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必有斩获 吴大华
贵州是一个多彩的地方。这不仅仅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区,更主要的是贵州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其中有红色文化、酒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屯堡文化等等。这些灿若繁星的文化体系,不仅给贵州这块神奇而美丽的沃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给世界展示出了那多姿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同时,贵州又是一个多山的地方。长期以来,贵州各族人民没有被大山所束缚,而是用其灵动的智慧在大山中创造出了无穷的价值,也成就了贵州人民的那种率直与柔和相济的秉性,也铸造了贵州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贵品格。也正是这些秉性和品格,为贵州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些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贵州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怎样去深入挖掘、分析和研究呢?每一个社科理论工作者都在为此而勤勤恳恳的努力着。汪兴同志便是其中之一。我与他的接触和了解是通过十余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和贵州省侗学研究会的各种学术会议,他写了不少关于侗族文化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其理论水平不可小觑。今天,他又将其潜心研究了三年多时间的最新理论成果《贵州“囤”文化研究》送到了我的案头,嘱我为此写几句话。
明清贵州屯堡作为独特历史背景下的移民文化,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而汪兴的这本《贵州“囤”文化研究》,研究的“囤文化”却非“屯堡文化”。“囤”是明清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自发修建的防御工事(也有部分是起义军修建的据点),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遗址。囤文化是贵州少数民族不畏强权、不屈斗争的历史见证。
说实在的,他的这本二十余万字的书稿,我前后看了两遍,其文笔之精炼,研究之深透,资料之丰富,让我为之感到高兴。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他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社科理论工作者,能站在全省的高度来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的确不易,难能可贵;二是选题新颖,切中要害。学界将“囤”文化单列出来进行专题研究则少之又少,有研究者也容易将“屯”与“囤”相互混淆。而作者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则硬是将其分别开来,并用大量的史实作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重点突出了“囤”文化的特性和内涵,不失为一部新颖性、独创性都较强的社科理论研究成果;三是各章节之间衔接到位、层次分明,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四是资料详实,论证有力。从全书的研究情况来看,总体感觉是;所掌握的史料非常丰富,选录的内容较全面,研究方法可行,理论研究功底较深。同时,还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全书增添了更为有效的说服力。
开展社科理论研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而在这条路上能长期坚持下去,除了高等学府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工作的专家学者外,能在基层坚持下来,则少之又少。汪兴应是个案之一。他自20多岁开始从事社科理论研究以来,至今已二十多年。这些年中,他一直致力于社科理论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这其中没有一点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的。而尤其是他在进行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除了应对日常工作外,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全省各地进行大量的调查采访,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其个中的艰辛难以想象。然而,在种种困难面前,他没有退却,而是在坚持了几年之后,以较高质量完成了本项成果研究,的确难能可贵,也更值得祝贺。
(本文为《贵州“囤”文化研究》一书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