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吴氏族谱中的反映
吴展明、吴开治撰文
谱牒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一部氏族宗谱,就是一部姓氏家族浓缩史,是一部以德齐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文献,是进行伟大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正如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所总结的那样:‘‘在五千年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兴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得中华文明绵绵不绝,灿烂辉煌。
一、从近几年出版的,《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卷首序》和编辑的卷观之,民族精神经历了创建、拓宽、升华及全面继承与弘扬等几个阶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内容,还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得到充实、丰富。但其精神实质一以贯之,为亘古常奏的主旋律。
我们说泰伯之所以伟大,是他从大出发 ,‘‘三让王位“,是他勇于开拓,远奔荆蛮,随乡入俗,“文身断发”,将自己完全融于荆蛮人之中。荆蛮人遂由“义之”到“敬之”,进而“君事之”,创建句吴古国。他将黄河流域较为先进的文化与当地文化揉合交融,使得原有底蕴丰厚的荆蛮文化值得阶值得以大大提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又经过仲雍、寿梦、阖闾等多代君主和大贤人季札的不懈努力,终将默默无闻的弹丸吴国建成一个敢与中原大国争霸的泱泱国家。这时吴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已成为春秋后期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海内外。后人对泰伯的评价甚多,如春秋时孔子称赞他为“至德”之伟人,麋豹撰序说:“泰伯之庆泽流长,岂不与天地日月山川同其高厚、光明悠久哉。”特别是后人在族谱序文和有关文章中,将“谦让诚信,开拓进取”概括为泰伯的精神实质,与《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脉相承。民国十四年(1925),梁启超在浙江《义乌吴氏族谱序》中精辟地论道:“昔泰伯、季札仁让仪型天下,实为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泉。”我们说他们是古代民族精神主要实践者之一,恐怕是不过誉的。
二、大量的族谱论述了在夫差失国以后,吴氏先辈们从江南一隅的血泊和困境中爬起来,忍辱负重,走向五湖四海。汉唐以后,祖先们在新的坏境中,与其他民族友好往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于祖国的东南、中南创建了一个又一个欣欣向荣的城乡。在明清两代的移民大潮中,部分祖先迈开大步,走向西南等地,用勤劳的双手合聪明智慧开辟了一处又一处美丽富饶的山村,将泰伯精神和吴文化遍传祖国大地。
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培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吴氏杰出代表人物。麋豹在序言中说:从泰伯到汉桓帝时,吴氏“为王、为公、为侯、为相、为将帅、为牧者,不啻数百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25),吴大任在福建云霄水南谱序中写道:“屈指青史中,吴氏子孙多矣:吴芮传号五世,著于令甲而称忠;吴佑祭狱明充,因为牧民之良相;求信士则有吴季札,挂剑于徐君幕树;求廉士则有吴隐之,酌贪泉而饮之益清;求文士则吴祖玄,知制诰则争先陆贽;求贤士则有吴淑,赍诏书而愿见朱泚;求良将则有若忠武侯吴汉;建武中一智略立功;求孝子则有舍人吴猛,少不离漆下,尤善美词,号宗元先生者吴筠。姑以数予观之,彼其指不胜数者,又不知几人也。......然吴氏世不乏人,子孙必有出于蓝而青于蓝者焉。”其他还有范仲淹、欧阳修、朱熹等一批名士和宋真宗赵恒在给吴谱作序均列举吴氏人才多史实。文天祥则在序文中作了比较具体的统计。他说吴氏“自宋隆兴,衣冠蝉联,升于学者二十有二,举于乡者五十有七,荐于曹者三奏于礼部及精秀贤良而特科恩封世赏拜爵者又三十有四 ,猗欤胜载”到了明清时代,吴氏各类人才更加辈出,灿若繁星。概而言之,吴氏先辈文能鞠躬尽瘁,治国安邦;武能征战沙场,保卫社稷,使其“禄位之封于朝廷,功业之载于青史,福祚之飨于宗庙,子孙之保于万世也。”(麋豹序言)。吴氏族人在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在缔造历史悠久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少序言记载了国家在面临危难之时,吴氏族人表现了“以节报国,以忠济世,以德持身,以正允武,实足以光国史而垂家乘”的态度,一批忠勇士能挺身而出,舍身取义。南宋初年吴玠、吴璘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为长期坚持抗金的民族英雄,其伟业彪炳史册。南宋末年,广东潮阳芦溪吴应辰,响应勤王,先倾家资以充军饷,继率族人和家丁300余人以应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与元军决一死战,大都以身殉国。明嘉靖时,陈光在谱序中评价道:与其他性氏比较,吴谱不仅有利于家而且“有利于乡,有济于国,可传之天下。后世如吴氏者,不易得也。”江西星子县吴谱序言载:清初该县吴江与查天禄、宋白石等人联合南康太守,举旗反清败。顺治七年(1650),监车从北京押运江南时,吴江在囚车内,沿途赋诗以述志,临刑前面不改色,高呼,“此头可断,此心不可屈也!”还有不要忘记,清康乾时期,任台湾阿里山通事官的吴凤(祖籍福建平和人,1699年生),为了改革当地土著民族“节日猎人头祭祀神灵”的恶习,于乾隆卅四年{1769},吴凤以“舍生取义”的精神,在嘉义县中埔乡隆兴村祭祀大典时,献出了自已的头颅,换取永远革掉“猎头” 的恶俗。后人感其吴凤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在其献头处竖“义人吴凤徇处” 石碑和建“阿里山忠王祠”, 世代纪念,永享祭祀。 类似人物和悲壮义举,不一一胜记。由此可见,族谱记载了一位又一位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式的民族英雄人物。这些历史上传统的民族英雄人物,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力量源泉,用之不竭。
三、 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宰割蹂躏,以及统治者腐败无能,卖国求荣,造成丧权辱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特别是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鲸吞中国。灭我种族,我广大族人与四万万同胞一道,同呼吸、共命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升华。清末抗击列强入侵,此起比伏。1895年6-8月,吴汤兴在台湾组织吴营义勇军,配合刘永福黑旗军吴彭年部,在新竹、大甲溪的阻击战中,大量杀伤来犯之日军;特别是彰化八卦的肉搏战中,击毙日军近卫师团一千余人。保卫台湾,二吴壮烈牺牲。光绪廿四年(1898),湛江地区 (原名广州湾)南柳民众推吴邦泽、吴进兰为首领,不顾清政府的阻扰、恐吓和利诱,率400余人,英勇作战半年,杀死杀伤法寇百余人,吴邦泽等3人吴性族人为国殉难。
民国期间,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吴氏族谱序言和有关篇章中的反映主要有:
1、重新认识族谱的功能 在江西上粟,安徽怀宁,浙江台州,四川简阳、江津等地的吴氏族谱序言中,跳出了封建王朝时代的国家观念,宣传了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及三民主义思想,探讨了谱牒与家庭、家族、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强国之策,是通过修谱来“振(整)顿家族,由家族而提高民族“,达到“国势日强外侮何畏”的目的,并进一步提出“修谱之狭义有益于家,则其广义有益于国”的主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借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人物,结合当时的抗日形势,开展宣传工作。如江西省星子县知事汪知本,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有关资料,在为该县吴谱作序时,褒扬了反清义士吴江“头可断,心不可屈”的义举,意在激励中国人民抗日斗争 与决心。安徽怀宁吴善,自幼求学日本,毕业后任驻日学务专员,前后在日本长达16年之久。民国廿六年,他在怀宁吴谱序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有感触的写道:“因国势之不竟,(在日本)频遭外人白眼。此种刺激,没齿不忘。”他在还一针见血指出:“深叹国际间只有强权,而无公理。崇古如斯,今尤特胜。”并明确的指出:“故归国后,盛倡人民组织,应以国强为第一要义。”吴楚在湖北广济九修吴氏宗谱序言中揭露道:“日寇侵犯,所过皆空,古迹荡然,书卷散轶,而谱牒更有百不存一。”1941年12月,吴曙青在广东平顺县汤田谱中写道:“民国廿七年秋,家乡遭(日机)轰炸,祠屋被毁,丁口伤亡,为壮极惨。”均将日寇侵华的滔天罪行记录在族谱之中,以告诫我族不忘国耻,树立奋起抗战到底的决心。
3、行动起来,全民抗战 抗战爆发后,掀起了全民抗日高潮。吴若愚在江西《文山重修谱序》中说:“袛以曩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战,戎马奔驰,无暇计及(修谱)。”广东丰顺谱道:“自倭寇侵凌,无端构畔,全国上下奋起抗战。”湖南会同县朝阳乡吴载鸿率该乡热血青年276人,参加“抗日志愿军“。吴氏家长在欢送大会上慷概激昂地发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次欢送子弟上前线打日本强盗,如果他们能凯旋归来,为父母喜欢;即使他们杀身成仁,亦家长之光荣!”
4、前线将士,英勇杀敌 第九集团军第六预备师师长吴孝顺(江西南康人)、第十二集团军九二二团团长吴履逊、八五军军长吴绍周贵州天柱人等将校。屡建成功,在序言中称他们为“抗日骁将”。1937年9月14日陆军一三师七四团二营四连班长吴瑞(贵州三穗下德明人)从陕西开赴上海参加淞泸会战的途中,一夜分别给父、兄、妻写家信三封,立下“倭寇不灭,誓不生还”的钢铁誓言,后以身许国,全班阵亡于广福。吴瑞的“三封绝命书”已载入族谱,还被征集为抗日文物资料。独立三四旅七O一团战士吴会亨、吴会河等(天柱人),在凇泸战争,身背炸药,埋伏于坑道,连续炸毁了进犯的日军多辆重型装甲车,以血肉之躯滞阻了日军的强大攻势。1983年春,中国空军第一大队少尉驾驶员吴复夏(浙江高城人),驾机一举炸毁了在杭州笕桥机场的日机11架、仓库4座,炸死日军30余人。他在返航空战中壮烈牺牲。蒋介石寄来挽联:“热血洒碧空万古云宵怀壮志;精忠眚日月千秋兰菊荐英魂”。 国民党元老居正为其题写“吴复夏烈士之墓” 墓碑字。;中共毛泽东致吊唁赞扬吴复夏“具有民族气节,对敌英勇作战,对国家作出伟大贡献”;周恩来题词:“凌空伐挞,吾军所赖,成功成仁,精神永存。”1943年7月,新四军老四团连长吴家元(安徽青阳人)在宣城金宝圩一带,突遭数倍于己的日伪军包围。在突围中虽腹部中弹,肠子露体,但吴家元仍一手捂住肠子,一手握枪继续指挥战斗,终因流血过多,英勇牺牲。时吴家元被称为“扶肠大战的抗日英雄”。1945年春,宪兵营长吴永义(湖南会同人)率全营兵在湖南洞口血战两天两夜,打退了日寇六次冲降,敌人横尸遍野,而雪峰山中国阵地岿然屹立在湘西大地。日本侵占台湾后,台湾人民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反抗斗争。其中台南吴海水在读医专时,就组织“台湾文化协会,”以行医之便宣传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反对日本实施的奴化教育政策。日警以“运动台湾脱离日本统治”之罪,将吴判十五年徒刑,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吴海水才结束铁窗监狱生活。
5、华人华侨心系祖国抗战风云 值得一提的是,在族谱中反映了大量吴氏华人华侨,虽身在异国他乡,却时时刻刻心系祖国抗战风云:(1)“七.七”事变后,在越南南经营药材生意发迹的华侨吴克奎,与其二子返回家乡福建连诚,被选为救济院长,创办抗日医院及资慰劳抗日将士。1938年福建吃紧,吴克奎在请缨书上写道:“值此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之际……奎适花甲,仍壮志犹存,老当益壮,是矢志从戎,直捣黄龙,虽马革裹尸,亦含笑九泉。”其他先后回祖国从事抗战的还有在日本东京高等艺术读研究生的吴启瑶(福建清福人),还有在法国里昂大学留学的吴子牧江西宜黄人,在泰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的吴陵海等一批爱国志士,因不满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政策,回国后的直奔抗日民主圣地地延安,有的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2)就地筹款与参加抗日活动。印尼华侨吴志满(福建泉州黄龙人)在泗水一带,动员青年回国参战,特别是募捐巨款转给八路军,足以建设3个战地医院。以印尼华侨商会会长吴清松(广东揭阳人)为首,筹巨款回国抗战。日寇南侵时,吴清松惨遭杀害。福建南安吴礼钦早年迁菲律宾,日寇侵入非律宾时,任菲华侨救亡协会宣传部长,卓有成效地组织华侨和菲律宾人民的抗日斗争。华侨吴九如(南安人)任“八.一三”剧团团长兼抗敌委员会宣传组副组长。1942年,日军以抗日之罪,将其杀害。日本投降后,中菲两国人民在华侨义山堂内建“吴九烈士纪念碑”。这是吴氏华侨联合该国民众,就地抗日的历史见证。
由此可见,民族精神是用以维系、协调、凝聚民族成员的纽带。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面旗帜的动员、号召、组织和鼓舞下吴氏族人与祖国亿万同胞同仇敌忾,前仆后续,经过8年浴血奋战,在美、苏等盟国的配合与打击下,以日本的投降和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历史再一次证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最后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对保卫正义与和平作出了卓绝的贡献,而且为新中国诞生,为全面续承与弘扬民族精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历史上族谱,是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如前所述,它有其积极的精华的一面,但应该看到,也有其消极和糟粕的另一面。比如,有的序言反映了抱残守缺、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思想观念;有的存在着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偏见,错误地把少数民族称为“异族”,并在族边加上侮辱性“犭”的偏旁;有的宣扬“宿命论”、封建迷信思想;有的受“君为臣纲”封建伦理毒害,表现为“愚忠“,充当了昏庸腐败王朝(包括某些腐朽没落的政治集团)的“殉葬品”。这对续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虽然如此,但从总体来看,瑕不掩瑜,族谱(序言)中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是主流,是吴族人长期艰辛实践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们获得力量的源泉和前进强大动力。
让族谱中反映的伟大民族精神,世代相传,万古长青。
(原载《世界至德文化研究》2005年第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