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转载]传奇名将粟裕:35盘从未被公开的录音带

$
0
0

 

 

他是一位共和国传奇名将,从湘西大山中的尚武少年,到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军旅生涯?这位驰骋疆场的战略家,又曾经历过怎样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

央视七套《军事纪实》 106日、7日、8日播出三集文献纪录片《粟裕大将》上集、中集、下集,讲述战神粟裕鲜为人知的传奇一生。欢迎到时收看!

这是35盘从未被公开的录音带,里面记录的是一位共和国将军的晚年回忆。在这些录音带里,他讲述了许多出生入死的危机时刻,和惊天动地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并由此阐述了对未来战争的深入思考。

2006年春天,将军的家属首次将这些珍藏的录音带公开,使我们有机会更加了解这位将军的内心世界,和他波澜壮阔的,戎马征战的传奇一生。他就是共和国大将粟裕。

侗歌声声高亢优雅,饱含着湘西5000年的历史沧桑,闪烁着多民族人文精神的辉煌。公元1907810,粟裕出生于湘西会同县芙蓉乡枫木树脚村一个殷实的侗族之家。粟裕10岁的那一年,全家迁居于会同县城,父亲对聪明伶俐的他,寄予了很大希望,让他管理家庭账目,承继家业。然而,少年粟裕,更渴望仗剑天涯,除暴安良,到外边的世界闯一闯。

    当时远在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每年都要到会同县选拔两名学生,粟裕初试被录取了。母亲看着录取通知书,迟疑地说,现在外面不太平啊。19241月,17岁的粟裕瞒着父母一口气走了100多里山路,来到洪江码头。这时他才发现,身上连买一张船票的钱都不够,粟裕只好向家人求援,措词坚决,如果家里不同意,跑米也要去求学。

    深深地爱着儿子的父亲妥协了,他把粟裕叫回家,为他凑了几十块银洋,还特地办了酒席,请来亲戚朋友为儿子壮行。那天晚上,父亲哭了,他们父子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看似平常的送行,却把儿子的一生送进了枪林弹雨的战场,也成了父子生死诀别的离伤。粟裕离家3年之后,父亲身染风寒去世,年仅42岁。

    1925年的春天,粟裕如愿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这所被誉为湘西达德成才的最高学府,走出过宋教仁、林伯渠,蒋翊武,翦伯赞这样的杰出人物。它与长沙的第一师范,衡阳的第三师范,并称为湖南三大名校。

粟裕入学的当年,国共合作准备北伐,神州大地上大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粟裕编在第27班,和比他高一届的滕代远相识了。滕代远是湘西地区最早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人之一,他经常组织粟裕和进步同学阅读马列著作,纵论天下大事。与反动势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粟裕一旦明白了必须推翻旧世界和建立共产主义新世界的道理,思想豁然开朗。他写下了这样的言志诗:镇日读经,何堪国事,终日面壁,愧作须眉。

    192611月,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北伐军正凯歌高奏,但蒋介石背叛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残酷镇压,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上海发生了四一二政变,一个月后,湖南常德也发生了反革命的敬日事变,湖南第二师范遭到清剿,校长共产党员胡佐武英勇就义,大批军警把学校围得水泄不通。

粟裕:我们看形势不对啊,党组织通知大家分头撤退,我们呢,跟一些同学就从学校的下水道,揭开盖子跑出来,常德的下水道还是很深很大的,我们就一直从下水道跑到城外来,这样跑出来了。

     不拿起枪杆子,打倒新老军阀,就是一句空话。虎口脱险的粟裕,辗转来到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汉,他决心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由叶挺担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队。

严酷紧张的军旅生活,犹如大浪淘沙,不少学员不辞而别,粟裕却完成了从一个青年书生到革命战士的历练。19276月,他转为共产党员。7月中旬,二十四师教导队突然中断训练,奉命向江西南昌方向集结,到达南昌后,粟裕被任命为中共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担负起保卫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任务。

     这张照片是50年后的19785月,粟裕重返井冈山时的留影,昔日战场的山山水水,处处都留下他激情的回想。年轻的粟裕是幸运的,在他踏上革命之路的时候,他就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一批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从19284月上井冈山开始,粟裕就一直跟着毛泽东、朱德,转战在莽莽的崇山峻岭之间。

     这里是井冈山的七溪岭,19286月,粟裕在此遭遇了一场惊险的斗争。那是在反击湖南江西军阀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的近剿作战中,在28团担任连长的粟裕,奉朱德之命,带着队伍往上冲,经过半天激战,双方都很疲劳。枪声一停,粟裕抓住时机,趁敌人疲惫松懈时,出其不意,突然发起攻击,突破了敌人的防御阵地。粟裕率先冲上山顶,回头一看,发现只跟上来九个战士,他当机立断,把九个人分成两组,六人控制制高点,接应后续部队。自己带着三个战士,越过山顶,猛追逃敌。这场战斗,他们连人带枪抓了上百名俘虏,胜利归来,粟裕因此获得了青年战术家的赞誉。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研究室主任金新果

在战场上,有的军人以血肉相搏,有的军人以意志对抗,通过七溪岭战斗就可以看出,粟裕不仅如此,而且更加注重谋略和智慧的较量,这就是他能够从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迅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从193481921连续刊登14条电讯,报道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几省国民党统治后方挺进的行踪。这是中共中央在做出战略转移决定之时最早派出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是红军第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就是粟裕。

     先遣队离开中央苏区的三个月后,1934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同一时刻,红七军团6000战士经过1600公里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闽浙赣地区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两军合并为红十军团。在方志敏提议下,粟裕担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国民党调集重兵分成多路,围追堵截,企图围歼红十军团。这一年的12月,红十军团决定于乌泥关至谭家桥一线,伏击追兵。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从上午一直激战到黄昏,阵地最终被敌军突破,红军伤亡近千人,年仅22岁的寻淮洲也壮烈牺牲,红十军团被迫撤出谭家桥向北转移。且战且退的红十军团,处境异常险恶,部队向何处去,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193519,红十军团转移到浙江西部淳安县茶山村,在师以上干部参加的紧急会议上,粟裕提出,立即分兵,改变大兵团集结的部署,由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

    粟裕深知形势险恶,此时摆脱险境的唯一办法就是赶在敌人包围圈合拢之前,不惜一切代价,突出封锁线。1935112清晨,部队抵达开化县的杨林。由于连续行军打仗,战士们十分疲劳,又饥又冷,希望就地宿营,但粟裕坚持要走,他率领先头部队破冰踏雪,一股作气冲出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合拢的封锁线。

    生机转瞬即逝,红十军团主力被敌军中兵围困于怀玉山,在雨雪交加,和饥寒交迫中,和敌人激战整整七昼夜,最终北上抗日先遣队主力遭到了灭顶之灾。谭家桥怀玉山失败是粟裕的终生之痛,痛心疾首,刻骨铭心。这里是当年谭家桥战场指挥所,19786月,71岁的粟裕执意回到了谭家桥旧战场,物是人非,青山依旧。

    他深情地凝视着这片土地,眼睛里噙着泪花久久地不愿离。将军对战友的绵绵长思与烈士们的英魂融入在阵阵松涛声中。

    19351月下旬,突出重围的粟裕,辗转接到了中央电令,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江境内创建苏维埃游击根据地,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治委员。不久,红军挺进师渡过信江,在上饶县石溪遭到了敌人的突然袭击,电台被打坏了,从此,失去了与上级的联系。这对粟裕领导的挺进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粟裕:把电台打掉以后,完全靠自己摸索,根本没得到中央的联系,也找不到中央的线索,就是每到一个地方,给部队有一个任务就要找报纸,在报纸上看到红军到了什么地方,但总之呢,不敢怎么样困难,我们有共同的信心,就是革命是一定要胜利的。

 

     浙江是国民党统治的心腹之地,当然不能容忍红军立足,国民党浙江保安处长宣铁吾在《浙南剿匪经过概要》中报道,浙南残匪原系去秋窜扰赣东之伪七军团之余部,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势。1935年夏天,以卫立煌、罗卓英为正副总指挥的四省清剿总指挥部,对浙南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1936年冬天,以刘建绪为总指挥的四省清剿总指挥部,向浙南根据地发起了第二次大围剿。参加围剿的总兵力每次多达40个团以上。

    围剿总指挥部明确,以各边区大部对粟刘匪,并下令,浙南各部队到达封锁区域后,一面搜剿,一面将封锁区紧缩分割,以绝匪外窜之路。面对来势汹汹的围剿,粟裕实施了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术。危机四伏,命悬一发,在敌人石头过刀山过火的严厉搜索下,粟裕和战士们宿营山野,枕戈待旦,顽强的斗志和信念,支撑着他和战友们苦挨过严寒酷暑的煎熬,渡过一次又一次生死险关。................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