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贵州民族报评出2016年贵州十大民族新闻,电影侗族大歌列为中央党校中高级干部电影鉴赏课

$
0
0

本报评出2016年贵州十大民族新闻

作者: 版面:第A2版 制作:王瑶 时间:2017-01-02

 

1、《贵州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方案》出台

 

 


 

    2016年初,《贵州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方案》出台。《方案》提出我省民族教育发展的四个目标任务:一是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二是农村学生受教育机会明显提高;三是民族教育内涵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四是民族教育体系结构完善优化。《方案》要求,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科学推行双语教学,实施能力提升“双百工程”(即打造100所民族特色示范学校,在民族学校培养和遴选100名优秀教学名师),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扶持民族高校学科建设,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科学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到2020年,我省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民族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2、全力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继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后,2016年1月1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要牢固树立“补短板、做长板”理念,全力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传递正能量。贵州是多民族的大家园,苗、布依、侗、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创造了“文化千岛”的宏大遗产。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是从文化体系的角度全面理解多彩贵州。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同时还是一个特色文化概念,就是贵州文化的多样和谐共存共生中,最具视角冲击的还是民族特色。我省同时出台了《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对建设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工程作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

 

 

3、贵州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落地贞丰

 

 

    2016年2月,我省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落地贞丰。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位于中心城区东北部,核心区包括双乳峰、三岔河和北盘江大峡谷,面积达20平方公里,西至者相镇猫坡村,东至必克村、岩鱼村,北至平街乡小花江村,南至小屯镇头毛村。规划区面积70平方公里。全县8个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有6个在区内。辖区内农村人口15万人,在农村人口中有贫困人口32030人。贞丰县将以建设试验区为引领,围绕“布依文化村,歌舞之乡”文化旅游精品,以体验“布依族原生态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为主题,以实施民族文化展示中心项目为带动,建设成为试验区旅游扶贫重要支点。为了更好地推进试验区建设,2016年12月底,贞丰民族文化研究院挂牌成立。

 

 

4、我省出台加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意见

 

 

 

    2016年3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十三五”期间,我省重点保护发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不低于30%,总户数不低于30户,特色民居比例不低于50%。《意见》要求,要准确把握保护发展工作的主要方向,正确把握保护发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全面把握保护发展的工作目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主要围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色产业较快发展、特色民居合理保护、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民族团结更加巩固”等六个方面目标,重点推进五个方面任务的落实。要紧紧围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目标任务的落实,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大力推进保护发展工作深入开展。“十二五”以来,贵州累计投入1.8亿元专项资金,对5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综合扶持。截至目前,已有半数民族村寨完成扶持。

 

 

5、我省积极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2016年3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和加快民族地区同步小康进程的目标要求,省人民政府结合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出台《关于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十三五”期间,打造“黔酒”“黔茶”“黔药”“黔银”“黔绣”“黔珍”“黔菜”“黔艺”“黔织”“黔景”“黔节”等11个“黔”系列产业品牌,每个品牌之下推出10个以上的代表性产品及企业,初步形成产品规模扩大,质量提升,产值提高,市场规范,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体系。

 本报评出2016年贵州十大民族新闻

作者: 版面:第A3版 制作:王瑶 时间:2017-01-02


6、我省出台加强民族特色小镇保护发展指导意见

 

 

 

    2016年3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强民族特色小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保护发展的民族特色小镇,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不低于50%,特色民居比例不低于50%;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不低于30%,特色民居比例不低于30%。《指导意见》明确,要准确把握民族特色小镇保护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传承发展、保护利用;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三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五是坚持群众主体、惠及民生;六是坚持分级负责、协同推进。

 

 

7、电影侗族大歌列为中央党校中高级干部电影鉴赏课

 

 

    2016年4月17日,第49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举行闭幕式颁奖典礼,由我省黔东南籍侗族导演欧丑丑编剧执导的电影《侗族大歌》入围并获得雷米金奖最佳艺术指导奖、大评审团特别雷米金奖最佳导演奖两项大奖。电影《侗族大歌》剧本及拍摄工作历时6年,是唯一被国家民委、中国作协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代表侗族题材的影片。影片用24首侗族歌谣,讲述三位侗族歌师之间跨越60年的爱情史诗。2016年9月起,电影《侗族大歌》列为中央党校中高级干部电影鉴赏课。贵州电影作品走进中央党校尚属首次。

 

 

8、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三个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

 

 

    2016年5月6日、5月20日、6月17日,省委分别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听取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民族自治州的工作汇报,研究指导三个自治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三次会议中,省委常委会将黔东南州定位为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将黔南州定位为奋力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将黔西南州定位为奋力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围绕各自定位,三个自治州分别出台决定,用强有力举措,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

 

 

9、贵州苗药已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

 

 

    2016年8月4日,我省发布的“2016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贵州省近年来大力开发以苗药为主的中药民族药品牌。2015年销售产值超过200亿元,超过全国藏药、维药、蒙药三大民族药之和,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十二五”期间,以苗药为代表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已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以苗药为主导的中药材种植已成为贵州省重要的生态富民产业。目前,贵州中药材生产重点县达到39个,种植区覆盖农户16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万人,种植区农户药材种植人均收入达4614元;单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的品种达17个。

 

 

 

10、铜仁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

 

 

    2016年9月,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铜仁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的决定》,命名铜仁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决定》指出,铜仁市的生动实践,为贵州省乃至全国民族工作创造了宝贵经验。2013年9月,国家民委将铜仁市作为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地、市、盟)试点之一,是贵州省唯一的市州被纳入创建。两年多来,铜仁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突出舆论宣传、活动载体、边区协作、文化传承“四个抓手”,强化组织、机制、经费、责任、制度“五项保障”,持续推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改善,筑牢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感情基础、经济基础,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