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如皋籍编导石征先:“讲述一个真实的粟裕”

$
0
0

如皋籍编导石征先:“讲述一个真实的粟裕”

作者:王晓俭    文章来源:如皋市档案局本站原创    点击数:434    添加时间:2013-7-12 9:48:18    【打印文章首页 - 档案时空 - 人物春秋 - [图文]如皋籍编导石征先:“讲述一个真实...

(核心提示)石征先(1942—2008),如皋人。原南京电影制片厂影视编导,主要作品:历史专着《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史》(邓小平亲笔题写书名);文学传记《张思德》《大将粟裕》;电视连续剧《传奇将军》编剧、导演;大型文献纪录片《共和国大将粟裕》编导、撰稿、制片人等。
  1968年,石征先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到徐州市委宣传部任新闻文化干事,这使他有机会接触了大批撰写淮海战役的专业作家,查阅了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全部材料,他萌生了撰写“淮海战役”的念头。特别是结识了粟裕大将的老警卫员王光明后,石征先多次把自己的想法向老王倾吐,老王说:“如果粟裕大将像我一样了解你,他会支持你的。”于是王、石相约进京,晋见粟裕。老王向粟裕建议组织人力写淮海战役史。粟裕说:“小鬼,别人不知道,你还不清楚吗?决战的大炮声未停,我们就组织作家写淮海战役……三十年寻找人才,八大军区的秀才都请过,我接待作家也不少于一百个啊,有的还是相当着名的作家,可他们不是写不出来,就是写成了也通不过。”
  老王说:“你们调的这些作家,就是因为参加过淮海战役,所以通不过。”首长说:“谁说的,奇谈怪论,参加的人,都写不出来,没有参加的更加写不出来。”这时,老王便递上石征先的信。粟裕看后说,观点很新鲜。于是用专车把石征先接来。秘书交待,接见时间只能20分钟。粟裕一见石征先便说:“你这么年轻就想写淮海战役啊!” “首长当年像我这样年轻时,就是几十万大军的司令,已经身经百战了。我们家乡的人都会唱粟司令打仗仗仗胜。”“你多大?”“37岁。”“你家在哪里?”“我的家在如皋。”粟司令和夫人楚青一听格外亲切热情。“你和楚青是老乡,我们结婚时就住在如皋的石庄。”粟裕笑着说道,“我以为你才二十几岁,我指挥淮海战役时也是37岁。你说说看,参加过淮海战役的人为什么写不好?没有参加的人反而可以写好,是何道理?”
  石征先说:“他们写淮海战役通不过有两个原因,一是参加战役的人们认为自己是一步一步在枪林弹雨中打过来的,其实所见所闻不过是个战役中的一个微小的局部;二是他们对于自己所在的部队较了解,对兄弟部队就不一样了,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难免有局限性,所以通不过。” 粟裕道:“我赞成你的一些观点,不过,你没有参加过淮海战役为何能写得出来呢?”“我有几个有利条件,第一,我出生在淮海大地,是第一代淮海战役的受益者。我是家里第一个上学的孩子,我笔中的墨水浓于血,有责任写出淮海战役史;第二,我当过兵,热爱人民解放军的传统、生活,多年的新闻工作,学会了采访,有较好的文字基础;第三,参加淮海战役的材料比大革命时期便于收集,基本上没有散失,当年敌我双方的将军,大部分还健在,便于找到。”
  石征先说:“我有两点要求,如能满足,我就能写出来。”粟裕道:“哪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到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档案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查阅当年有关这场战争的电报、电话记录、阵中日记,到各参战部队收集战史、军史;二是采访双方师以上参战将领。这是活档案、活材料。这样,我会写出令人满意的淮海战役史来。”此时,已谈了18分钟,石征先想起身告辞。
  粟裕:“慢着,三十年来第一次听到这些与众不同的看法,我们还要谈两个小时呢!你这两个小要求,我个人都满足不了,这要经过中央军委领导的批准。”石当时稍感失望。粟又说:“不过,我可以给你出点子,你回到徐州,立即向徐州市委汇报,就说我支持你的写作计划,请徐州市委、江苏省委向中央军委报告。”
石征先是个有心人,他录了音,向徐州市委汇报后,当时的徐州市委书记汪冰石当即表示支持。刚巧汪冰石后来调任常务副省长,省委很快向中央写了报告。叶剑英副主席在中央军委的报告上批示:请邓副主席阅示。邓小平同志圈阅并批了“同意”二字。石征先进京采访一年多,遍访包括杜聿明、黄维、杨伯涛、郭汝瑰、张克侠、何基沣等敌我双方200多名将军,收集了许多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粟裕对石征先说:“我的战争回忆录里就不写淮海战役了,就交给你去写吧。”凭着翔实的资料,石征先执笔编写成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史》两部书。书成之后,当时的军委常委张震同志亲自写信给邓副主席,小平同志很快为《淮海战役史》一书题写了书名。
  石征先累倒了,张克侠的儿子木铁拿着石征先的病历回到北京,请粟裕大将和谭震林副委员长设法为石征先延医治病。谭震林副委员长听说石征先病情较重,亲自带领专家到徐州为石征先诊治,他对石征先说:“小石,你的历史任务不完成,不能死。”
  2001年,经授权批准,由石征先负责摄制反映粟司令光辉一生的大型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大将粟裕》摄制组前后拍摄6年多,辗转十七个省市,采访了150多名相关人物。粟司令夫人楚青得知后,鼎力支持,邀约石征先去北京,为他提供了粟司令几百万字的文稿、电报等资料,还有楚青在粟裕逝世后创作的几十首诗歌和几万字的日记。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石征先整整看了五个月,然后作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给粟裕大将重新定位,初编的十二集作废,解说词全部重写!
  石征先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型文献片《共和国大将粟裕》的拍摄中,他再次累倒了,在病榻上,他唯一惦念的就是在“粟裕百年诞辰,建军80周年”的时节,如何向世人“讲述一个真实的粟裕”。但天不假年,他呕心沥血拍摄的文献片《共和国大将粟裕》尚未播出,他心目中的《粟裕传》尚在酝酿之中,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今年5月29日,正是他去世五周年纪念日,不知是否有才俊之士重执《粟裕传》导筒,再现共和国一代名将风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