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未能定入36位军事家的九个为什么?
kuangzongche
今年闲来无事,常上铁血网,酷爱军事,方知上世纪后期,中央军事委员会经两次审议确定的共和国36位军事家,竟没有开国的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刘少奇。余自知学识肤浅,又常懒怠于报刊,固然孤陋寡闻,因而对此多有不明疑问之处,故亦学网友借铁血论坛提出,请大家不吝批评指教。
一、 刘少奇与毛泽东同为党的正确代表,刘少奇为什么不能同被定入36位军事家?
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刘少奇同志在工作中的策略思想是一个模范。有网友不是津津乐道:中共暗战主要将领之一的李克农上将逝世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如释重负,整体放了三天假吗?隐蔽在敌特机关里的中共地下党员钱壮飞,获取时任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顾顺章秘密叛变投敌的情报后,在第一时刻报送周恩来,使大多数中央领导人及时撤离转移,避免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为保卫党中央立下了非常之功么。还有解放战争时期,隐蔽在国民党胡宗南司令部里的地下党员熊向晖给转战在陕北的党中央、毛主席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使我西北野战军能牵着胡宗南军队的“牛鼻子”走,从而一次又一次出奇制胜,将胡宗南的三十万大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被毛泽东赞扬,熊向晖一人能顶10万兵!至如今,台湾方面很多研究内战的专家学者还认为,国民党战败是败于谍战呢。
大家知道,与敌公开战斗,只要勇敢不怕死者就可以上,而且不分智商高下皆有取胜的可能。然而要深入白区,在敌人窝里长期隐蔽下来“与狼共舞”,进行暗斗,仅具有常人的勇敢还是不行的,更要具有高超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擒敌而不被敌擒。否则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过早暴露。因此在白区做隐蔽战线的工作,实非一般军事人员都能够胜任的。刘少奇就是领导这一非常工作的大家楷模、一个英明正确的领袖。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是指挥根据地(红区)公开战场作战的正确代表,刘少奇是指挥在国民党统治区隐蔽战线与敌作战的正确代表,是时党的两位最高领袖分别为两个战线的最正确的统帅。而做这个历史结论时,正当党中央第一代正确领导形成,各路开国“诸侯”将帅都健在而集体作出的,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历史事实。然而毛泽东被尊为36位军事家第一,人们说是众望所归,白区工作的正确代表刘少奇却连36位军事家的末位都未定入却长期无人提,是为什么?
二、 作为统率全党全军的二把手刘少奇为什么不能被定入36位军事家?
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经充分讨论决定: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3人为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少奇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统一领导和指挥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役战斗(是时朱德、周恩来既未任书记处书记,又未任军委副主席),最早形成毛泽东为一把手、刘少奇为二把手的中央第一代正确领导格局的核心(从这时开始对外排名仍是朱毛并列,对党内、军内排名毛刘并列)。历史上毛刘并列领导格局持续时间最长(长达23年之久),取得的战绩和成就也可以称最。如毛刘领导格局形成后,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界战争等威震中外的胜利,还取得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发展核武等永载史册的巨大成就。可以说世上更无谁能与毛泽东并肩统率全党全军持续时间比刘少奇更长的了。但是作为二把手的刘少奇虽然协助毛泽东取得了三场对外战争、一场对内战争的胜利。并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他竟连共和国36位军事家末位都无其名。难道说刘少奇在战争年代里作为党政军的二把手、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是浪得虚名?可是1943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和毛泽东主席是时有如杨尚昆、李先念、罗荣桓、谭政、刘伯承、林彪、粟裕等当代大军事家、大战神而不用,却偏偏要重用连末将军事本领都未有人认可的刘少奇来当统率八路军,新四军的副主席呢?岂不怪哉?若刘少奇真不懂军事,那遥相当年战火纷飞,中日喋血、国共逐鹿时,刘少奇代主席主持中央或军委工作、部署战略、发布号令时,帐下众将,各大军事家竞作何状?试问抗战未胜,革命远未成功、中国共产党人正苦苦上下求索之时,是时政治局众多领导人和毛泽东主席(他们谁不是人中龙凤)会在危难关头,千选万选选一个不谙军事的无能之辈作副主席?果真如此那又怎么评价毛泽东主席将兵用将之能力呢?若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主席是看中了刘少奇具有经天纬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帅才,那又怎么到了上世纪后期审议确定共和国36位军事家刘少奇末位都未定。为什么?
三、 刘少奇与周恩来同为党和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为什么不能同样定入36位军事家?
1943年3月以前,周恩来在党政军的职务均高于刘少奇,1943年3月以后,刘少奇在党政军的职务又都高于周恩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主要是领导白区工作,周恩来具体指挥兵团战役战斗功多于刘少奇。抗战爆发以后,周恩来主要是在武汉、重庆等地负责协调国共两党关系,领导国统区党的隐蔽战线和指导新四军等工作。而刘少奇在此期间则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原局、华中局书记、是抗战时期唯一经略过三大战略区的统帅。领导创建了山西新军、开辟建立了晋察冀、晋中、皖东、华中等抗日革命根据地,还任八路军、新四军江北总指部政治委员,在总指挥叶挺未到任前,刘少奇是军政独挑。“皖南事变”发生后,刘少奇临危受命,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皖南损失9千,新四军重建9万;1942年受党中央、毛泽东主席重托,调解处理山东八路军各部领导人之间的矛盾,统一山东领导机构于罗荣桓一元代领导、使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现生机而迅猛发展。1943年3月刘少奇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作为毛泽东的二把手、协助毛泽东指挥八路军、新四军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取得了第一次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中刘少奇具体指挥兵团战役战斗功又多于周恩来。况且周恩来终究没有解决好项英与叶挺之间矛盾,导致皖南事变发生,与刘少奇相比,处变能力刘胜周一筹。
历史上,刘周两位领袖人物,刘少奇在党政军各方面都有新的建树,能独挡一面(指主帅层次的)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有很深邃的战略思想和驾驭时局的过人的胆识和魅力。而周恩来则善于协调各方关系,有超人的辅助主帅的能力,可谓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至贤至圣。但周恩来少见其作出独创的有建树的战略决策。历史事实证明,如果周恩来辅弼的领导人决策正确则革命无往而不胜,如果周恩来辅弼的领导人决策错误,则适得其反。例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1932年6月反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周恩来辅弼朱德(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按照毛泽东历次反“围剿”的一贯打法,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围剿”,使中央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中央红军也发展到十余万人枪的劲旅。但在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周恩来又辅弼王明指定的中央总负责博古来指挥反五次“围剿”,由于博古完全按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中央最高三人团)的战略指导进行决策,采用“御敌于国门之外”“阵地战”等洋战法,结果被蒋介石国民党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三人团”被迫率领红军和党政机关撤出根据地,再经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已不足三万人枪了。遵义会议后,周恩来、王稼祥、毛泽东等人组成新的中央“三人团”,名义上周恩来为主,其实军事上重大战略决策、战役战斗的关键指挥则均由毛泽东决定,军事指挥易帅。周恩来对毛泽东又倾力辅弼,不但突破了蒋介石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粉碎了党内张国涛分裂党中央、分裂红军的阴谋。再以后周恩来长期辅弼毛泽东,由于主帅毛泽东决策正确,故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立共和国、发展核武、加入联合国等世界瞩目的重大成就。可惜毛泽东晚年决策失误,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周恩来于“文化大革命”初期,对毛泽东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倾力予以辅弼。周恩来和林彪从1966年8月18日开始,陪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先后八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万红卫兵。林彪、周恩来常戴红卫兵袖章在城楼上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周恩来还到红卫兵群中指挥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歌,和赴京串连的红卫兵共进早餐,热情安排接待毛主席请来的客人----红卫兵小将,使红卫兵狂热达到了无可形容的程度。只是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逐渐被康生、江青“四人帮”所利用,后来出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想控制都控制不了的长达十多年之久的动乱,后不得不采取在全国实行军事管制的手段。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给许多善良的人们内心造成了创伤。
一是康生、江青“四人帮”在整个内乱时期,把“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政治大迫害。是时他们疯狂推行“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上至公安部长谢富治,下至一般公安人员,风靡搞逼供信,捏造事实,炮制证据,使许多善良无辜的人们蒙冤,一个案件的发生,一旦被办案人员定为犯罪嫌疑人,就将该人按犯罪对待,先入为主,搞逼供信。如果连口供都得不到,就将案件挂起,但从此将其按“嫌疑犯”对待,这样的嫌疑人,无论老幼也就永远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不少的青少年因嫌疑在政治上被扼杀在摇篮之中。那时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冤枉到了谁的头上,到底会令人有多难受,不知现时还有谁知道不!被冤枉者大多本以为一腔热血要献给党,献给人民,是誓要做一个革命者的。可到头来想不到会祸从天降,自已想都来不及想明白就被人打成反党反人民的反革命或重大嫌疑人了。这天大的逆差使被蒙冤者不但有冤无处诉,就连亲戚朋友从此会与其划清界线。兄弟子女的埋怨,周围人员的蔑视,突如其来的教训-----被冤者几乎寻不出什么方法来刷洗被人泼在自己身上的脏水,也寻不出什么语言来辩白自己的冤屈。就是想用上前线杀敌(如徐海东大将在战争年代在肃反运动中被蒙冤时因赤膊上阵杀敌而释疑)以明冤屈也无可能,因为在“四人帮”横行时根本不会给蒙冤者以洗冤之机会的,须知“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是推行“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若蒙冤者想以自杀的方式来明冤屈,不但不会还其清白,还会被污蔑是“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那样即便死了还要批判---那时的政治冤枉确实叫人报国无门,生不如死,想死都难死。至今想起来让人不寒而栗。是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如刘少奇、彭德怀、贺龙、李立山就是因康生、江清“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伙同谢富治搞政治迫害、冤枉害死的。被冤枉害死的各级领导干部乃至一般群众更多,如辽宁的张志新就是公开与“四人帮”抗争为刘主席辩护而被“四人帮”的爪牙杀害的。应该说明的是周恩来总理虽尽其所能保护和挽救了一部分党内外知名人士,但与在“文化在革命”中被蒙冤而死的众多人员来说那是廖若晨星的了。
二是康生、江青“四人帮”把“文化大革命”变成了大兴文字狱。在“四人帮”横行时,或一篇小说、文章或一首诗、一条标语都有可能给作者带来天大灾殃。如吴晗就是写了“海瑞罢官”邓拓、吴晗、廖沫沙就是办了“燕山夜话”杂志,写了“一个鸡蛋的家当”结果在文革正式开始前夜,康生“四人帮”就是拿他开刀的。这样如邓拓、吴晗、廖沫沙、老舍、翦伯赞等著名作者和学者都因文章或身陷囹圄,或不堪侮辱自杀身亡,一时文学界上空万马齐喑。特别是小说《刘志丹》,受牵连遭受政治迫害的更是数以万计。还有很多青少年或作文写错一句话或一条标语,或被怀疑写了所谓“反动标语”都会被开除学籍,被剥夺上学参军、招工招干的政治权利。“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兴文字狱之大、危害之深超过了中国任何一个朝代。
三是康生、江青“四人帮”利用“文化大革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把阶级斗争搞成了阶级报复。十年内乱时期,地、富、反、坏四类分子本人,无论该人有没有现行罪行照样经常被揪上台斗争,带高帽子游街、游行、陪斗。“四类分子”成份出身的子女无论其表现怎么老实,照样没有升学、招干、参军、招工的权利。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将“四类分子”本人打死、活埋的惨剧。后来漫延到本人家庭出身好,但有亲属出身不好,也在政治上遭受株连而影响一生大好前程的。
四是康生、江青“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把“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文化大禁锢。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严格禁止创作、出版、演唱所谓“封资修”的一切小说、戏剧、电演并且对建国后17年革命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也求全责备,全盘否定。十多年间“八亿人民八个戏”-----试问现在的人们能承受得了吗?康生、江青“四人帮”一伙,他们无视和剥夺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严重侵犯了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更为可耻的是,江青“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在利用高压手段违法禁止人民创作、出版、演唱、观赏文艺作品的自由的同时,自己却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得毫不清廉,他们利用职权背着人民暗地里从港澳进口电影、戏剧观看,孤家独赏。
五是康生、江青“四人帮”把“文化大革命”搞成了天下大乱。他们煽动派性、工人停工、农民进城搞武斗,不但使很多的同胞死于内讧,而且使生产受到严重损害,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日下,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一次大浩劫。如“文化大革命”初期盛极一时的红卫兵们于1968年以后被逐渐分批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样使大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青少年失去了适龄求学的最佳时机,成了最倒霉的一代;又如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倾力辅弼毛泽东主席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的周恩来总理于文革后期仍遭康生、江青“四人帮”批林批孔批周公,作为“投降派”批判、百般刁难。虽然人民热爱周总理,而且厌倦了无休止的内乱,批周浊浪掀 不起来,但仍使总理在病危上手述台前大喊“我不是投降派”!直到总理死了,才免遭打倒之冤。再如,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他也因此在他老人家逝世后,被认定晚年犯了错误,成为共和国后来的领袖们应吸取的一个教训。而且在他百年后不足一个月,他名义上的妻子江青作为“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首犯,就被主席他老人家最后选定的接班人华国锋会同叶剑英、汪东兴予以逮捕,从而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他的女儿李讷,侄儿毛远新、表侄孙女王海容以及身边较亲近的一些工作人员均被停职隔离审查。很明显毛主席本人及亲属最后也受到了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损害。又再如,通过历史上两次“庐山会议”(特别“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凭以纵横天下,创立共和国的井岗山中央根据地的朱毛红军骨干几乎丧失殆尽,已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化境,主席他老人家也因此内心受到伤害,影响了身体健康。这些都是主席他老人家晚年决策失误而造成晚年悲剧的一些原因。
上面一些叙述虽扯得较远,但也能说明周恩来辅弼的领导人如果决策失误其造成的损失也就大。
而刘少奇主席相比周恩来总理,在党政军的领导岗位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独到的建树而且少有大错,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时,不顾党内的清议,在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形势即将来临时,建议中央采取灵活措施,将关在国民党监狱中,正同国民党当局作殊死斗争的许多重要干部营救出狱,使之成为华北抗战中坚、全国抗战高潮为何首先在华北掀起,与此大有其力。又如“皖南事变”发生后,在对蒋的一片讨伐声中,刘少奇力主对蒋介石国民党军“政治上取进攻、军事上取防御”的战略决策,使我党赢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群众支持。还如在毛泽东主席至重庆谈判,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期间,主持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粉碎了蒋介石打着和平谈判的幌子顷力抢占全东北的谋略,为我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抢占了先机。还如,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刘少奇明确提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若使“八大”以后,全党紧抓这个矛盾不忪劲,少一点瞎折腾,早一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农民大多数至少可以少饿二十年来的肚子。三年困难时期,刘少奇为领导全国人民渡过饥饿的难关,结合中国农民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推行了深受农民欢迎的“包产到户、联产计酬”和分给农民少量自留地、自留山、自留畜的政策,使经济复苏转活回升,可惜大多数农民脸上刚起点红润之色就被终止了这一好政策,伴之而来的是批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尾巴,结果农民的大多数仍旧常年累月吃半干半稀,有时半干半稀也不能正常吃上(不信可以去问从那时至今还活着的农民们)。现在的人总觉得什么都不好吃,埋怨食品没有以前的好,其根本原因是肚子没有饿。莫说一年几年就是连续几个月让其吃不饱又无油肉糖果之类补充,那时候就知道吃饭吃肉的滋味,是如何令人引起生理反应。饿了吃饭才有味,我认为具有一定的哲学道理的。不信者不妨试一下。真正使广大农民不知饭有味、肚子常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党重新推行“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的政策,让勤劳的农民看到了曙光,一年之内解决温饱,二年三年出现卖粮难,流行多年的“粮票”被废止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现在吃鱼肉无味,闻菜果不香是多亏了“包产到户、联产计酬”这一刘少奇主席在生时率先创新的好政策。周恩来虽比刘少奇从政时间长,(因刘少奇1969年被迫害至死)且长期在总理位置上,想出好的政策来解决吃穿住(特别是广大农民、因为那时工人和城镇居民户口每月有供给粮油,人们是要犯了错误才遣返原籍农村老家或者下放他乡农村)的民生问题了吗?未见大计出台吧,他只辅弼斯大林苏式集体农庄(人民公社)那一套不放,没敢有半点因时因地因势的变化。周恩来总理值得敬仰的特点就是清廉自律。“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串连到了北京,用餐时弄得桌上面包屑、饭粒、剰菜丢满,有浪费现象,接待站的同志对此有意见就反映上去了。一天,周总理也来到接待站食堂用餐,两个馒头一碗粥加少许咸罗卜,总理全吃了,并且在喝粥后用舌舔了碗边剰粥。确实教育感动了在场所有的红卫兵和服务人员。这种清廉精神确实值得永远发扬,但我认为能想出政策和策略使广大人民的碗里、锅里常有剰菜剰饭那不是更好些。刘少奇主席就是能为人民想出好政策的英明领袖,他于此有极其伟大的建树。
1943年3月,政治局决定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少奇任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从此形成毛泽东为一把手、刘少奇为二把手的全党全军领导格局。此后党内外排名刘少奇都在周恩来之先。建国后刘少奇曾担任开国排名第二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第一届人大委员长,二届、三届国家主席工和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共八大刘少奇是排名第一的党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常主持中央一线工作。而周恩来则担任历届国务院总理。按照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即“五四”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再由全国人代会表决通过,国家主席刘少奇于二届、三届全国人代上提名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在这里刘少奇作为国家元首高于政府首脑周恩来,无疑曾长期为周恩来的上级,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按照“五四宪法”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的规定,刘少奇曾是名正言顺的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可以指挥包括人民解放军在内的一切军事力量。然而少有独到战略决策的周恩来总理被审议确定为紧傍毛泽东主席之后,排名第二位的共和国军事家,而善于作出正确的有建树的政策与战略决策、曾统率和指挥过全军的刘少奇主席却连36位军事家末位也没有定入。-----人们厚周薄刘怎如是耶!为什么?
四、 刘少奇先于邓小平为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为 什么不能定入共和国36军事家?
刘少奇同志生前无论党政军职务都高于邓小平同志,邓小平领导了白色起义,曾任129师政委,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1943年后还任过代理北方局书记,还任中原局书记和西南局书记,战功卓越显赫。而刘少奇则创建了山西新军和重建新四军,1943年3月就已成为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二把手,(而邓小平1956年八大进入政治局常委为第一代领导成员)又担任军委副主席,同样军事战斗功赫赫,起码可以说从1943年3月到1949年10月这一战战争时期,无论是在党中央还是在军委、刘少奇均是邓小平的上级领导。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定级,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林彪是军委副主席定1等2级,邓小平是军事委员定2等1级,刘高于邓1级,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刘少奇与邓小平均定的是授元帅衔,因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已转地方工作,恳请辞授才未授帅衔。这么看,把刘少奇生前所任职务高于邓小平这一点撇开,刘少奇与邓小平军事地位至少也可相等。可是1989年邓小平被确定为共和国36位军事家第四位,而刘少奇却末位军事家都未定入。“文化大革命”之初,康生、江青“四人帮”叫嚣打倒所谓“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时,刘少奇亦是排名在邓小平之先的第一号“司令”。“四人帮”一伙虽是污蔑,算作放屁,但也可从反面证明少奇同志地位之高。如果说刘少奇已给予平反昭雪,已定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了就不需要军事家的名誉了,那么邓小平同志同样定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们为什么又为邓小平同志定军事家的名誉。为什么?
五、 杨尚昆,李先念均因曾任过国家主席而被定入帅级军事家之列,刘少奇任过两届国家主席,为什么又没有确定为军事家?
杨尚昆、李先念两位军事家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国以后的和平时期,刘少奇曾经担任的职务均高于他们,并且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如战争年代刘少奇任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任军委秘书长(不是军事委员),建国后,刘少奇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二把手,常主持中央一线工作,杨尚昆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杨是刘的下属。李先念在“皖南事变”前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后被刘少奇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委员、第五师师长。李先念是刘少奇的下属。李先念因作战有功多次受到刘少奇任书记的华中局的嘉奖。建国后李先念、杨尚昆到七十、八十年代才进中央军委,并分别在六届、七届人代会上当选国家主席,而刘少奇则先于他们在二届、三届人代会上当选国家主席。论资历杨、李嫩得多。然而上世纪确定36位军事家,杨尚昆、李先念因健在和曾经担任过国家主席而越过历史定位,被确定排名于第一大将粟裕之前的帅级军事家之列。而曾经是他们的上级领导,指挥过他们的前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却连36位军事家之末位都未定入。如果说刘少奇担任过国家主席已有政治家荣誉,那杨尚昆、李先念也有政治家名誉,又定了军事家名誉,而且由大将级升列为元帅级。为什么?
六、 段德昌与刘少奇都是党内斗争被迫害而死的,刘少奇为什么不能定入36位军事家?
段德昌同志和贺龙元帅一道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洪湖革命根据地,为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忠实代表夏曦任湘鄂西中央局书记。夏曦在苏区搞肃反扩大化,杀害了大批红军,段德昌是被夏曦叫人用刀砍死的。上世纪后期,段德昌被定入共和国36位军事家。刘少奇则于“文化大革命”中被康生、江青“四人帮”迫害而死。段德昌烈士牺牲时共和国远未建立 ,而刘少奇蒙冤而死时共和国已建立二十年,然而刘少奇却没有被确定为共和国军事家。如果说确定军事家之时刘少奇已经逝世,而没有将他定入军事家,那么段德昌在共和国尚未建立就身已先死,却仍旧被确定为共和国的军事家了。刘少奇怎么就不能被确定为军事家呢?为什么?
七、 领导指挥过林彪的刘少奇为什么不能定入36位军事家?
刘少奇与林彪都曾经先后担任过党中央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做过毛泽东主席的接班人。刘少奇是党内第一个提出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领袖人物,而林彪是把毛泽东思想吹成“马列主义发展到顶峰”论者。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定级,刘少奇、林彪都是军委副主席1等2级,第一次评军衔原都定的是元帅军衔。但刘少奇于1943年3月即为党中央的二把手、中央军委副主席,而林彪时任军委委员到1951年10月 才担任军委副主席。刘少奇连任二届、三届国家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林彪至死行政职务是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比刘少奇差很远。可以说刘小奇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林彪的上级领导。刘少奇曾任党中央代主席,受毛泽东主席委托长期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如1945年8月底、刘少奇任党中央代理主席期间,从全国各地调大批指战员去东北,其中本已赶往山东去的林彪被半途调往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在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面前,刘少奇审时度势又命令林彪率东北民主联军“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林彪凭赫赫战功军职能以戴罪之身仍被确定为共和国军事家,虽居末位,终被评为开国有功军事家,与毛泽东一首一尾并列于共和国军事家之列了。而指挥过林彪的刘少奇却连林彪之后都没有定入。是为什么?
八、能在战略和策略上斗败蒋介石的刘少奇为什么不能定入36位军事家?
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史上有名的蒋介石,他在中国军界的从军生涯,从辛亥革命至冷战,长达六十多年,导演了一场又一场生动的历史话剧,是共产党的最大劲敌。1924年1月任黄埔军校校长(国共两党众多名将,政治人物与此校有关)他自1924年10月率黄埔师生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后,征服了中国各路军阀袅雄,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共产党中央的领导人,从陈独秀到王明博古,从中共中央第一届军事部(即军事委员会)部长张国涛到1934年的中共中央最高3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几乎一一败倒在蒋介石的手下。抗战中期,即太平洋爆发后,蒋介石又任中国战区盟军总司令,可谓是世界知名的大军事家了。前几年,好象有一家美国杂志评选全世界有史以来的100名大军事家,中国的孙武、成吉思汗、毛泽东、林彪、蒋介石其中有名。蒋介石确实是一个本领好生了得的大军事家。在中国他的敌手很少。但中共仍有两位军事领袖可以视他的雄才大略为雕虫小技,能视他的千万大军如纸老虎,这两位军事领袖,一是毛泽东,二是刘少奇。毛泽东胜蒋介石,人们家喻户晓,刘少奇胜蒋介石,人们知之者不多。现举两例。一是“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遭到重创,中共党内、军内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无不义愤填赝,皆曰“诛之”。在一片讨伐蒋介石的声浪中,刘少奇冷静深思,审时度势,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刘少奇建议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对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在“政治上取进攻,军事上取防御”这一伟大谋略,果然迫使蒋介石公开认错,为新四军赢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是抗战始胜,蒋介石明里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和平建国,暗地里四处调兵遣将抢占战略要地。在毛泽东和周恩来赴渝后,刘少奇任中共中央代理主席,他洞察一切,认为日本投降后,东北伪满垮台,已留下政权真空,他抓住这一瞬间战机,调动全国党政军干部(包括政治局委员彭真、高岗、陈云、张闻天)二万人,指战员(包括林彪、罗荣桓、陈光、黄克诚、肖劲光)十万多人先机赴东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伟大战略部署,紧接着在国民党军队通过空运,海运去东北,杀气腾腾要与东北我军决一雌雄的情况下,刘少奇又迅速指令东北我军“让开大路,占领两厢”,避开国军气焰锋芒,到白山黑水广阔农村山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由于刘少奇关于先机占领东北的正确决策,挫败了蒋介石先占领东北,然后从东北和华中两头包围夹击我华中、华北、西北野战军的战略企图。东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使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获胜起了奠基石的作用。假若辽沈战役我军未胜,能设想下一步淮海、平津战役之进行吗?可以说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之母!辽沈战役之胜国人只知有林、罗指挥,可有谁知刘少奇先于蒋介石抢占东北之伟大贡献呢?刘少奇在战略和策略上两次击败世界知名大军事家蒋介石可是他连共和国36位军事家都没有定入。为什么?
九、 为什么立下非常之功的刘少奇不能列入36位共和国军事家?
1947年4月刘少奇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期间,完成了一件惊天动地、永载史册的大事。那就是他成功地领导了全国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同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河北省平山县主持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刘少奇与参加会议的同志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根据我国农村各阶级、阶层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领导广大农民彻底摆脱了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和压迫。由于使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引爆了占当时中国人口90%以上劳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形成了无可战胜的力量。在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民战争雄厚资源面前、蒋家王朝那八百万军队显得是那么的渺少,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一是分得了土地的农民,为保胜利果实,勇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军提供用之不尽的兵源,二是为人民解放军提供取之不竭的后勤补给。再是倾力支前、主动为解放军当向导,送情报,运送服装粮食、枪枝弹药,救护伤员,几百
万农民支前人员参战实为有史以来之壮举,其汗马功劳永不可没,万不能忘。现在有些所谓“精英”,谈论三大战役总持已见,说是XX指挥以我之少胜敌之多,夸一下也不无可以,但不能埋没了人民参战之功。难道数百万冒着严寒酷暑、不怕流血牺牲或推着独轮车,或挑着沉重一担,长期服务我军的数百万农民民工就不算参战人员?最高统帅,第一军事家毛泽东曾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人民解放军的武器比国民党军队差,后勤装备没有敌人的好,但又能战胜敌人,特殊的法宝只有一个,就是动员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参战。军事家陈毅也说“淮海战役是支前民工用小车推出来的”。对人民群众参战之重要性的认识,被定为末位军事家的林彪倒没有贪天之功为己有,战争岁月的林彪(其晚节不保是另一话题)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最大最强的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可以说没有哪位战将在解放战争中攻城略地,斩将擎旗战斗功比他更多更大的了,他都认识到解放战争之所以出乎意料迅速获得全国胜利,其决定因素是觉悟了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获得土地的翻身农民参军参战的结果,建国后他在总结战争胜利时曾经发自内心写道:“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刘少奇和他的同志们正确地、成功地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一方面使解放区获得土地的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使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解放区的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这样使得国民党军队中的大多数出身农民的士兵亦心无战意,归家分田之心似箭,无声地瓦解了敌军士气。另一方面,解放区农民分得土地,过上了好日子,国统区的农民对此更是翘首以盼,这就彻底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而刘少奇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做动摇国民党政治经济基础的能师巨匠。
现在很多的网友喜欢给在战争年代的诸将讲战绩、论功劳。误区就是忽视土地改革运动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崇高地位。对此,录《史记》一段话供大家参考,是否妥当也希望给予批判。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三“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 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候,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辈身披坚执锐多者百 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尚有汗马之功,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否?”,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当然那些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人民英勇战斗和努力工作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是与封建帝王将相有本质区别的,他们的博大胸怀敢为人民建功立业,决不会为自己个人争一己之功,不会考虑自己个人之得失。其中有很多人已成了无名英雄。而刘少奇呢,更是我们的修养之模范,他为人民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不会来说他自己是个什么功、什么家的了,但是历史是人民写的,写历史要尊重史实,为人民办了实事的人,人民不能忘记他们。
土地改革对于农民,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会过。这一点连大军事家蒋介石先生都深深地知道,据说他在大陆失败后退到台湾,是痛定思痛,终于找到了原因之一,就是没能落实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让共产党占先在中国根本问题上搞了土地改革,于是乎他五十年代初也在台湾领导土地改革,方法与共产党有不同,但目的相近。实现“耕者有其田”,台湾能坚持到今天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总之,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重大的决定因素,这一点应该是毫玩疑问的。
可以说,其他领导人在解放战争中指挥兵团战役作战能够获胜的若换刘少奇同志去同样可以取胜,但是,刘少奇在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第一次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若改换其他将领去则未必能获得那么大的伟大成就。因此可以说刘少奇在领导土地改革运动中所建立的功勋是非常之功。
但建立非常之功的刘少奇,却连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未位都未定入,是为什么?
结束语
刘少奇的革命实践雄辩地证明,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人们不能以任何理由摒其于军事家之外。无论人们是否承认其军事家地位,总 不去这样的历史事实:当是时,中国共产党形成毛泽东为一把手,刘少奇为二把手的最高领导格局,刘少奇领导和指挥过(除毛泽东和一些先烈在外)中国共产党所有的党员干部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而且只有毛刘领导格局,才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全军的指导思想,并促使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创立(这一思想体系迄今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仍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只有毛刘领导格局才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从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刘领导格局所建立的政治、军事上的丰功伟绩已让历史上其他任何领导格局都无法与之比肩以及后世也难以再超越。历史在这里已鼎立“毛泽东第一,刘少奇第二”的革命领袖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