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吴跃军,曹秀连:发挥侗族新乡贤作用,构建三高时代“大侗乡经济圈”平台

$
0
0

发挥侗族新乡贤作用,

构建三高时代“大侗乡经济圈”平台

 

湖南省侗学会  吴跃军,曹秀连

 

    侗胞三百万,侗家三省坡。黔湘桂鄂渝,侗寨八千里。再正通光昌胜秀,湘黔桂鄂渝川滇。修桥建庙祭飞山,尝新嗜酸喜油茶。土家苗瑶布依水,同宗同俗同字辈。改土归流发七桠,十峒羁縻源诚州。中国侗族地区虽然各种动植物和矿产水能资源丰富,但是没有省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文化城市中心,而且经济特性大多属于需要扶持和输血的革命老区、周边全是少数民族地区、五省(市、自治区)边缘区和三省坡交界区、国家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连接区,是真正的老少边穷地区。全国除通道侗族自治县外,共一个侗族联合自治州、芷江、新晃、玉屏、三江四个侗族自治县均通高铁。我们认为发挥好侗族新乡贤作用,下大力构建三高时代“大侗寨经济圈”平台,对于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前中国侗族地区脱下贫困帽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达到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富裕、繁荣、文明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

 

    一、黔湘桂鄂渝大侗寨新概要和新认识

 

    中国侗族集中分布于黔、湘、桂、鄂、渝的武陵山脉、雪峰山脉、苗岭山脉交界处,侗乡以三省坡为中心,侗寨散居于全国各地。

    中国侗族人口三百万,会侗语人口约三分之一强。五分在贵州,三分在湖南,一分在广西,半分在湖北、重庆聚居地,半分在散居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北京、上海、天津等沿海各地。侗族人口1953年有712,802人,1964年有836,123人,1982年有1,426,400人,19902508624人,20002960293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侗族2879974人占全国人口比02161%。在全国排第11位,超过布依族287万人、瑶族280万人、朝鲜族183万人。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10位。

    中国侗族的分布,大体为“东西接二阳,南北接两州”,东为邵阳,西是重庆彭水酉阳,南为柳州,北是恩施州。《重庆世居少数民族(侗族蒙古族卷)(重庆出版社/莫代山、王希辉著/2013年版)第一章:学术界一些专家以重庆侗族为个案,探讨过较为重要的学术问题,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已故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于1990年发表在《贵州民族研究》上的论文《从川黔边杨氏来源看侗族与土家族的历史关系》,该论文从秀山县杨氏历史渊源、演变、发展入手探讨从唐宋以来迁秀侗族向土家族的演变过程,是全国第一篇专题探讨现重庆范围内侗族历史问题的论文,论证了重庆杨氏源于侗族、后演变为土家族、但仍保留有部分侗族风俗的问题,是研究重庆侗族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在《从川黔边杨氏来源看侗族与土家族的历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长江师范学院李良品教授发表了论文《关于秀山杨氏土司的几个问题》,文中就同为杨再思后裔,但杨氏族人却在不同地域被认定为不同的民族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其结论有一定的普适意义;另外,张世友教授在其论文《浅谈隋唐五代的乌江流域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中就隋唐五代时期包括侗族在内乌江流域诸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进行过梳理。再则,在认定少数民族成份过程中,重庆市侗族主要聚居地彭水县曾组织调查组对辖内的侗族情况进行过调查,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情况看,产生了《彭水县民族调查组关于梅子娅公社的调查情况》、《彭水县民族调查组关于桐楼公社的调查情况》等三份调查报告,以及署名《彭水的侗族》的文件一份,这些第一手资料,详实地记载了彭水县境内侗族族源、风俗习惯、认定过程的具体情况,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李绍明先生的研究中,首先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杨再思系侗人,川黔边杨氏即为杨再思后裔,无疑应源于侗族,但杨氏源于侗族,并不排斥其为现今的土家族的一个组成部份。”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李绍明先生分别引用《酉阳直隶州总志》、《杨氏家谱》、光绪《秀山县志》、《平茶杨氏族谱》、《天下郡国利病书》、《蜀中广记》及《读史方舆纪要》等古籍中共同的记载证明川黔边杨氏源于杨再思;在此基础上,李先生论证了杨再思所属杨氏一支为侗族中的强宗大姓,为此,文章引用了“飞山蛮”相关传说、《杨天应从靖州来》,《再思公赞》和《天应公赞》等吟诵诗以及贵州侗族聚居区玉屏等地区关于杨再思一支的记载进行说明:说明杨氏源于侗族后,文章明确指出“经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土家族在土长和土司统治下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在土家族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四周的民族先后融入其中,侗族中的这支杨氏即是其一。”这个结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形成和演变规律的。在此基础上,文章进行了理论提升,得出了具有普适性的结论“我们说这支杨氏虽来源于侗族,但并不排斥他们现今所具的土家族的民族成份。凡是较大的民族,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乃是极其自然的现象。”最后,文章通过现今酉阳、秀山一带土家族中还保留着的与侗族相似的祭祀“飞山庙”、“大王宫”习俗和“风雨桥”、“油茶汤”等文化来对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现象进行印证。在李良品教授的论文中,笔者针对“分布在湘、黔、川、鄂、桂、豫等七省市十一个地区七十余个县()杨姓同属于始祖杨再思的后裔。从当今杨再思后裔的民族成分看,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等”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是杨再思后裔与当地各民族长期融合(特别是文化吸收)的结果”、“杨氏土司的后裔接受了当地风习的影响,在精神文化方面形成一种土家化的趋向,成为土家族精神文化的接受对象。因此,秀山杨氏在数百年与土家族文化交流中被秀山古老的土家族文化融合。秀山杨氏土司的后裔在1984年恢复民族成分时,均申报为土家族是极其自然的现象”。  在彭水县的各种调查资料和文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题为《彭水侗族》的文件,该文件对1989年全国第四次民族普查时彭水的侗族人口数量、分布区域、姓氏进行了详细记载,并就彭水侗族认定问题的提出与李绍明先生《从川黔边杨氏来源看侗族与土家族的历史关系》一文的关系进行了详细介绍:就彭水各乡镇以“再、正、通、光、昌、胜、秀”为轮转字派的杨、吴、姚三姓群众从1982年开始积极争取认定为侗族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就为何大多数要求认定为侗族的群众未被认定的原因进行了介绍:最后该文件得出结论性意见:“我们认为,1989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束时公布的彭水侗族946人是正确的,他们的民族成份,应子承认。”这份文件对后来彭水侗族的确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侗族分布流域,有两江:南为榕江(都柳江、榕江、浔江、苗江、桑江、融江),北为沅水(清水江、舞水、渠江、巫水、锦江)。榕江河片为南部方言区,沅水片为北部方言区。锦屏、黎平、靖州三县处于北部和南部之间,通道、黎平、榕江、从江、靖州、绥宁、城

步、三江、融水、龙胜属南部方言区。以长江、珠江分水岭为线。

    中国侗族侗语内部差异不大,高度一致,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区内分为三个土语区。侗语的声调共16(9个舒声调和6个促声调)1958年国家创建有侗文。民间汉字记侗音。

    中国侗族擅长创新艺术,主要是木建筑建造技艺和侗族音乐戏剧艺术,以多声部的侗族大歌和假桑的琵琶歌为代表。侗族有四宝:鼓楼(鼓楼、寨门、萨坛、民居)、福桥(廊桥、花桥、风雨桥、花阶路)和侗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牛腿琴歌、侗族箫笛歌、侗族芦笙歌、侗族木叶情歌、侗族玩山歌、侗族坐夜歌、侗族河歌、侗族拦路歌、侗族酒歌、侗族儿歌、侗族叙事歌、侗族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祀典歌、礼俗歌),将军也不少(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只有侗族和汉族最全)

    中国侗族是中国南方主要稻作民族之一,属百越后代,以骆越为主,性情温和,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其居侗寨可申遗,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和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举世瞩目。

    中国侗族是1953年经过民族识别和中央人民政府认定的56个民族之一。侗族是一个文明而又古老、光荣而又传统的民族,既是中国的跨境民族之一,又是两江民族(长江中上游、珠江源头),更是三山民族(苗岭山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之贵州、湖南、广西、湖北、重庆世居土著聚居连片),同时从事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的民族。

    中国侗族是跨国民族,与仫佬族、毛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同源,其中最近的是仫佬族,自称一样。东南亚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泰国、缅甸联邦共和国等国均有侗胞分布。根据长江流域和西南高原稻作文化研究分析,日本国也有部分族裔来源于侗族。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在国外,越南的宣光省也有侗族人。该国称作宋,音don。是清乾隆年间,约17901800年从中国侗乡黎平茅贡迁去的,他们仍保存着自称(kom)和民族语言,所操的侗语属南部方言。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20029月出版《侗台语言与文化》第12页提到,在越南宣光省南安县侗莫也有一个这样的村子约有30人,与别的民族杂居,他们自称“年甘”(nin kam),意即为“侗人”。20世纪90年代只有个别老人会母语,还不是完整熟练……从贵州迁来,约有150年历史。书中也提到在老挝有4百多万的侗台语族的人民。陈熹、刘赞洲著《飞翔的心——美籍华人萧镜如传奇》(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9月版第十六章第二节洛克菲勒基金会顾问353356页:洛克菲勒基金会总裁莱瑞·史岱夫博士:在泰国居住多年,泰国有很多傣族和侗族,这些民族原是同一个民族。作为学者,史岱夫想在西双版纳了解同一民族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差异。《现代人类学通讯》第一卷e1篇第1-32007316李辉,彭夕涅著《康族鼻饮纪闻》:鼻饮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的一种奇异风俗,在史书中有大量记载,但是中国南方现代民族已没有此风俗。2005年秋,我们在老挝民族调查的过程中,观察到了花盘省的康族的鼻饮习俗。康族是侗水语支民族中唯一分布在中国境外的群体。他们用细竹管从酒瓮里吸酒,并通过鼻孔摄入体内。但是自1964年以来,这一风俗正渐渐消失。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康族保留有被汉人和交人压迫的记忆,证明他们可能来自两广,并经越南进入老挝山区。越南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阮文辉在《在越南西北属南亚语系的诸民族》中指出越南康族一些上了年纪的男子,至今还保留着鼻饮的习惯。康族尚有3900多人,居住在越南山罗省顺州、琼崖、拉县及莱州省封土、雷、碟、巡教县一带。康族人过去被叫做“舍都冷”,意思就是JJ用鼻子饮水的舍人”。康族男人们每当劳动感到疲劳时,就会把腌辣椒、香菜、葱、蒜捣碎,渗入水中,待沉淀后,取其清水汁,倒入葫芦壳中。吃饭时,康族男人会边吃肉菜,边把葫芦壳的把子对着鼻子,将水汁徐徐倒入鼻中。据说,他们觉得这样的鼻饮可使身体很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前,鼻饮之俗还在越南沱江沿岸广泛存在。而现在,只有极少数老人还保留着鼻饮的嗜好。书中还提到,河江省的布标人,鼻饮之俗在18世纪还广泛存在。越南康族的居住地莱州省与我国云南省金平、绿春县交界,布标人的居住地河江省则与我国云南省富宁、马关、麻栗坡县相连。而在范成大的记录中,我国喜欢鼻饮的21种“僚人”,有相当一部份就居住在云南省与越南交界的地方。  这说明康族是僚的一部分,而且鼻饮习俗不止在康族,而是整个僚区都有。而且,我们还看到,康族分布在老挝、越南山罗省、莱州省,比较集中于云南和越南交界地区。这里曾是康族的家园,也就是侗族的家园。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老族(Laos)外,卡族(Khas)也应是与侗族相同的“康()族”。  杨筑慧著《中国侗族》称:侗族族源与古代越人有关……此外,泰国东部和北部、越南北部、缅甸东部、老挝北部等地区,也曾分布着古代越人。

    中国侗族民间有众多萨神,最高的神为萨岁。唐朝后期增加有飞山神(飞山蛮十峒酋长、诚州刺史、飞山庙威远侯杨太公再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