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77岁高龄的陆文礼是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家住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镇纪堂村。
从小陆文礼就立志要做木匠师傅,18岁初中毕业后,参与房屋修建和鼓楼建造,通过祖辈相传和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1981年,40岁出头的陆文礼便能独自掌墨设计建造侗族鼓楼。他参与设计建造的侗族鼓楼有60多座,花桥、木楼不计其数,并先后掌墨建造了深圳锦绣中华民间风情区、北京亚运村民族风情园、海南岛通什市国际康乐中心、浙江宁波新铺镇海滨游乐园等在内的侗族鼓楼、花桥、寨门、吊脚楼等民族建筑。
一直以来,侗族鼓楼的建造,掌墨师傅都只是凭着一根丈杆、一把直角尺、一个墨斗盒,把成百上千错综复杂的木梁、柱、掾、枋、板在木马上做成,不费一钉一铆,全以榫锉开槽的方式衔接结合,不差丝毫,牢固严谨。这一套技艺,陆文礼可谓是熟烂于心。
由于侗族鼓楼建造的这种技艺,世代相传完全靠口传身授,没有图纸,没有书面教材,因此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让后人能有一个建造侗族鼓楼、花桥的图谱,陆文礼决心手绘一本鼓楼图册。他在平时的侗族鼓楼、花桥施工中,把每个细节和经验都绘制下来。通过三年的精心策划,1987年,陆文礼终于绘制出了一本厚数百页、共146个目录的侗族《鼓楼图册》,改变了侗族鼓楼建筑没有结构图和施工图的历史。
鉴于陆文礼改变了鼓楼建筑无施工图的历史,对侗族建筑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先后被中国文联、贵州省人事厅授予贵州省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高级工匠师”的称号。
如今的陆文礼,已经培养出了8名能设计并制图、掌墨施工、带徒教学的新一代侗族建筑文化传承人。“我爱我的民族建筑,我们侗族的建筑是最独特的,我要把它好好地传承下去,不能让它消失。我相信它会永远传习下去。”陆文礼说。
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族人民聚众、议事和社交娱乐、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鼓楼建筑不用一钉一铆,仅用数根丈杆,加上精密的构建艺术,便可严丝合缝牢固稳扎,历经风雨可百年不朽,其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凯里新闻网/杨代富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