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知
王一知(1901-1991),原名杨代诚,后改名王一知,易“杨”为“王”,固然有着家庭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为做革命宣传时好写易记。当然也有谦虚的意思,她说自己才疏学浅,一知半解,用这个名能鞭策自己。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北街社区一个侗族封建家庭。父亲杨凤笙与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是沅水校经堂同窗。后来一同留学日本,回国后,熊希龄任民国国务院总理时,杨凤笙被邀任国务院主事。但他不愿做官,不久,即返芷江做学问,潜心著书立说。虽受过东洋高等文化教育,但仍是满脑子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思想。王一知的母亲谭氏,因不小心打碎一只摆在神龛上的祖传明代细瓷,惹怒了婆母。杨凤笙不问青红皂白对谭氏一顿毒打,并跪在其母亲面前发誓“从今以后不再进谭氏房”。此后,杨凤笙果然10余年不进谭氏的房。母亲去世后,经许多人说合才肯与其妻同居。谭氏36岁才生下王一知。杨凤笙原指望妻子能生子传宗接代,继杨家香火,可妻子偏偏生的是女孩。于是,他讨了妾,生了儿子。之后对谭氏由冷淡转为厌弃,对王一知也失去了怜爱之心。
1915年春,谭氏因受丈夫折磨,才50岁就含恨离开了人世。王一知怀着满腔悲愤,毅然违背父命,考取了桃源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与王剑虹、丁玲等同学。因为师范学校公费,王一知在这里学习了5年,父亲没给过她一文钱。五年中,王一知过着十分艰难的日子。
1921年夏,王一知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文凭。她回到芷江后,把母亲寄放在舅舅家的首饰、衣物收集起来,准备变卖后去北京报考女师大。被她父亲发现了,父亲对她说:“你在芷江当个小学教师,我替你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结了婚,不愁吃,不愁穿,安分守己过日子,有多好。”王一知不置可否。她深知,若回答个“不”,父亲就会大发雷霆。这时,王一知听说有同学去桃源上学,并且已租了船,还请了一班兵保护(当时土匪猖獗)。王一知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且又有安全保障,于是把行李送到船上,然后再到桃源去取。她不敢坐船,怕其父知道不让走,就雇了一顶轿子赶路,结果她到了桃源,那只船被抢,土匪还把女同学掳了去,要家长备钱去赎。王一知的行李全部丢失,万幸当初没坐那条船。但去北京报考女师大的希望也成了泡影。不得已,改赴向警予创办的叙浦女校教书。
1921年底,从上海回乡度假的好友王剑虹告诉她,上海有个平民女校,讲学的老师都是知名人士,招收中学、小学毕业无钱升学的女生,可半工半读。
1922年2月,王一知与王剑虹、丁玲等6位湖南二女师同学一起去上海,进入上海平民女校学习。平民女校设立高级和初级班及一个校务工作部,共招收学生31人。许多从苏联回国或到中央汇报请示工作的党员,凡是在沪短期停留的,都要到女校做报告或演讲。其中,尤以张太雷、恽代英和施存统等人的政治时事述评最为生动精彩。
1922年8月,经刘少奇、俞秀松介绍,王一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冬,王一知随党中央机关迁到北京,在团中央妇委工作,住在李大钊家中,常与缪伯英等去北京女师大做女学生的工作。
1923年初,回到上海,继续在平民女校学习。
1923年7月,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读书,同时在向警予领导的妇女协会工作。
1923年冬,与团中央总书记施存统(又名施复亮,曾用名子由、分亮,笔名光亮、亮、半解等,化名方国昌,1899年冬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叶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1920年6月,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同居。
1924年8月,张太雷(原名曾让,学名复,字泰来,别名春木、椿年, 1898年6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五星街道勤业新村第一社区,1920年12月加入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从苏联回来后,主持团中央工作。因王一知在团中央妇委工作,两人接触频繁。
1925年1月,张太雷出席党的“四大”,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月,主持召开团的“三大”,当选为团中央总书记。2月,张太雷夫人陆静华带着家里的三个孩子到上海来,住了一段时间。3月,因为张太雷的母亲生病,陆静华带着孩子回了常州。在随后的工作和生活的接触中,漂亮活泼的王一知十分钦佩张太雷的才气学识,两人谈得十分投缘。不久,就产生了恋情,且暗度陈仓了。革命不可一日无妻,革命者也是人,个中道理并不难解。于是王一知给施存统戴上了绿头巾。有一天夜里,在《民国日报》馆编辑室里,施存统伏案号啕大哭,哭了很久。叶楚伧、邵力子摸不着头脑,施存统自己又不肯说。不久,王一知就和张太雷公开同居了。
1925年春,张太雷被派往武汉,任中共湖北区委书记,他带着王一知一起赴任。王一知抛弃施存统与张太雷同居,引起党内很大一个风波,许多人攻击张太雷,使他不能安于工作。陈独秀曾考虑派张太雷去外蒙古“充军”,做中国共产党的常驻代表,被瞿秋白出面说情劝阻。正好鲍罗廷需要翻译,张太雷就被派去替鲍罗廷当了翻译。
1925年8月下旬,王一知不辞而别,到广州和张太雷同居,住在鲍罗廷的公馆里。施存统很郁闷,受了刺激住进了医院。在张太雷拐走王一知后,正巧出了罗亦农巧夺贺昌之妻诸有伦的事。而贺昌也是青年团系统的干部,所以团系统的同志们非常愤怒,施存统大发感慨,“如此一来我们的恋爱与家庭太没有保障了”。“我们的女同志至少应当先同现在的爱人正式分离之后再去爱别的人”。
1925年底,王一知到邓颖超领导的广州妇女协会任宣传部主任,主编《光明》周刊。不久,与张太雷正式结为夫妻。
1926年11月,和张太雷随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1927年春,施存统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政治部主任时,与军校教员钟复光结婚,婚后育有一女两子,小儿子施光南后来又成了王一知的学生。
1927年7月中旬,武汉的汪精卫开始分共。在武汉的共产党人纷纷离开武汉,但施存统没有撤走。他准备了一篇脱共声明,等唐生智等人在武汉开始抓捕共产党人时,他这篇文章就在报上公开发表了。施存统脱离共产党,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但是他对于党内同志争夺老婆的厌倦,肯定是原因之一。
1927年7月下旬,为了让张太雷安心工作,王一知回到上海待产。10月20日,王一知在上海为张太雷生下一子,名张知春。此子满月时,张太雷还请来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他们一边小酌一边谈工作。第二天一早,张太雷提着箱子出门,王一知几次要起床相送,都被张太雷拦住了。王一知做梦也没想到,他这一去就此阴阳两隔了。12月上旬,王一知带着儿子来到香港。原计划是等广州起义结束后,张太雷来香港时,一家人团聚。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领导发动“广州暴动”。12日下午两点多,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坐着一辆敞篷汽车,从起义总部向枪战正急的广州大北门驶去。汽车行至惠爱西路时,前面突然出现一群工贼组成的反动武装,他们身着便衣,对着张太雷举枪便射,张太雷身中三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
1928年初,王一知抱着一岁的儿子逃到上海。张太雷牺牲后,王一知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党组织给予她亲切关怀和照顾。瞿秋白安排她住在张国焘的寓所,刘少奇、何葆贞夫妇也住那里。刘少奇与王一知原本是密友,王一知得到了刘少奇的帮助,因为帮助得也许过分了些,何葆贞妒意大发,指着刘少奇大骂:“我成全你们吧,死了算啦!”刘少奇以为何葆贞仅是骂骂而已。谁知何趁刘外出时,闭门服毒自杀,幸被人发现,急送医院抢救。几天后,何葆贞出院回到原住所,王一知自觉没趣,已悄悄地走了。也有文章写到“王一知是中共初期的一名美女,得到周恩来的特别照顾,张国焘的夫人杨子烈亲眼见过邓颖超打过周恩来耳光,并羞辱王一知。”
1928年冬,王一知携子蛰居北平。
1929年夏,又转回上海,与做地下电台工作的龚饮冰(曾用名再僧、泽鸿,化名张若臣,1896年9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一个地主家庭,1923年冬经何叔衡、郭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结婚。此后,坚持城市地下斗争长达10年。后来,二人生有一女,名伊红。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二人受命回到芷江,欲在芷江开一书店,传播抗战文艺和新文化知识。因驻芷江宪兵司令部监视甚严,工作无法开展,又辗转回到了上海。
1938年初,周恩来派龚饮冰和王一知负责组织日本占领地区的交通情报财务工作。龚饮冰的公开身份是湖南万源湘绣庄总经理,王一知的公开身份是“全职太太”。在一个时期内,共建立、领导三个直接与延安通报的电台,即李白台、杨健生台和郑执忠台。王一知兼任三个台收送密电的秘密交通员。
1942年9月23日,李白夫妇被日本军警逮捕。王一知与龚饮冰商量,把营救李白夫妇的之事委托给了爱国人士许彦飞。李白在狱中任凭日伪特务严刑拷打,一口咬定是为商业投机而私设电台。地下党组织也设法出具了私人电台的假证明,加上特务分析李白台的功率也不具备同延安通报的能力,且没有找到李白是共产党人的证据,只得同意释放李白。但日伪特务机关提出须殷实的铺保作保、李被释放后不得离开上海的条件。经许彦飞出面多方联系,终于由其朋友开的酒店作保,李白才被释放。李白出狱后,王一知通知另两个电台的人员转移,并将财产作了善后处理,收回大笔款子交给党组织。随后去重庆,开展地下工作。
1945年8月底,毛泽东、周恩来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期间,专门用车把龚饮冰、王一知和女儿伊红接到红岩。见到毛泽东时,因为是老战友,所以毛一边和她握手,一边笑着叫她“一知半解”。王一知向毛泽东恳求,希望到延安去锻炼和改造。周恩来在接见王一知时,表扬了王一知在上海电台工作表现非常突出,希望她继续做党的地下工作。于是,王一知只好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安心继续留在白区,尽心尽责做好党的地下工作。
1946年春,龚饮冰、王一知夫妇再到上海。此时,龚饮冰的身份是建业银行总经理,王一知还是“家属”,做的工作也是地下交通员。
1948年4月,王一知按党的指示,随龚饮冰去了香港。
1949年2月,到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再次受到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曾对王一知说:解放后,她可以在共和国中任意挑选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职位。不久,她又只身来到上海找到原地下党的领导人刘晓,请求从事教育工作。
1949年10月,王一知从北京回到上海,接管上海市吴淞中学,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50年10月,因龚饮冰调任国家轻工业部副部长,中央组织部将王一知安排在教育部工作。然而,王一知却主动要求到基层从事教育工作。于是组织上重新安排她担任中组部直属的高级干部子弟学校“华北中学”校长,成为北京唯一的副部级中学校长。
1952年夏,华北中学并入北师大附中为二部,她任副校长,负责二部工作。王一知在任北师大附中副校长前,国家给她定的是行政八级,享受部长待遇,而当时北师大附中校长是一位民主人士,工资为十二级。王一知便多次申请把自己的工资级别下降为十二级,从那时起,一直到离休,她都只拿这个级别的工资。
1953年夏,北师大附中二部改为北师大二附中,王一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55年秋,周恩来到学校视察,提出干部子弟特别是高干子弟,应与工人子弟打成一片。北师大二附中改为普通中学,划归北京市教育局领导。当时,有一些校领导和老师想不通,王一知为激励大家永不自满,奋发有为地前进,她深思熟虑地向北京市教育局提出,要求把学校命名为“一○一中学”。她满怀深情地说:“如果说过去有成绩,那就用‘一○○’来代表。‘一’是新的起点,让我们从一开始!”从此,这所学校既招收高干子弟,也招收工人子弟。
1964年春,王一知给国家主席刘少奇写信,要求在全日制重点中学试行半工半读,自己编写教材。刘少奇批示后,她率先在一○一中学试行半工半读,创办校办工厂,组织师生参加劳动。
1966年夏,文革中爆发后,王一知受到迫害,笼罩在她头上的光环被一层层地拨开,关于她的大字报贴满了校园,大字报中主要内容是:一、参加革命的目的是追求“性解放”,一生曾多次结婚。二、不是张太雷烈士的原配夫人、第三者插足。三、大革命失败后脱党,之后重新投身革命,找刘少奇帮助续接党龄。
1976年6月26日,龚饮冰含冤病逝。
1977年秋,王一知平反,恢复一○一中学校长职务。
1981年冬,离休。后曾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
1991年11月2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