槐、罗云、谢嵩、毛振华、王松青、钟福元、邱创成、蔡会文、胡浚等,计41位湘籍军事人物,占红星奖章获得者总数的44%以上。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2年革命战争中,无数湘籍开国军事人物冲锋陷阵、抛头洒血、建功立业。如为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而壮烈牺牲的寻淮洲、刘畴西、王如痴等烈士,就组成了异常悲壮的英烈群体。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鲜血凝成的。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湖南有40万人参加红军和工农地方武装,英名在册的烈士有15万人。“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的英雄诗词,书写和歌颂了湘籍开国将帅群体的胆略和精神。

     湖南籍开国上将

    萧克(1908-2008)湖南嘉禾县人。

    王震(1908-1993)湖南浏阳人。

    邓华(1910-1980)湖南郴县人。

    彭绍辉(1906-1978)湖南湘潭县人。

    李涛(1905-1970)湖南汝城人。

    傅秋涛(1907-1981)湖南平江县人。

    甘泗淇(1903-1964)湖南宁乡人。

    宋任穷(1909-2005)湖南浏阳人。

    苏振华(1912-1979)湖南平江县人。

    宋时轮(1907-1991)湖南醴陵人。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

    杨得志(1910-1994)湖南醴陵人。

    陈明仁(1903-1974)湖南醴陵人。

    陶峙岳(1892年-1988年)湖南宁乡人。

    李志民(1906-1987)湖南浏阳人。

    杨勇(1912-1983)湖南浏阳人。

    李聚奎(1904-1995)湖南安化人。

    唐亮(1910-1986)湖南浏阳人。

    钟期光(1909-1991)湖南平江人。

    湖南籍开国中将

    平江:方正平、甘渭汉、刘先胜

    刘志坚、邱创成、张震

    张令彬、赖毅、方强、吴信泉

    钟赤兵、欧阳文

    浏阳:孔石泉、汤平、张藩

    饶子健、张翼翔

    茶陵:刘转连、刘培善、刘道生、

    周仁杰、谭家述

    长沙:唐延杰、何德全

    湘乡:丁秋生

    耒阳:王紫峰、谭冠三

    岳阳:文年生

    溆浦:向仲华

    祁阳:刘金轩、周玉成

    湘潭:杨梅生

    邵东:李寿轩

    宜章:肖新槐、欧阳毅

    炎陵:张经武

    新化:陈正湘

    安仁:唐天际

    资兴:曹里怀

    常宁:彭明治

    桑植:廖汉生

    望城:谭希林

    邵阳:姚喆

    醴陵:晏福生、郭鹏

      湖南籍开国少将

    平江:王赤军、方国安、方国南、叶楚屏、

    李元、李桂林、李光辉、何辉、何能彬

    何维忠、杨尚高、秦化龙、余光文

    唐明、谢忠良、李基、李彬山、黄连秋

    裴周玉、徐德操、吴自立、谢福林

    罗湘涛、方正、黄胜明、张闯初

    张平凯、张书祥、钟伟、郑贵卿

    林胜国、吕展、张正光、余非、喻缦云

    茶陵:邓东哲、李改、李俭珠、龙书金

    刘月生、颜金生、谭文邦、陈浩

    陈外欧、陈志彬、周则盛、谭天哲

    谭善和、袁福生、颜吉连、李振声

    陈志彬、段苏权、段焕竞、曾敬凡

    浏阳:刘子奇、江文、汤池、李贞、李信

    苏鳌 、苏鲁、黎东汉、何志远

    黄曹龙、戴文彬、李辉高、杨世明

    罗若遐、邱蔚、熊晃、张和、曾涤、黄霖

    长沙:刘西尧、杜屏、吴彪

    耒阳:郑效峰、资凤、熊梦飞

    湘潭县:刘鹏、罗华生、熊飞

    攸县:刘克、肖友明、贺东生

    华容:朱绍清、张树芝

    桃源:王其梅、方之中

    衡阳:王云霖、王永浚

    石门:郑国、李元明

    湘阴:周九银、梁金华

    岳阳:蔡爱卿

    醴陵:刘文学

    隆回:白天

    湘乡:匡斌

    桑植:朱绍田

    耒阳:刘显宜

    新晃:曹玉清

    张家界:范子瑜

    麻阳:黄忠诚

    娄底:姜齐贤

    炎陵县:廖海光

    新邵:罗云

    宁乡:潘世征

    常德:潘振武

    益阳县:唐铎

    邵阳:唐健如

    株洲县:唐子安

    邵东:魏镇

    祁阳:肖远久

    攸县:颜德明

    武冈:袁也烈

    溆浦:曾育生

    汨罗:吴咏湘

    永顺:彭飞

    澧县:夏伯勋

    慈利:袁意奋

    (史料提供: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整理:湖南日报记者 周小雷 苏莉 贺威 供图: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嘹亮军歌 催人奋进

    《通道转兵组歌》——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会在湖南大剧院举行。

    湖南日报记者

    徐行 摄

    图①:2003年7月20日,是湘籍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诞辰100周年的日子,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在长沙田汉大剧院联合举办纪念专场音乐会。张京明 摄

    图②:田汉。

    图③:1940年,田汉在长沙市留芳岭居所前与抗敌平剧队、湘剧队的队员合影。(来源《湖南百年老照片》)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战争年代,激昂的军歌鼓舞激励战士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和平年代,铿锵的军歌给人以无形的力量,催人奋进。

    《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毕业歌》……一首首军歌,历经抗战烽火,成为逾越时代的永恒经典。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回望过去90年的历史,湖南在军歌的创作、演唱、传播等方面,人才辈出,留下了诸多不朽的经典,也抒写了一个个动人的创作故事。

      邝鄘填词的《国民革命歌》:从南唱到北

    儿歌《两只老虎》,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八一”南昌起义前,中国共产党人就用《两只老虎》的旋律,填词创作了《国民革命歌》,成为北伐战争时广为流传的军歌。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史研究专家刘镇钰介绍,《国民革命歌》的曲子来自法国的儿歌,填词的是湖南人邝鄘。

    邝鄘1897年出生于湖南耒阳。1924年6月,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并取得毕业考试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为了配合这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鼓舞士气,动员民众,时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邝鄘,根据法国一首童谣的曲调重新填词,改名为《国民革命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首军歌。

    《国民革命歌》经当时的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同意,作为国民革命军军歌,立即印发给各北伐部队,并迅速广泛传唱,成为人尽皆知的革命歌曲。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刘镇钰说,尽管歌曲很简单,但是朗朗上口,非常能表达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打倒列强军阀的决心,它唱出了响亮的革命口号和革命斗争的目标。

    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挺进,《国民革命歌》唱进衡阳,飘过武汉,冲出南昌,杀入福州,北伐部队高唱着这首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

    后来,邝鄘曾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暴动、井冈山会师,是红军早期著名将领。1928年,邝鄘回耒阳开辟根据地,当年6月5日,在耒阳南京桥遭敌围困被俘,次日遇害。而《国民革命歌》,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从战歌到国歌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音乐家们也开始运用音乐艺术发出时代的呼声,革命歌曲的创作迎来高潮。

    由长沙人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当时一首著名的战歌。

    田汉是中国戏剧运动的奠基者。1934年至1935年初,田汉和夏衍合作,执笔创作了电影剧本《风云儿女》,但田汉写完剧本后突然被捕。电影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用稿纸最后一页匆匆写了两节。

    聂耳原名聂守信,是上世纪30年代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1935年初,中共党组织为了保护聂耳不被国民党逮捕,批准他先到日本暂避一个时期,再去欧洲和苏联学习。聂耳临行前得知《风云儿女》需要写主题歌,便找到夏衍主动请缨谱曲。

    据夏衍回忆:“我给他看了电影台本,这个剧本的故事他早就知道,所以他一拿到手就找到了最后那一首歌词。他连着念了两遍,很快地说,‘作曲交给我,我干。’等不及我开口,他已经伸出手来和我握手了。‘我干!交给我。’之后他又重复了一遍,‘田先生(歌词作者田汉)一定会同意的’。”为音乐表达的需要,聂耳在歌词中加进了三个“起来”,并在结尾处“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又加进了“前进!进!”,使整个歌曲节奏更加浑然一体、铿锵有力。这首歌就是后来唱响全中国、闻名于全世界的《义勇军进行曲》。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从战歌到国歌,今天,《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声音图腾。

    田汉和聂耳合作创作的另一首歌《毕业歌》,也是当时广大青年耳熟能详的歌曲,激励了许多青年奔赴抗日前线。

    《毕业歌》是1934年电影《桃李劫》的插曲。《桃李劫》是共产党组织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部影片。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影片公映后,许多青年高唱《毕业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8月26日发布“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其中三首由湖南人创作或参与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和《毕业歌》为田汉作词,《游击队歌》则是邵阳人贺绿汀作词作曲。

    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煤仓里写出的抗战“流行曲”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纷纷组织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祖国各地,以文艺的形式宣传抗日。其中一支来到了八路军总部驻地山西临汾,一首经典的抗战歌曲在一间煤仓中诞生,《游击队歌》自此风靡全国,成为抗战时期的“流行曲”,成为20世纪中国最经典的合唱单曲之一。

    今年,也正好是湖南邵阳人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80周年。

    贺绿汀的女儿贺逸秋、贺元元曾回忆,按照父亲生前的口述:1937年10月,由马彦祥、塞克、聂绀弩、崔嵬、欧阳山尊、贺绿汀等一批著名文艺家,组成抗日救亡第一演剧队。他们从上海出发,走一站,演一站,号召全民抗战。年底,演剧队到达八路军总部的驻地山西临汾,和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合。在尧都区刘庄村一个小煤仓里,贺绿汀创作了《游击队歌》。

    据贺绿汀女儿回忆,当时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等将领住在“徐家大院”,贺绿汀应该是和学兵部学兵们住在一起,他听了彭雪枫讲的游击战术后,激动不已,彻夜未眠,眼前总是浮现着高山密林、青纱帐和机智英勇的游击队员。

    “这首歌和别的歌曲不一样,别的歌是先有词再来谱曲,而这首歌是先有曲子。”贺元元说,父亲在老乡家的煤仓里创作时,首先想到的是从上海到临汾来的路上,在防空洞里听到的高射机枪的声音“哒哒哒……哒哒哒”,由此触发了他的灵感,创作出了《游击队歌》欢快的前奏。

    据村民回忆,当年,最早教唱《游击队歌》,就在八路军的总部。贺绿汀教了20多个学生,很多战士就是听着这首歌上前线的。

    贺元元说,父亲曾告诉她,当时在临汾演出的时候没有乐器,只能用口哨来伴奏,有时候士兵们找不着调,父亲就用一种音叉敲一下头然后开始唱,就把调给唱准了。

    1946年4月,贺绿汀被调回延安,在王家坪的一次晚会上,毛泽东亲切地对贺绿汀说:“你的《游击队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向隅创作的《红缨枪》:传唱速度比行军还快

    湖南籍作曲家向隅,在1939年春创作出抗战歌曲《红缨枪》后,很快在延安和陕北地区流行开来。不久随着八路军的出征,带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后来在各个解放区流行开来,受到广大抗日军民的喜爱和传唱。

    这首歌以边区抗日儿童站岗放哨时扛着的红缨枪起兴,引入了“去打那小东洋”的主题。开始一段,以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红缨枪的喜爱,既轻快又充满儿童趣味,倾情地歌颂了边区儿童十分喜爱的手中武器红缨枪。特别是那种天真活泼、童真童趣的特色表达得十分充分。歌曲音乐发展到高潮时,用一声具有千钧之力的怒吼,唱出了“不让那个鬼子再猖狂”的钢铁般的决心。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影响大、流传广的小型二部合唱歌曲之一。它以果断有力的节奏和富于民间风格的曲调,塑造了游击战士英勇乐观的形象。

    1939年7月中旬,党中央决定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部分老师和学生、工人训练班、妇女学校组成的华北联合大学共1000余人,从延安出发,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前进。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是青年学生,抱着抗日救亡的理想,自愿到抗日战争中最艰苦、最危险、最困难的敌后战场开展抗日工作。

    已故作曲家张非,当时也是其中的一员。他曾回忆,一路上,唱着当时在延安最流行的抗日歌曲,其中唱得最多的有吕骥的《毕业上前线》,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黄水谣”和《生产大合唱》中的“二月里来”等,此外还有《红缨枪》。

    通过3个多月的艰苦行军,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到达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时候,大家惊奇地发现,当地的小学生已经在传唱《红缨枪》了。

       湖南交响乐团组织创作的《通道转兵组歌》:浩荡长歌颂军魂

    “雄师抖落千层雾,播阳河边大转兵。一条通道通远方,毛主席指引胜利的征程。”今年3月上旬,《一条通道通远方》等歌曲组成的《通道转兵组歌》,在北京音乐厅连演3场。恢宏的交响旋律与人声演唱,如江涛汹涌山风浩荡,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演出期间,不少观众流了泪。很多观众说,没想到长征路上发生过这样意义重大的转兵故事,原来红色歌曲也可以这么走心。5月18日,《通道转兵组歌》获得湖南省首届文化创新奖。

    《通道转兵组歌》是湖南交响乐团组织创作的一部壮丽音乐史诗。该组歌取材于红军长征初期在湖南通道转兵西进贵州,从而挽救红军命运、奠定遵义会议基础的重大历史事件。

    “《通道转兵组歌》是敢于解放思想突破常规的创作者共同的结晶。”湖南交响乐团团长、《通道转兵组歌》总策划肖鸣说,这部作品没有遵循以往红色题材创作的常规方法,而是创新性地用多个音乐故事来讲述那段历史。

    金沙和孟勇是组歌的词曲作者。回想创作过程,身为湖南省音协副主席、秘书长的金沙坦言:“真的难写。当时军情紧急,没有留下太多记录。”为此,金沙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红军将士的回忆录,逐渐接近一段被历史尘埃湮没了的往事。金沙说,从中央红军出发开始长征到通道会议,两个月里是红军士气低迷的灰色时期,创作必须跳出“颂歌模式”,找到新路径。

    艺术来源于生活,他们去了湘桂边的通道、桂林等地采风,扑面而来的鲜活故事与场景,点燃了创作的激情。

    在通道小水村,萧克率领的先遣队遭遇埋伏,红军一个排为守住大坡界主峰,激战3个多小时,只剩下8名战士,弹尽粮绝后,集体跳下悬崖,全部壮烈牺牲。让金沙和孟勇深受震动。

    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年轻的讲解员讲了一个故事:一位挑皮箩的年轻小红军双脚溃烂掉了队,一名侗家阿哥将他背回家治疗,临走时,小红军留下一担空皮箩作纪念。

    通道转兵纪念馆对面的犁头嘴,是两条河汇合处。当年,红军就是从犁头嘴“挺进贵州向黎平”。金沙和孟勇沿犁头嘴往西走,来到一个集镇,他们问当地人是什么地方。当地人说:“这里是播阳镇,旁边那是播阳河。”金沙激动得几乎跳了起来,“播撒阳光,多么好的名字!”在组歌的结尾,他写下了“播阳河边大转兵”“播阳河上旭日升”这样朗朗上口又寓意深刻的句子。

    《初上征程》《血战湘江》《祭英烈》《翻越老山界》《路往哪里走》《喜迎红军进侗乡》《这一座山崖》《通道会议指方向》《万万火急》《一担皮箩》《一条通道通远方》11个乐章,既有宏大叙事,又有深情细腻的细节刻画,再现了红军在生死关头实现历史转折的伟大奇迹,讲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满怀信仰、不畏艰险、走向胜利的革命精神。

血染风采 璀璨荣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湖南贡献

    湖南烈士公园红军渡。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占长沙,部分红军战士由此渡河进入长沙。 (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记者 张京明 摄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浏阳市文家市镇里仁学校。

    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漾水湾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通讯员 摄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桂东县沙田镇第一军规广场。 

    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通讯员 郭兰胜

    摄影报道

    3月29日,少先队员在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前敬队礼,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资料照片)

    湖南日报记者 徐行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刘文韬

     1

    有一段历史,风云激荡,气壮山河;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光照千秋。

    90年前的8月1日,南昌城内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从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摧枯拉朽;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高高飘扬;从土枪山炮、大刀梭镖的“泥腿子”武装,到陆、海、空、火箭、战略支援各军兵种构建的百万现代化雄师……

    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人民军队跨越90年风雨,浴血奋战,赴汤蹈火,从胜利走向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成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2

    90年军旗飘扬,90年战歌嘹亮;90年前仆后继,90年成就辉煌。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独立、解放与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人民军队的建立和成长中,湖南这方红色热土,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底蕴,在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浏阳里仁学校,古朴典雅的建筑虽历经风雨,仍保持完好。宽阔的操坪,蕴积着红色的记忆,仿佛仍回荡着当年毛泽东“用小石头打烂蒋介石的大水缸”的铿锵话语,指引着初生的人民军队走向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

    炎陵水口镇叶家祠的一间小阁楼里,一面鲜红的党旗悬挂墙上,赫然醒目。小小陋室,诞生了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使“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付诸实践,“党指挥枪”,成为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桂东沙田镇第一军规广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纪念碑在阳光下高高耸立。碑体基座上镌刻的大型浮雕,生动再现了第一军规在这里颁布的历史场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农一点东西;一切缴获要归公……”由“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发展成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人民军队的治军法宝,永恒不朽。

    秋收起义、湘南起义、桑植起义、平江起义,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湘赣边界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确立了工农革命军“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三大任务;在浏阳永和成立的工农红军第一个方面军建制红一方面军,成为当时红军中力量最强的一支部队;文家市转兵、株洲转兵、通道转兵,成为工农武装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转折点,均在关键时期挽救了人民军队……

    湖南,被誉为人民军队的重要建军地,当之无愧!

     3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湘人尚武。当这种“勇武耐劳苦”的尚武精神,汇入革命的历史洪流,便激起狂飙巨浪,冲刷出一片崭新天地。

    1994年正式确定的36名中国当代军事家中,湘籍军事家有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等15位,占总数的41%以上。

    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十大元帅中,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3名湘籍元勋;十位大将中,有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许光达等6名湘籍将领;57名开国上将中,有湘籍将领19人;177名开国中将中,有湘籍将领45名。

    中将以上湘籍开国将帅之多,居全国各省区市之冠。

    功勋背后,是湖南人先天下之忧、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是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英勇忠诚。

    在大革命失败、意志薄弱者选择背叛退缩的黑暗时期,他们没有被敌人的血腥屠杀所吓倒,而是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牺牲的同伴,高举革命大旗,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信念坚定地投入到新的战斗之中。

    彭德怀,本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名团长,却在革命低潮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滕代远、黄公略等发动平江起义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成为当时与“朱毛红军”齐名的“彭黄红军”;他率部在湘鄂赣边界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成为湖南农民运动的中心地区。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他南征北战,功勋卓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成为他戎马一生的写照。

    贺龙,北伐名将,也是蒋介石许以高官厚禄、诱惑拉拢的重要对象。但他断然割裂“锦绣前程”,接受中国共产党赋予的重任,担任南昌起义总指挥。起义军南下失败后,他不屈不挠,又回到家乡发动了桑植起义,先后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工农武装割据打出了一片天地。“就是把我脑壳砍了,我也要跟着共产党走到底”,是他革命一生的坚定信念。

    罗荣桓,秋收起义时只是起义部队中的连队党代表。然而从连党代表、营党代表,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他历经战火考验,一直为人民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奠基人。“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是对他军事政治双优的高度评价。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纵观湖南军事人物群星璀璨,他们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军事斗争、国防建设的艰苦卓绝和灿烂光芒。

     4

    一棵大树的成长,离不开大地的滋养;一支军队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拥护。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

    早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在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同时,对当时中央“攻占大城市”的行动方向提出批评,“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

    正是由于毛泽东等中共湖南党组织负责人,在大革命时期唤醒和积聚了雄厚强劲的工农力量,为以后的武装斗争播下了革命火种。

    这些火种,一经点燃,刺破黑夜,迅疾燎原。

    继以湘赣边酃县(现炎陵)、茶陵、永新、宁冈等地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后,中共湖南省委通过发动各地工农群众,展开一系列武装斗争,相继开辟了湘鄂赣、湘鄂西、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功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呈现三湘大地赤旗漫卷的革命局面。

    为配合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攻打长沙,平江、浏阳等地的游击队、赤卫队约20万人,在当地党组织的组织下,迅速集结,浩浩荡荡,跟随红军主力向长沙进军。经过激烈交战,红三军团以8000人的兵力,在游击队、赤卫队的配合下,打败了有3万多兵力的优势敌军,占领长沙,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建制省的苏维埃政权——湖南省苏维埃政府。

    为粉碎敌人的封锁,解决红军的给养,在茶陵县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反“封锁”斗争,开办了兵工厂、缝纫厂、煤矿、樟脑厂、铁厂,大力生产红军急需的各类物资,并建立了一条直达中央苏区的运输路线,组织运输队穿过敌人的封锁,将各种稀缺物品运送到红军手中。

    为开辟和保卫革命根据地,湘鄂西苏区实行全民皆兵,地方脱产的游击队发展到1万人,不脱产的群众武装数以十万计,其中少先队就有10万人以上。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情景,在苏区处处可见。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湖南有40多万人参加红军和工农地方武装。

    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成为人民军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先后有105个县市区被划定为革命老区,约占全省总数的86%。

    这是湖南光辉革命历程的真实见证,是三湘儿女用鲜血铸就的荣光。

     5

    红色,军旗的颜色,革命的象征。

    那是无数革命志士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赤诚,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演绎的悲壮。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是谁,让毛泽东悲痛至极,亲拟挽联?

    他是黄公略,湖南湘乡人,红军名将、中国当代军事家。曾参加广州起义,与彭德怀一起发动平江起义,后成为井冈山根据地时期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三军领导人。一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的高度评价,使他成为毛泽东诗词中赞颂的第一位红军将领。1931年9月,他在率部转移途中,遭敌机袭击,受重伤牺牲,年仅33岁。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是谁,令朱德悲恸撰诗,沉痛悼念?

    他是左权,湖南醴陵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他在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不幸牺牲,一腔热血倾洒在太行山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有黄公略、左权、王尔琢、段德昌等一大批我军湘籍优秀指挥员,以及数以百万计知名或不知名的湘籍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据统计,革命战争时期,湖南仅英名在册的烈士就有15万人。

    36位中国当代军事家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先烈有11位,其中湘籍先烈有5位,占牺牲者总数的46%。

    虽然,他们来不及见证为之奋斗的理想成为现实,来不及品尝革命胜利的芬芳果实,但他们的理想信念之光,必将辉耀千秋。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1951年,湖南革命烈士公园暨烈士纪念塔奠基典礼在长沙杜家山举行。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兼湖南省军区司令员黄克诚在典礼上深情地说:“近30年来,湖南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表现了伟大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在刑场上和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非党的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真是无法统计。”

    如今,由毛泽东亲笔题写碑名的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依然高高耸立,成为湖南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6

    今天,我们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铭记;今天,我们回望历史,是为了继往开来。

    穿过革命战争的硝烟,我们迈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但红色的基因,依然在三湘大地延承,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把英魂忠骨永远留在异国青山的毛岸英,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舍身推战马、勇救人民生命财产而壮烈牺牲的爱民模范欧阳海,汶川抗震救灾中因直升机失事献出年轻生命的烈士陈林,为我国航母舰载机事业牺牲的第一位英烈、英雄飞行员张超……

    三湘大地多壮士!每年,大批优秀的三湘子弟参军入伍,为军队和国防事业奉献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

    从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原料、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到航空原料、装甲车辆、航空弹药、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军用图形显示芯片……无不凝聚着湖南军工的智慧和心血,以“湖南制造”“湖南智造”助推国防工业和装备建设,使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如虎添翼。

    驻湘部队的营院和训练中心(基地)正规化建设、后勤保障、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军属就业就学……背后都有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不能牺牲国防”“再难不能难部队,再苦不能苦军人”成为自觉。

    红色沃土湖南,处处涌动着拥军优属的暖流,谱写着新时期军政军民鱼水情深的壮歌。

    今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时说,人民军队砥砺奋进的90年,凝结着坚定理想信念、优良革命传统、顽强战斗作风,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新的长征路上,革命战争年代鲜血凝固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必将推动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美好愿景早日实现!

    (史料由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向前!向前!向前!

 

    湖南日报编辑部

    一支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挺起民族的脊梁。

    一支队伍筚路蓝缕、向前向前,迎来复兴的曙光!

    90年历经风雨,一面旗帜牵引成长,一种精神迎风而成,我们的人民军队壮大威武、淬炼成钢。

    回眸90年的漫漫征程——

    我们看到,莽莽山岳、重重关河,金戈铁马、戍守征伐,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我们看到,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独立、解放与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鲜红的军旗下,潇湘热土,写下光辉的篇章。

    我们记得,浏阳文家市那个秋收的季节,炎陵叶家祠那盏阁楼里的灯光;我们记得,桂东沙田那融入大地的军规之魂,恭城书院那峰回路转的惊心动魄……

    追寻90年的浴血荣光——

    我们不会忘记,这感天动地的牺牲。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崇高信仰。毛泽东同志一家,有6位亲人为革命牺牲;贺龙元帅之家,满门忠烈;红军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英勇壮烈;抗日名将左权以身殉国,荡气回肠……铮铮铁骨,赤胆忠心,构筑起民族精神的殿堂。

    我们不会忘记,这为国担当的奉献。从“银河”到“天河”,为了五星红旗一次次插上世界超算之巅,国防科技大学的慈云桂院士喊出了“就是豁出老命,也要搞出中国的巨型机”的铿锵誓言,身患重病的蹇贤福副教授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坚守一线攻关……他们胸怀祖国,谱写了共和国军人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壮丽凯歌。

    我们不会忘记,这军民一心的深情。从“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的雷锋,到“舍身拦惊马”的欧阳海,从“扶贫司令”彭楚政,到“抗冰政委”魏永景,从“忠诚卫士”方红霄,到“爱民模范”宋文博,从衡阳“11·3”消防英烈,到勇赴火海、见义勇为的海军军官阳鹏……紧急时刻,危险地方,他们是人民心中最温暖的“迷彩绿”,是暴风雨中最美丽的“逆行者”。

    “90年来,人民军队高举着党的旗帜,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浴血奋战,勇往直前,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塞外沙场,阅兵台上,领袖和统帅的话语穿透历史,响彻神州。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湖南日报推出特刊《铁血军魂》,向我们的人民军队致敬,是为了牢记一个伟大民族的艰辛探索,是为了追寻植根于我们民族内心的精神依托,是为了激荡中华儿女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让我们凝聚在党旗下,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上,向前!向前!再向前!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