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转载]感悟和谐科赖沟(图)

$
0
0
 

 

 

感悟和谐科赖沟(参赛)

 

   科赖沟,侗语意思是野猪出没地方,虽然沟并不深,只有那么五六公里,山并不高,海拔只有800余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真的是有“龙”也有“仙”,因为有“龙”,至今还留下满清朝庭斩“龙”遗址,因为有“仙”,悬镜山寺庙香火才如此旺盛。

 

  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科赖沟的植被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经过二十多年来的保护与开发,科赖沟成为了湘黔边区颇具名气的旅游景点和渡假村。

  这次,我是应县旅游局的特别邀请,与几个十年前同去科赖沟探秘的文人墨客一起重返科赖沟,旅游局的同志介绍说,科赖沟的保护与开发自从那时起,人们在认识上有了质的转变,多位墨客豪情满怀,留下了数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并引来多位画家和摄影爱好者来此写意采风。

 

  早晨八点半钟,我们乘车从县城出发,刚出县城,就发现关于科赖沟的大型广告语“科赖沟,欢迎您也来感悟”。我们沿着晃三公路前行,约30分钟到了李树坪地村,车过坪地大桥再向前行全部是5米宽的景区旅游硬化公路,沿路有绿水青山的衬托,公路显得一尘不染,过了大桥车行约5分钟时间,便到科赖沟景区大门。大门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大牌坊,牌坊上写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科赖沟”,听说这三个字还是一位全国知名的民俗学家、书法家题写的。牌坊门口有一个可容纳七十多辆车的停车场,停车场里已停有30多辆旅游车和景区工作车。今天是星期六,来的人比较多,已陆续有人买票进场。牌坊内也正在整理一个供景区旅游车使用的停车场,尚未正式启用,现在自驾车在获得管理人员许可后仍可进出景区。

  旅游局的领导给管理人员打了个招呼,我们的车便直接开进山沟,沿路两边植被非常茂盛,大树几乎将整个公路都遮住,空气非常的清新,使人心旷神怡。一些民房正在精心打造,一些民房正在拆除。

 

  旅游局的领导介绍,这些民房的主人大多成为了景区的接待人员,他的房屋在县旅游局的指导下,按照“休闲旅游在农家”改造成一个个接待点,很多游人可以在他们家就餐、休闲、留宿,一些布局不合理的农户正在拆除,给予重新设计和安排。每一个农家都有自己的农家休闲项目,如“住农家一晚,做豆腐一桌”,按照最传统的工艺,在主人的指导下,由客人自己亲自操作,收费100元,客人非常喜欢这个项目。一些客人还长期租用农家和农家一块地,一有空或一到节假日就来耕耘那块试验地。留在景区的农家按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等不同标准进行管理,每个农户都有自己的收费标准和服务项目。今天晚上我们就留宿在一个有水磨房的农家。

 

 

 当车开到叫平高的地方,这里是科赖村的村部所在地,曾记得10年前这里是废弃的科赖小学,周围有七八户人家,路边一个小商店。老百姓生活还很困难,屋前屋后乱七八糟,猪牛狗粪随处乱拉,阳沟臭水四处横流。俨然一副脏乱差的景象。现在可不同了,原来学校的位置是一座极富民族特色的科赖沟民俗馆。展示千百年来科赖沟的历史、变迁、传奇、民俗民风等,有图片、有实物、有文字说明,看后引人入胜,也发人深思。从外观看,都是木质结构的开口瓦屋,一进屋,干净、整齐,屋内设有套房、客厅、餐厅、电视、电脑、空调、棋牌室、休闲间、洗漱间、按摩室等宾馆级设施。院子的前边还建有一个容纳百余人的室内游泳池,游泳池里的水清澈见底,河沟两边的稻田大多不种水稻了,栽上了花草果树,步入曲径通幽小道,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沿溪在往里走,看见一座别致的石拱桥跨在小溪上,过桥后,路径往山上而去。这便是通向悬镜山的石阶路。

  悬镜山,因山高、坡陡,山的西面有几十丈绝壁,不生草木,夕阳西照,万绿丛中如面镜子而得名。山势相对高差400多米,共有1100级台阶,沿石阶而上,一般人都要小憩二至三次才能登顶。山路两边古木参天,时值五月阳雀叫声此起彼伏,不时还传来几声猕猴叫声。险峻之处,还设有护栏保护。约爬了半个钟头,三棵抱大的银杏树展观在眼前,银杏树后方便是悬镜山顶了。山顶上的寺庙已经恢复,香馨缭绕,不时传来寺庙的钟声回响山谷。寺庙里和尚不多,只有三个,他们很敬业,为开发科赖沟,恢复悬镜山寺庙立下了汗马功劳。寺庙是阁楼砖混建筑,刚改造的,十年前恢复成木质结构房屋,为防风防水避雨,加上近些年游人增多之势,改造成砖混建筑,总投资300多万元。

 

  

 

  山顶以下约15米地方,有一条有护栏的小路环绕山顶一周,就像悬镜山的项练。从前往后走30米便到了“斩龙”遗趾,只见五米多厚的石质山脊,被切开了两道口子,其中一道没有斩断,一道已斩断,口子深5米,旁边立了一块石碑“斩龙志”,上面有斩龙的史实说明。据说,一是边区侗苗民起义不断,“草寇”四起,认为有“龙相作怪”;二是远观悬镜山所依山脉,绵延起伏,宛如龙身,悬镜山俨然龙头。于是,请来所谓高明的地理先生来理龙脉,至此见一寺庙,刚好镇住龙首,自感羞愧,想不到人间还有比我更高明的同行,当时气绝身亡,满清官兵大怒,派兵“斩龙”,随知白天斩,晚上山脊又合拢,气极之下,斩龙日夜排班施斩,才凿开这第二道口子。阅此碑文,对满清的愚昧做法,无不感到可笑,对清政的灭亡,无不感到悲哀。

 

 

  寺庙里供奉佛祖塑像,两侧有十八罗汉画像,庄严肃穆,尚香者三五成群,在这里许个心愿,非常灵验,所以方圆几百里的香客远道而来,十分虔诚。寺庙旁边地势稍矮的地方还有一栋斋房,是僧人们起居饮食的地方,斋房后面有一个小山洞,那里面可以储藏粮食。斋房的旁边有四个三米多的石塔,是为纪念民清时期在寺庙圆寂的和尚而修的。据说,该寺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破“四旧”被毁,以前经历了四个主持,他们死后都埋葬在山上,该寺有四百多年历史,被毁三次,三次重修,有碑文为证。最近这次修复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

 

 

  我们在山顶停留了一个多钟便下山,来到了大跃进遗址馆,这里仍留有一座仅存不多的大炼钢铁用的土炉。正因为这座土炉,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赶英超美”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下,砸锅卖铁,土法炼钢,这个土炉几乎吞食了科赖沟的整个森林,实在是一场生态灾难,回想起来,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才换来科赖沟科学发展的今天。如今,这座土法炼钢炉成为了文物,被保护起来,还搭起了防风避雨钢架棚,旁边设有一个展览室,专门介绍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参观完展览室,站在着土炉遗址前,每位参观者对科学发展观都会产生更深的认识。

 

  时至中午,我们被安顿在一个有水磨坊的农家,一进门,主人端出侗家特有的糯米酒和侗家油茶,品尝之是那么的香甜可口。稍后,我们进入主人家的木屋间休息,只见屋内设施非常齐全,整齐洁净,简直就是一个四星级宾馆。稍作休息后,主人带着我们启动他家小磨坊,将谷子放到碾槽里,碾子来回转动,半个时辰,谷壳被碾脱后,把它撮起来,用农家风箱吹干净,让我们饱览了一次原始的生活方式,别有韵味。

 

 

 

   晚餐,主人桌子上的酒、饭菜品种虽不多,都是绿色食品,吃在口中,味道非常爽口。晚间,我在木屋旁边的浴池里舒舒服服地泡了一个热水澡,便开始了我的日记写作。首先打开主人家的电脑,查看我的电子邮件,再看看今天国外有什么重大新闻,然后就静下心来在电脑上敲打我的日记,再发到我的博客上。

   

  

  今天,重游科赖沟,感受很深,想不到时隔10年后,科赖沟的变化竟然如此之大。我想这取决了我们们党的英明政策,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村民的共同参与,真可谓是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范。

  次日清晨,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个让人难以忘却的山沟――科赖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